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聿青

《張聿青醫案》~ 卷十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3)

1.

曹子藩,六脈濡細,而模糊不爽,舌苔薄白,中心帶黃,而頗覺黏膩稍一動作,輒易汗出。若果陽虛,何得酬應紛繁,不存畏葸。豈衛外之陽,與運用之陽,一而二耶。無此理也。所以然者,汗為心液,液貴收藏。今體中之濕有餘,兼復嗜飲,酒性升熱,遂致胃中之濕熱熏蒸,迫液外泄,汗出過多,實不在自汗盜汗之例。如護衛其陽,固表益氣,則濕不能泄。

白話文:

曹子藩,六脈脈象細弱,而且模糊不清,舌苔薄白,中間帶有黃色,並且感覺黏膩。稍稍一活動,就容易出汗。如果他真的陽氣虛弱,為什麼能應對繁雜的事務,沒有膽怯畏懼呢?難道衛外之陽和運用之陽是一分為二的嗎?這是不合理的。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汗液是心臟的津液,津液應該儲藏在體內。現在體內濕氣過多,再加上嗜好飲酒,酒性溫熱,導致胃中的濕熱蒸發,迫使津液外泄,汗液過多,實際上並不屬於自汗或盜汗的範疇。如果能保護衛陽,固護身體表層,增強氣血,那麼濕氣就不會外泄。

若斂攝其陰,壯水益腎,則濕滯不行。兩者皆足以生他變也。治汗之法,惟祛其熱不使熏蒸,兼引導其濕熱下行,使熏蒸於胃者,從膀胱而滲泄,則不止其汗而汗自止矣。

白話文:

如果收斂陰氣,腎水過盛,則濕邪滯留無法運行。這兩種情況都可能導致其他病變。治療盜汗的方法,就是祛除熱氣,不讓身體發熱出汗,同時引導濕熱向下的流れ。讓集中在胃部的濕熱,通過膀胱排出體外,這樣汗水自然會停止。

地骨皮(三錢桂枝三分煎汁收入),滑石(四錢),茯苓(四錢),澤瀉(一錢五分),豬苓(二錢),枇杷葉(四片去毛),浮小麥(一兩煎湯代水)

白話文:

地骨皮(3錢,與桂枝3分煎煮後,將湯汁倒入)

滑石(4錢)

茯苓(4錢)

澤瀉(1錢5分)

豬苓(2錢)

枇杷葉(4片,去除絨毛)

浮小麥(1兩,煎煮後代替水)

梁(左),疊進黃耆建中湯,咳嗽盜汗俱減。然痰澀不爽,每至半飢,其咳即甚,形體惡寒,脈象細弱。陰傷及陽,以甘藥補中。

白話文:

在左邊的案例中,使用了包含黃耆的建中湯,患者的咳嗽和盜汗都有所減輕。然而,患者的痰液黏稠不清爽,每次到了半飢餓的狀態時,咳嗽就會加劇,身體惡寒,脈象細弱。這表示陰虛傷及陽氣,因此需要使用甘性藥物來補中氣。

炙綿耆(三錢),生甘草(七分),甜杏仁(三錢),茯苓(三錢),橘紅(一錢),奎黨參(三錢),淮小麥(五錢),胡桃肉(一枚),南棗(四枚)

白話文:

炮炙熟艾)】方{}}五},(三)麻(

二診,吐血之後,陰傷及陽,盜汗雖止,而形體惡寒,咽中如阻,即欲嗆咳,胃納不起。投以建中,中氣仍然不振,脈象細弱。良由陰陽並虛,少陰之脈貫喉,中氣下根於腎,所以腎陰虛而咽中不舒胃氣不振也。湯丸並進,上下分治。

白話文:

第二次診斷,病人吐血後,陰虛同時傷及陽氣,盜汗雖然停止,但是身體卻畏寒,喉嚨有阻塞感,隨時想要咳嗽,胃口不好。服用建中湯後,中氣仍然虛弱,脈象細弱。這是因為陰陽兩虛,少陰經脈貫穿喉嚨,中氣的根源在腎臟,所以腎陰虛導致咽喉不適和胃氣不振。因此,需要湯藥丸藥並用,分別調治上下之氣。

炙綿耆(三錢),炙黑草(四分),菟絲子(鹽水炒三錢),懷牛膝(鹽水炒三錢),奎黨參(三錢),白茯苓(三錢),炒萸肉(二錢),都氣丸(四錢二次服)

白話文:

  • **炙綿耆 (3 錢):**經過火烤處理的黃耆

  • **炙黑草 (4 分):**經過火烤的黑草

  • **菟絲子 (3 錢,鹽水炒):**用鹽水炒過的菟絲子

  • **懷牛膝 (3 錢,鹽水炒):**用鹽水炒過的懷牛膝

  • **奎黨參 (3 錢):**黨參

  • **白茯苓 (3 錢):**茯苓

  • **炒萸肉 (2 錢):**經過炒過的吳茱萸果肉

  • **都氣丸 (4 錢,分兩次服用):**一種中成藥

三診,久虛不復,稍飢則咳甚,胃氣不能振作。擬以麥門冬湯養其肺胃,仍以丸藥入下,以攝腎陰。

白話文:

經過三部診斷,得知病症是長期的虛症,無法恢復,稍微飢餓就會劇烈咳嗽,胃氣虛弱,無法振奮。擬以麥門冬湯調理肺胃,同時服用丸藥以固攝腎陰。

參鬚(一錢),青鹽半夏(一錢)海蛤粉(三錢),車前子(鹽水炒二錢),大麥冬(三錢),生熟草(各二分),白茯苓(三錢),牛膝(鹽水炒三錢),左歸丸(三錢先服)

白話文:

  • 人參鬚:1錢

  • 青鹽半夏:1錢

  • 海蛤粉:3錢

  • 車前子(用鹽水炒過):2錢

  • 大麥冬:3錢

  • 生熟地黃(生熟各):2分

  • 白茯苓:3錢

  • 牛膝(用鹽水炒過):3錢

  • 左歸烏梅丸:3錢(先服用)

四診,脈細弱少神,咳甚不減,痰多白膩。食入運化遲鈍。陰傷及陽,肺脾腎俱損。再攝其下。

桂枝(四分),巴戟肉(三錢),車前子(二錢),五味子(三分),左歸丸(三錢先服),茯苓(三錢),牛膝(三錢),菟絲子(三錢),炙草(四分二味另服)

白話文:

用於治療陽痿的藥方:

  • 桂枝:4 分
  • 巴戟肉:3 錢
  • 車前子:2 錢
  • 五味子:3 分
  • 左歸丸:3 錢(服用前先吃)
  • 茯苓:3 錢
  • 牛膝:3 錢
  • 菟絲子:3 錢
  • 甘草:4 分(與其他藥材一起服用)

張,向有肝氣,腹時脹滿。春升之際,更起嗆咳,痰黏而稠,寐則泠泠汗出。脈數細弦。肝藏之氣,逆犯太陰,肺為水之上源,恐水源失化,而入損門。

白話文:

張某,一向有肝氣旺盛的現象,腹部時常感到飽滿、發緊。春天萬物生發之際,更是出現了咳嗽帶有黃色濃粘的現象,晚上睡覺時還會出許多冷汗。脈象顯得細小而有力。肝氣逆衝到了肺部,而肺又是水的源頭,擔心水份的來源出了問題,進而導致身體受損。

阿膠,東白芍牡蠣玉竹,生草,蛤黛散,川貝母,碧桃干,淮小麥,南棗,枇杷

白話文:

阿膠

東白芍

牡蠣

玉竹

生地黃

蛤黛散

川貝母

碧桃花

淮麥

南棗

枇杷葉

二診,養肝保肺,固表和陽,咳嗽減疏,盜汗大退。的是肝木衝突之餘,木叩金鳴,陽不固攝。效方擴充。

肥玉竹,川貝母,生白芍,青蛤散,生甘草,阿膠,生地,牡蠣,南棗,淮小麥,炙枇杷葉

白話文:

胖大海、川貝母、生白芷、青黛粉、生甘草、阿膠、生地黃、牡蠣、南棗、炒小麥、知母葉

三診,咳嗽盜汗俱減,脈仍細數。陰虛不復。效方進退再期應手。

大生地,杭白芍,蛤黛散,肥玉竹,煅牡蠣,阿膠珠,川貝母,大麥冬,淮小麥,南棗,枇杷葉(蜜炙)

白話文:

  • 地黃
  • 白芍藥
  • 蛤蜊粉
  • 玉竹
  • 煅牡蠣
  • 阿膠丸
  • 川貝
  • 麥冬
  • 麥子
  • 紅棗
  • 蜜炙枇杷葉

右,潛陽寧神,轟熱盜汗猶然不退,手指帶腫,口燥欲飲。適在經前,乳房作痛。脈數而弦。陽氣不收。再育陰瀉火固表。

白話文:

患者目前陰虛陽盛,導致盜汗難退、手指浮腫、口乾想喝水。同時,患者正值經前,乳房疼痛。脈搏數且緊,說明陽氣沒有得到抑制。治療方案:滋養陰氣,瀉下虛火,固護體表。

生於術,柏子仁,煅牡蠣,麻黃根(四分),法半夏,炙五味,炒棗仁,北沙參,浮小麥(一兩煎湯代水),當歸六黃丸,

白話文:

藥材:

  • 決明子
  • 柏子仁 *煅燒過的牡蠣
  • 麻黃根(四分)
  • 法半夏
  • 炙過的五味子
  • 炒棗仁
  • 北沙參
  • 浮小麥(一兩煎湯用來代替水)
  • 當歸六黃丸

陳(左),伏暑之後,濕邪久戀,熏蒸陽明,汗出不止,遺泄頻來。亦屬濕擾精宮耳。

地骨皮(三錢桂枝三分煎汁拌),赤茯苓,生米仁,建澤瀉,滑石塊,沉香曲,木豬苓,淡黃芩,川萆薢,製半夏,川通草,上廣皮,淮小麥(一兩五錢煎湯代水)

白話文:

地骨皮(三錢,加入煎煮桂枝汁拌勻)

赤茯苓

生米仁

建澤瀉

滑石塊

沉香曲

木豬苓

淡黃芩

川萆薢

製半夏

川通草

上廣皮

淮小麥(一兩五錢,煎煮湯汁代水)

二診,汗泄得減,時仍遺泄。濕熱熏蒸於上,復擾於下也。

地骨皮(三錢桂枝同炒),豬苓(二錢),生米仁(四錢),澤瀉(一錢五分鹽水炒),川萆薢(二錢),黃柏(鹽水炒一錢),砂仁(七分),廣皮(一錢),大淡菜(二隻),浮小麥(一兩)

白話文:

地骨皮(3錢)與桂枝炒香

豬苓(2錢)

生米仁(4錢)

澤瀉(1錢5分,用鹽水炒)

川萆薢(2錢)

黃柏(1錢,用鹽水炒)

砂仁(7分)

廣皮(1錢)

大淡菜(2個)

浮小麥(1兩)

吳(左),病後自汗,咽中牽膩,有時火從上升,則肌膚灼熱。脈數軟滑。此甲木與戊土不降,而乙木獨升。恐損久不復。

白話文:

吳(姓),得病之後,出汗較多,喉嚨有異物感,有時還會感到喉嚨像是被火焰灼傷般灼熱。把脈的結果顯示脈搏數且軟滑。這是因為甲木和戊土不足,而乙木過旺。如果不治療,恐怕會導致身體受傷且難以復原。

製半夏(一錢五分),雲茯苓(四錢),海蛤粉(三錢包),地骨皮(桂枝四分煎汁收入),福澤瀉(一錢五分),廣皮(一錢),栝蔞皮(三錢),枇杷葉(去毛二片),鮮竹茹(一錢五分薑汁炒),淮小麥(一兩煎湯代水)

白話文:

製半夏(0.75 公克),雲茯苓(2 公克),海蛤粉(1.5 公克),地骨皮(以桂枝 0.2 公克煎湯後加入),澤瀉(0.75 公克),廣皮(0.5 公克),栝蔞皮(1.5 公克),枇杷葉(去除毛茸,2 片),鮮竹茹(0.75 公克,用薑汁炒過),淮小麥(5 公克,煎湯後代水)

某(左),口膩舌濁苔白,而中心光剝。中氣不足,水穀之氣,化津者少,化濕者多,有諸內則形諸外矣。濕蒸為汗,與陽虛表不固者有殊。

白話文:

某人(左邊),有口膩、舌濁、苔白,而且舌苔中間光亮而無苔。中氣不足,所以將水穀化為津液的部分少,化為濕氣的部分多,內在的問題會反映在外在。濕氣蒸發成汗,與陽氣虛弱、表不固的人出汗的情況不同。

人參鬚(四分),製半夏(一錢五分),枳實(一錢五分),橘皮(一錢),茯苓(三錢),廣藿香(二錢),野於朮(一錢五分),澤瀉(一錢五分),白蔻仁(七分後入),川桂枝(四分),地骨皮(二錢桂枝同炒)

白話文:

  • 人參鬚:四分
  • 製半夏:一錢五分
  • 枳實:一錢五分
  • 橘皮:一錢
  • 茯苓:三錢
  • 廣藿香:二錢
  • 野於朮:一錢五分
  • 澤瀉:一錢五分
  • 白蔻仁:七分(最後加入)
  • 川桂枝:四分
  • 地骨皮:二錢(與桂枝同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