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七卷 (8)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七卷 (8)

1. 甘遂

(《本經》下品)

白話文:

《本經》下品:

  • 蠍子: 蠍,生川澤。主治傷寒熱毒,霍亂轉筋。
  • 蟾酥: 蟾,生川澤。主治驚癇,留飲腹脹,蠱毒。
  • 蜈蚣: 蜈,生川澤。主治卒中風痺,霍亂腹痛,金瘡。
  • 蜘蛛: 蜘,生屋室。主治風癱,勞損,瘡疥。
  • 蚯蚓: 蚯,生田野。主治心煩熱渴,血崩,血痢。
  • 淡竹葉: 澹,生山中。主治暑熱口渴,洩利,心脾實熱。
  • 鹿茸: 鹿,生山中。主治腎虛不育,陽萎,筋骨痿弱。
  • 紫石英: 玈,生山中。主治喉痺,風痰,陽氣不足。
  • 石菖蒲: 菖,生水中。主治鼻痺,頭痛,中風。
  • 地骨皮: 地,生山中。主治熱結消渇,遺尿,淋證。

【釋名】甘藁(《別錄》)、陵藁(《吳普》)、陵澤(《別錄》)、甘澤(《吳普》)、重澤(《別錄》)、苦澤(《吳普》)、白澤(《吳普》)、主田(《本經》)、鬼醜(《吳普》)。

白話文:

【釋名】甘藁(《別錄》):甘草的莖。

陵藁(《吳普》):甘草的根。

陵澤(《別錄》):甘草的根。

甘澤(《吳普》):甘草的根。

重澤(《別錄》):甘草的根。

苦澤(《吳普》):甘草的根,苦味。

白澤(《吳普》):甘草的根,白色。

主田(《本經》):甘草的莖。

鬼醜(《吳普》):甘草的根。

時珍曰:諸名義多未詳。

【集解】《別錄》曰:甘遂生中山川穀。二月採根,陰乾。

普曰:二月、八月採。

白話文:

時珍說:各種名義大多不詳。

【集解】《別錄》說:甘遂生長在中山川穀。二月採收根部,陰乾。

普說:二月、八月採收。

弘景曰:中山在代郡。第一本出太山、江東。比來用京口者,大不相似。赤皮者勝,白皮者都下亦有,名草甘遂,殊惡,蓋贗偽者也。

白話文:

弘景說:中山在代郡。甘遂最早產自太山、江東。最近用京口產的,十分不像。以色澤紅潤的為佳,白色的都下也有,叫做草甘遂,毒性特別大,大概是偽造假冒的。

恭曰:甘遂苗似澤漆,其根皮赤肉白,作連珠實重者良。草甘遂乃是蚤休,療體全別,苗亦不同,俗名重臺,葉似鬼臼、蓖麻,根皮白色。

白話文:

恭謹的說:甘遂的苗葉類似澤漆,它的根皮是紅色的,果肉是白色的,連珠形的果實越重的越好。草甘遂是蚤休,它的整體療效和澤漆不同,苗葉也不同。俗名叫做重臺,葉子類似鬼臼和蓖麻,根皮是白色的。

大明曰:西京者上,汴、滄、吳者次之,形似和皮甘草

頌曰:今陝西、江東亦有之。苗似澤漆,莖短小而葉有汁,根皮赤肉白,作連珠,大如指頭。

白話文:

西京的甘草質量最好,汴州、滄州、吳地的次之,形狀像和皮(一種草藥)。

歌頌道:現在陝西、江東也有甘草。它的幼苗像澤漆,莖短小,葉子有汁液。根皮呈紅色,肉質呈白色,像一串串連珠,大小像手指頭。

藥材部分:

【修治】斅曰:凡採得去莖,於槐砧上細銼,用生甘草湯薺苨自然汁二味,攪浸三日,其水如墨汁,乃漉出,用東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為度。漉出,於土器中熬脆用之。

白話文:

修治

斅:「修治」一般是將藥物炮製製備,以達到治療效果。

斅曰:斅說曰。

凡採得去莖:凡是採集到的藥材,要去除莖。

於槐砧上細銼:將藥材放在槐木砧板上,細細地銼成粉末。

用生甘草湯、薺苨自然汁二味,攪浸三日: 將以上準備好的中藥,加入生甘草湯和薺苨自然汁,攪拌浸泡三天。

其水如墨汁:浸泡三天後,藥液的顏色會變成像墨汁一樣。

乃漉出:將浸泡好的藥液過濾,去除藥渣。

用東流水淘六、七次: 將過濾好的藥液用東流水沖洗六、七次,直到洗淨為止。

令水清為度:以水清澈為標準。

漉出:將沖洗乾淨的藥液過濾,去除水分。

於土器中熬脆用之: 將藥液放入土器中,熬煮至濃稠,即可使用。

時珍曰:今人多以麵裹煨熟用,以去其毒。

【氣味】苦,寒,有毒。《別錄》曰:甘,大寒。普曰:神農、桐君:苦,有毒;岐伯、雷公:甘,有毒。

元素曰:純陽也。

之才曰:瓜蒂為之使,惡遠志,反甘草。

白話文:

李時珍說:現在的人大多將川草烏裹在麵團中蒸熟食用,以此去除它的毒性。

【藥性】苦,涼,有毒。《別錄》說:甘,大寒。普濟方說:神農和桐君說:苦,有毒;岐伯和雷公說:甘,有毒。

元素論說:川草烏純屬陽氣。

之才說:瓜蒂能引導川草烏的藥性,川草烏與遠志相剋,與甘草相輔。

【主治】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留飲宿食,破症堅積聚,利水穀道(《本經》)。下五水,散膀胱留熱,皮中痞,熱氣腫滿(《別錄》)。能瀉十二種水疾,去痰水(甄權)。瀉腎經及隧道水濕,腳氣,陰囊腫墜,痰迷癲癇,噎膈痞塞(時珍)。

白話文:

【功效】主治腹部巨大腫瘤,腹脹,面部浮腫,積食不化,頑固性消化道阻塞,利尿通便(《本經》)。可瀉除五種水腫,消除膀胱熱結,皮下腫痞,熱氣腫滿(《別錄》)。能瀉除十二種水疾,消除痰水(甄權)。瀉除腎經及隧道中的水濕,腳氣,陰囊腫大下垂,痰迷癲癇,噎膈痞塞(時珍)。

【發明】宗奭曰:此藥專於行水,攻決為用。

元素曰:味苦氣寒。

白話文:

發明 宗奭說:「這種藥專門用於促進水液的運行,以攻破積水為主要作用。」

元素 說:「它的味道苦,性質寒涼。」

苦性泄,寒勝熱,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乃泄水之聖藥。水結胸中,非此不能除,故仲景大陷胸湯用之。但有毒不可輕用。

白話文:

苦味藥物具有發散作用,寒性藥物可以抑制熱性,藥物可以直達水濕聚集的部位,因此是攻泄水濕的聖藥。水濕積聚在胸中,不使用這種藥物就無法消除,所以仲景的《大陷胸湯》採用了這種藥物。但是,這種藥物有毒,不可輕易使用。

時珍曰:腎主水,凝則為痰飲,溢則為腫脹。甘遂能泄腎經濕氣,治痰之本也。不可過服,但中病則止可也。張仲景治心下留飲,與甘草同用,取其相反而立功也。劉河間《保命集》云:凡水腫服藥未全消者,以甘遂末塗腹,繞臍令滿,內服甘草水,其腫便去。又王璆《百一選方》云:腳氣上攻,結成腫核,及一切腫毒。

白話文:

李時珍說:腎臟主導水液,凝結後就會形成痰液,溢出就會形成腫脹。甘遂能夠排除腎經的濕氣,所以是治療痰液的根本之法。但是不可服用過量,如果病情好轉就應該停止服用。張仲景用甘遂治療心下留飲,與甘草一起服用,這是因為甘遂和甘草的藥性相反,但可以互相配合。劉河間在《保命集》中說:凡是水腫服藥之後還沒完全消除的,可以用甘遂粉末塗抹腹部,繞著肚臍塗滿,然後服用甘草水,這樣腫脹就會消退。另外,王璆在《百一選方》中說:腳氣上攻,形成腫塊,以及各種腫毒。

用甘遂末,水調敷腫處,即濃煎甘草汁服,其腫即散。二物相反,而感應如此。清流韓詠病腳疾用此,一服病去七八,再服而愈也。

白話文:

用甘遂末用於敷腫處,然後濃煎甘草汁服用,腫勢就會消散。這兩種東西性質相反,卻可以產生這種效應。清流縣的韓詠患有腳病,用這個藥方,服用一次,病情好了七八分,再服用一次就痊癒了。

【附方】舊三,新一十九。

白話文:

【附方】舊方三個,新方十九個。

水腫腹滿:甘遂(炒)二錢二分,黑牽牛一兩半,為末。水煎,時時呷之。(《普濟方》)

白話文:

水腫腹滿:甘遂(炒熟)二錢二分,黑牽牛一兩半,研磨成細末。用水煎煮,隨時慢慢喝。(出自《普濟方》)

膜外水氣:甘遂末、大麥面各半兩,水和作餅,燒熟食之,取利。(《聖濟總錄》)

白話文:

膜外水氣:甘遂末和大麥面各半兩重,用冷水和起來做成麵餅,烤熟後吃,取利小便。(《聖濟總錄》)

身面洪腫:甘遂二錢半,生研為末。以獖豬腎一枚,分為七臠,入末在內,濕紙包煨,令熟食之,日一服。至四、五服,當覺腹鳴,小便利,是其效也。(《肘後方》)

白話文:

臉部和身體腫脹:甘遂二錢半(約2.5公克),生研成細末。以豬腎一個,分成七塊,放入藥末中,用濕紙包起來煨熟,然後食用,每天服用一次。大約四五次後,應會感覺到腹部鳴叫,小便通暢,這就是有效了。(出自《肘後方》)

腎水流注,腿膝攣急,四肢腫痛:即上方加木香四錢。每用二錢,煨熟,溫酒嚼下。當利黃水,為驗。(《御藥院方》傳)

白話文:

腎水過多,膝蓋以下小腿肌肉及韌帶攣縮急迫,四肢水腫疼痛:在原本藥方之上,再增加四錢木香。每次用二錢,烘烤熟透,用溫酒送服。如果看到黃色的水排出,表示藥物有效。(《御藥院方》傳)

正水脹急,大小便不利慾死:甘遂五錢(半生半炒),胭脂壞子十文,研勻。每以一錢,白麵四兩,水和作棋子大,水煮令浮,淡食之。大小便利後,用平胃散加熟附子,每以二錢煎服。(《普濟方》)

白話文:

急性水腫,大小便不通,想要死掉一樣:甘遂五錢(一半生一半炒),胭脂壞子十文,研磨均勻。每次取一錢,白麵四兩,加水和成象棋子大小,水煮到浮起,清淡飲食。大小便通暢後,用平胃散加熟附子,每次取二錢煎服。(《普濟方》)

小兒疳水:珠子甘遂(炒)、青橘皮等分。為末。三歲用一錢,以麥芽湯下,以利為度。忌酸鹹三、五日。名水寶散。(《總微論》)

白話文:

治療小兒疳積和腹水的方法:將珠子甘遂(炒過)、青橘皮等量研磨成粉。三歲的孩子一次服用一錢,用麥芽湯送服,以大便通暢為度。服用後忌食酸味和鹹味食物三天到五天。這個藥方名叫「水寶散」。(出自《總微論》)

水蠱喘脹:甘遂、大戟各一兩,慢火炙研。每服一字,水半盞,煎三、五沸服。不過十服。(《聖濟錄》)

白話文:

水蠱喘脹:甘遂、大戟各一兩,用文火烤熱後研成粉末。每次服一字的藥量,加半杯水,煎沸三到五次後服用。最多不超過十次即可。(《聖濟錄》)

水腫喘急,大小便不通:十棗丸:用甘遂、大戟、芫花等分。為末,以棗肉和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侵晨熱湯下,利去黃水為度。否則次午再服。(《三因方》)

白話文:

水腫伴呼吸急促,大小便不通暢:十棗丸:用甘遂、大戟、芫花等分。把藥材磨成粉末,用棗肉和成梧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四十丸,在清晨用熱湯送服,直到利尿、黃水排出為止。如果沒有效果,那麼在下午再服用一次。

妊娠腫滿,氣急少腹滿,大小便不利,已服豬苓散不瘥者:用太山赤皮甘遂二兩,搗篩,白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得微下,仍服豬苓散不下再服之。豬苓散,見豬苓下。(《小品方》)心下留飲,堅滿脈伏,其人慾自利反快:甘遂半夏湯:用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個,以水一升,煮半升,去滓。入芍藥五枚,甘草一節,水二升,煮半升,去滓。

白話文:

妊娠腫滿:懷孕期間出現水腫、氣急、小腹脹滿、大小便不利等症狀。

已服豬苓散不瘥者:已經服用豬苓散治療,但症狀沒有改善。

太山赤皮甘遂二兩:太山產的赤皮甘遂,用量為二兩。

搗篩,白蜜和丸梧子大:將甘遂搗碎,篩去粗渣,用白蜜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

每服五十丸:每次服用五十丸。

得微下,仍服豬苓散不下再服之:服藥後如果出現輕微的腹瀉,就繼續服用豬苓散,如果沒有腹瀉,就再次服用甘遂丸。

豬苓散,見豬苓下:豬苓散的配方和用法,請參閱豬苓下。

心下留飲,堅滿脈伏,其人慾自利反快:中焦積聚水濕,出現心下堅滿、脈搏沉伏的症狀,患者想要大便,但反而更加急迫。

甘遂半夏湯:甘遂(大的)三枚,半夏十二個,用水一升煮成半升,去渣。加入芍藥五枚、甘草一節,加水二升煮成半升,去渣。

以蜜半升,同煎八合,頓服取利。(張仲景《金匱玉函》)腳氣腫痛,腎臟風氣,攻注下部瘡癢:甘遂半兩,木鱉子仁四個,為末。豬腎一個,去皮膜,切片,用藥四錢摻在內,濕紙包煨熟,空心食之,米飲下。服後便伸兩足。大便行後,吃白粥二三日為妙。(《本事方》)

白話文:

取半升的蜂蜜,和八合藥湯一起煎煮,一次性服用,以快速取效。(出自張仲景的《金匱玉函》)

腳氣腫痛,是腎臟風氣引起的,侵襲到下半身產生瘡癢:甘遂半兩,木鱉子仁四個,研磨成粉末。豬腎一個,去除外皮和內膜,切片,用四錢藥粉摻入其中,用濕紙包好,放在火上煨熟,空著肚子吃,用米湯送服。吃完後,立刻伸展雙腿。大便通暢後,連續吃二三天白粥最好。(出自《本事方》)

二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面糊調敷臍中及丹田內,仍艾三壯,飲甘草湯,以通為度。又太山赤皮甘遂末一兩,煉蜜和勻,分作四服,日一服取利。(《聖惠方》)

白話文:

二便不通:甘遂末,用生麵糊調勻,敷在肚臍和丹田內,仍灸三壯,飲用甘草湯,以大便通暢為度。另有一種方法,用太山赤皮甘遂末一兩,用煉過的蜂蜜和勻,分成四份服用,每天服用一份,以通便為度。(《聖惠方》)

小便轉脬:甘遂末一錢,豬苓湯調下,立通。(《筆峰雜興方》)

疝氣偏腫:甘遂、茴香等分。為末,酒服二錢。(《儒門事親》)

白話文:

**小便轉脬:**甘遂粉末一錢,用豬苓湯調下,立即可通。(出自《筆峯雜興方》)

**疝氣偏腫:**甘遂、茴香等量。研磨成粉,用酒送服二錢。(出自《儒門事親》)

婦人血結,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大黃二兩,甘遂、阿膠各一兩,水一升半,煮半升,頓服,其血當下。(張仲景方)

白話文:

婦女血結:婦女小腹部脹滿腫大,像個盛酒器皿,小便微澀但卻不覺得口渴,這是由於水與血同時停留結聚在胞宮所致。

治療方法:

  1. 大黃:兩錢

  2. 甘遂:一錢

  3. 阿膠:一錢

  4. 水:一升半

將以上藥材混合煮成一升半,待減半至一升的容量後,一次服完,服用後血液就會排除乾淨。(張仲景的方子)

膈氣哽噎:甘遂(麵煨)五錢,南木香一錢,為末。壯者一錢,弱者五分,水酒調下。(《怪病奇方》)。

白話文:

治療膈氣引起的哽噎:甘遂(用麵粉煨過)五錢,南木香一錢,研成細末。身體壯實的人服用一錢,身體虛弱的人服用五分,用米酒或是水送服。(出自《怪病奇方》)。

痞證發熱盜汗,胸背疼痛:甘遂麵包,漿水煮十沸,去面,以細糠火炒黃為末。大人三錢,小兒一錢,冷蜜水臥時服。忌油膩魚肉。(《普濟方》)

白話文:

痞病發熱盜汗,胸背疼痛:甘遂四兩,麵包一斤,漿水煮沸十次,除去麵包,用細糠火炒至甘遂黃色為止,研成細末。成人三次,兒童一錢,用冷蜂蜜水在睡覺時服用。忌食油膩、魚肉。(《普濟方》)

消渴引飲:甘遂(麩炒)半兩,黃連一兩,為末,蒸餅綠豆大。每薄荷湯下二丸。忌甘草。(《楊氏家藏方》)

白話文:

治療糖尿病導致的過度口渴:甘遂(用麩皮炒過)半兩,黃連一兩,研磨成粉末,加入蒸餅丸成綠豆大小。每次用薄荷湯送服二丸。忌服甘草。(出自《楊氏家藏方》)

癲癇心風:遂心丹:治風痰迷心,癲癇,及婦人心風血邪:用甘遂二錢,為末。以豬心取三管血和藥,入豬心內縛定,紙裹煨熟,取末,入辰砂末一錢,分作四丸。每服一丸,將心煎湯調下。大便下惡物為效,不下再服。(《濟生方》)

白話文:

癲癇心風:遂心丹:治療因風痰迷心導致的癲癇病,以及婦女因心臟和血液病變導致的癲癇病:使用甘遂二錢,研磨成細末。取豬心三管血,與藥物混合,放入豬心裡,紮緊,用紙包好,煨熟後取出來研磨成細末,加入硃砂末一錢,分成四丸。每次服用一丸,用煎好的豬心湯送服。如果大便中排出惡物,就表示藥物起效了,如果沒有排出,就再服用一丸。(《濟生方》)

馬脾風病,小兒風熱喘促,悶亂不安,謂之馬脾風:甘遂(麵包煮)一錢半,辰砂(水飛)二錢半,輕粉一角,為末。每服一字,漿水少許,滴油一小點,抄藥在上,沉下,去漿灌之。名無價散。(《全幼心鑑》)

白話文:

馬脾風病,是一種小兒風熱喘促、悶亂不安的疾病。治療方法是:

甘遂(用麵包煮過)一錢半,辰砂(用水飛過的)二錢半,輕粉一角,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字分量的藥末,加入少量漿水,滴入一小點油,將藥末放在漿水上,等藥末沉下去,去掉漿水,灌服藥末。此方名為無價散。(出自《全幼心鑑》)

麻木疼痛:萬靈膏:用甘遂二兩,蓖麻子仁四兩,樟腦一兩,搗作餅貼之。內飲甘草湯。(《摘玄方》)

白話文:

麻木疼痛:萬靈膏:

方法是用甘遂二兩、蓖麻子仁四兩、樟腦一兩,搗碎成泥狀,做成餅狀敷貼患處。內服甘草湯。

耳卒聾閉:甘遂半寸,綿裹插入兩耳內,口中嚼少甘草,耳卒自然通也。(《永類方》)

白話文:

耳中卒然聾閉:取半寸甘遂,用棉布包裹後塞入兩耳內。口中嚼一小塊甘草,患耳便能自然通暢。(《永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