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蘭室秘藏》~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中滿分消丸

治中滿熱脹鼓脹氣脹水脹,此非寒脹類

白朮 人參 炙甘草 豬苓(去黑皮) 薑黃(各一錢) 白茯苓(去皮) 乾生薑 砂仁(各二錢) 澤瀉 橘皮(各三錢) 知母(炒四錢) 黃芩(去腐炒,夏用一兩二錢) 黃連(淨炒) 半夏(湯洗七次) 枳實(炒各五錢) 厚朴(薑製一兩)

白話文:

白朮、人參、炙甘草、豬苓(去除黑色外皮)、薑黃(各 3 克) 白茯苓(去除外皮)、乾薑、砂仁(各 6 克) 澤瀉、橘皮(各 9 克) 知母(炒至 12 克) 黃芩(去除腐爛部分,炒至夏季用量為 36-48 克) 黃連(淨炒) 半夏(熱水清洗 7 次) 枳實(炒至 15 克) 厚朴(用薑炮製至 30 克)

上除茯苓、澤瀉、生薑外,共為極細末,入上三味和勻,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焙熱白湯下,食遠。服量病人大小加減。

白話文:

除掉茯苓、澤瀉、生薑外,把其他藥材磨成極細的粉末,再加入茯苓、澤瀉、生薑粉混合均勻。用湯汁浸泡蒸好的餅,揉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百丸,用烘焙過的熱白開水送服,飯後服用。服用量應根據患者體質大小增減。

2. 中滿分消湯

治中滿寒脹寒疝大小便不通陰躁足不收四肢厥逆食入反出下虛中滿腹中寒心下痞下焦躁寒沉厥奔豚不收

川烏、澤瀉黃連人參青皮當歸生薑麻黃柴胡乾薑蓽澄茄(各二分)、益智仁半夏茯苓木香升麻(各三分)、黃耆吳茱萸厚朴、草豆蔻仁、黃柏(各五分)

白話文:

川烏、澤瀉、黃連、人參、青皮、當歸、生薑、麻黃、柴胡、乾薑、蓽澄茄:各 2 錢 益智仁、半夏、茯苓、木香、升麻:各 3 錢 黃耆、吳茱萸、厚朴、草豆蔻仁、黃柏:各 5 錢

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食前熱服。忌房室、酒、濕面、生冷及油膩等物。

3. 廣朮潰堅湯

治中滿腹脹,內有積聚,堅硬如石,其形如盤,令人不能坐臥,大小便澀滯,上喘氣促,面色痿黃,通身虛腫。

廣朮、紅花吳茱萸升麻(各二分)、半夏(七分)、柴胡澤瀉、神麯、青皮陳皮(各三分)、厚朴(生用)、黃芩黃連益智仁、草豆蔻仁(五分)、生甘草(三分)、當歸梢(五分);如渴加葛根(四分)。

白話文:

廣朮、紅花、吳茱萸、升麻(各 10 公克)、半夏(35 公克)、柴胡、澤瀉、神麯、青皮、陳皮(各 15 公克)、厚朴(生用)、黃芩、黃連、益智仁、草豆蔻仁(各 25 公克)、生甘草(15 公克)、當歸梢(25 公克);如果口乾舌燥,再加入葛根(20 公克)。

上銼如麻豆,大水二大盞,煎至一盞,稍熱服食,遠忌酒醋濕面。服二服之後中滿減半止,有積不消,再服後藥。

白話文:

上藥搗碎成麻豆大小,加入兩大碗水煎煮,煎到剩下半碗,趁熱服用。服用時嚴禁食用酒、醋、濕面等食物。服用兩次後,腹脹中滿感會減輕一半,如果積食未消,可以再服用後續藥方。

4. 半夏厚朴湯

紅花蘇木(各半分)、吳茱萸、乾生薑黃連(各一分)、木香青皮(各二分)、肉桂蒼朮茯苓澤瀉柴胡、生甘草、生黃芩、草豆蔻仁、陳皮(各三分)、京三稜豬苓當歸梢、升麻(各四分)、神麯(六分)、厚朴(八分)、半夏(一錢)、桃仁(七個)、昆布(少許)、如渴加葛根(三分)

白話文:

紅花、蘇木(各 15 克)、吳茱萸、乾生薑、黃連(各 3 克)、木香、青皮(各 6 克)、肉桂、蒼朮、白茯苓、澤瀉、柴胡、生甘草、生黃芩、草豆蔻仁、陳皮(各 9 克)、京三稜、豬苓、當歸梢、升麻(各 12 克)、神麯(18 克)、厚朴(24 克)、半夏(3 克)、桃仁(14 粒)、昆布(適量),如果口渴,可加葛根(9 克)。

上㕮咀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此藥二服之後,前證又減一半,卻於前藥中加減服之。

5. 破滯氣湯(一名木香化滯散)

破滯氣治心腹滿悶

甘草(四分) 白檀 藿香 陳皮 大腹子 白豆蔻仁 白茯苓 桔梗(各五分) 砂仁人參 青皮 檳榔 木香 薑黃 白朮(各二錢)

白話文:

甘草(12公克)炒過 檀香(15公克) 藿香(15公克) 陳皮(15公克) 草烏(15公克) 豆蔻仁(15公克) 茯苓(15公克) 桔梗(15公克) 砂仁(6克) 人參(6克) 青皮(6克) 檳榔(6克) 木香(6克) 薑黃(6克) 白朮(6克)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不拘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