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任越庵編撰

《傷寒法祖》~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陽明病解第二

按陽明提綱。以里症為主。雖有表症。仲景意不在表。為有諸中而形諸外之謂也。或兼經病。仲景意不在經。為表在經而根於胃也。太陰陽明同處中州。而太陰為開。陽明為合。故陽明必以閤病為主。不大便固閤也。不小便亦合也。不能食。食難用飽。初欲食。反不能食。皆閤也。

白話文:

根據《陽明提綱》,以腑內症狀為主。儘管有表證,但仲景的關注點不在表證上。這是因為內在疾病反映在外部。有時兼有經絡疾病。仲景的關注點不在經絡上,這是因為表證在經絡上,但根源在胃。太陰和陽明都位於中焦。太陰主開,陽明主合。因此,陽明病必須以合病為主。大便不通是合病,小便不通也是合病。不能吃東西,吃了難以飽,一開始想吃東西,卻反過來吃不下了,這些都是合病的表現。

自汗盜汗。表開而里閤也。反無汗。內外皆閤也。種種閤病。或然或否。故提綱獨以胃實為正。胃實不是竟指燥糞堅硬。只對下利言。下利是胃家不實矣。故汗出解後。胃中不和。而下利者。不稱陽明病。如胃中虛而不下利者。便屬陽明。即初硬後溏。水穀不別。雖死而不下利者。

白話文:

出汗和盜汗。這是表氣發揚而裡氣閉塞的緣故。反過來不出汗。這是內外氣機都閉塞的緣故。各種閉塞的疾病,有的會發病,有的不會。所以,我們重點關注的還是胃實為正氣。

胃實不完全是指大便乾燥、堅硬。它只是相對於下痢來說的。下痢是因為胃的陽氣不足。所以,出汗後,胃中不調,出現下痢的,不稱陽明病。而胃中虛弱,不下痢的,就歸於陽明。即使是大便開始乾硬,後變溏稀,水穀不分,即使到了臨死,也不下痢的。

總為陽明病也。蓋陽明太陰同為倉廩之官。而所司各別。胃司納。故以陽明主實。脾司輸。故太陰主利。同一胃腑。而分治如此。是二經所由分也。按陽明為傳化之府。當更實更虛。食入胃實而腸虛。食下腸實而胃虛。若但實不虛。則為陽明之病根矣。胃實不是陽明病。而陽明之為病。

白話文:

這些都是陽明病的緣故。陽明和太陰都是負責消化系統的器官,但各有分工。胃負責接受和儲存食物,因此陽明主導食物積滯;脾負責運化食物,因此太陰主導食物運行。雖然都與胃有關,但分治是明晰的,這是陽明經和太陰經分開的依據。

根據醫理,陽明經是食物轉化的主要場所。因此,陽明經會出現或實或虛的狀態。當食物進入胃,胃會實而腸會虛。當食物離開胃進入腸,腸會實而胃會虛。如果陽明經長時間處於實而不虛的狀態,就是陽明經疾病的根本。胃實本身並不是陽明病,而是陽明病的根源。

悉從胃實上得來。故以胃家實為陽明一經總綱也。然致實之由。是宜詳審。有實於未病之先者。有實於得病之後者。有風寒外來。熱不得越而實者。有妄汗吐下。重亡津液而實者。有從本經熱盛而實者。有從他經轉屬而實者。此只舉其病根在實。而勿得以胃實即為可下之症。

白話文:

所有胃的疾病都是由胃實引起的,因此以胃實為陽明經的總綱。但是,導致胃實的原因需要詳細檢查,有在發病前就存在的實證,也有在發病後才產生的實證。有的實證是由於風寒外侵,導致熱邪不能外散;有的實證是由於妄汗吐下,導致津液大量流失;有的實證是由於本經熱盛引起的;也有的實證是由於他經熱邪轉化過來的。這些都只是舉例說明疾病的根源在於實證,但不能一看到胃實就認為需要瀉下。

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是陽明表症之提綱。故胃中虛冷。亦得稱陽明病者。因其表症如此也。然此為內熱達外之表。非中風傷寒之表。此時表寒已散。故不惡寒。裡熱閉結。故反惡熱。只因有胃家實之病根。即見此身熱自汗出之外症。不惡寒反惡熱之病情。然此但言病機發現。非即可下之症也。必讝語潮熱煩躁脹痛。諸症兼見。才可下耳。

白話文:

發熱,自發出汗。不害怕寒冷,反而害怕炎熱。這是一般陽明表證的疾病概況。因此,胃部寒冷虛弱的患者也可以被歸類為陽明病,因為其表現出的表證與陽明病類似。*

然而,這種情況與中風或傷寒引起的表證不同。這是因為此時表面的寒氣已散,所以不害怕寒冷。但體內的熱氣閉結在內,所以反而害怕炎熱。

這種情況是由於胃部有實證的疾病根源所致。因此,除了發熱、自發出汗之外,還會表現出不害怕寒冷、反而害怕炎熱的症狀。不過,這只能說明疾病機理已顯現,並不表示可以立即使用瀉下法治療。

只有當患者出現胡言亂語、潮熱、煩躁、脹痛等證狀同時存在時,纔可以考慮使用瀉下法治療。

太陽總綱。示人以正面。陽明總綱。反示人以底板。其正面與太陽之表同。又當看出陽明之表。與太陽不同矣。如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是陽明之桂枝症。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是陽明之麻黃症。本論云。病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即此是已。後人見太陽已得此脈症。

白話文:

太陽病總綱:

表現於人體正面,如發熱、頭項強痛等,主表證。

陽明病總綱:

相反地,表現於人體背面,如胸脇苦滿、煩熱等,主裡證。

其正面表現與太陽病相似,但要看出陽明病與太陽病的區別。

例:

  • 陽明病:脈遲、汗多、微惡寒,為陽明桂枝證。
  • 陽明病:脈浮、無汗、喘,為陽明麻黃證。

古籍記載:「病後一天,不發熱而惡寒的,就是這種情況。」後人看到太陽病也有這樣的脈象症狀,

便道陽明不應有此脈症。故有尚在太陽。將入陽明之說。不知仲景書。多有本條不見。而他條中發見者。若始雖惡寒。與反無汗等句是也。以陽明表症。本是汗出不惡寒。故加反無字耳。有本經未宣。而他經發現者。若太陽之頭項強痛。少陽之脈弦細者是也。然頭痛而項不強。

白話文:

通過陽明經脈的脈象,不應該出現這種脈象和症狀。因此,有「尚在太陽經,將要進入陽明經」之說。不知《傷寒論》中有許多記載,本條不見此說,但在其他條文中可以發現。例如:「開始雖然有惡寒,但反而沒有汗」等句子。陽明經的外證,本身就是出汗而不惡寒,因此才加上「反而沒有」這個字。有些經脈的症狀,在某經脈的文本中沒有記載,但在其他經脈的文本中可以發現。例如:太陽經的「頭頸強痛」,少陽經的「脈搏細弱」。不過,如果只有頭痛而沒有項強。

脈大而不弦細。便是陽明之表矣。夫太陽行身之後。陽明行身之前。所受風寒。俱在營衛之表。太陽營衛有虛實。陽明營衛亦有虛實。虛則桂枝。實則麻黃。是仲景治表邪之定局也。仲景之方。因症而設。非因經而設。見此症。便與此方。是仲景之活法。後人妄以方分經絡。

白話文:

脈象宏大但沒有緊迫感。這是陽明熱感表證。太陽經在體表之後運行,陽明經在體表之前運行。人體受風寒侵襲,都存在於營衛表的層次。太陽經的營衛氣血有虛實之分,陽明經的營衛氣血也有虛實之分。虛證用桂枝湯,實證用麻黃湯。這是張仲景治療表證的既定原則。仲景的方劑,是根據證候來設立的,而不是根據經絡來設立的。遇到這種證候,就使用這個方劑。這是仲景靈活運用的方法。後人錯誤地以方劑劃分經絡。

非惟陽明不敢用二方。即太陽亦棄之久矣。

白話文:

不僅在陽明經治療時不敢隨意使用某些方法,即使在太陽經治療中,這些方法也已被長期遺棄。

陽明之表有二。有外邪初傷之表。有內熱達外之表。外邪之表。只在一二日間。其症微惡寒。汗出多。或無汗而喘者是也。內熱之表在一二日後。其症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是也。表因風寒外來。故仲景亦用麻黃桂枝二湯汗之。表因內熱外發。故仲景更制梔子豉湯。因其熱而吐之。

白話文:

陽明經的表證有兩種。一種是外邪初次侵襲引起的表證。一種是內部熱邪到達體表的表證。

外邪引起的表證,症狀只會持續一兩天。症狀表現為惡寒輕微,出汗較多,或者不出汗但有喘息。

內熱引起的表證,症狀會在一兩天后出現。症狀表現為身體發熱,汗液自然排出,不惡寒,反而惡熱。

表證如果是由於風寒從外部侵襲引起的,所以仲景也用麻黃桂枝湯來發汗治療。表證如果是由於內部熱邪發於體表引起的,所以仲景又制定了梔子豉湯,利用其熱性來發揮催吐作用。

後人認不出陽明表症。一二日既不敢用麻黃。二三日來又不知用梔子豉湯。不識仲景治陽明之初法。所以廢棄陽明之吐法。必待熱深實極。以白虎承氣投之。是養虎遺患也。

白話文:

後人分辨不出陽明經的表證,一、二天內不敢使用麻黃。二、三天後又不知道要使用梔子豉湯。不瞭解仲景治療陽明經疾病的初階方法,所以放棄了陽明經的吐法。一定要等到熱氣深入、實證極盛,才使用白虎承氣湯投治。這是養虎遺患的作法。

六經傷寒。惟陽明最輕者。以陽明為水穀之海。穀氣足以勝邪氣。陽明為十二經脈之長。氣血足以禦寒氣。陽明居兩陽合明之地。陽氣足以御陰氣也。陽明受邪。一日惡寒。與太陽同。二日便不惡寒。反惡熱。故內經曰。二日陽明受之。以陽明之症。在二日見。非謂陽明之病。

白話文:

六經感染風寒。其中陽明經受傷最輕。這是因為陽明經是水穀運化的道路,穀氣充足,可以抵抗病邪。陽明經也是十二經脈中最大的,氣血豐盛,可以禦寒。陽明經位於兩陽經交會之處,陽氣充足,可以抵抗陰氣。

陽明經受邪後,第一天會出現惡寒的症狀,與太陽經相同。但到了第二天,就不再惡寒,反而會發熱。因此《內經》中說:「第二天,陽明經受邪。」這裡所說的「第二天陽明受之」,指的是陽明經的症狀在第二天出現,並非指陽明經的病症。

在太陽交也。仲景曰。傷寒三日陽明脈大。要知陽明傷寒。祗在一日二日即寒去而熱生。三日見陽明之脈大。則全無寒氣。便是陽明之病熱。而非復前日之傷寒。始雖由於傷寒。今不再稱傷寒。以傷寒之劑治之矣。

白話文:

此時是陽明病剛開始的時期。張仲景說:傷寒病到了第三天,陽明經的脈象就會變大。要判斷是否為陽明傷寒,關鍵在於第一、二天,這時寒氣會散去而熱氣會產生。到了第三天如果出現陽明經的脈象變大,這就表示寒氣已經完全消失,所以這時就是陽明經發熱的病症,不再是前幾天的傷寒。一開始雖然是因傷寒而起,但現在不能再稱作傷寒,要用治療傷寒的藥方來治療。

陽明之惡寒。二日自止。固與他經不同。其惡寒微。又不若太陽之甚。陽明在肌肉中蒸蒸發熱。但熱無寒。與太陽翕翕發熱。寒束於皮毛之上者不同。陽明自汗。亦異於太陽中風之自汗。太陽雖自汗。而出之不利。有執持之意。故其狀曰。漐漐。陽明自汗。多有波瀾搖動之狀。

白話文:

陽明經的惡寒,兩天後就會自動消失,這與其他經絡不同。它的惡寒很輕微,不如太陽經那麼嚴重。陽明經在肌肉中蒸騰發熱,但沒有寒氣。而太陽經則有微微發熱感,寒氣束縛在皮毛上,這與陽明經不同。陽明經會自汗,這也與太陽經中風時的自汗不同。太陽經雖然自汗,但汗出不順暢,有被阻礙的感覺,所以它的症狀表現為微微出汗。陽明經的自汗,則有波浪般晃動的樣子。

故名之曰濈濈。太陽之脈浮而緊者。必潮熱。太陽之脈但浮者。必無汗。陽明脈但浮者。必盜汗出。二經表症。表脈。不同如此。

白話文:

因此稱之為濈濈。太陽經脈浮而緊,必定潮熱。太陽經脈只浮而無緊,必定不發汗。陽明經脈只浮而無緊,必定偷偷出汗。這兩條經脈的表症,表脈的表現,就是如此不同。

今傷寒書。以頭痛分三陽。陽明之痛在額。理固然也。然陽明主裡。頭痛非其本症。內經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以其脈連風府。故頭項痛也。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也。二日陽明受之。其脈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是內經以頭痛屬太陽。不屬陽明矣。仲景有陽明頭痛症二條。

白話文:

現如今的《傷寒論》中,將頭痛分為三陽,認為陽明經的頭痛位於額頭。這個道理確實如此。然而,陽明經主裡,頭痛並非其本症。《黃帝內經》中說:傷寒的第一天,巨陽經受寒。因為巨陽經的經脈連接到風府穴,所以會導致頭項疼痛。

到第七天,太陽經的病症衰弱,頭痛也會稍有好轉。第二天,陽明經受寒。它的經脈經過鼻翼,絡於眼睛,所以會出現身熱、眼睛疼痛、鼻子乾澀、無法入睡等症狀。由此可知,《黃帝內經》認為頭痛屬於太陽經,而非陽明經。不過,仲景也列出了兩條陽明頭痛的病症。

一日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此頭痛在二三日。而不在得病之一日。且因於嘔咳。而不因於外邪也。一日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不熱者。與承氣湯。此頭痛反在太陽衰時。而因於不大便。即內經所云。

白話文:

有一天,一位陽明熱病的患者。雖然沒有出汗,但是小便通暢。兩三天後開始嘔吐和咳嗽。如果手腳冰冷,患者一定會伴有頭痛。但是如果沒有嘔吐咳嗽或者手腳沒有冰冷,那麼就不會頭痛。這種頭痛一般出現在發病後的兩三天,而不是發病的第一天。而且頭痛是由於嘔吐咳嗽引起的,而不是由於外感邪氣引起的。

一天,一位傷寒患者沒有大便。六七天後出現頭痛,但沒有發熱。給予承氣湯治療。這個頭痛出現在太陽病衰退的時候(即病程中期),而且是由於大便不通暢引起的。這和《內經》上所說的「頭痛在上消未下時」是一致的。

䐜脹而頭痛。非因於風寒也。其中風傷寒諸條。俱不及頭痛症。則陽明頭痛。又與太陽迥別矣。本論云。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此處當直接梔子豉湯主之句。若發汗三段。因不用此方。而妄治所致。仍當梔子豉湯主之。仲景但於結句一見。

白話文:

腹脹而頭痛。並不是因為風寒引起的。在中風傷寒的諸條款中,都沒有包括頭痛的症狀。陽明的頭痛症狀與太陽不同。本論說:陽明之病,脈象浮而緊,咽喉乾燥,口苦,腹部脹滿而喘息,發熱出汗,不怕冷反而怕熱,身體沉重。在此,應直接使用梔子豉湯治療。如果使用了發汗的治療方法,因為沒有使用這個方子,而是隨意治療,就應當改用梔子豉湯治療。仲景只在結尾的一句話中提到這個方法。

是省文法也。後人竟認梔豉湯。為汗下後救逆之劑。請問未汗下前。仲景何法以治之乎。要知咽燥。口苦。腹滿而喘。是陽明裡熱。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是陽明表熱。因陽明之熱。自內達表。則里症為重。故此條敘症。以里症列表症之前。任梔子以清裡熱。而表熱亦解。

白話文:

這是省文法啊!後人竟然認為梔豉湯是用來在讓病人發出汗後去治療逆症的藥方。請問在病人還沒發出汗之前,仲景用什麼方法來治療呢?要知道,咽喉乾燥、口苦、腹部脹滿而喘氣,這是陽明經裡熱的症狀;發熱出汗、不惡寒、反而惡熱,這是陽明經表熱的症狀。由於陽明經的熱氣從內部傳到體表,所以裡症較重。因此,這個條目先敘述裡症,再敘述表症,用梔子來清裡熱,表熱也就能解除。

用香豉以瀉腹滿。而身重亦除。後人不能於仲景書中。尋出陽明之表。而遠引內經熱府論之目痛鼻乾。不得臥以當之。不得仲景陽明治表之法。妄引痘科中葛根升麻以主之。不知內經因論熱病。而只發陽明經病之一端。仲景立陽明一經。是該內外症治之全法。又不知目痛鼻乾。

白話文:

用香豉來瀉掉腹脹。這樣也能減輕身體沉重。後世的人在仲景的書中找不到陽明發表的內容,卻遠遠引用《內經》中熱府論提到的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入睡等,以此來對應陽明。沒有學到仲景陽明發表的治療方法,卻胡亂引用痘科中葛根升麻來作為治療方法。他們並不知道《內經》討論的熱病只包含陽明經病的一小部分。仲景建立的陽明一經,涵蓋了內外症狀治療的所有方法。另外,他們也不瞭解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只是一個症狀,而不能代表整個陽明經病。

是陽盛陰虛。法當滋陰清火。而反發陽明之汗。若上而鼻衄。下而便難。是引賊破家矣。要知是風寒之表。則用麻黃而治。如是內熱之表。即荊防薄荷皆足以亡津液。而成胃實。在用者如何耳。治陽明內熱之表有三法。如熱在上焦者。用梔子豉湯吐之。上焦得通。津液得下。

白話文:

這是陽氣過盛、陰液不足的情況。治療方法應該是滋陰降火。但如果卻反而讓陽明經出汗。如果上蒸出鼻血,下阻不通大便,這是在引狼入室、自找麻煩。要知道這是風寒表證,就應該用麻黃來治療。如果是內熱表證,那麼荊芥、防風、薄荷這些藥物都會耗傷津液,導致胃中實熱。關鍵在哪裡呢,就在於怎麼用藥。治療陽明內熱表證有三個方法。如果熱在胸膈以上部位,就用梔子豉湯來吐出熱邪。這樣上焦通暢,津液才能下行。

胃家不實矣。熱在中焦者。用白虎湯清之。胃火得清。胃家不實矣。熱陷下焦者。用豬苓湯利之。火從下泄。胃家不實矣。要知陽明之治表熱。即是預治其里。三方皆是潤劑。所以存津液。而不令胃家實也。後人因循升麻葛根之謬竟不察仲景治陽明表症之法。

白話文:

如果胃部虛弱,中焦有熱的話,可以用白虎湯來清熱。胃火清除了,胃部虛弱的狀態就會好轉。如果熱氣陷落到下焦,可以使用豬苓湯來利水消腫。熱氣從下焦排出後,胃部虛弱的狀態就會好轉。要知道,陽明經治療表熱的同時,也是在預防內熱。這三種方劑都是潤燥劑,用來保存津液,防止胃部虛弱。後人卻沿襲了升麻葛根的錯誤觀念,不考察仲景治療陽明經表症的方法。

太陽以心胸為里。故用辛甘發散之劑。助心胸之陽。而開玄府之表。不得用苦寒之劑。以傷上焦之陽也。所以宜汗而不宜吐。陽明以心胸為表。當用酸苦湧泄之劑。引胃脘之陽。而開胸中之表。不得用溫散之劑。以傷中宮之津液也。故法當吐。而不當汗。陽明當吐。而反行汗下溫針等法。

白話文:

太陽病證,以心胸為內在病位。因此要用辛甘發散的藥物,幫助心胸的陽氣,打開肌表。不能用苦寒的藥物,以免損傷上焦的陽氣。所以適合發汗治療,不適合催吐。

陽明病證,以心胸為外在病位。應該使用酸苦湧泄的藥物,引導胃脘的陽氣,打開胸中的表證。不能使用溫散的藥物,以免損傷中焦的津液。因此,適合催吐治療,不適合發汗。

陽明病證應該催吐,但如果錯誤地使用了發汗、瀉下、溫針等方法,就會造成不良後果。

以致心中憒憒。怵惕。懊憹。煩躁。讝語。舌苔。等症。然仍不離陽明之表。太陽當汗而反吐。便見自汗出而不惡寒。飢不能食。朝食暮吐。不欲近衣。欲食冷食等症。此為太陽轉屬陽明之表。皆是梔子豉湯症。蓋陽明以胃實為里。不特發熱惡寒汗出身重目疼鼻乾謂之表。一切虛煩。

白話文:

這些症狀導致心中感到混亂、恐懼、憂愁、煩躁、亂說話、舌苔出現等症狀。但這些症狀仍然不脫離陽明經的範圍。太陽經應該發汗,卻反而嘔吐。可以看到病人自發出汗,卻不畏寒,同時感到飢餓卻吃不下,早上吃下食物後到了晚上就吐出來,不願意靠近衣物,想要吃點清涼的食物等症狀。這是太陽經轉變為陽明經的症狀,都是梔子豉湯證。因為陽明經以胃實為裡,所以不只是發熱、畏寒、出汗、身重、眼睛疼痛、鼻乾這些表證,凡是虛煩的症狀,都是陽明經的範圍。

虛熱。如口苦。咽乾。舌苔。喘滿。不得臥。消渴。而小便不利。凡在胃之外者。悉屬陽明之表。但除胃口之熱。便解胃家之實。此梔子豉湯。為陽明解表和里之聖劑也。

白話文:

虛熱症狀:

  • 口中苦澀
  • 喉嚨乾澀
  • 舌苔厚膩
  • 氣喘滿胸
  • 夜間無法入睡
  • 渴而少尿

凡是這些位於胃部以外的症狀,都屬於「陽明經表證」。只要清除胃部積熱,就能緩解胃痛等症狀。

「梔子豉湯」是治療陽明經表證和裡證的聖方。

按傷寒脈浮。自汗出。淅淅惡寒。是陽明表症。心煩小便數。腳攣急。是陽明裡之表症。斯時用梔子豉湯吐之。則胃陽得升。惡寒自罷。心煩得止。汗不自出矣。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小便自利。其腳自伸矣。反用桂枝發汗。所以亡陽。其咽中干。煩躁。吐逆。是梔子生薑豉湯症。

白話文:

按照傷寒病的脈象來說,脈浮,自發出汗,稍微惡寒,這是陽明經表證的症狀。心煩意亂,小便次數多,小腿抽筋,這是陽明經裡證轉為表證的症狀。此時使用梔子豉湯進行催吐。這樣一來,胃氣上達,惡寒自然消失,心煩也得以緩解,自汗也會停止。上焦暢通,津液得以下行,小便自然通暢。小腿抽筋也會得到緩解。反過來使用桂枝發汗,會導致陽氣虛脫。出現咽喉乾燥、煩躁、嘔吐等症狀,這是梔子生薑豉湯的症候。

衹以亡陽而厥。急當回陽。故改用甘草乾薑湯。服之後。仍作芍藥甘草以和陰。少與調胃承氣以和里。皆因先時失用梔豉。如此挽回費力耳。

白話文:

由於陽氣喪失而昏厥。急需回陽。因此改用甘草乾薑湯。服藥後,再用芍藥甘草湯來調和陰陽。少用調胃承氣湯來調和胃腸功能。這些都是因為之前誤用了梔豉湯,所以挽回情況比較費力。

按仲景云。病如桂枝症。則便不得鑑定為太陽中風。凡惡風。惡寒。發熱。而汗自出者。無論太陽陽明中風傷寒皆是桂枝症矣。太陽病頭項強痛。而此雲頭不痛。項不強。便非太陽症。內經曰。邪中於膚。則入陽明。此云。胸中疼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是陽明受病無疑也。

白話文:

根據仲景的說法,如果出現類似桂枝證的症狀,就不應該將其診斷為太陽中風。凡是怕風、怕冷、發熱,同時自汗的,無論是太陽中風還是陽明中風傷寒,都可以歸類為桂枝證。太陽病頭項會疼痛,而文中所說的「頭不痛,項不強」,就不符合太陽證。內經上說,邪氣侵犯皮膚,會進入陽明經。文中所說的「胸中疼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顯然是陽明經受病。

雖外症象桂枝。而病在胸中。不在營衛。便不是桂枝症。故立瓜蒂散。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也。此與前條本陽明病。仲景不冠以陽明者。以不關於胃實。而未見不惡寒之病情耳。

白話文:

雖然外在症狀像是桂枝湯證,但病根在胸中,不在營衛,就不是桂枝湯證。因此,建立了瓜蒂散。所謂在上者,就是因為這樣才讓它越過(胃)。這與前面條文中的本陽明病不同,張仲景不冠以陽明,是因為與胃實無關,而沒有觀察到不惡寒的病情罷了。

上越中清下奪。是治陽明三大法。發汗利小便。是陽明經兩大禁。然風寒初入陽明之表。即用麻黃桂枝發汗者。是急於除熱而存津液。與急下之法同。若脈浮。煩渴。小便不利。用豬苓湯利小便者。亦以清火而存津液。而又曰。汗多者不可與豬苓湯。要知發汗利小便。是治陽明權巧法門。非正治法。

白話文:

上焦有餘,中焦正常,下焦不足。這是治療陽明經的三大方法。發汗和利尿是治療陽明經的兩大禁忌。然而,當風寒剛進入陽明經的表層時,可以使用麻黃桂枝來發汗。這主要是為了快速祛除熱邪,保留津液。這與快速瀉下的方法相同。如果脈象浮浮,口渴,小便不利,可以使用豬苓湯來利尿。這也是為了清熱,保存津液。但是,如果出汗過多,則不能再服用豬苓湯。要知道,發汗和利尿是治療陽明經的權宜之計,並不是正統的治療方法。

陽明之病在熱實。宜無溫補法矣。而食谷欲嘔者。是胃口虛寒。故不主內熱也。然胃口雖虛。胃中猶實。仍不失為陽明病。與吳茱萸湯。散胃口之寒。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則溫補又陽明之從治法。若胃口虛熱者。用白虎加人參。是陽明又有涼補法也。此二義。又是治陽明權巧法門。

白話文:

陽明病以發熱為主,不適合用溫補的方法。但是如果患者有想嘔吐的感覺,但又想吃東西,那可能是胃口虛寒,與內熱無關。

儘管胃口虛寒,但是胃中的實熱仍然存在,所以仍然屬於陽明病。可以使用吳茱萸湯,它可以驅散胃口的寒氣,使上焦通暢,體液得以下降。胃氣因此和順,溫補就又變成了陽明病的治療方法。

如果患者胃口虛熱,則可以使用白虎湯加人參。這是陽明病中又有一種涼補的方法。這兩種方法都是治療陽明病的權宜之計。

本論云。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不嘔。此為三陰不受矣。蓋陽明為三陰之表。故三陰皆看陽明之轉施。三陰之不受邪。藉胃為之蔽其外也。胃氣和。則能食不嘔。故邪自解。而三陰不病。胃陽虛邪始。得入三陰。故太陽受邪。腹滿而吐。食不下。少陰受邪。

白話文:

原文說:傷寒到了第三天,三陽經的熱邪已經衰竭,三陰經就會受到邪氣侵襲。如果患者在這時還能進食,沒有嘔吐,說明三陰經沒有受到邪氣侵襲。這是因為陽明經是三陰經的表層,所以三陰經是否受邪,都取決於陽明經的變化。三陰經沒有受邪,是因為胃氣旺盛,像屏障一樣保護著它們。胃氣和順,患者就能進食不吐,邪氣自然散去,三陰經也就健康無恙。如果胃陽虛弱,邪氣就會開始進入三陰經。因此,當太陽經受邪時,會出現腹脹和嘔吐,無法進食;少陰經受邪時,也會出現類似症狀。

欲吐不吐。厥陰受邪。飢不欲食。食即吐蛔。若胃陽亡。則水漿不入而死。要知三陰受邪。關係不在少陽太陽。而全關係陽明。

白話文:

  • 想吐又吐不出來,這是厥陰經受邪氣所致。
  • 不覺得餓,吃了東西就會吐出蛔蟲。
  • 如果胃中陽氣衰竭,則連水都無法吞嚥,最終會死亡。
  • 要知道三陰經受邪氣,與少陽經、太陽經的關係不大,而與陽明經密切相關。

陽明以太陰為里。是指牝臟言。太陰亦以陽明為里。是指轉屬言也。腎者胃之關。木者土之賊。故三陰亦得以陽明為里。三陰為三陽之裡。而三陰反得轉屬陽明為里。故三陰皆得從陽明而下。則陽明又是三陰實邪之出路也。既為三陰之表以御邪。又為三陰之裡以逐邪。陽明之關係三陰重矣。

白話文:

陽明經的裡層是太陰經。這裡指的是陰性的臟腑。太陰經的裡層也是陽明經。這裡指的是轉化歸屬。腎經是胃經的關卡。木克土。因此,三陰經也可以歸屬於陽明經。三陰經是三陽經的裡層。而三陰經也可以轉化歸屬於陽明經的裡層。因此,三陰經都可以從陽明經往下運行。陽明經又是三陰經實邪的出路。陽明經既是三陰經的表層以抵禦邪氣,又是三陰經的裡層以驅逐邪氣。陽明經與三陰經的關係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