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九 (7)

回本書目錄

卷九 (7)

1. 治虛熱升陽之劑

小柴胡湯治潮熱身熱,默默不欲飲食,或嘔或渴或利或咳

人參 半夏 生甘草 黃芩(各二錢) 柴胡(四錢) 生薑(五片) 棗(二枚)

上㕮咀水煎

按此足少陽藥也,出太陽例主虛勞煩熱,能引清氣上行,陽道在經主氣,在臟主血,故更能入血室也

東垣升陽益胃湯治肺之脾胃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身體沉重,口乾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食少食不消,灑淅惡寒而或微熱(方見內傷門)

按此手太陰足陽明太陰之藥,欲升浮中焦下陷之氣,故加太陽諸經藥也

補中益氣湯治形神勞役,或飲食失節,勞倦虛損,身熱而煩,脈洪大而虛,頭痛或惡寒而渴,自汗無力,氣高而喘

黃耆(一錢半) 人參 甘草(炙各一錢) 白朮 當歸身 柴胡 升麻 陳皮(各半錢)

上㕮咀水煎

按此手足太陰少陽經藥,表裡氣血之劑也(加減見內傷門)

謹按發明曰經云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夫治熱以寒溫而行之者有三,皆同。大熱在身,止用黃耆人參甘草,此三味者皆甘溫,雖表裡皆熱,躁發於內,捫之肌熱於外,能和之,汗自出而解矣。此溫能除大熱之至理也。

熱極生風,乃左遷入地,補母以虛其子,使天道右遷順行,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況大熱在上,其大寒必伏於內,溫能退寒以助地氣,地氣者在人乃胃之生氣,使真氣旺三也。此與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治法理同而證不同,學者最宜深玩

2. 治虛熱滋陰之劑

楊氏秦艽扶羸湯治肺痿骨蒸成勞或嗽或寒或熱聲嗄不出體虛自汗四肢怠惰

柴胡(二錢) 人參 鱉甲(炙) 秦艽 當歸 地骨皮(各一錢半) 半夏 紫菀 甘草(各一錢)

上㕮咀水煎

按此足少陽例藥又氣血之劑也

局方當歸補血湯治肌熱躁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脈虛血虛也若誤服白虎湯必死宜此主之

黃耆 當歸

上㕮咀水煎

按此足三陰經藥也

十味人參散治虛熱潮熱身體倦怠

柴胡 甘草 人參 茯苓 半夏 白朮 黃芩 當歸 白芍 葛根(等分)

上㕮咀入姜煎

按此足少陽陽明太陰經藥也

瑞竹堂柴胡梅連散治骨蒸勞熱久而不痊三服除根其效如神及五勞七傷虛弱皆治

胡黃連 柴胡 前胡 烏梅(各三錢)

上㕮咀每二錢童便一盞豬胋一枚豬脊髓一條韭根白半錢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

按此足少陽厥陰手少陰太陰經藥也出少陽例亦是劫劑

元戎五蒸湯治骨蒸勞熱自汗

甘草 人參 知母 黃芩(各二錢) 茯苓 熟地黃 葛根(各三錢) 石膏(半兩) 竹葉(二十片)

上㕮咀作一服入粳米一合煎加減見本論

按此足陽明手太陰手足少陰經藥也以上並氣血之劑也

3. 升陽滋陰之劑

局方十全大補湯治諸虛不足,五勞七傷,不進飲食,久病虛損,時發潮熱者

茯苓 人參 當歸 白朮 黃耆 川芎 肉桂 白芍(炒) 熟地黃 甘草(等分)

上㕮咀,每服一兩,入薑棗水煎。

按此手足三陰氣血藥也。

人參養榮湯治久病虛損,口乾食少,咳而下利,心驚悸熱而自汗

前方減芎,加陳皮、五味、遠志

上㕮咀,入薑棗煎。

按此手足太陰藥氣血之劑也。

黃耆鱉甲散治男女虛熱,身瘦五心煩熱,四肢怠惰,咳嗽咽乾,自汗食少

人參 肉桂 桔梗(各一錢半) 生地黃 半夏 紫菀 知母 白芍 黃耆 甘草 桑白皮(各二錢半) 天門冬 鱉甲(各五錢) 秦艽 茯苓 地骨皮 柴胡(各三錢)

上㕮咀,入姜煎,每服一兩,衛生寶鑑減桂芍、地骨皮、人參、黃耆散

按此手太陰例藥氣血之劑,然氣亂於胸中為清濁相干者,須加氣藥以理之,又不必拘此,如氣液衰陰血竭,古方有兼用烏梅蛤蚧豬腎、脊髓、人屎等物,皆其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