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二十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八 (2)

1. 論小便不禁或癃為下焦虛實不同

內經曰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注曰:膀胱為津液之腑,水注由之。然足三焦脈實,約下焦而不通,則不得小便。足三焦脈虛,不約下焦,則遺溺也。靈樞經曰:足三焦者,太陽之別也,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

王海藏曰:因有盧氏醫鏡,見姜附石脂硃砂丹一藥,味數分兩,皆同。惟丹砂一味,用伏火者,及治病有瘥。所治者,小便數而不禁,怔忡多忘,魘夢不已之不同耳。其不同者,審而詳之,乃得此之治,決不瘥耳。泛舉之言:腎主大便,肝主小便淋溲。難經云:小腸為赤腸,是面赤色,及便溺赤色者,皆出心與小腸。

南方赤色,顯於外也。經言下焦如瀆者,正謂大小便也。大便為陰,為有形,乃下焦之下者也。腎臟為病,主大便,不言大腸者,明矣。子行父之道。小便為氣所化,乃下焦之高者也。謂肝主小便淋溲,亦是子行父道,為腑病。諸氣化者,皆腑。諸有形血化者,皆臟病所主。

此腑言膀胱病。此二證俱在下焦,則同藥。有形無形,及在臟在腑,有殊。俱是丹田衰憊,不言心火者,以其相火化行君之令故也。細分之則膀胱壬水勝丙,小腸者,是不傳陰,則陰不病,何為有形病。此為陰之體也,為腑之用也。天地陰陽,反為體用,以斯可見是明。五臟者,為六腑所用。

六腑者,為五臟所用,明矣。是有形皆為傳陰也。夫小便不禁是膀胱不約,為遺溺,此不傳陰,也是丹田胞絡受寒,為壬所克。大抵諸腑皆盛有形物,有形病皆在腑,責其所來,皆在臟也。用伏火硃砂者,去其寒邪耳。治法同者,以其俱在下焦,補諸無形,同在胞絡耳。以其胞與腎相對,有時相連,故也。

腎主大便,肝主小便,所治安得不殊。

按此論遺溺為經虛之本病也。然亦有誤服涼劑太過而致者。如東垣曰:立夏前誤用白虎湯過多,致遺溺者,宜溫藥升陽以解之。是也。故用藥者,當審誅罰無過之戒。

謹按丹溪先生曰:淋證多主於氣虛,亦有死血作淋者。小便不通,實熱者,當利之。因氣者,宜吐之,以提其氣。氣升則水自下。蓋氣承載其水也。痰多者,用二陳湯,先服後吐痰。氣閉塞者,二陳加木通香附,探吐。一男子病小便不通,醫用利藥而加劇。先生曰:此積痰病也。

積痰在肺,肺為上焦,膀胱為下焦,上焦閉則下焦塞。譬如滴水之器,必上竅通,而後下竅之水出焉。乃以法大吐之。吐已病如失。然此可見癃淋又不獨主於經病也。

淋閟治法(小便不禁附)

2. 治淋澀之劑

金匱腎氣丸治腎虛小便淋澀及婦人子淋

(方見補虛門)

錢氏導赤散治心經蘊熱小便赤澀或成淋痛

(方見熱門)

局方五淋散治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澀不出或尿如豆汁或成沙石或如膏或熱怫便血

赤茯苓(六錢) 赤芍梔子(各二錢) 當歸 甘草(各五錢)

上㕮咀每半兩入燈芯水煎

本事火府丹治小便赤少及五淋澀痛

木通 黃芩(各一兩) 生地黃(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木通湯

濟生小蘇飲子治下焦結熱尿血成淋

生地黃 小薊通草 滑石 山梔仁 蒲黃(炒) 淡竹葉 當歸 藕節 甘草

上等分為㕮咀每半兩水煎空心服

琥珀散治五淋澀痛小便膿血

琥珀 海金沙 沒藥 蒲黃(各研)

上各一兩和勻每三錢食前煎萱草根湯調下日二服

按以上諸方並血分藥也

局方八正散治小便熱淋澀痛

清心蓮子飲治小便濁或澀

(方並見熱門)

立效散治下焦熱結小便黃赤淋閟疼痛或有血出

瞿麥穗(一兩) 甘草(三分) 山梔(炒去皮半兩)

上為末每五錢入蔥白燈芯姜煎食前時時服

濟生地膚子散治諸病後體虛觸熱熱結下焦遂成淋病小便赤澀數起少出

豬苓 地膚子 知母 黃芩 海藻 通草 瞿麥 枳實(炒) 升麻 葵子

上㕮咀每半兩水煎入姜

按以上方又氣中之血藥也

海金沙散治小便淋瀝及下焦濕熱氣不施化或五種淋疾癃閉不通

海金沙(研) 木通 瞿麥穗 滑石 通草(各半兩) 杏仁(去皮尖一兩)

上為末每五錢水煎入燈芯二十根

寶鑑茯苓琥珀湯治小便數而欠淋澀脈沉緩時時帶數

五苓散加琥珀(半兩) 滑石(七分) 甘草(三分)

上細末每五錢長流水煎服食前

按以上方並氣分藥也

局方石葦散治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出臍腹急痛蓄作有時勞倦即發或尿如豆汁或出沙石

芍藥 白朮 滑石 葵子 當歸 瞿麥(各三錢) 石葦 木通(各二錢) 甘草 王不留行

上為末每二錢空心小麥湯調下

按此血中之氣藥也與以上並治熱之劑

三因生附散治淋而脈沉數小便秘澀數起不通竅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