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震名

《傷寒尋源》~ 中集 (7)

回本書目錄

中集 (7)

1. 戰汗

戰汗者。邪正相爭也。經云。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故當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觀此則知戰乃邪氣向外之徵。而當欲出未出之界。因本虛必先發戰。而正猶足以拒邪。故戰而汗出。為病解之佳兆也。

白話文:

身體出現汗戰,表示正邪交爭。經雲:脈象浮而緊,按壓後卻反彈起來,這是身體虛弱的表現,所以當身體虛弱時,就會出現汗戰。病人身體虛弱,所以會出現汗戰。脈象浮,所以汗會出來而得到緩解。由此可知,汗戰是邪氣向外發散的徵兆,正處於將要出汗又還沒有出汗的階段。由於身體虛弱,所以必定會先出現汗戰,但正氣仍然足以抵禦邪氣,所以汗戰後出汗,是病情好轉的徵兆。

戰邪向外者也。若邪向內者。則不名之曰戰。而名之曰慄。戰者身戰也。慄者心戰也。經云。陰中於邪。必內慄也。又云。胃無穀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其人則戰而慄。戰與慄有陰陽之分。不可不知。又有名為振者。與戰相近。但戰則身為之戰搖。振但森然聳動而已。

白話文:

戰,是指外感邪氣而出現的症狀,如果邪氣向內侵襲,則不叫做戰,而是叫做慄。戰是身體上的戰慄,慄是心中的戰慄。經書上說:「陰中於邪,必內慄也。」又說:「胃無穀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其人則戰而慄。」戰與慄有陰陽之分,不可不知。另外還有一種叫做振的症狀,與戰相似,但戰是身體戰慄,而振只是森然聳動而已。

其人素虛。至欲汗之時。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是振較之戰為輕也。如經所云。亡血家發汗則寒慄而振。與夫下後復發汗其人振寒者。皆虛象也。然此猶淺焉者也。若經云。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白話文:

這個人本就體質虛弱。快要發汗時,一定會渾身戰慄而抖動。一旦發熱出汗就緩解了。這種發抖較之戰慄要輕微。正如醫經所說,失血後如果發汗,就會感到寒戰並且發抖。還有,婦人產後再次發汗,出現寒顫的人,都屬於虛證。然而,這些都還是較輕微的。如果按照醫經所說,如果嘔吐或腹瀉後,心下逆滿,氣衝胸部,起身時感到頭暈,發汗則動搖筋脈,身體不停地顫抖,那麼可以使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來治療。

又云太陽病發汗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此之振也。亟與回陽。猶恐不及。又非戰汗所可同日語矣。

白話文:

又說太陽病發汗後不解熱,仍然發熱,心下悸動,頭暈目眩,身體震動不止,想要跳起來,這就是真武湯適用的證候了。這種震動的證候,必須趕緊用藥回陽,恐怕還來不及呢。它不同於戰汗,不能把兩者放在同一天來討論。

戰汗之脈。以浮緩為主。浮則邪出於表。緩則胃氣自和。可以托邪外出。而又必察其氣。氣細而長者吉。氣粗而短者危。戰汗之時。不可服藥。補則汗不透而留邪為患。泄則正氣不支而成虛脫。只宜多與熱湯。養津液以助其作汗。須靜候其脈靜氣長。便屬無害。不必驚慌。俟戰止之後。

白話文:

對抗汗症的脈象:以浮脈和緩脈為主。浮脈表示邪氣出現在體表;緩脈表示胃氣自然平和,可以托起邪氣排出體外。但還必須觀察脈氣:脈氣細而長的是吉兆;脈氣粗而短的是險兆。在對抗汗症的時候,不能服藥。補藥會使汗液不出,邪氣滯留而產生禍患;瀉藥會使正氣不足而導致虛脫。只宜多喝熱湯,以養津液幫助出汗。必須靜候脈搏平靜、氣息悠長,便屬於無害,不必驚慌。等到戰汗停止之後,

再察其有無留邪。按法施治。若當戰時而驚駭叫喚。則神氣先亂。邪反勝正。轉為危候。不可治矣。

大凡風寒之邪。自表而里。戰汗者少。濕熱之邪。自里而表。戰汗者多。戰汗之後。脈靜身涼。舌胎已淨。胸腹無阻。漸思飲食。斯為全解。否則餘邪未淨而復熱。則有再作戰汗而解者。有戰汗至三四次而解者。總視里證以為據。又或戰定之後。其人忽沉沉睡去。如死一般。

白話文:

凡是風寒的病邪,總是先從人體表面侵襲到內部,很少出現戰慄、汗出的症狀。濕熱的病邪,總是先從人體內部侵襲到表面,多出現戰慄、汗出的症狀。戰慄、汗出之後,脈搏安靜,身體涼爽,舌苔已淨,胸腹內沒有阻滯,逐漸想吃東西,這纔是完全痊癒。否則,餘下的病邪還沒有清除乾淨,又會發熱,則有再次出現戰慄、汗出而痊癒的。也有戰慄、汗出到三四次才痊癒的。總的要看裡證來判斷。還有在戰慄、汗出停止以後,這人忽然昏沉沉睡去,像死了一樣。

`

須察其脈仍和緩有根者勿訝。俟其氣復即醒矣。亦間有脈停者。又必察其呼吸。如呼吸尚長。此屬脈厥。久之自復。亦勿訝也。

白話文:

要觀察脈象,如果脈象仍然和緩有力、有規律,不要驚訝,等待氣息恢復,病人就會甦醒。也有一部分人脈象會停止,這時一定要觀察呼吸。如果呼吸還很長,這叫做脈厥,時間長了也會自動恢復,也不要驚訝。

戰解固為佳兆。又或其人脈促氣粗。形體不仁。水漿不下。目直視。舌痿不能言。此則欲脫之象。而非戰解之象矣。

白話文:

戰解固然是好的徵兆。但也有的人脈搏促迫,呼吸粗重,身體麻木不仁,水和湯藥都喝不下去,眼睛直視前方,舌頭麻痺不能言語。這些都是將要死亡的徵兆,而不是戰解的徵兆了。

戰汗非由發汗而得。若病之可發汗者。邪在於表也。發汗則汗自出。奚俟於戰。戰汗者。由里出表也。故往往有清涼攻下之劑。絕不參一毫表藥。自得戰汗而解者。此由表裡通達。陰陽交和。自然而然。而非可逼之使汗也。

白話文:

發汗並非靠發汗藥物才能使汗水排出。如果病情適合發汗,病邪就在體表,發汗的話汗水自然會流出,何須再用發汗藥物使其發汗呢?發汗是將病邪由體內引出到體外,所以常常有使用清熱攻下的藥方,完全不添加促進體表發汗的藥物,自然而然地因發汗而痊癒。這是因為人體表裡氣血通暢,陰陽平衡協調,自然而然發汗,而不是可以勉強讓人發汗的。

2. 頭痛

(附項強)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是頭項強痛專屬太陽證。然他經亦互見。特太陽其專主耳。凡邪之自外而入者。必主頭痛。如經云。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主之。此與發熱同機。風寒之邪。自外而入。其脈主浮。故可發之使從汗解也。

白話文:

太陽病的病症。脈象浮起。頭部和頸部疼痛。還有畏寒。頭部和頸部疼痛是太陽病的專有症狀。但是其他經絡的疾病也會出現。只是太陽經絡最為專一。凡是外邪入侵人體,一定會引起頭痛。就像經書上所說的,太陽病頭痛發熱,身體疼痛,腰痛,骨節疼痛,畏風,無汗,喘氣的,用麻黃湯治療。太陽病頭痛,發熱,出汗,畏風的,用桂枝湯治療。這與發熱的病機相同。風寒之邪從外而入,其脈象必定浮起。所以可以發散使它通過汗液排出。

其有不從太陽而從少陽者。經云。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蓋弦為少陽定脈。其頭痛特邪之外溢於太陽。而非太陽之自病。故仲景特申發汗之禁。又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

白話文:

有些病人發病過程的發展,不是符合太陽經而是少陽經。傷寒論中提到,脈搏細弦、頭痛發熱的病人,是屬於少陽經發病。少陽經病的時候,不能發汗治療。這是因為少陽經和胃相表裡,胃和好了疾病就會痊癒;胃不和則會煩躁、心悸。細弦脈是少陽經的正常脈象,頭痛只是邪氣向外溢出到太陽經,而不是太陽經自己生病,所以仲景特別強調發汗治療的禁忌。如果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頭頸強痛。或者眩暈、昏迷。有時候像胸部鬱結,心下痞硬。

慎不可汗。而亦不可下。汗下俱不可。而從少陽和解之法。仲景雖不言。在人因證善會矣。

陽明病尤忌發汗。經云。傷寒六七日。不大便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此言風寒之邪。由表而入。熱未入里。仍宜汗解。既入於裡。則宜以承氣湯下之矣。由此推之。濕熱之邪。本在於里。而外溢於表。其初起每見頭痛證。

白話文:

陽明病特別忌諱發汗。醫經裡說,如果是傷寒病已經到了六七天,如果還不大便、頭痛,但又發熱的人,要給予承氣湯。如果小便清澈,就知道病邪不在體內,還在體表。這時應該用發汗法治療。如果是頭痛的病人,一定會出現鼻出血的症狀。這是說風寒邪氣從表而入,熱邪還沒有進入體內,仍然宜於發汗來治療。如果熱邪已經進入體內,那就應該用承氣湯來瀉下。由此推斷,濕熱邪氣本來在體內,而外溢於體表。在初期通常會見 到頭痛的症狀。

當以清裡為主。微兼透表。里和則表自解。若徒與攻表。非但頭痛不減。恐里證增劇矣。

太陰病亦有頭痛者。經云。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湯主之。霍亂。太陰證也。頭痛發熱。是陰病有轉陽之機。惟亟去其裡寒。則病出於陽而可治矣。

白話文:

太陰病也會有頭痛的症狀。經書上說霍亂、頭痛、發熱、全身疼痛,喜歡喝水的話,用五苓散來治療。不想喝水的話,用理中湯來治療。霍亂是太陰病的證候,頭痛、發熱,是陰證轉陽的徵兆,應該趕快去除裡面的寒氣,讓疾病轉到陽證,才能治療。

少陰一經。與太陽相表裡。太陽之脈浮。少陰之脈沉。經云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宜四逆湯。蓋沉非太陽之脈。即不得同太陽發表之例。而與以大發其汗矣。

白話文:

少陰經(腎經)和太陽經(膀胱經)相互表裡。太陽經的脈象浮淺,少陰經的脈象沉伏。經書上說,疾病發作時,出現發熱、頭痛,脈反沉,如果不能治癒,身體會疼痛,適合選用四逆湯治療。這是因為沉脈不是太陽經的脈象,所以不能像治療太陽經那樣發散汗液,而是應該用四逆湯來大發汗。

太陰少陰。其脈上至頸胸中而還。不循於頭。應無頭痛證。然陰陽出入。互相輸應。其機正妙於轉。不能呆執而論。至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眥。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病亦有頭痛者。如經云。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是也。厥陰頭痛。往往直升巔頂。其有痛甚入連於腦。而手足寒者不治。

白話文:

太陰少陰經的脈絡,向上到達頸部和胸部,然後再折回。不循行於頭部,所以不應出現頭痛的症狀。但是,陰陽二氣互相出入,互相影響,其變化微妙難以捉摸,不能死板地依照理論來判斷。至於厥陰經的脈絡,沿著喉嚨後面,向上進入頏顙,連接眼眥,再向上到額部,與督脈會合於巔頂。所以,厥陰經病變時,也可能出現頭痛的症狀。就像《黃帝內經》中所說:“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厥陰經頭痛,往往直衝巔頂,如果疼痛劇烈,深入腦內,同時手足發寒,則難以治癒。

太陽經病不解。轉傳入府者。其人頭痛而小便不利。治當不從經解。而從府解。如經云。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蓋所以運胸中之陽。以化寒水之氣。使從小便則解。故曰。小便利則愈也。由是推之。

白話文:

太陽經的病症沒有好轉,轉而傳入腑臟的人,會出現頭痛和小便不利的症狀。治療的時候,不應該從經脈的角度解除病症,而應該從腑臟的角度解除病症。就像經書中說到的,服用桂枝湯,或者瀉下法,但還是頭頸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隱隱作痛、小便不利的人,應以桂枝湯去掉桂枝,加入茯苓、白朮的主治方來治療。這是為了運轉胸中的陽氣,以化解體內的寒水之氣,讓病症通過小便排出體外,所以說,小便通暢了,病也就好了。由此推斷,

其有熱結於府。頭痛小便不利。而又加以口渴。則宜以甘寒瀉其府熱。而頭痛自愈。其法又可會矣。

太陽之邪並於上。則頭項強痛。並於下則項背強痛。經云。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此以有汗無汗分別風寒與發熱同義。又經云。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

白話文:

太陽經的邪氣侵犯人體的上面,就會頭部和頸項產生疼痛。太陽邪氣侵犯下面,就會頸背產生疼痛。經典上說,太陽病,頸背疼痛、汗出、怕風,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太陽病,頸背疼痛、無汗、怕風,用葛根湯治療。這裡根據有無汗把風寒與發熱作為同義詞來區分。經典上還說,病人身體發熱、足部寒冷,頸項強硬,怕冷,有時頭部發熱、面色發紅,眼睛的脈絡發紅,頭面獨自搖動,突然口不能張開、背部反張。

痙病也,另詳痙門。又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蓋氣結於胸。則項牽連而強。故下之則和。此雖見項強證。而其邪又不關太陽也。

白話文:

痙病,另見《痙門》。又結胸的人,也有項強,跟柔痙的狀態相似。這種情況,用下法治療,就會好轉,適合使用大陷胸丸。這是因為,氣結滯在胸中,就會牽連到頸項而僵強。所以,用下法治療,就能改善病狀。雖然這種情況也出現項強的症狀,但其病邪卻不屬於太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