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醫醇賸義》~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附:中寒門諸方

(凡涉傷寒門傳經者不錄。)

白通湯,治暴卒中寒,厥逆嘔吐,瀉利色清,氣冷,肌膚凜慄,無汗,盛陰沒陽之症。

附子(五錢),乾薑(五錢),蔥白(五莖),豬膽(半枚),先將附、姜二味煎好,後入蔥汁、膽汁,和勻溫服。

歸薑湯,治暴卒中寒,兼傷營血者。

附子(二錢五分),乾薑(二錢五分),當歸(二錢五分),肉桂(二錢五分),水二盞,煎至一盞,入蜜一蛤蜊殼,溫服。

姜歸桂參甘湯,治陽氣將回,陰寒少殺。

附子(一錢五分),乾薑(一錢五分),當歸(一錢五分),肉桂(一錢五分),人參(二錢),甘草(二錢),大棗(二枚),加蜜三蛤蜊殼,溫服。

辛溫平補湯,治暴中寒症,服前三方其陽已回,身溫色活,手足不冷,吐利漸除,用此平補臟腑,調和營衛,俾不致有藥偏之害。

附子(五分),乾薑(五分),當歸(一錢),肉桂(五分),人參(一錢),甘草(一錢),黃耆(一錢),白朮(一錢土炒),白芍(一錢酒炒),五味子(十二粒),大棗(二枚),加蜜五蛤蜊殼,溫服。

四逆湯,治三陰經症,四肢厥冷,虛寒下利,急溫其臟。

甘草(二兩),乾薑(三兩),附子(一枚),上三味,以水二升,煎取一升二合,分溫再服。

通脈四逆加減湯,治下利清穀,裡寒外熱,厥逆惡寒,脈微欲絕之證。

甘草(二兩),附子(大者一枚),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面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三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去生薑、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治中脘痛,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

桂枝(三兩),麻黃(二兩),細辛(二兩),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水七升,煮麻黃,去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附子粳米湯,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

附子(一枚),半夏(半升),甘草(一兩),大棗(十枚),粳米(半升)

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渣,溫服一升。

大建中湯,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者。

蜀椒(二合),乾薑(四兩),人參(二兩),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入飴糖一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溫服。

大黃附子湯,治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

大黃(二兩),附子(二枚),細辛(二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理中湯,治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脈沉無力,或厥冷拘急,或結胸吐蛔。

白朮(二兩土炒),人參(一兩),乾薑(一兩炒),甘草(一兩炙),每服四錢。自利腹痛加木香,利多者倍白朮。渴者倍白朮。倦臥沉重,利不止加附子。腹滿去甘草。臍下動氣,去朮加桂。悸加茯苓。胸痞加枳實。吐蛔加川椒、烏梅

回陽救急湯,治身不熱,頭不痛,惡寒戰慄,四肢厥冷,腹痛吐瀉,指甲唇青,或無脈,或脈沉遲無力。

附子(五分),乾薑(五分),肉桂(五分),人參(五分),白朮(一錢),茯苓(一錢),半夏(七分),陳皮(七分),甘草(二分),五味子(九粒)

無脈加豬膽汁

2. 暑熱濕

四序流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故春為風木,秋為燥金,冬為寒水,各司其令。惟夏則暑熱濕三氣迭乘,合操其柄,此蓋大化循環之運,不期然而然,而亦不得不然也。所謂不期然而然者,何也?天一生水,貞下起元,由水生木,由木生火,至是而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大生廣生,百物蕃阜,此所謂不期然而然者也。

所謂不得不然者何也?夏為火令,秋為金令,由夏入秋,乃火下起金,不惟不能相生,而反相剋,秋令不幾於或息乎!全賴地氣上騰,長夏土旺,由火生土,借土生金,此又大化斡旋之妙用,四序方得流行,生克方不顛倒,所謂不得不然者此也。

但暑熱之氣自上而下,濕氣自下而上,人在其中,無時無處不受其熏蒸燔灼,致病已非一端,又況起居不慎,飲食不節,其受病尚可問乎!《金匱》有痙濕暍之訓,後賢推而廣之,立方愈多,醇駁互見。蓋傷寒有痙病,時邪亦有痙病,而時邪之痙,與傷寒之痙,又復不同。三氣之痙,只須究其致病之由,或由風熱,或由暑熱,或由濕熱,見症治症,直截了當。

若牽涉傷寒之痙,較量比例,雖繁稱博引,更令人滋惑矣。且三氣為病,非有沉寒痼冷,如冬月傷寒之比,若拘執太陽篇中之痙病,動輒麻黃桂枝,何異抱薪救火乎!茲特舉症於前,列方於後,以便檢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