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聿青

《張聿青醫案》~ 卷十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4)

1. 疝氣

某(左),子和論七疝都隸於肝,以少腹前陰,皆厥陰經部位故也。蓋筋者肝之合,睪丸者筋之所聚也,偏左者肝生於左也。勞倦奔走,則元氣下陷,所以腎囊之間,筋腫甚大,每覺上衝心胸,非攻心也,夫中脘季脅,乃肝脈遊行之地也。大凡治法,不越辛溫苦泄。然勞碌氣陷者,苦泄則氣益陷。

白話文:

中醫認為,疝氣是由於肝氣鬱結所致,因為下腹部前陰部都屬於肝經的循行部位。筋脈是肝臟的相互結合之處,睪丸是筋脈聚集的地方,疝氣偏左是因為肝臟在人體的左側。如果勞累過度,元氣就會下陷,導致腎囊之間的筋脈腫脹得很厲害,常常感覺衝擊到心胸,這並不是因為侵犯了心臟,而是因為中脘(胃部)、季脅(兩脅下)是肝經脈循行的地方。治療疝氣的主要方法是溫熱、苦泄。但是,對於勞碌氣陷的人來說,苦泄會導致氣陷更加嚴重。

今先舉其陷下之氣,稍佐辛溫,是亦標本兼治之意。另案即請方家正之。

參鬚(另煎沖八分),炙綿耆(二錢),蜜炙升麻(四分),炙甘草(二分),野於朮(一錢五分土炒),淨柴胡(四分),酒炒當歸(二錢),廣木香(三分),炒小茴(五分),陳皮(二錢),延胡索(二錢),白茯苓(四錢)

白話文:

  • 黨參須:用另外的煎法,煎取八分濃度

  • 炙綿耆:兩錢

  • 蜜炙升麻:四分

  • 炙甘草:兩分

  • 野於朮:一錢五分,土炒

  • 淨柴胡:四分

  • 酒炒當歸:兩錢

  • 廣木香:三分

  • 炒小茴:五分

  • 陳皮:兩錢

  • 延胡索:兩錢

  • 白茯苓:四錢

左,濕寒內阻為狐疝。

鹽水炒香附,臺烏藥,南楂炭,木豬苓,木香,小青皮,炒小茴,赤白苓,炒橘核

白話文:

用鹽炒香附、臺烏藥、南楂炭、木豬苓、木香、小青皮、炒小茴香、赤白茯苓、炒橘核。

左,大病之後,脈象時常帶數,右三部微滑,左三部並無數象。此氣分濕熱逗留,濕熱潤下,壓墜府氣,所以有疝氣情形。擬理氣泄濕。

白話文:

患者在經歷大病後,脈搏時常數急,右手三部脈象微滑,左手三部脈象沒有數脈。這是氣分濕熱逗留不去,濕熱下行,壓迫腹部氣機,導致疝氣的症狀。治療建議以疏理氣機、祛除濕邪為主。

鹽水炒香附,製半夏,生米仁,金鈴子,澤瀉,黑山梔,川萆薢,炒枳殼,木豬苓

白話文:

用鹽水炒過的香附、加工過的半夏、生的米仁、金鈴子、澤瀉、黑色的山梔、川萆薢、炒過的枳殼、木豬苓

徐(左),右脈濡細,左脈細弦。少腹偏右筋突痛脹,必得平臥,痛脹方平。考少腹兩旁屬肝,居中為衝脈,衝任虛寒,濕壓氣墜,所以為痛為脹。至平臥則壓墜之勢稍衰,所以其痛略減。擬導濕外泄,濕得泄則不墜,水竅常開,則精竅常閉,而遺泄亦可以免矣。

白話文:

古代中醫原文:

徐(左),右脈濡細,左脈細弦。少腹偏右筋突痛脹,必得平臥,痛脹方平。

患者姓徐,右脈濡而細,左脈細而弦。小腹右側筋絡彈出,疼痛腫脹,必須平躺才能緩解。

根據中醫理論,小腹兩側屬肝,中間是衝脈。衝任二脈虛寒,濕氣壓迫氣血下降,所以引起疼痛和腫脹。平躺後,濕氣壓迫的力量減弱,所以疼痛會有所緩解。

我打算引導濕氣排出體外。濕氣排出後就不會壓迫氣血,水竅(尿道)正常開合,精竅(肛門)也能正常閉合,這樣遺尿的問題就可以避免了。

萆薢(二錢),吳萸(鹽水炒四分),烏藥(一錢五分),黑山梔(二錢),磨木香(五分),米仁(四錢),豬茯苓(各二錢),澤瀉(一錢五分),炒小茴(五分),炒橘核(三錢),荔枝核(三錢炙)

白話文:

  • 川芎(2 錢)
  • 吳茱萸(炒過 4 分)
  • 烏藥(1.5 錢)
  • 黑山梔(2 錢)
  • 磨碎的木香(0.5 錢)
  • 米仁(4 錢)
  • 豬苓(2 錢)
  • 澤瀉(1.5 錢)
  • 炒過的茴香(0.5 錢)
  • 炒過的橘子核(3 錢)
  • 炒過的荔枝核(3 錢)

李(左),寒痰內阻,絡氣不宣,胸脅肋遊行作痛睪丸痛脹。經云、衝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又云、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所以上則胸痛,下則疝痛,病雖懸殊,其源則一。

白話文:

李(左),由於寒痰內阻,氣血不通暢,導致胸腔、肋骨區域疼痛,睪丸腫痛。中醫經書中記載,衝脈如果有病,就會導致男性出現七疝(陰囊腫大疼痛)。經書中還記載,衝脈起於會陰,與少陰經並行,沿著肚臍往上走,到胸腔後散開。所以,往上會出現胸痛,往下會出現疝痛。雖然症狀不同,但根源都是一樣的。

生香附,小青皮,歸鬚,橘絡,枳殼,烏藥,沖疝,金鈴子,磨鬱金(五分),真猩絳(六分),青蔥

白話文:

  • 生香附
  • 小青皮
  • 歸鬚
  • 橘絡
  • 枳殼
  • 烏藥
  • 沖疝
  • 金鈴子
  • 磨碎的鬱金(五分)
  • 真猩絳(六分)
  • 青蔥管

榮(左),由睪丸痛脹,而致從上攻衝,直抵中脘,痛不可忍。噁心嘔吐,倏寒倏熱,大便不行,小溲渾赤。舌紅苔白。濕熱流入厥陰,而沖隸於肝,又屬陽明,起於氣街,而布散胸中,所以肝病不退,衝脈之氣,挾濕熱之氣,上衝犯胃,的屬沖疝重症。擬苦辛酸合方。

白話文:

疼痛(隆起):源自睪丸疼痛腫脹,導致從下向上衝擊,直達中脘,疼痛難忍。噁心嘔吐,時冷時熱,大便不通,小便渾濁發紅。舌頭發紅,苔白。濕熱流向厥陰經,衝擊肝氣,同時又屬於陽明經,源於氣街,散佈胸中,所以肝病無法消退,衝脈氣機挾帶濕熱,向上衝擊,侵犯胃部,屬於衝疝的重症。打算採用苦、辛、酸三味藥合方的治療方法。

川雅連(五分炒),淡乾薑(三分),川楝子(三錢),制香附(二錢),延胡索(二錢),鹽水炒陳皮(一錢),淡芩(酒炒一錢五分),杭白芍(酒炒三錢),白茯苓(三錢),生薏仁(三錢),薑汁炒黑山梔(三錢),澤瀉(一錢五分)

白話文:

  • 川雅連(炒五分)
  • 淡乾薑(三分)
  • 川楝子(三錢)
  • 制香附(二錢)
  • 延胡索(二錢)
  • 鹽水炒陳皮(一錢)
  • 淡芩(酒炒一錢五分)
  • 杭白芍(酒炒三錢)
  • 白茯苓(三錢)
  • 生薏仁(三錢)
  • 薑汁炒黑山梔(三錢)
  • 澤瀉(一錢五分)

二診,苦辛酸合方,嘔吐稍減,痛勢略緩。然腹中時覺攻撐,愈撐愈痛,痛處以熱物摩熨,其勢即緩,而熱湯入口,其痛即甚,吐出均系痰涎。脈左部細弦,右部沉鬱。肝經之氣,橫擾充斥,標熱本寒。與甘仁先生同議溫臟而泄氣火之郁,化痰而降胃府之氣。逸山先生意見相同。錄方以備商用。

白話文:

現代文:

——以下內容僅供參考,可能包含錯誤——

穩定的環境有助於減少痰涎的分泌,而情緒低落則會加重痰涎的產生。

川雅連(五分),淡吳萸(三分川連同炒),制香附(二錢),黑山梔(三錢),金鈴子(三錢),廣皮(二錢),熟附片(三分),製半夏(一錢五分),延胡索(一錢五分),白茯苓(三錢),白螄螺殼(二錢),粉丹皮(二錢),上沉香(二分),黑醜(三分二味研細末先調服)

白話文:

川雅連:五分

淡吳茱萸:三分(與川連同炒)

製香附:二錢

黑山梔:三錢

金鈴子:三錢

廣皮:二錢

熟附片:三分

製半夏:一錢五分

延胡索:一錢五分

白茯苓:三錢

白螄螺殼:二錢

粉丹皮:二錢

上沉香:二分

黑醜:三分(兩味研磨成細粉,先調服)

三診,苦降辛通,痛勢漸輕,大便雖行未暢,嘔惡不止,吐出之物,氣甚酸穢。右脈沉鬱稍起,漸見滑象。肝木之縱橫肆擾,雖得略平,而厥氣逆沖,胃土不降,氣即為火,痰即為濁,釀成酸穢之味,逆從上出。與逸山甘仁兩兄同議清泄鬱結,降濁鎮逆。

白話文:

經過三次診脈治療,以瀉苦降辛疏通,患者疼痛症狀逐漸減輕,但大便仍未暢通,嘔吐不止,吐出的東西氣味非常酸臭。右脈沉重抑鬱,開始有緩和活躍的跡象。肝木橫衝直撞的擾亂雖已稍稍平息,但厥氣逆衝,胃中積食不下降,氣鬱化火,痰液成為濁氣,釀成酸臭的味道,逆行從上往外吐出。與逸山兄和甘仁兄商量後,決定清泄鬱結,降濁寧逆。

黑山梔(三錢),製半夏(三錢),塊辰砂(三錢),鮮竹茹(三錢),炙紫菀肉(二錢),香豆豉(二錢),茯苓(五錢),柿蒂(四個),鬱金(一錢五分),旋覆花(二錢絹包),金鈴子(二錢),鮮枇杷葉(一兩去毛絹包煎湯代水)

白話文:

黑梔子(15克)

製半夏(15克)

辰砂(15克)

鮮竹茹(15克)

炒紫菀(10克)

香豆豉(10克)

茯苓(25克)

柿蒂(4個)

鬱金(7.5克)

旋覆花(10克,用絹布包煎)

金鈴子(10克)

鮮枇杷葉(50克,去毛後用絹布包煎,取汁代水)

四診,痛勢大減,略能安寐,大便不行,仍然噁心嘔吐,吐出不堪穢臭,胃中窒悶異常,面色晦濁,目有紅光。脈左弦右滑。良由疝氣上衝,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火府之氣,不克下行,轉從上逆,令糟粕從胃底翻出,胃濁不降,痰聚胸中,膽陽上逆,面晦目紅不寐,宜有種種現象矣。夫大腸居小腸之下,與肺相表裡。

白話文:

經過四次診治,疼痛大減,略能安穩。但大便不通,仍然心煩嘔吐,吐出物體臭不可聞,胃中空虛,面色萎黃,眼睛有紅光。脈象左手弦脈,右手滑脈。這是因為胃氣上衝,胃的出口,也就是小腸的入口,火氣不能下降,轉而向上,導致胃中的東西從胃底翻出,胃氣不降,氣體聚集在胸中,陽氣上逆,面黃目紅不腫,才會出現這些現象。大腸位於小腸之下,與肺臟相表裡。

茲與逸山甘仁兩先生同議,控逐胸中之結聚,使肺氣下通於大腸,腸痹得開,則火府之氣,或從下行,冀糟粕亦轉旋順下。未識能如願否。

白話文:

我和逸山、甘仁兩位先生商量,先控制和驅逐胸中的鬱結,讓肺氣向下通達大腸,大腸不通暢的情況得以解除,那麼火府中的氣,或者會向下運轉,希望糟粕也能旋轉著順著向下排出。不知道這樣做能不能如願以償。

製半夏(三錢),塊辰砂(四錢),細木通(一錢五分),炙紫菀肉(四錢),旋覆花(二錢),白茯苓(五錢),薑汁炒山梔(三錢),鮮竹茹(三錢),柿蒂(五個),控涎丹(八分開水先調服)

白話文:

半夏(3錢)

辰砂 (4錢) 細木通 (1錢5分) 炙紫菀肉 (4錢) 旋覆花 (2錢) 白茯苓 (5錢) 薑汁炒山梔 (3錢) 鮮竹茹 (3錢) 柿蒂 (5個) 控涎丹 (8分,用開水調服)

五診,攻逐胸中結聚之痰,使肺氣下通於大腸,大腸居然開通,屢次暢下,糟粕之逆出於胃者,亦從下行,嘔吐臭穢已定,胸中窒悶亦開,疝氣痛脹大減,漸能安穀,脈數轉緩,出險履夷,誠為幸事。再擬調和中氣,疏泄肝木,分化濕熱,以善其後。同逸山甘仁兩兄商用。

白話文:

五診齊下,攻散胸中的積聚痰液,讓肺氣順暢地通到大腸,大腸順利通暢,多次通便,胃裡積存的廢物逆行而出,嘔吐的臭氣也逐漸消失,胸中的窒悶感也消除,疝氣疼痛脹氣大幅減輕,逐漸能消化食物,脈搏也轉為緩和,從危險轉為平安,真是萬幸。接下來再調和中氣,疏通肝氣,化解濕熱,以鞏固後續治療效果。與逸山兄和甘仁兄一同商議後服用。

製半夏(一錢五分),鮮竹茹(一錢),干橘葉(一錢五分),澤瀉(二錢),生薏仁(三錢),白茯苓(三錢),金鈴子(一錢五分),荔枝核(三錢),豬苓(二錢),炒穀芽(三錢)

白話文:

半夏:0.75 克

鮮竹茹:0.5 克

幹橘葉:0.75 克

澤瀉:1 克

生薏仁:1.5 克

白茯苓:1.5 克

金鈴子:0.75 克

荔枝核:1.5 克

豬苓:1 克

炒穀芽:1.5 克

顧(左),囊腫較退,睪丸仍然腫硬。還是濕壓氣墜,氣濕不行。再運脾滲濕,而溫元藏。

連皮苓(五錢),吳萸(鹽水炒四分),木豬苓(二錢),大腹皮(二錢),楂炭(二錢),廣木香(五分),炒橘核(三錢研),炒小茴(五分),炒枳殼(一錢),冬瓜子(五錢),炙乾蟾(四錢)

白話文:

靈芝(50 克),烏藥(用鹽水炒,40 克),豬苓(20 克),大腹皮(20 克),山楂炭(20 克),廣木香(5 克),炒熟橘核(30 克,研磨),炒熟小茴香(5 克),炒熟枳殼(10 克),冬瓜子(50 克),炙乾蟾蜍(40 克)

二診,睪丸作痛殊甚,又復身熱。濕熱內阻,營衛不宣,恐變外證。

青陳皮,萆薢,延胡索,枳殼,大腹皮,炒橘核,香附,金鈴子,澤瀉,豬苓

徐,疝氣而覺氣上衝,心中熱辣作嘔吐象,此衝心也。

天台烏藥散加鹽水炒香附,豬膽汁二匙沖(急不可得以川連代之)

白話文:

用天台烏藥散,加鹽水炒的香附,再加入兩匙豬膽汁攪拌(如果沒有豬膽汁,可以用川連代替)

錢(左),睪丸偏左作痛,牽引腰府,中脘不舒。脈濡而滑。此肝腎濕熱內伏。先調氣利濕。

制香附(二錢打),川萆薢(二錢),澤瀉(二錢),青皮(一錢),臺烏藥(一錢五分),金鈴子(一錢五分),炒橘核(三錢),豬苓(二錢),楂炭(三錢),炒小茴(五分),延胡索(一錢五分酒炒)

白話文:

香附(2 錢打碎),川貝母(2 錢),澤瀉(2 錢),青皮(1 錢),臺烏藥(1 錢 5 分),金鈴子(1 錢 5 分),炒橘核(3 錢),豬苓(2 錢),楂炭(3 錢),炒小茴香(5 分),延胡索(1 錢 5 分,用酒炒)

支(左),少腹偏右作脹,大便艱澀,時常紫黑,臥難成寐,氣衝噯噫。脈細弦數。此濕熱內郁,致血氣結滯不宣,㿗疝情形也。極難圖治。

白話文:

腹部左側靠近中央的部分脹痛、大便困難且呈暗紫色,晚上難以入睡,氣體在胃中向上翻騰,發出呃逆聲。脈象細小而緊張,跳動頻繁。這是因為濕熱在體內積聚,導致血氣凝滯運行不暢,稱為「疝氣」。這種情況非常難以治療。

川楝子(一錢五分),單桃仁(三錢),製半夏(二錢),延胡索(一錢五分酒炒),炒橘核(三錢研),海藻(一錢五分),淡昆布(一錢),赤白茯苓(各二錢),炙荔核(三錢研),楂炭(三錢),木香(四分),焦秫米(三錢)

白話文:

川楝子(6 克),單桃仁(12 克),製半夏(8 克),延胡索(6 克,炒酒),炒橘核(12 克,研末),海藻(6 克),淡昆布(4 克),赤白茯苓(各 8 克),炙荔核(12 克,研末),楂炭(12 克),木香(1.6 克),焦秫米(12 克)

朱(左),少腹有氣上衝,支脘作痛。脈沉而弦。肝腎濕寒。治宜溫化。

淡吳萸(鹽水炒四分),臺烏藥(一錢五分),赤白苓(各二錢),澤瀉(一錢五分),鹽水炒青皮(一錢),金鈴子(一錢五分),蘇子梗(各二錢),前胡(一錢五分),制香附(三錢),光杏仁(三錢),楂炭(三錢)

白話文:

  • 淡吳茱萸(用鹽水炒過,4 克)
  • 臺烏藥(1.5 克)
  • 赤茯苓(2 克)
  • 白茯苓(2 克)
  • 澤瀉(1.5 克)
  • 鹽水炒青皮(1 克)
  • 金鈴子(1.5 克)
  • 蘇子梗(2 克)
  • 前胡(1.5 克)
  • 制香附(3 克)
  • 光杏仁(3 克)
  • 山楂炭(3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