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二·傷寒部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二·傷寒部 (13)

1. 舌白胎

舌上白胎,若陽明胃實,脅下滿,不大便而嘔者,小柴胡湯。(論見胃實。)若下後,心中懊憹者,梔子豉湯。(方論見煩。)若下後噦而胸滿,小便不利者,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也。(論見牙疼。)

〔《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乾燥,倦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熱者,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痛者,必欲利也。(海藏云:惡寒必欲嘔者,小柴胡湯;腹中痛者,理中湯

)臟結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舌上白胎滑者,難治也。若無陽症,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者,不可攻也。(論見臟結。)

2. 舌胎續法

〔成〕舌者心之官,法應南方火,本紅而澤。傷寒三四日以後,舌上有膜,白滑如胎,甚者或燥澀黃黑,是數者熱氣淺深之故也。邪氣在表者,舌上即無胎。及邪氣傳裡,津液結搏,則舌上生胎矣。寒邪初傳,未全成熱,或在半表,或在半里,或邪氣客於胸中者,皆舌上白胎而滑也。

經曰: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邪初傳入里也。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是邪在半表半裡也。太陽病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是邪客於胸中也。若病在臟,宜若可下,如舌上滑胎者,則不可攻,是邪未全成熱,猶帶表寒故也。

及其邪傳為熱,則其舌上之胎不滑而澀也。經曰:傷寒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是熱耗津液,而滑者已干也。

若熱聚於胃,則為之舌黃,是熱已深矣。《金匱要略》曰: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若舌上黑色者,又為熱之極也。《針經》曰:熱病口乾舌黑者死。以心為君主之官,開竅於舌,黑為腎色,見於心部,心部者火也,腎者水也,水之邪熱已極,鬼賊相刑,故知必死也。

〔垣〕下後病嗽,加五味子麥門冬,如舌上有滑胎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胸有微寒,加辛熱之劑立效。舌燥澀如楊梅刺者,用生薑切厚片,蘸蜜於舌上揩之,其刺立消,神效。

〔無〕,薄荷蜜,治舌上白胎乾澀,語話不真。

先以生薑厚片蘸蜜水揩洗,有用薄荷自然汁與白蜜等分調勻,敷之良。

3. 動氣

〔成〕動氣者,為築築然動跳於腹者是也。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即吐水。(《活人》云:先服五苓散三服,次服竹葉湯。)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活人》云:先服防風白朮牡蠣,汗止,次服建中湯,方見自汗。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活人》云:宜服李根湯,方見氣上衝。)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疼,目暈,惡寒,食則反吐,谷不能進。(《活人》云:先服大橘皮湯,吐止後,服小建中湯。)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乾,頭眩心悸也。

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內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雖身有熱,臥則欲蜷。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熱煩,身上浮冷,熱汗自泄,欲得水自灌。動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腹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清穀,心下痞也。

4. 動氣續法

〔云〕傷寒汗下後,臍在有動氣者,宜,防葵散,。

防葵(一兩),木香(不見火),柴胡黃芩(各半兩)

上銼為細末,每服五錢,水煎服。

傷寒汗下後,臍上有動氣者,宜,枳殼散,。

枳殼(麩炒,五錢),赤茯苓當歸三稜(炮。各一兩),木香,訶黎勒(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五錢,沸湯點服。

傷寒汗下後,臍右有動氣者,宜,前胡散,。

前胡,赤茯苓大腹皮人參(各五錢),木香,檳榔大黃(各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沸湯點服。

傷寒汗下後,臍下有動氣者,宜,茯苓散,。

赤茯苓(一兩),檳榔(三錢),桂心,大腹皮,川茴香(炮,炒),良薑(各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沸湯點服。

如久不治,傳為積熱,治之難痊,不可汗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