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五卷 (31)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五卷 (31)

1. 麻黃

(《本經》中品)

【釋名】龍沙(《本經》)、卑相(《別錄》)、卑鹽(《別錄》)。

白話文:

釋名:

  • 龍沙(《本經》)
  • 卑相(《別錄》)
  • 卑鹽(《別錄》)

時珍曰:諸名殊不可解。或云其味麻,其色黃,未審然否?張揖《廣雅》云:龍沙,麻黃也。狗骨麻黃根也。不知何以分別如此?

白話文:

李時珍說:各種名稱令人覺得難以理解。有人說它味道麻,顏色黃,不知道這樣說是否正確?張揖在《廣雅》中說:龍沙就是麻黃,狗骨就是麻黃的根。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區分?

【集解】《別錄》曰:麻黃生晉地及河東,立秋採莖,陰乾令青。

弘景曰:今出青州、彭城、滎陽、中牟者為勝,色青而多沫。蜀中亦有,不好。

恭曰:鄭州鹿臺及關中沙苑河旁沙洲上最多,同州沙苑既多,其青、徐者亦不復用。

白話文:

集解:

《別錄》中記載:「麻黃生長在晉地和河東,立秋後採收它的莖,在陰涼處晾乾,保持青色。」

醫學家陶弘景說:「現在產出麻黃最優良的地方是青州、彭城、滎陽、中牟,它的顏色青綠,而且有很多泡沫。蜀中也有麻黃,但質量較差。」

唐代名醫孫思邈說:「鄭州鹿臺和關中沙苑的河邊沙洲上,麻黃產量最多。同州沙苑的麻黃雖然也很多,但它的品質不如青州、徐州等地的麻黃。」

禹錫曰: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麻黃莖頭開花,花小而黃,叢生。子如覆盆子,可食。

白話文:

禹錫說:根據段成式所著的《酉陽雜俎》記載:麻黃的莖頭會開花,花朵很小且黃色,叢生在一起。果實像覆盆子,可以食用。

頌曰:今近汴京多有之,以滎陽、中牟者為勝。春生苗,至夏五月則長及一尺以來。梢上有黃花,結實如百合瓣而小,又似皂莢子,味甜,微有麻黃氣,外皮紅,里仁子黑。根紫赤色。俗說有雌雄二種:雌者於三月、四月內開花,六月結子。雄者無花,不結子。至立秋後收莖陰乾。

白話文:

頌詞中說:現在在汴京城附近有很多這種植物,其中以滎陽、中牟產的為最好。這種植物春天生出嫩苗,到夏天五月的時候會長到一尺多高。枝梢上長有黃色的花,結出的果實像百合花的瓣,但更小,又像皁莢的果子,味道甜,微微帶有麻黃氣味,外皮是紅色的,裡面的果仁是黑色的。根是紫紅色的。民間傳說有雌雄兩種:雌的植物在三月、四月開花,六月結出果實。雄的植物不開花,也不結果。等到立秋之後收割莖稈,陰乾用。

時珍曰:其根皮色黃赤,長者近尺。

【修治】弘景曰:用之折去節根,水煮十餘沸,以竹片掠去上沫,沫令人煩,根節能止汗故也。

【氣味】苦,溫,無毒。《別錄》

白話文:

根皮: 李時珍說:它的根皮是黃褐色的,較長的可以長到一呎左右。

莖: 【修治方法:】陶弘景說:使用時,要先將根節折除,再用水煮沸十多次,用竹片撈去上面的浮沫,浮沫會讓人煩躁,而根節則可以止汗。

【性味:】苦、溫,無毒。《別錄》記載。

曰:微溫。普曰:神農、雷公:苦,無毒;扁鵲:酸;李當之:平。權曰:甘,平。元素曰:性溫,味苦而甘辛,氣味俱薄,輕清而浮,陽也,升也。手太陰之藥,入足太陽經,兼走手少陰、陽明。

白話文:

說:微溫。普述說:神農、雷公:苦味,無毒;扁鵲:酸味;李當之:平性。權說:甘味,平性。元素說:性質溫和,味道苦而甘辛,氣味都很薄弱,輕清而浮起,是陽性,是升發的。手太陰的藥物,進入足太陽經,兼走手少陰、陽明。

時珍曰:麻黃微苦而辛,性熱而輕揚。僧繼洪云:中牟有麻黃之地,冬不積雪,為泄內陽也。故過用則泄真氣。觀此則性熱可知矣。服麻黃自汗不止者,以冷水浸頭髮,仍用撲法即止。凡服麻黃藥,須避風一日,不爾病復作也。凡用須佐以黃芩,則無赤眼之患。之才曰:厚朴白薇為之使。惡辛夷、石葦

白話文:

李時珍說:麻黃微苦而辛,性熱而輕揚。僧人繼洪說:中牟有盛產麻黃的地方,那裡冬季不積雪,是因為麻黃可以洩去體內熱量。所以,過度服用麻黃就會洩漏正氣。看到這裡,就可以知道麻黃的性熱了。服用麻黃後自汗不止的人,可以用冷水浸泡頭髮,然後用撲打的方法即可止汗。凡是服用麻黃藥物,都必須避風一天,否則疾病會復發。凡是使用麻黃,都必須佐以黃芩,則不會有眼睛發紅的毛病。張之才說:厚朴、白薇可以作為麻黃的輔藥。麻黃與辛夷、石葦相剋。

【主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症堅積聚(《本經》)。五臟邪氣緩急,風脅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惡氣,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虛(《別錄》)。治身上毒風𤺋痹,皮肉不仁,主壯熱溫疫,山嵐瘴氣(甄權)。

白話文:

【主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汗出汗,祛除邪熱,止咳,逆上氣,祛除寒熱,破堅積聚(《本經》)。五臟邪氣緩急,風脅痛,字乳餘疾,止口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惡之氣,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會讓人虛弱(《別錄》)。治療身上的毒風痲痹,皮肉不仁,主治壯熱溫疫,山嵐瘴氣(甄權)。

通九竅,調血脈,開毛孔皮膚(大明)。去營中寒邪,泄衛中風熱(元素)。散赤目腫痛,水腫風腫,產後血滯(時珍)。

白話文:

  1. 通九竅,調血脈,開毛孔皮膚(大明):
  • 通暢九竅,調整血脈,使皮膚毛孔舒張。
  1. 去營中寒邪,泄衛中風熱(元素):

    • 去除營分中的寒邪,宣洩衛分中的風邪熱毒。
  2. 散赤目腫痛,水腫風腫,產後血滯(時珍):

    • 散解赤目腫痛,水腫風腫,產後血滯等症狀。

【發明】弘景曰:麻黃療傷寒,解肌第一藥。

白話文:

2. 去營中寒邪,泄衛中風熱(元素): 去除身體中營分(血液)裡的寒邪,宣洩身體中衛分(表皮)裡的風邪熱毒。

3. 散赤目腫痛,水腫風腫,產後血滯(時珍): 散解眼睛發紅腫痛,身體水腫風腫,產後血滯等症狀。

【發明】弘景曰:麻黃療傷寒,解肌第一藥。 弘景說:麻黃能治療傷寒,是解除肌肉表皮病症的第一良藥。

頌曰:張仲景治傷寒,有麻黃葛根湯、大小青龍湯,皆用麻黃。治肺痿上氣,有射干麻黃湯厚朴麻黃湯,皆大方也。

白話文:

讚頌說:張仲景治療傷寒,有麻黃和葛根湯、大小青龍湯,都使用麻黃。治療肺痿上氣,有射干麻黃湯、厚朴麻黃湯,都是很好的方子。

杲曰: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六淫有餘之邪,客於陽分皮毛之間,腠理閉拒,營衛氣血不行,故謂之實。二藥輕清成象,故可去之。麻黃微苦,其形中空,陰中之陽,入足太陽寒水之經。其經循背下行,本寒而又受外寒,故宜發汗,去皮毛氣分寒邪,以泄表實。若過發則汗多亡陽,或飲食勞倦及雜病自汗表虛之證用之,則脫人元氣,不可不禁。

白話文:

杲氏說:具有發散表面功能、能消除實邪的中藥,像是麻黃、葛根這一類的藥材。因六種外邪的邪氣過盛,侵犯人的陽分,就是皮毛之中,導致腠理閉塞,營衛氣血運行不暢,所以稱為實。麻黃、葛根這兩種藥材,性質輕浮清揚,所以可以去除實邪。麻黃稍微有一點苦味,外形中空,是陰中之陽,進入足太陽寒水之經。它的經絡循著背部向下運行,本性寒涼,又受到外寒侵襲,所以宜於發汗,去除皮毛氣分中的寒邪,以宣泄表層實熱。假使過度發汗,會導致陽氣耗傷,如果用於飲食勞倦及雜病自汗表虛的證候,就會損傷人的元氣,因此不可不加以禁止。

好古曰:麻黃治衛實之藥,桂枝治衛虛之藥,二物雖為太陽證藥,其實營衛藥也。心主營為血,肺主衛為氣。故麻黃為手太陰肺之劑,桂枝為手少陰心之劑。傷寒傷風而咳嗽,用麻黃、桂枝,即湯液之源也。

白話文:

好古說:麻黃是治療衛氣實證的藥物,桂枝是治療衛氣虛證的藥物,這兩種藥物都是太陽經證的藥物,但實際上它們是營衛藥物。心主營血,肺主衛氣。所以麻黃是手太陰肺經的藥物,桂枝是手少陰心經的藥物。傷寒傷風而咳嗽,使用麻黃、桂枝,就是湯液的來源。

時珍曰:麻黃乃肺經專藥,故治肺病多用之。張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歷代明醫解釋,皆隨文傅會,未有究其精微者。時珍常繹思之,似有一得,與昔人所解不同云。津液為汗,汗即血也。在營則為血,在衛則為汗。夫寒傷營,營血內澀,不能外通於衛,衛氣閉固,津液不行,故無汗發熱而憎寒。

白話文:

李時珍說:麻黃是肺經的專用藥,所以治療肺病時多用它。張仲景治療傷寒時,無汗症狀則用麻黃,有汗症狀則用桂枝。歷代名醫的解釋,都只是依據字面意思揣摩,沒有人真正探究其精微之處。李時珍經常思考研究,好像有所領悟,與前人的解釋不同。體內津液可以轉化為汗液,汗液就是血。血在營分時是血,在衛分時就是汗。寒邪傷及營分,血氣在營分內凝滯不暢,不能外達於衛分,衛氣閉塞不通,津液不能運行,所以沒有汗液排出,發熱而又畏寒。

夫風傷衛,衛氣外泄,不能內護於營,營氣虛弱,津液不固,故有汗發熱而惡風。然風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衛氣,包羅一身,天之象也。是證雖屬乎太陽,而肺實受邪氣。其證時兼面赤怫鬱,咳嗽有痰,喘而胸滿諸證者,非肺病乎?蓋皮毛外閉,則邪熱內攻,而肺氣膹郁。故用麻黃、甘草同桂枝,引出營分之邪,達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氣。

白話文:

風邪會傷害衛氣,導致衛氣外泄,不能保護營氣,營氣虛弱,津液不固,所以會發汗發熱怕風。風寒之邪都是從皮毛進入的,皮毛是屬於肺的部位。肺主導衛氣,覆蓋全身,是和天象相關的。這種病症雖然屬於太陽病,但肺部實際上受到了邪氣。同時伴有面赤煩躁、咳嗽有痰、氣喘胸悶等症狀的,不正是肺病嗎?因為皮毛外閉,就會導致邪熱內攻,肺氣鬱積。因此用麻黃、甘草與桂枝一起服用,引出營分的邪氣,疏散到肌膚表面,並使用杏仁來宣泄肺氣並通暢氣息。

汗後無大熱而喘者,加以石膏。朱肱《活人書》,夏至後加石膏、知母,皆是泄肺火之藥。是則麻黃湯雖太陽發汗重劑,實為發散肺經火鬱之藥也。腠理不密,則津液外泄,而肺氣自虛。虛則補其母。故用桂枝同甘草,外散風邪以救表,內伐肝木以防脾。佐以芍藥,泄木而固脾,泄東所以補西也。

白話文:

如果汗出之後沒有發高燒仍然覺得喘,則加上石膏。朱肱的《活人書》中說:夏至後加石膏、知母,都是瀉肺火的藥物。所以麻黃湯雖然是太陽病發汗的重劑,但實際上是發散肺經火鬱的藥物。皮膚腠理不緻密,津液就會外泄,而肺氣自然就會虛弱。虛弱就要補其母。因此用桂枝和甘草,外散風邪以救助體表,內伐肝木以保護脾臟。佐以芍藥,瀉木而固脾,瀉東方所以補西方。

使以薑棗,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也。下後微喘者加厚朴、杏仁,以利肺氣也。汗後脈沉遲者加人參,以益肺氣也。朱肱加黃芩為陽旦湯,以瀉肺熱也。皆是脾肺之藥。是則桂枝雖太陽解肌輕劑,實為理脾救肺之藥也。此千古未發之秘旨,愚因表而出之。又少陰病發熱脈沉,有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

白話文:

用生薑和大棗,調和脾臟津液,使營衛之氣和調。對於下利後微喘者,再添加厚朴、杏仁,以順利肺氣。汗出後脈象沉遲者,再添加人參,以增益肺氣。朱肱還添加黃芩做成陽旦湯,以瀉肺熱。這些都是脾肺之藥。由此可見,桂枝雖然是太陽病解肌的輕劑,但實際上也是調理脾臟,救護肺臟的藥物。這是一般密傳的祕訣,因為表證而洩露出來。還有,少陰病發熱、脈象沉細,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

少陰與太陽為表裡,乃趙嗣真所謂熟附配麻黃,補中有發也。一錦衣夏月飲酒達旦,病水泄,數日不止,水穀直出。服分利消導升提諸藥則反劇。時珍診之,脈浮而緩,大腸下弩,復發痔血。此因肉食生冷茶水過雜,抑遏陽氣在下,木盛土衰,《素問》所謂久風成飧泄也。法當升之揚之。

白話文:

少陰經與太陽經是表裏關係,這是趙嗣真所說的熟附配麻黃,既能滋補,又能發散藥性。有一個穿錦衣的人,在夏天喝酒喝到天亮,得了腹瀉,幾天都止不住,喝的水和吃的食物直接就排出來了。服用幫助消化的藥物反而加重病情。李時珍診斷後,發現他的脈搏浮而緩,大腸下部疼痛,又發作痔瘡出血。這是因為吃肉喝冷茶太多,導致陽氣被遏制在下焦,木氣旺盛,土氣虛弱,《素問》中說的「久風成飧泄」就是這個道理。治療方法應該升陽舉陷。

遂以小續命湯投之,一服而愈。昔仲景治傷寒六七日,大下後,脈沉遲,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用麻黃湯平其肝肺,兼升發之,即斯理也。神而明之,此類是矣。

白話文:

於是使用小續命湯給他服用,一劑藥就治癒了。從前,仲景治療傷寒六七天後,大下之後,脈搏沉遲,手腳冰冷,咽喉不利,吐膿血,腹瀉不止的患者,使用麻黃湯來調和肝肺,同時升發陽氣,這也是這個道理。靈活運用,像這樣的情況就是如此。

【附方】舊五,新七。

白話文:

【附方】古稱「五」,今稱「七」。

天行熱病,初起一二日者:麻黃一大兩(去節)。以水四升煮,去沫,取二升,去滓,著米一匙及豉,為稀粥。先以湯浴後,乃食粥,厚覆取汗,即愈。(孟詵《必效方》)傷寒雪煎:麻黃十斤(去節),杏仁四升(去皮,熬),大黃一斤十三兩。先以雪水五石四斗,漬麻黃於東向灶釜中。

白話文:

天行熱病,在發病一兩天之內者:麻黃一大兩(去除節巴)。用四升水煮麻黃,除去浮沫,取兩升,去掉渣滓,加入一匙米和豉,煮成稀粥。先用藥湯洗澡後,再吃粥,蓋上厚被子使其出汗,立即痊癒。(孟詵《必效方》)

傷寒雪煎:麻黃十斤(去除節巴),杏仁四升(去皮,熬製),大黃一斤十三兩。先用五石四鬥雪水,將麻黃浸泡在朝東的竈釜中。

三宿後,納大黃攪勻,桑薪煮至二石,去滓。納杏仁同煮至六七斗,絞去滓,置銅器中。更以雪水三斗,合煎令得二斗四升,藥成,丸如彈子大。有病者以沸白湯五合,研一丸服之,立汗出。不愈,再服一丸。封藥勿令泄氣。(《千金方》)傷寒黃疸,表熱者,麻黃醇酒湯主之:麻黃一把(去節綿裹)。

白話文:

三天後,將大黃加入攪拌均勻,用桑柴煮至二石,去除雜質。加入杏仁一起煮至六七鬥,絞去雜質,放入銅器中。再加入三鬥雪水,煎煮至二斗四升,藥材煮成後,丸成如彈珠大小。病人用五合沸騰的熱湯,研磨一粒藥丸服用,很快就會出汗。如果症狀沒有好轉,再服用一粒藥丸。將藥密封好,不要讓藥氣散失。(《千金方》)傷寒黃疸,表現為發熱的,以麻黃醇酒湯為主:麻黃一把(去除枝節,用棉花包裹)。

美酒五升,煮取半升,頓服取小汗。春月用水煮。(《千金方》)

白話文:

配製美酒五升,先煮沸,再取約半升,一次服用,喝完後讓身體微微出汗。在春季時,可用水煮。

里水黃腫:張仲景云: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甘草麻黃湯主之。麻黃四兩(水五升,煮去沫),入甘草二兩,煮取三升。每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千金》云:有患氣虛久不瘥,變成水病,從腰以上腫者,宜此發其汗。水腫脈沉屬少陰,其脈浮者為風,虛脹者為氣,皆非水也。

白話文:

裡水浮腫:張仲景說,一個人全身和臉都浮腫,脈搏沉細,小便不利,應使用甘草麻黃湯來治療。取四兩麻黃(水五升,煮沸撇除浮沫),加入二兩甘草,煎煮至三升。每次服用一升,重複服至出汗。若沒有出汗,則再次服用。同時注意避免風寒。

《千金要方》說,有人患有氣虛症狀,治療後很長時間也沒有治癒,反而變成了水腫,身體從腰以上浮腫,這個時候就應該用甘草麻黃湯,使患者出汗來治療。水腫的脈搏沉屬於少陰證,脈搏浮屬於風證,虛脹屬於氣證,這幾種情況都不屬於水腫。

麻黃附子湯汗之:麻黃三兩(水七升,煮去沫),入甘草二兩,附子(炮)一枚。煮取二升半,每服八分,日三服,取汗。(張仲景《金匱要略》)

白話文:

麻黃附子湯發汗:麻黃三兩(水七升,煮沸去浮沫),放入甘草二兩,附子(炮製過的)一枚。煮取二升半,每服八分,一天服用三次,以發出汗液為目標。(張仲景《金匱要略》)

風痹冷痛:麻黃(去根)五兩,桂心二兩,為末,酒二升,慢火熬如餳。每服一匙,熱酒調下,至汗出為度。避風。(《聖惠方》)小兒慢脾風,因吐泄後而成:麻黃(長五寸)十個(去節),白朮(指面大)二塊,全蠍二個(生薄荷葉包煨)。為末。二歲以下一字,三歲以上半錢,薄荷湯下。(《聖惠方》)

白話文:

風痹冷痛

方劑:麻黃(去根)五兩,桂心二兩,研磨成細末,加入二升酒,用慢火熬製成膏狀。

用法用量:每次服用一匙,用熱酒調和服用,直至出汗為止。服藥期間應避免吹風。

出處:《聖惠方》

小兒慢脾風,因吐泄後而成

方劑:麻黃(長五寸)十個(去節),白朮(指面大)二塊,全蠍二個(用生薄荷葉包好,煨製)。研磨成細末。

用法用量:二歲以下兒童服用一字(約0.1克),三歲以上兒童服用半錢(約1.5克),用薄荷湯送服。

出處:《聖惠方》

白話文:

小兒慢性脾虛風證,因嘔吐泄瀉後而成

**方劑:**麻黃(長五寸)十個(去節),白朮(指面大)二片,全蠍二個(用生薄荷葉包好,煨製)。研成細末。

**用法用量:**二歲以下兒童服一字(約0.1克),三歲以上兒童服半錢(約1.5克),用薄荷湯送服。

出處:《聖惠方》

屍咽痛痹,語聲不出:麻黃以青布裹,燒煙筒中熏之。(《聖惠方》)產後腹痛及血下不盡:麻黃去節,為末。酒服方寸匕,一日二、三服,血下盡,即止。(《子母秘錄》)

白話文:

屍咽痛痹,語聲不出:麻黃用青布包起來,放入煙筒中燒,讓病人吸入煙霧。(《聖惠方》)

產後腹痛及血下不盡:麻黃去掉節,研成細末。用酒送服方寸勺,每天兩到三次,產後血下盡,即可停止服用。(《子母祕錄》)

心下悸病:半夏麻黃丸:用半夏、麻黃等分,末之,煉蜜丸小豆大。每飲服三丸,日三服。(《金匱要略》)

白話文:

心臟悸動的疾病:半夏麻黃丸。

做法:將半夏、麻黃等比例的混合後磨成細末,然後煉製成小丸,大小以紅豆為基準。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三丸,一天服用三次。(出自《金匱要略》)

痘瘡倒黶:寇宗奭曰:鄭州麻黃(去節)半兩,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數沸,去沫再煎去三分之一,去滓乘熱服之。避風,其瘡復出也。一法:用無灰酒煎,其效更速。仙源縣筆工李用之子,病斑瘡風寒倒黶已困,用此一服便出,如神。

白話文:

痘瘡倒黶:寇宗奭說:鄭州麻黃(去掉節)半兩,用一匙蜂蜜一起炒很長時間,用半升水煮沸數次,去掉泡沫再煮去除三分之一,去掉渣滓趁熱服用。避風,瘡就會再出現。另一種方法:用無灰酒煮,效果更快。仙源縣筆工李用之子,患有斑瘡風寒倒黶已很嚴重,用這個方法服用一劑藥就出現了,效果如神。

中風諸病:麻黃一秤(去根),以王相日、乙卯日,取東流水三石三斗,以淨鐺盛五、七斗,先煮五沸,掠去沫,逐旋添水,盡至三、五斗,漉去麻黃,澄定,濾去滓,取清再熬至一斗,再澄再濾,取汁再熬,至升半為度,密封收之,一、二年不妨。每服一、二匙,熱湯化下取汗。

白話文:

治療中風的各種疾病:

配料:

  • 麻黃一秤(除去根部)

做法:

  1. 選擇王相日或乙卯日,取三石三斗的東流水。

  2. 使用乾淨的金屬鍋盛裝五斗或七斗的水,先煮沸五次,並且將泡沫撈去。

  3. 逐漸加入水,使總量達到三鬥或五斗。

  4. 將麻黃濾去,讓水澄清沉澱,然後過濾掉雜質,取清澈的水。

  5. 再次將水熬煮,使之濃縮到一斗。

  6. 再次澄清和過濾,取汁再次熬煮,直到剩下一斗半為止。

  7. 將藥汁密封保存,可以保存一到兩年。

用法:

每次服用一到兩匙,用熱水化開後服用,以發汗為目的。

熬時要勤攪,勿令著底,恐焦了。仍忌雞犬陰人見之。此劉守真秘方也。(《宣明方》)

根節,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止汗,夏月雜粉撲之(弘景)。

白話文:

根節葯材煎煮時要勤加攪拌,避免粘鍋焦糊。依然忌諱雞犬或陰人看見。這是劉守真的祕方。(出自《宣明方》)

根節:

【性味】甘平,無毒。

【功效】止汗,夏季可研成粉末外敷身體(陶弘景註)。

【發明】權曰:麻黃根節止汗,以故竹扇杵末同撲之。又牡蠣粉、粟粉並麻黃根等分,為末,生絹袋盛貯。盜汗出,即撲,手摩之。

白話文:

權說:麻黃根具有止汗的功效,因此把麻黃根搗碎後,和竹扇一起搗碎,混合在一起。另外,牡蠣粉、粟粉和麻黃根等分,搗碎成末,用生絹袋子盛裝起來。盜汗出現時,就可以用混合物撲灑在身上,用手按摩。

時珍曰:麻黃髮汗之氣駛不能御,而根節止汗效如影響,物理之妙,不可測度如此。自汗有風濕、傷風、風溫、氣虛、血虛、脾虛、陰虛、胃熱、痰飲、中暑、亡陽、柔痓諸證,皆可隨證加而用之。當歸六黃湯加麻黃根,治盜汗尤捷。蓋其性能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諸藥外至衛分而固腠理也。本草但知撲之之法,而不知服餌之功尤良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麻黃的發汗作用猛烈,卻不能控制住汗液,但是它的根部和莖節有止汗的作用,就和影子隨形一樣,中醫的奧妙難以估量。自汗有風濕、傷風、風溫、氣虛、血虛、脾虛、陰虛、胃熱、痰飲、中暑、亡陽、柔痓等症狀,都可以根據症狀加入麻黃根治療。當歸六黃湯加入麻黃根,治療盜汗尤其迅速。因為它的特性可以作用於全身的肌肉和皮膚,所以能夠引導其他藥物到達體表的衛分而固護腠理。本草書只知道麻黃的發汗作用,卻不知道它服用的功效更好。

【附方】新入。

盜汗陰汗:麻黃根、牡蠣粉為末,撲之。

盜汁不止:麻黃根、椒目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無灰酒下。外以麻黃根、故蒲扇為末,撲之。(《奇效良方》)

白話文:

盜汗不止:麻黃根、椒目等分,研磨成細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無灰酒送服。另外,還可將麻黃根、舊蒲扇研磨成細粉末,撲灑在身上。(《奇效良方》)

小兒盜汗:麻黃根三分,故蒲扇灰一分,為末。以乳服三分,日三服。仍以乾薑三分同為末,三分撲之。(《古今錄驗》)

白話文:

治療小兒盜汗:麻黃根三分,乾蒲扇的灰一分,研成細末。用乳汁送服三分,一天服用三次。同時,將乾薑三分也研成細末,每次取三分撲灑在患處。(出自《古今錄驗》)

諸虛自汗,夜臥即甚,久則枯瘦:黃耆、麻黃根各一兩,牡蠣米泔浸洗煅過,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小麥百粒,煎服。(《和濟局方》)

白話文:

身體虛弱,自發盜汗,晚上睡覺時情況就更加嚴重。時間久了,就會身體乾癟瘦弱:使用黃耆和麻黃根各一兩,牡蠣米先用米泔水浸泡,洗淨後煅燒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二碗,放入一百粒小麥,煎煮後服用。(《和濟局方》)

虛汗無度:麻黃根、黃耆等分,為末,飛麵糊作丸梧子大。每用浮麥湯下百丸,以止為度。(《談野翁試驗方》)

白話文:

虛汗出個不停:麻黃根、黃耆等比例混合,研磨成粉末,加入麵糊,捏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用浮麥湯送服100粒丸子,服至汗止為準。(《談野翁試驗方》)

產後虛汗:黃耆、當歸各一兩,麻黃根二兩。每服一兩,煎湯下。陰囊濕瘡,腎有勞熱:麻黃根、石硫黃各一兩,米粉一合。為末。敷之。(《千金方》)

白話文:

產後虛汗:黃耆、當歸各60克,麻黃根120克。每次服用60克,用煎煮的藥湯送服。

陰囊濕瘡,腎有勞熱:麻黃根、石硫黃各60克,米粉30克。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敷在患處。(《千金方》)

內外障翳:麻黃根一兩,當歸身一錢。同炒黑色,入麝香少許,為末。搐鼻,頻用。此南京相國寺東黑孩兒方也。(《普濟》)

白話文:

內外障礙:麻黃根一兩,當歸身一錢。一起炒成黑色,加入少許麝香,研磨成粉末。吸入鼻子,經常使用。這是南京相國寺東黑孩兒的方子。(《普濟》)

【附錄】云花草,

時珍曰:按葛洪《肘後方》治馬疥,有云花草,云狀如麻黃,而中堅實也。

白話文:

【附錄】他說:「花草」

李時珍說:根據《肘後方》記載,葛洪用「花草」來治療馬疥。這「花草」的形狀像麻黃,但中間比較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