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葵散

FANG KU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4%
心包經 14%
三焦經 14%
肝經 14%
心經 7%
肺經 7%
胃經 7%
小腸經 7%
膽經 7%
大腸經 7%
脾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小腸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防葵散」

中藥方劑「防葵散」,主要成分是:柴胡、大黃、桑白皮、甘草。主治功效是:兒童發過瘧疾後,肚子脹大,並伴有頭面浮腫的症狀。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柴胡:

    • 味辛,微苦,性微寒。 -歸肝、膽經。 -具有疏散肝鬱、解熱退燒、疏散風熱、平肝息風的作用。
  • 大黃:

    • 味苦,性寒。 -歸胃、大腸經。 -具有瀉熱通便、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作用。
  • 桑白皮:

    • 味甘,微苦,性涼。 -歸肺、腎經。 -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利水消腫的作用。
  • 甘草:

    • 味甘,性平。 -歸脾、肺、心經。 -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防葵散」具有疏散風熱、清熱瀉火、利水消腫的作用,適用於治療兒童發過瘧疾後,肚子脹大,並伴有頭面浮腫的症狀。

方劑組成解釋


柴胡清熱解毒,大黃瀉下通便,桑白皮利水消腫,甘草調和諸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氣喘子宮肌瘤肺結核癲癇瘧疾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骨質疏鬆症肥胖腹瀉全身性水腫面部浮腫癡呆智能低下語言前後顛倒錯亂

相同名稱方劑


防葵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防葵半兩,柴胡半兩(去苗),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桑根白皮半兩(銼),甘草1分(炙微赤,銼)。 主治:小兒瘧發後,肚脹,兼頭面浮腫。

防葵散, 出處:《聖惠》卷四。 組成:防葵1兩,人參1兩(去蘆頭),貫眾1兩,遠志1兩(去心),茯神1兩,犀角屑1兩,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防風1兩(去蘆頭),桂心1兩,甘草3兩(炙微赤,銼)。 主治:心臟風邪,恍惚失常,言語錯亂。

防葵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一。 組成:防葵1兩,木香1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白朮1兩,當歸1兩(銼,微炒),赤芍藥1兩,牛膝1兩(去苗),桂心1兩,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婦人心腹積聚氣,時有疼痛,經絡不利,四肢漸瘦,食少腹脹。

防葵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一。 組成:防葵1兩,鬱李仁1兩(湯浸,去皮,微炒),桂心1兩,鬼箭羽1兩,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當歸1兩,吳茱萸3分(湯浸7遍,焙乾,微炒),枳實半兩(麸炒微黃)。 主治:婦人癥痞,心腹脹硬如石,經絡不利,四肢瘦弱,少思飲食。

防葵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二。 組成:防葵1兩,代赭1兩(細研),人參1兩(去蘆頭),鉛丹1兩半,鉤藤1兩,茯神1兩,雷丸1兩,虎頭骨1兩半(塗酥炙令黃),遠志1兩(去心),白僵蠶1兩(微炒),生豬齒1兩,防風1兩(去蘆頭),卷柏1兩,川升麻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虎掌3分(湯洗7遍,生薑汁拌炒令黃),朱砂1兩(細研),牡丹1兩,牛黃半兩(細研),龍齒2兩,蚱蟬14枚(微炒),蛇蛻皮1條(燒爲灰),白蘞1兩,白馬眼睛1對(炙令微黃)。 主治:風癲,精神錯亂,發作無時。

防葵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八。 組成:防葵3分,京三棱3分(銼碎,醋炒3遍),蓬莪朮半兩,訶黎勒半兩(煨,用皮),槟榔半兩,赤茯苓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白朮半兩,桂心半兩,枳殼半兩(麸炒微黃,去瓤),白豆蔻半兩(去皮),木香半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丁香1分,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鬱李仁3分(湯浸,去皮尖,微炒),鱉甲3兩(洗去塵土,用硇砂半兩研碎,以醋2合浸硇砂去卻石,塗醋炙鱉甲、硇砂,醋盡爲度)。 主治:虛勞癥瘕,或氣攻脾胃,令人心下及胃管兩傍堅硬,喘息急促,牽引兩脅妨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