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巖

《本草思辨錄》~ 卷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三 (8)

1. 吳茱萸

吳茱萸樹高丈餘,皮青綠色,實結梢頭,其氣燥,故得木氣多而用在於肝。葉紫花紫實紫,紫乃水火相亂之色。實熟於秋季,氣味苦辛而溫,性且烈,是於水火相亂之中,操轉旋撥反之權,故能入肝伸陽戢陰而闢寒邪。味辛則升,苦則降;辛能散,苦能堅;亦升亦降,亦散亦堅;故上不至極上,下不至極下,第為闢肝中之寒邪而已。

白話文:

吳茱萸樹高有一丈多,樹皮呈青綠色,果實結在枝梢,它的性味辛溫燥烈,所以具有較多的木氣,在中醫裡歸屬於肝經。葉子、花朵和果實都是紫色的,紫色是水火交雜的顏色。果實成熟於秋季,味道辛辣苦澀,性味溫熱,藥性強烈,在水火交雜中具有操控、旋轉、撥動和反覆變化的作用,因此可以入肝經,發揮陽氣、抑制陰氣、驅散寒邪的作用。辛味可以升發,苦味可以下降;辛味可以疏散,苦味可以收斂;既能升發又能下降,既能疏散又能收斂;因此它不會升得太高,也不會降得太低,只是起到驅散肝臟寒邪的作用。

嘔吐有寒有熱,不因少陽干胃,即屬厥陰乾胃。少陽干胃,則如心煩喜嘔與嘔而發熱皆是;厥陰乾胃,則如嘔而胸滿、與乾嘔吐涎沫、頭痛皆是。仲聖小柴胡湯吳茱萸湯分主甚明。雖然有嘔吐主以吳茱萸湯,而曰陽明病少陰病者,人必謂於厥陰無與矣,而不知實厥陰病之見於陽明少陰也。何以言之?食谷欲嘔者,肝受寒邪,上攻其胃。

白話文:

嘔吐分為寒性嘔吐和熱性嘔吐。不屬於少陽經受熱、侵犯胃部而引起的嘔吐,就屬於厥陰經受熱、侵犯胃部而引起的嘔吐。少陽經受熱、侵犯胃部,會出現煩躁、愛嘔吐、嘔吐伴有發熱等症狀;厥陰經受熱、侵犯胃部,會出現嘔吐伴有胸滿、乾嘔吐出泡沫狀涎液、頭痛等症狀。仲景的小柴胡湯、吳茱萸湯分主病證很明確。雖然有嘔吐的症狀,以吳茱萸湯為主,但是說「陽明病少陰病」時,人們一定認為在厥陰經中沒有與之相關的病證,卻不知道實際上是厥陰經的病證表現在陽明經、少陰經中。為什麼這樣說呢?飲食後想嘔吐,是因為肝臟受到寒邪侵犯,往上侵犯胃部引起的。

不食谷則肝氣猶舒,食谷則肝不能容而欲嘔。與胃虛之有胃反迥殊,故非吳茱萸湯不治。夫肝邪上攻則胃病,為木乘土。下迫則腎病,為子傳母。迨子傳母,則吐利交作而不止一吐矣。少陰自病,下利已耳,未必兼吐;吐而利矣,未必兼逆冷煩躁;吐利而且手足逆冷煩躁欲死,非肝邪盛極而何。此時療之,舍吳茱萸湯亦無別法也。

白話文:

不吃穀物,肝氣就會舒暢,吃了穀物,肝臟受不了,就會想吐。與胃虛的人胃反迥然不同,所以不用吳茱萸湯治療。肝邪向上侵犯,就會引起胃病,這是木乘土。肝邪向下侵犯,就會引起腎病,這是子傳母。等到子傳母,就會吐利交作,不止吐一次了。少陰病自己發病,只是腹瀉而已,不一定兼吐;吐而腹瀉,不一定兼逆冷煩躁;吐利而手腳逆冷煩躁,想要死,這不是肝邪盛極了還能是什麼。這時候治療,除了吳茱萸湯也沒有別的方法了。

(吳茱萸湯方義詳大棗

愚既以吳茱萸為肝藥。夫血藏於肝,溫肝自當溫血;而不知吳茱萸能散血中之氣寒,非能溫血中之血寒也。厥陰病至於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若是血病,何得無當歸當歸四逆湯脈細欲絕,血寒之證也,何以反無吳茱萸,及知有久寒而後加之。即其非胃藥腎藥亦有可證者,在陽明乃兩陽合明,寒不易受,仲聖言胃中虛冷者不一,無用吳茱萸之方。縱云吳茱萸兼治胃寒,夫豈不聞乾嘔吐涎沫頭痛之厥陰病非吳茱萸不治乎。

白話文:

我認為吳茱萸是治療肝臟的良藥。血藏在肝臟,溫暖肝臟自然可以溫暖血液,但是我卻不知道吳茱萸能夠散去血中的寒氣,而不能夠溫暖血液中的寒氣。比如說:厥陰病症狀發展到嘔吐、腹瀉、手腳冰涼、煩躁不安,甚至想要死,但這是血寒造成的症狀,怎麼能沒有當歸呢?當歸四逆湯中脈象細弱欲絕,是血寒的徵兆,為什麼反而沒有吳茱萸這個成分呢?只能等到知道有久寒的病情之後,才會加入吳茱萸的成分。即使吳茱萸不是胃藥或腎藥,也有證據可以證明,陽明經是由兩條陽經合併而成的,難以受到寒氣的侵害,仲聖說胃中虛寒的症狀不一,沒有使用吳茱萸的藥方。即使說吳茱萸可以兼治胃寒,但是難道沒有聽說過乾嘔、吐涎沫、頭痛的厥陰病症狀非吳茱萸不能治癒嗎?

吳茱萸既為肝寒要藥,以移治胃寒肝不寒之病,寧能無誤。故仲聖恐人誤用,又申之曰得湯反劇者屬上焦。然則治上焦之藥何在?半夏乾薑散,正治乾嘔吐逆吐涎沫之胃寒也。他如甘草瀉心湯黃連湯,中有乾薑,亦所以治胃寒。愚於此又悟乾薑吳茱萸,與黃連黃芩為對待矣。

白話文:

既然吳茱萸是治療肝部寒症的要藥,而用它來治療胃部寒症而肝不寒的疾病,難道能不出錯嗎?所以仲景怕人誤用,又申明凡是服了湯藥後反而病情加重的,都屬於上焦出了問題。那麼治療上焦的藥在哪裡呢?半夏乾薑散,正是治療乾嘔、吐逆、吐涎沫的胃寒症的藥。另外像甘草瀉心湯、黃連湯,裡面都有乾薑,也是用來治療胃寒的。我由此又悟出乾薑吳茱萸,與黃連黃芩是對待藥。

本經黃連主腸澼腹痛,黃芩主腸澼不主腹痛。故小柴胡湯腹痛去黃芩,而黃連湯腹痛則用黃連,同一寒藥,不能通用如是。豈有同一熱藥,可漫無區別。愚不以吳茱萸為腎藥者,蓋亦以別有腎藥,與吳茱萸分疆而治者也。溫腎者為附子,溫脾者為乾薑。太陰藏寒曰宜四逆輩,以四逆湯非溫脾之正方也,溫脾正方為理中丸。

白話文:

在醫書經本中,黃連主要治療腸胃疼痛,而黃芩則主要治療腸胃脹氣,不適合治療腹痛。因此,小柴胡湯中用黃連來治療腹痛,而黃連湯中則用黃連來治療腹痛。兩種配方的藥性都是寒涼的,但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藥方,不能一概而論。同樣道理,對於熱性的藥物,也不能隨意混用。我不把吳茱萸當作腎藥,是因為還有另外的藥物可以治療腎病,與吳茱萸分工合作。溫腎的藥物是附子,而溫脾的藥物是乾薑。如果遇到太陰藏寒的病症,應該使用四逆湯,但四逆湯並非治療溫脾的正方,正確的溫脾藥方是理中丸。

理中丸固有乾薑無附子,而四逆湯治腎有附子又有乾薑,則又何也?蓋腎寒必上侮其脾,乾薑在脾為中權,在腎為前茅,故姜附不可缺一,吳茱萸豈其比乎。夫腎臟者真陽所寓,有扶陽以抑陰,無闢陰以傷陽。吳茱萸得廁名於少陰者,非能治腎寒也,治肝寒之流及於腎者也。

白話文:

理中丸明明含有乾薑,卻沒有附子,然而四逆湯治療腎寒,有附子也有乾薑,這是什麼道理呢?這是因為,腎臟寒性過盛,必然會侵犯脾臟。乾薑在脾臟起調和作用,在腎臟則起到排先鋒的作用,所以,在治療腎臟寒症時,乾薑和附子這兩種藥物缺一不可,吳茱萸怎麼能跟乾薑和附子相比呢?腎臟是人體真陽所寄寓的地方,必須扶助陽氣來抑制陰氣,不能驅除陰氣而損傷陽氣。吳茱萸之所以能列入治療少陰病的藥物,並非它能治療腎臟寒症,而是因為可以治療肝臟寒症流傳到腎臟的病症。

就是數者反復核之,尚何疑吳茱萸之非血藥、非胃藥、非腎藥哉。

溫經湯有瘀血在少腹,而以吳茱萸為君,非以其能行瘀也。婦人年五十所而病非新得,宜緩圖不宜峻攻。故不用下瘀血湯抵當湯,而以桂枝芍藥丹皮三味行瘀。即以三味協參草芎歸膠麥姜夏,補中調氣,和血濡燥。為之綢繆者,已無微不至矣。更何需苦溫辛烈之吳茱萸哉。不知婦人之病,多因虛積冷結氣,瘀血在少腹不去,其為有久寒可知。

白話文:

溫經湯有瘀血在少腹,但以吳茱萸為君藥,並不是因為它能行瘀血。婦女生病,尤其是年紀到達五十歲的時候,不是新發疾病,應該緩慢謀求治療,不應當猛烈攻堅。因此不用下瘀血湯、抵當湯之類的藥方,而用桂枝、芍藥、丹皮三味藥來行瘀血。再用三味藥配合參草、芎歸、膠麥、姜夏等藥,來補虛調氣,和血濡燥。這樣照顧病人就無微不至了,又何必需要苦溫辛烈的吳茱萸呢?不知道的是,婦人疾病大多因為虛弱積聚、寒冷鬱結之氣所致,瘀血在少腹不去,這是寒氣積聚所致。

衝任之血,肝實主之。肝中積結之氣,非吳茱萸詎能闢去。此實是證之樞紐,曰溫經者,紀其實也。

吳茱萸上不至極上,下不至極下。然吳茱萸湯之厥陰頭痛,溫經湯之瘀血在少腹,何非極上極下,要皆為闢肝寒之效所及,非能徑抵頭與少腹也。由是推之,吳茱萸之用,亦綦廣矣。胃主降,脾主升,脾之所以升,實得風木製化之益,故肝病者脾必病,吳茱萸能入肝驅邪,化陰凝為陽和,脾何能不溫,腹痛腹脹何能不治。其性苦過於辛,降多而升少,肝主疏泄,肝平則氣自下,此所以又利大腸壅氣治滯下也。

白話文:

吳茱萸的藥性往上達不到極上,往下達不到極下。但是,吳茱萸湯治療厥陰頭痛,溫經湯治療少腹瘀血,這些方劑不是都達到了極上極下的效果嗎?其實,這些都是因為吳茱萸具有疏散肝臟寒邪的功效所致,而不是直接作用於頭部和少腹。由此推論,吳茱萸的用途非常廣泛。

胃主下降,脾主升發,脾之所以能夠升發,實際上是得益於風木的化生作用,所以肝臟有病,脾臟也必定有病。吳茱萸能夠進入肝臟驅逐邪氣,將陰寒凝滯化為陽和之氣,脾臟怎麼能不溫暖起來呢?腹痛腹脹怎麼能不治癒呢?

吳茱萸的苦味超過了辛味,降多而升少。肝臟主疏泄,肝臟平順則氣血自然下降,這也是吳茱萸能夠利大腸壅氣、治療滯下的原因。

抑有用之為反佐者,古方左金丸,治肝臟火實左脅作痛,似非吳茱萸熱藥所宜。顧其方黃連多於吳茱萸五倍,肝實非吳茱萸不泄,連多茱少,則不至助熱,且足以解鬱滯之熱,肝脾兩獲其益。故腹痛用之,亦每有神驗。活法在人,未可為膠柱鼓瑟者道也。

白話文:

有時可以將藥物用作反佐使用,古代方劑左金丸,用於治療肝臟實熱、左脅疼痛,似乎並不適合使用吳茱萸這種熱性藥物。然而,其方劑中黃連的用量是吳茱萸的五倍,肝臟實熱不使用吳茱萸無法宣泄,黃連用量多而吳茱萸用量少,就不會助長熱性,而且足以解除肝鬱滯熱,肝脾兩臟都能受益。所以,在治療腹痛時使用左金丸,也經常有神奇的效果。活用的方法在於人,不能拘泥於教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