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醫論 (5)

回本書目錄

三、醫論 (5)

1. 7.太陽病小青龍湯證

《傷寒論》原文: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論》當外感寒邪無法散去時,出現胸腹內有水分的徵兆(例如胸悶、呼吸困難),乾嘔、發燒兼咳嗽,以及口渴、腹瀉、噎嗝、小便不通、小腹脹滿、氣喘等症狀,可以用小青龍湯來治療。

水散為氣,氣可復凝為水。心下不曰停水,而曰有水氣,此乃飲水所化之留飲,形雖似水而有黏滯之性,又與外感互相膠漆,是以有以下種種諸病也。乾嘔者水氣黏滯於胃口也,發熱者水氣變為寒飲,迫心肺之陽外越也,咳者水氣浸入肺中也,渴者水氣不能化津液上潮也,利者水氣溜入大腸作瀉也,噎者水氣變為寒痰梗塞咽喉也,小便不利少腹滿者,水氣凝結膨脹於下焦也,喘者肺中分支細管皆為水氣所瀰漫也。

白話文:

水分子會蒸散成氣體,而氣體也能再次凝結為水。心腹部不會說有積水,而是說有水氣,這是喝水後產生的積液,雖然看起來像水,但有粘滯性,還會與外感病邪互相粘連,因此才會產生以下各種疾病。乾嘔是因為水氣黏滯在胃部;發熱是因為水氣轉化為寒飲,迫使心肺之陽氣向外發散;咳嗽是因為水氣進入肺部;口渴是因為水氣無法化為津液滋潤身體;腹瀉是因為水氣進入大腸導致泄瀉;噎症是因為水氣轉化為寒痰,阻塞咽喉;小便不利、小腹脹滿是因為水氣凝結膨脹在腹部;喘息是因為肺部細小的支氣管都被水氣充塞。

【小青龍湯原方】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切,甘草三兩炙,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湯洗。

白話文:

小青龍湯原始藥方:

  • 麻黃 150 克,去除節結
  • 桂枝 150 克,去除樹皮
  • 芍藥 150 克
  • 五味子 75 克
  • 乾薑 150 克,切片
  • 甘草 150 克,炙烤過
  • 細辛 150 克
  • 半夏 75 克,用水洗淨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大熬(炒也),令赤色;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

白話文:

取上述八味藥,先用一斗水煮麻黃,煮沸後去掉兩升並撈掉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沸,取三升藥液,去掉藥渣,溫熱服下其中一升。

若服藥後有輕微瀉肚子的情況,去掉麻黃,加入雞蛋大小的炒蕘花,炒至變紅;若口渴,去掉半夏,加入三兩栝蔞根;若有胸悶的感覺,去掉麻黃,加入一枚炮製過的附子;若小便不利、小腹脹滿,去掉麻黃,加入四兩茯苓;若有喘氣的情況,去掉麻黃,加入半升杏仁。

,:蕘花近時無用者,《醫宗金鑑》注,謂系芫花之類,攻水之力甚峻,用五分可令人下數十次,當以茯苓代之。又噎字,註疏家多以呃逆解之,字典中原有此講法,然觀其去麻黃加附子,似按寒痰凝結梗塞咽喉解法,方與所加之藥相宜。

白話文:

根據《醫宗金鑑》的註解,最近不再使用的蕘花,是一種類似芫花的植物,具有很強的攻水作用。使用五分可以讓人腹瀉數十次。因此,應該用茯苓代替蕘花。

還有,噎字,註解家大多以呃逆(打嗝)來解釋。字典中也有這樣的說法。然而,觀察到「去麻黃加附子」的用法,似乎是針對寒痰凝結堵塞咽喉的情況而設計的。這種解釋與所添加的藥物更相符。

【後世所用小青龍湯分量】,麻黃二錢,桂枝尖二錢,芍藥三錢,五味子錢半,乾薑一錢,甘草錢半,細辛一錢,半夏二錢,煎一盅作一次服。

白話文:

後人常用的「小青龍湯」方劑,由以下藥材組成:

麻黃兩錢,桂枝尖兩錢,芍藥三錢,五味子半錢,乾薑一錢,甘草半錢,細辛一錢,半夏兩錢。

將這些藥材煎成一盅湯,作為一次的服用劑量。

小青龍湯所兼主諸病,喘居其末,而後世治外感痰喘者,實以小青龍湯為主方,是小青龍湯為外感中治痰飲之劑,實為理肺之劑也。肺主呼吸,其呼吸之機關在於肺葉之闟闢,其闟闢之機自如,喘病自愈。是以陳修園謂:小青龍湯當以五味、乾薑、細辛為主藥,蓋五味子以司肺之闟,乾薑以司肺之闢,細辛以發動其闟闢活潑之機,故小青龍湯中諸藥皆可加減,獨此三味不可加減。按:,陳氏此論甚當,至其謂細辛能發動闟闢活潑之靈機,此中原有妙理。

白話文:

小青龍湯可以治療的疾病很多,喘咳只是其中之一,後世治療因外感引起的痰飲喘咳,多以小青龍湯為主要方劑。因此,小青龍湯既可以治療外感的痰飲,還可以調養肺部。肺主管呼吸,呼吸的機關在於肺葉的開合,開合機制自然通暢,喘咳的症狀就會自然痊癒。所以陳修園認為,小青龍湯應以五味子、乾薑、細辛為主要藥物,因為五味子掌管肺的閉合,乾薑掌管肺的開合,細辛可以促進肺部開合的靈活性。因此,小青龍湯中的其他藥物可以增減,但這三味藥不可加減。陳修園的這個論點非常恰當,他認為細辛可以促進肺部開合的靈活性,其中蘊含著妙理。

蓋細辛人皆知為足少陰之藥,故傷寒少陰證多用之,然其性實能引足少陰與手少陰相交,是以少陰傷寒,心腎不交而煩躁者宜用之,又能引諸藥之力上達於腦,是以陰寒頭疼者必用之,且其含有龍腦氣味,能透發神經使之靈活,自能發動肺葉闟闢之機使靈活也。

白話文:

細辛大家都知道它是補腎的藥,所以治療寒症腎虛時經常使用它。它的特性可以連接腎經和心經,因此當腎寒、心腎不相通而煩躁時適合使用細辛。此外,細辛還能讓其他藥物的力量上升到達大腦,所以治療陰寒頭痛時一定要使用它。而且細辛含有龍腦的氣味,可以穿透神經讓它靈活起來,從而自行啟動肺部開合的機制,使肺部靈活。

鄒潤安謂:凡風氣寒氣,依於精血、津液、便溺、涕唾以為患者,並能曳而出之,使相離而不相附,審斯則小青龍湯中之用細辛,亦所以除水氣中之風寒也。

白話文:

鄒潤安說:所有的風邪寒氣,侵犯人體精血、津液、大小便、涕唾等部分,都能夠把這些東西拉扯出來,使它們分離而不相連。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理解小青龍湯中使用細辛的原因,也是為了去除水氣中的風寒。

仲景之方,用五味即用乾薑,誠以外感之證皆忌五味,而兼痰嗽者尤忌之,以其酸斂之力甚大,能將外感之邪錮閉肺中永成勞嗽,惟濟之以乾薑至辛之味,則無礙。誠以五行之理,辛能勝酸,《內經》有明文也。徐氏《本草百種注》中論之甚詳。

白話文:

張仲景的藥方中使用五味,也就是用乾薑,原因是外感風寒的患者通常會忌諱五味,而兼併痰咳者更忌諱之。因為五味中的酸性收斂力很強,能將外感風寒的邪氣困閉在肺中,久而久之就變成慢性咳嗽。唯有使用至辛的乾薑來搭配,才能化解酸性收斂的阻礙。這是因為按照五行相剋的道理,辛味可以剋制酸味,這在《黃帝內經》中有明確記載。徐之才的《本草百種注》中也有詳細的論述。

而愚近時臨證品驗,則另有心得,蓋五味之皮雖酸,其仁則含有辛味,以仁之辛濟皮之酸,自不至因過酸生弊,是以愚治勞嗽,恆將五味搗碎入煎,少佐以射干牛蒡諸藥即能奏效,不必定佐以乾薑也。

白話文:

但是,我最近親自診治後發現,另有一番心得。五味子的果皮雖然酸,但是它的果仁卻含有辛味。用果仁的辛味中和果皮的酸味,自然不會因為過於酸而產生副作用。因此,我治療咳嗽,總是將五味子搗碎放入藥方煎煮,少量添加射干、牛蒡等藥材就能發揮效果,不一定非要加入乾薑。

特是醫家治外感痰喘喜用麻黃,而以小青龍湯治外感之喘,轉去麻黃加杏仁,恆令用者生疑。近見有彰明登諸醫報而議其非者,以為既減去麻黃,將恃何者以治外感之喘乎?不知《神農本草經》謂桂枝主上氣咳逆,吐吸,是桂枝原能降氣定喘也。

白話文:

醫師在治療外感引起痰喘時,喜歡用麻黃。但若用小青龍湯來治療外感引起的喘,會將麻黃換成杏仁,這經常讓使用的人感到疑惑。

最近看到有人在醫學期刊上公開批評這種做法,認為既然減少了麻黃,那麼用什麼來治療外感引起的喘呢?

但他們不知道,《神農本草經》中記載,桂枝可以治療上氣咳嗽,吐氣吸氣不順暢,說明桂枝本來就有降氣平喘的作用。

誠以喘雖由於外感,亦恆兼因元氣虛損不能固攝,麻黃雖能定喘,其得力處在於瀉肺,恐於元氣素虛者不宜,是以不取麻黃之瀉肺,但取桂枝之降肺,更加杏仁能降肺兼能利痰祛邪之品以為之輔佐,是以能穩重建功也。

白話文:

喘息雖然大多是由於外感引起,但往往也兼有元氣虛損、固攝無力的情況。麻黃雖然能平喘,但其作用原理是瀉肺,恐怕對元氣本來就虛弱的人不適合。因此,我們不取用麻黃瀉肺的功效,取用桂枝降肺的功效。再輔以杏仁,既能降肺,又能利痰祛邪,因此能夠穩固地建立效果。

愚初為人診病時,亦不知用也。猶憶歲在乙酉,鄰村李××,三十餘,得外感痰喘證,求為診治。其人體豐,素有痰飲,偶因感冒風寒,遂致喘促不休,表裡俱無大熱,而精神不振,略一合目即昏昏如睡,胸膈又似滿悶,不能飲食,舌苔白膩,其脈滑而濡,至數如常。投以散風清火利痰之劑,數次無效。

白話文:

在我剛開始為人診治的時候,還不懂得使用吐法。印象深刻的是在乙酉年,鄰村的李××,三十多歲,得了外感痰喘的病症,找我求醫治療。這個人身體肥胖,平時就有痰飲積滯。偶爾因為受了風寒,就導致氣喘不止,表裏都沒有明顯的高燒,精神也不振,稍微閉上眼睛就會迷迷糊糊地睡著。胸膈部位好像也有悶脹的感覺,不能進食,舌苔白膩,脈象滑而濡潤,頻率正常。我給他開了祛風清熱化痰的藥方,連用了好幾次都沒有效果。

繼延他醫數人診治,皆無效。遷延日久,勢漸危險,復商治於愚。愚諗一老醫皮××,年近八旬,隱居渤海之濱,為之介紹延至。診視畢,曰:「此易治,小青龍湯證也。」遂開小青龍湯原方,加杏仁三錢,仍用麻黃一錢。一劑喘定。繼用苓桂朮甘湯天冬厚朴,服兩劑全愈。

白話文:

當時找了幾個其他醫師治療,卻都沒有效果。拖著拖著,病情越來越嚴重,只好又找上我。我想起一位老醫師皮××,已經快八十歲,隱居在渤海邊,就介紹他前來診療。醫師看完後說:「這病不難治,是『小青龍湯』證。」於是開出了小青龍湯的原方,再加杏仁三錢,麻黃仍用一錢。喝了一劑,呼吸就順暢了。接著服用苓桂朮甘湯加上天冬、厚朴,服用了兩劑就完全康復了。

愚從此知小青龍湯之神妙。自咎看書未到,遂廣閱《傷寒論》諸家註疏,至喻嘉言《尚論篇》論小青龍湯處,不覺狂喜起舞,因嘆曰:「使愚早見此名論,何至不知用小青龍湯也。」從此以後,凡遇外感喘證可治以小青龍湯者,莫不投以小青龍湯。而臨證細心品驗,知外感痰喘之挾熱者,其肺必脹,當仿《金匱》用小青龍湯之加石膏,且必重加生石膏方效。迨至癸巳,李××又患外感痰喘,復求愚為診治,其證脈大略如前,而較前熱盛。

白話文:

從此我才知道小青龍湯的神奇。自責自己讀書不夠深入,於是廣泛閱讀《傷寒論》的各家註釋,直到看到喻嘉言的《尚論篇》中論述小青龍湯的地方,不由得狂喜起身舞動,感嘆道:「如果我早點看到此名論,怎麼會不知道用小青龍湯呢?」從此以後,凡是遇到外感喘證可以用小青龍湯治療的,我都會使用小青龍湯。而在臨牀上仔細體會後發現,外感痰喘夾著熱症的,肺部一定脹滿,應當效仿《金匱》使用加石膏的小青龍湯,而且必須重用生石膏纔有效果。到了癸巳年,李×又得了外感痰喘,再次求我診治,他的症狀脈略如前,但比之前熱症更嚴重。

投以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三錢,為其有熱又加生石膏一兩。服後,其喘立止。藥力歇後,而喘仍如故。連服兩劑皆然。此時皮姓老醫已沒,無人可以質正,愚方竭力籌思,將為變通其方,其岳家滄州為送醫至,愚即告退。後經醫數人,皆延自遠方,服藥月餘,竟至不起。

白話文:

使用小青龍湯,移除麻黃,加入杏仁三錢。由於患者還有熱症,所以又加入生石膏一兩。服藥後,患者的喘息立即停止。但藥效消失後,喘息又會復發。連續服用兩劑都這樣。此時,姓皮的老中醫已去世,無人可請教。我費盡心思,打算變更藥方時,患者的岳家從滄州送來了醫生。我便告退了。後來經過好幾位醫生的治療,都是從遠方請來的,服藥一個多月,患者最終還是去世了。

愚因反復研究,此證非不可治,特用藥未能吻合,是以服藥終不見效。徐靈胎謂:「龍骨之性,斂正氣而不斂邪氣」,故《傷寒論》方中,仲景於邪氣未盡者,亦用之。外感喘證服小青龍湯愈而仍反復者,正氣之不斂也。遂預擬一方,用龍骨、牡蠣(皆不煅)各一兩以斂正氣,蘇子、清半夏各五錢以降氣利痰,名之曰從龍湯,謂可用於小青龍湯之後。

白話文:

由於我反覆鑽研,發現此病並非不可治療,只是用藥未與病症相符,因此服藥始終不見成效。徐靈胎說:「龍骨的特性是收斂正氣但不收斂邪氣」,因此《傷寒論》中,張仲景在邪氣未盡時也用它。外感引起喘證,服用小青龍湯治癒後又反復發作的,是正氣未收斂所致。於是我預先擬定一個藥方,用龍骨、牡蠣(皆不煅)各一兩收斂正氣,蘇子、清半夏各五錢降氣化痰,將其命名為從龍湯,意為可用於小青龍湯之後。

平均小青龍湯之藥性,當以熱論。而外感痰喘之證又有熱者十之八九,是以愚用小青龍湯三十餘年,未嘗一次不加生石膏。即所遇之證分毫不覺熱,亦必加生石膏五六錢,使藥性之涼熱歸於平均。若遇證之覺熱,或脈象有熱者,則必加生石膏兩許或一兩強。若因其脈虛用人參於湯中者,即其脈分毫無熱,亦必加生石膏兩許以輔之,始能受人參溫補之力。至其證之或兼煩躁,或表裡壯熱者,又宜加生石膏至兩半或至二兩,方能奏效。

白話文:

把小青龍湯的藥性平均來說,應該是偏溫的。而外感導致的痰喘,有十之八九是偏熱的,所以我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來運用小青龍湯,從來沒有不加入生石膏的。即使碰到的證狀一點都不顯得熱,我也一定會加入五六錢的生石膏,讓藥性的寒涼與溫熱達到平衡。如果遇到明顯感到發熱的證狀,或是脈象有發熱的現象,那麼一定會加入一兩或一兩多的生石膏。如果因為脈象虛弱而必須在湯藥中加入人參,即使脈象完全沒有發熱的跡象,我也一定會加入兩錢的生石膏來輔助,這樣才能承受住人參溫補的作用。至於證狀中同時夾雜煩躁不安,或是表裡壯熱的,那就更應該加入生石膏到兩半到兩兩的量,才能發揮效果。

蓋如此多用石膏,不惟治外感之熱且以解方中藥性之熱也。為有石膏以監製麻黃,若遇脈之實者,仍宜用麻黃一錢,試舉一案以徵明之。

白話文:

大量使用石膏,除了治療外感發熱之外,還能減弱方中其他藥物的熱性。因為有石膏來控制麻黃,如果遇到脈象實者,仍然需要使用一錢的麻黃。試舉一例來說明。

堂姊丈褚××,體豐氣虛,素多痰飲,薄受外感,即大喘不止,醫治無效,旬日喘始愈,偶與愚言及,若甚恐懼。愚曰:此甚易治,顧用藥何如耳。《金匱》小青龍加石膏湯,為治外感痰喘之神方,輔以拙擬從龍湯,則其功愈顯,若後再喘時,先服小青龍湯加石膏,若一劑喘定,繼服從龍湯一兩劑,其喘必不反復。若一劑喘未定,小青龍加石膏湯可服至兩三劑,若猶未全愈,繼服從龍湯一兩劑必能全愈。

白話文:

我堂姐夫褚××,身體肥胖,氣虛,平時有痰飲,稍受外邪,就會喘個不停,醫生治不好,十天後喘才痊癒,偶爾跟我提到此事,好像很害怕。我說:這個很好治,關鍵是用什麼藥。《金匱要略》中的小青龍加石膏湯,是治療外感痰喘的良方,再輔以我自創的從龍湯,療效會更好。如果以後再喘,先服用小青龍加石膏湯,如果一劑藥喘定了,接著再服用一兩劑從龍湯,喘肯定不會再發作。如果一劑藥喘沒定,小青龍加石膏湯可以服用兩三劑,如果還是沒完全好,接著再服用一兩劑從龍湯,肯定能完全痊癒。

若服小青龍加石膏湯,喘止旋又反復,再服不效者,繼服從龍湯一兩劑必效。遂錄兩方贈之,褚××甚欣喜如獲異珍。後用小青龍湯時,畏石膏不敢多加,雖效實無捷效,偶因外感較重喘劇,連服小青龍兩劑,每劑加生石膏三錢,喘不止而轉增煩躁。急迎為診視,其脈浮沉皆有力,遂即原方加生石膏一兩,煎湯服後其喘立止,煩躁亦愈,繼又服從龍湯兩劑以善其後。

白話文:

如果服用小青龍加石膏湯後,喘息雖然暫時停止但很快又復發,再次服用仍然無效的,再接著服用從龍湯一或兩劑一定會見效。於是將這兩個方子抄錄贈送給他,褚某人非常高興,就像得到了珍寶一樣。後來在使用小青龍湯時,他害怕石膏會加重病情而不敢多加,雖然有些效果但療效並不顯著。偶然因為外感較重喘息劇烈,連續服用小青龍湯兩劑,每劑都加入生石膏三錢,但喘息不但沒有減輕反而更加煩躁。他急忙請我過去診治,他的脈搏沉浮有力,於是在原方中加入生石膏一兩,煎湯服用後喘息立刻停止,煩躁也不見了。接著又服用從龍湯兩劑以鞏固療效。

,:小青龍湯以驅邪為主,從龍湯以斂正為主。至斂正之藥,惟重用龍骨、牡蠣,以其但斂正氣而不斂邪氣也(觀《傷寒論》中仲景用龍骨牡蠣之方可知)。又加半夏、牛蒡以利痰,蘇子以降氣,芍藥清熱兼利小便,以為餘邪之出路,故先服小青龍湯病減去十之八九,即可急服從龍湯以收十全之功也。

白話文:

小青龍湯主要用於驅邪,從龍湯則以扶正為主。至於扶正的藥物,只重視使用龍骨、牡蠣,是因為它們只扶正氣而不扶邪氣(看《傷寒論》中張仲景使用龍骨牡蠣的方子就可以知道)。此外,再加入半夏、牛蒡來化痰,加入蘇子來降氣,加入芍藥來清熱並利尿,作為邪氣排出體外的途徑。因此,先服用小青龍湯,病情可以減輕八九成,接著就可以趕快服用從龍湯來徹底痊癒。

寒溫中,皆有痰喘之證,其劇者甚為危險。醫者自出私智治之,皆不能效,惟治以小青龍湯,或治以小青龍加石膏湯,則可隨手奏效。然寒溫之證,兼喘者甚多,而有有痰無痰,與虛實輕重之分,又不必定用小青龍湯也。今即愚所經驗者,縷析條分,臚列於下,以備治外感作喘者之採用。

白話文:

在傷寒和溫病中,常伴有痰喘的症狀,其中嚴重的喘症十分危險。醫生憑自己的經驗來治療,往往無效,只有使用小青龍湯或小青龍加石膏湯,才能迅速奏效。但是,傷寒和溫病兼有喘症的很多,而且有痰無痰、虛實輕重的區別,不一定都使用小青龍湯。現在我把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來,條分縷析,列出來供治療外感引起喘症的參考。

(一)氣逆迫促,喘且呻,或兼肩息者,宜小青龍湯減麻黃之半,加杏仁。熱者加生石膏。

(二)喘狀如前,而脈象無力者,宜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再加人參、生石膏。若其脈虛而兼數者,宜再加知母

白話文:

(二) 喘息的症狀如前所述,但脈象微弱無力,應使用小青龍湯,去除麻黃,加入杏仁,再加入人參和生石膏。如果脈搏虛弱且兼有脈數較多的情況,應再加入知母。

(三)喘不至呻,亦不肩息,唯吸難呼易,苦上氣,其脈虛而無力或兼數者,宜拙擬滋陰清燥湯

白話文:

(三)喘息但不至於呻吟,也不會喘得肩膀起伏,只有吸氣困難、呼氣容易,感覺氣堵在胸部,脈搏虛弱無力或伴有脈搏加速,適宜使用拙擬滋陰清燥湯。

(四)喘不甚劇,呼吸無聲,其脈實而至數不數者,宜小青龍湯原方加生石膏。若脈數者,宜減麻黃之半,加生石膏、知母。

白話文:

(四)喘息不嚴重,呼吸沒有聲音,脈象有力而次數不快也不慢,適合使用稍微減少劑量的「小青龍湯」原方,加入生石膏。如果脈象次數較快,則需要減少麻黃用量的一半,並加入生石膏和知母。

(五)喘不甚劇,脈洪滑而浮,舌苔白厚,胸中煩熱者,宜拙擬寒解湯。服後自然汗出,其喘即愈。

白話文:

(五)喘息症狀不太嚴重,脈搏洪大而浮,舌苔又白又厚,胸口感到發熱的情形,適合使用拙擬寒解湯。服用後,自然會出汗,喘息症狀就會好轉。

(六)喘不甚劇,脈象滑實,舌苔白厚,或微兼黃者,宜白虎湯少加薄荷葉

白話文:

(6)如果呼吸困難不是很嚴重,脈搏滑動有力,舌苔白色而厚,或略帶黃色,應使用白虎湯,並少量添加薄荷葉。

(七)喘而發熱,脈象洪滑而實,舌苔白或兼黃者,宜白虎湯加栝蔞仁。

(八)喘而發熱,其脈象確有實熱,至數兼數,重按無力者,宜白虎加人參,再加川貝、蘇子。若虛甚者,宜以生山藥代粳米。

白話文:

(八)如果出現喘息且發熱,脈搏顯示確實有實熱的情況,而且脈搏跳動得又快又多,但按壓時卻沒有力氣,宜使用白虎湯加人參,再加入川貝、蘇子。如果虛弱得很嚴重,宜用生山藥取代粳米。

(九)喘而結胸者,宜酌其輕重,用《傷寒論》中諸陷胸湯、丸,或拙擬蕩胸湯以開其結,其喘自愈。

白話文:

(九)喘息伴有胸悶者,應根據病情輕重,使用《傷寒論》中的諸陷胸湯、丸劑,或採用我自創的蕩胸湯來化解胸中的氣結。氣結化解後,喘息自然就會好轉。

(十)喘而煩躁,胸中滿悶,不至結胸者,宜越婢加半夏湯,再加栝蔞仁。若在暑熱之時,宜以薄荷葉代方中麻黃。

白話文:

(10)咳嗽氣喘,煩躁不安,胸中鬱悶滿塞,但不至於形成胸膜炎時,適合使用越婢加半夏湯,再加入栝蔞仁。如果是夏天發病,可以將麻黃替換為薄荷葉。

至於麻黃證恆兼有微喘者,服麻黃湯原方即愈。業醫者大抵皆知,似無庸愚之贅言。然服藥後喘雖能愈,不能必其不傳陽明。惟於方中加知母數錢,則喘愈而病亦必愈。

白話文:

至於服用麻黃湯時,如果還有輕微喘息的症狀,只要服用原方麻黃湯就能痊癒。從醫的人大多都知道這點,好像不需要我再囉嗦。但是,服用麻黃湯後,雖然喘息症狀能痊癒,但不能保證不會演變成陽明證。只要在方子中加入幾錢知母,就可以既治癒喘息,又治癒疾病。

若遇脈象虛者,用小青龍湯及從龍湯時,皆宜加參,又宜酌加天冬,以調解參性之熱,然如此佐以人參、天冬,仍有不足恃之時。曾治一人年近六旬,痰喘甚劇,脈則浮弱不堪重按,其心中則頗覺煩躁,投以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又加生石膏一兩,野臺參四錢,天冬六錢,俾煎湯一次服下,然仍恐其脈虛不能勝藥,預購生杭萸肉(藥房中之山萸肉多用酒拌蒸熟令色黑,其酸斂之性大減,殊非所宜)三兩,以備不時之需。

白話文:

如果遇到脈搏虛弱的情況,在使用小青龍湯和從龍湯時,都應該加入黨參。另外,還可以適當加入天冬,以緩解黨參的溫燥之性。不過,即使這樣加入了黨參和天冬,有時還是不夠。

曾經治療過一位快60歲的患者,痰喘非常嚴重,脈象浮弱,無法經受重按,心中也覺得煩躁不安。我開了小青龍湯,去掉了麻黃,加入了杏仁,還加了1兩生石膏、4錢野臺參和6錢天冬,讓他一次煎好服下。但是,我仍然擔心他的脈象虛弱,不能承受藥力,所以預先購買了3兩生杭萸肉(市面上的山茱萸肉多用酒拌蒸熟,使顏色變黑,酸斂之性大大減弱,不適合使用)。

乃將藥煎服後,氣息頓平,閱三點鐘,忽肢體顫動,遍身出汗,又似作喘,實則無氣以息,心怔忡莫支,診其脈如水上浮麻,莫辨至數,急將所備之萸肉急火煎數沸服下,汗止精神稍定,又添水煮透,取濃湯一大盅服下,脈遂復常,怔忡喘息皆愈。繼於從龍湯中加萸肉一兩,野臺參三錢,天冬六錢,煎服兩劑,痰喘不再反復。

白話文:

病人服用煎好的藥後,呼吸立刻平順下來。過三個小時,患者突然全身發抖,滿身大汗,又好像喘不過氣來,實際上卻沒有氣能夠呼出,心悸得無法控制。診脈象時發現脈搏像水上浮動的麻,無法辨識脈搏的次數。於是趕緊把準備好的山茱萸煎煮數次後喝下,出汗的情形停止下來,精神也稍微穩定一些。又加水煮透,取濃湯一大碗喝下去,脈搏就恢復正常,心悸和喘息都痊癒了。接著在「從龍湯」中加入山茱萸一兩、野生黨參三錢、天冬六錢,煎服兩劑後,痰喘再也沒有復發。

,:此證為元氣將脫,有危在頃刻之勢,重用山萸肉即可隨手奏效者,因人之臟腑惟肝主疏泄,人之元氣將脫者,恆因肝臟疏泄太過,重用萸肉以收斂之,則其疏泄之機關可使之頓停,即元氣可以不脫,此愚從臨證實驗而得,知山萸肉救脫之力十倍於參、耆也。因屢次重用之,以挽回人命於頃刻之間,因名之為回生山茱萸湯

白話文:

根據我的觀察,這個症狀是元氣將要耗盡,危在旦夕。服用大量的山茱萸肉就可以立即見效。這是因為人體的臟腑中,只有肝臟負責舒暢氣血。元氣將要耗盡的人,通常是因為肝臟的疏通功能過於旺盛。大量服用山茱萸肉可以收斂肝臟,使其疏通作用暫停,從而防止元氣耗盡。我從臨牀試驗中得出這個結論,山茱萸肉的救命效果是人參和鹿茸的十倍。由於我多次使用山茱萸肉在緊急情況下挽救了病人的性命,因此我將它命名為「回生山茱萸湯」。

其人若素有肺病常咳血者,用小青龍湯時,又當另有加減,宜去桂枝留麻黃,又宜於加杏仁、石膏之外,再酌加天冬數錢,蓋咳血及吐衄之證,最忌桂枝,而不甚忌麻黃,以桂枝能助血分之熱也。憶歲在癸卯,近族舅母劉媼,年過五旬,曾於初春感受風寒,愚為診視疏方中有桂枝,服後一汗而愈,因其方服之有效,恐其或失,黏於壁上以俟再用。

白話文:

對於那些本來就有肺病、經常咳血的人,在使用小青龍湯時,需要另行調整。建議除去桂枝,保留麻黃,並在杏仁、石膏之外,再酌情添加天冬數錢。因為咳血和吐衄(鼻出血)的症狀,最忌諱桂枝,而不太忌諱麻黃,這是因為桂枝會助長血氣中的熱氣。

我記得癸卯年(具體年代不詳),一位近親的姑母劉媼,年齡已過五十。年初時,她因受了風寒而患病。我為她診治時,開了一張藥方,其中包含桂枝。姑母服用後出了一身汗,病情痊癒了。由於她認為藥方有效,擔心會弄丟,於是把藥方貼在牆上,以便下次再用。

至暮春又感受風溫,遂取其方自購藥服之,服後遂至吐血,治以涼血降胃之藥,連服數劑始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