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雍

《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1)

1. 病可溫十三條

雍曰。仲景本論門自三陰三陽。至發汗吐下以後證而終。自病可溫以下。本論原無門目。其論說皆仲景之言。其見於三陽三陰諸門者。王叔和重出於脈經以備倉猝尋按。今依脈經所撰錄諸後。

白話文:

雍說。仲景的《本論》篇從三陰三陽開始,到發汗吐下之後的證候而結束。從《病可溫而以上》開始,本論原來的條目。這些論述都是仲景的言論。其所見於三陽三陰各門者,王叔和是根據《脈經》重新記錄下來的,以便於倉促尋按。現在按照脈經,將後世的著錄依次編寫出來。

仲景曰。大法。冬宜服熱藥及灸。

又師曰。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溫藥。四逆湯。雍曰。凡溫藥。皆用四逆湯。厥脈細者。宜當歸四逆湯。凡脈微欲絕。及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內有久寒者。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

白話文:

老師又說,發熱頭痛,脈搏反而沉下去,如果病情得不到改善,就會出現身體疼痛,這時就應該治療身體內部,可以使用溫熱的藥物,如四逆湯。雍先生說,凡治療溫熱病的藥物都可以使用四逆湯,要是脈搏細弱,就應該使用當歸四逆湯。凡脈搏微弱或脈搏無法摸到的人,可以使用通脈四逆湯。凡是體內有長期寒氣的人,使用當歸四逆湯加上吳茱萸和生薑的湯藥治療。

又曰。下利腹脹滿。身體痛。先溫其里。宜四逆湯。

又曰。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

又曰。少陰病。其人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當溫之。宜四逆湯。

白話文:

另一個例子叫做少陰病。這個人飲食入口就會吐出來。他的心中溫熱溫熱的好像快要吐,但是又吐不出來。一開始是手腳冰冷,脈搏微弱而緩慢。好像膈上有寒飲,乾嘔但是吐不出來。不能讓其吐。要溫暖他。應該用四逆湯。

又曰。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又曰。下利。欲食者。就當溫之。

又曰。下利。脈遲緊。為痛未欲止。當溫之。得冷者。滿而便腸垢。

又曰。下利。其脈浮大。此為虛。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當溫之。宜當歸四逆湯。

白話文:

又說:拉肚子,脈浮而大,這是虛症,是服用了強力瀉藥的緣故。如果脈浮且緊,因此而腸鳴,應當溫中補氣,可用當歸四逆湯。

又曰。少陰病。下利。脈浮澀者。必嘔。汗出必數。更衣反少。當溫之。

又曰。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體疼痛。急當救里。宜溫之以四逆湯。

龐氏以凡病發熱頭疼。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者。脈浮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汗出熱不去。內拘急。支節疼。四逆者。下利。厥逆惡寒者。下利。腹痛脹滿。身疼痛。脈浮者。凡五證。先用四逆湯溫其里。得利止。乃可隨證用藥攻表也。

白話文:

龐安時認為,凡是發燒、頭痛的疾病,脈象應沉穩。如果脈象反而是浮沉的,而身體又疼痛的,脈象應該浮緩。這是外熱內寒的症狀。拉肚子、大便清稀不爽的,身體出汗、發熱的,內部拘急、四肢關節疼痛的,四逆症狀的,脈象沉緩,拉肚子、厥逆惡寒的,拉肚子、腹痛脹滿、身體疼痛的,脈象浮沉的,以上五種症狀都先服用四逆湯溫暖身體內部,拉肚子停止後,就可以根據症狀用藥攻表。

2. 病不可灸七條

仲景曰。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常氏云。宜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欲其有汗。宜柴胡桂枝湯

白話文:

仲景說:脈搏非常細微,應該慎重處理,不可輕易灸治。因為火氣有邪氣的特性,如果貿然灸治,會導致煩躁、噁心、嘔吐等不適症狀。追逐虛邪而忽視實邪,導致血脈散亂於脈絡中,火氣雖然微弱,但內部攻擊的力量很強,容易燒傷骨骼、傷害筋脈,導致血液難以復原。常氏說:適宜使用桂枝去除芍藥,加入蜀漆、牡蠣、龍骨,煮成救逆湯,以求發汗。也可以使用柴胡、桂枝湯。

又曰。脈浮。當以汗解。而反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痺。名為火逆。若欲自解。當先煩。乃有汗。隨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當解。

白話文:

又說:脈象浮,應以發汗來解除,卻反而以灸來治療,邪氣沒有出路,因火而盛。病症從腰部以下必定加重而痺。稱為「火逆」。如果想要自行緩解,應該先感覺煩躁,然後纔有汗水。隨著汗水排出而緩解。怎麼知道呢?脈象浮,所以知道流汗即可緩解。

又曰。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又曰。脈浮熱甚而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

又曰。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白話文:

另外說到,傷寒的脈搏浮起,醫生用火攻之,使陽氣喪失,神志迷惑,不能安穩臥睡起來的人,使用桂枝去掉芍藥,加上蜀漆、牡蠣、龍骨的復脈救逆湯。

龐氏曰。灸及燒針之後證以火劫者。並宜火劫法治之。煩躁驚及狂。用六石風引湯尤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亦通用。

白話文:

龐氏說:針灸和燒針之後,如果出現火劫的證狀,都應該用火劫法來治療。煩躁、驚嚇和狂躁,用六石風引湯特別有效。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也可以通用。

又曰。不當灸而誤灸。令火邪入腹。干錯五臟。重加煩死。雍曰。凡火邪逆證者。宜桂枝甘草龍牡蠣湯

白話文:

另外說,不應該灸卻誤灸了,導致火邪進入腹中,影響五臟,會加重病情,煩惱而死。雍氏說,凡是火邪逆亂的病症,宜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來治療。

3. 病可灸八條

仲景曰。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

白話文:

仲景說,用火燒針來令患者出汗,在針灸過的地方,因寒而生出的結核而發紅的,必定會得奔豚病。如果感覺到氣從小腹部向上直衝心臟的,用艾條在結核處灸一壯,並服用桂枝加桂湯,再加點桂皮。

又曰。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

又曰。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雍曰。凡灸少陰下利諸證。皆兼服四逆湯

白話文:

另一個醫生說:少陰病,出現嘔吐、腹瀉的症狀,手腳卻不發涼,反而發熱的,不會死亡。脈搏感覺不到的,用艾灸少陰部位七壯。雍醫生說:凡是針灸少陰來治療下痢的證狀,都要同時服用四逆湯。

又曰。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當溫其上。灸之。一云。灸厥陰五十壯。(當灸百會)

白話文:

《傷寒雜病論》中說:少陰病,下利,脈搏微弱而澀滯,嘔吐而汗出不止,必須多次更換衣服,汗出的反而減少。(這是)陰盛格陽證,應該溫暖上焦,並且針灸治療。另有一種看法認為,灸厥陰穴五十壯。(應該灸百會穴)

又曰。諸下利。皆可灸足大都五壯。(一云七壯)商邱陰陵泉皆三壯。

又曰。下利。手足厥無脈。灸之不溫。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又曰。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為灸少陰厥陰。主逆。

龐氏曰。當灸不灸。令病人冷結。久而彌固。氣衝心必死。

4. 病不可刺八條

雍曰。脈經與可刺不可刺二門所載素問靈樞經語又有異者。今改從本經。字有當者。即從脈經。仍據所出之處。以別非仲景之言。

白話文:

雍氏說:脈經中“可刺”和“不可刺”兩門所載的《素問》、《靈樞》經文,與現行的內容有出入。現在改從本經。有些字適合的,就從脈經。仍根據原先出處來分別哪些不是仲景的話。

靈樞經曰。九刺之禁。新內勿刺。已刺勿內。大怒勿刺。已刺勿怒。方醉勿刺。已刺勿醉。大勞勿刺。已刺勿勞。大飢勿刺。已刺勿飢。大渴勿刺。已刺勿渴。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

白話文:

《靈樞經》還說,熱病患者身體非常熱,陰陽都安靜(脈經寫作爭鬥)的,不要刺它。可以刺的,趕快刺它。不發汗則瀉下。所謂不要刺的,是有死亡徵兆的。

又曰。粗工勿察。是謂伐身。

靈樞又曰。毋刺熇熇之熱。毋刺漉漉之汗。毋刺渾渾之脈。此刺病與脈相逆者。

又曰。五臟之腧出於背者。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

靈樞又曰。熱病身熱甚。陰陽皆靜(脈經作爭)者。勿刺之。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則泄。所謂勿刺者。有死徵也。

靈樞又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脈經云。粗工逆此。謂之伐形。

靈樞又曰。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甚者死。五曰。汗不出。吐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

白話文:

《靈樞》中提到,有九種情況的熱病不可針刺。第一種是汗水不出,顴骨發紅,嘔吐的人會死亡。第二種是腹瀉且腹脹嚴重的人會死亡。第三種是眼睛看不清楚,發熱不止的人會死亡。第四種是老人和嬰兒,發熱且腹脹嚴重的人會死亡。第五種是汗水不出,嘔吐下血的人會死亡。第六種是舌根腐爛,發熱不止的人會死亡。第七種是咳嗽並流鼻血,汗水不出,或出汗不至足的人會死亡。第八種髓熱的人會死亡。

九曰。熱而痙者死。凡此九者。不可刺也。脈經無此。素問靈樞禁不刺者甚多。詳見補亡禁刺門。

仲景曰。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常氏云。宜服救逆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