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明

《症因脈治》~ 卷二 (1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3)

1. 血虛勞傷

【血虛勞傷之症】肌肉消瘦,五心煩熱,毛焦皮燥,暮夜發熱,晝則身涼,小便赤澀,大便乾結,此血虛勞傷之症也。

【血虛勞傷之因】陽盛陰虛,五志厥陽之火,時動於中,煎熬真陰,陰血日損,陽火獨旺,來克肺金,則血虛喘咳之症作矣。

【血虛勞傷之脈】虛小細數,兼見芤澀,細小血虛,芤澀血痹。左寸細數,心血不生;左關細數,肝血不榮;右脈細數,脾虛血少;右脈芤澀,陽明血結。

【血虛勞傷之治】血虛,用四物湯。血痹,用活血湯。心血不生,天王補心丹。肝血不榮,補肝湯。脾虛血少者,歸脾湯

四物湯,見前咳嗽。

活血湯

當歸赤芍藥,丹皮,紅花

四味煎湯。

天王補心丹,見前咳嗽。

補肝湯,見前肝勞。

歸脾湯,見嗽血。

家秘補陰丸,治陰虛內熱。四味為末,天地煎膏。

當歸,白芍藥(各四兩),黃柏知母(各二兩),天門冬,生地(各八兩)

家秘補陽丸,治陽虛內寒。四味為末,天地煎膏。

當歸,白芍藥(各四兩),肉桂附子(各一兩),天門冬,生地(各八兩)

家秘坎離丸,治陰陽兩虛。

補陰丸鹿角膠三兩。補陽丸加玄武膠三兩。

2. 飲症論

秦子曰:濃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痰屬火化,飲屬水濕,《金匱》論之甚詳,分立痰飲、懸飲、溢飲、支飲。四者條目外,又有留飲、伏飲二者。今余先將仲景所立六者,詳別明之。至燥痰、火痰、風痰等,另立痰症內。

3. 痰飲

【痰飲之症】其人素肥漸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心下胸脅支滿,目眩,謂之痰飲。

【痰飲之因】飲食不節,水漿不忌,胃雖能納,脾不能運,肺不通調,停積於胃,則成痰飲。痰飲內積,外不榮於肌表,則素肥漸瘦;由胃下流,水走腸間,則瀝瀝有聲矣。

【痰飲之脈】或見弦數,或見弦緊,或見雙弦,甚則沉伏。弦緊寒飲,弦數熱痰。

【痰飲之治】《金匱》立法二條,一曰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而不立方,以水寒凝結,溫中健脾,則氣化痰行,若用寒涼,反凝結不散矣。一曰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朮甘湯主之;若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痰飲胸滿,推廣蒼樸二陳湯

苓桂朮甘湯,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腎氣丸,治痰飲短氣,當從小便去者。

懷生地,澤瀉,白茯苓,山藥,丹皮,山茱萸附子肉桂

推廣蒼樸二陳湯,治胃家有水飲,胸滿嘔吐不渴者,飲傷肺則喘咳,飲傷胃則嘔

逆。

半夏,廣皮,甘草,白茯苓,熟蒼朮厚朴

身熱口渴加葛根。小便不利加澤瀉。脈數者加山梔、川連。脈遲加煨姜。

4. 懸飲

【懸飲之症】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氣逆,引痛胸肋,謂之懸飲,此即《金匱》懸飲症也。

【懸飲之因】飲食不節,水漿不忌,脾肺不能運化,水流在脅下,上攻肺家,故咳而吐,氣逆,阻絕肝膽生升之令,是以痛引胸脅,而成懸飲之症矣。

【懸飲之脈】或沉或弦,沉為有水,故曰懸飲。弦為氣結,故曰內痛。

【懸飲之治】《金匱》隻立一方,曰脈沉而弦,懸飲內痛,十棗湯主之。以懸飲主痛,故用下法。今余推廣二方,滾痰丸加味二陳湯

滾痰丸

加味二陳湯

半夏,白茯苓,廣皮,甘草枳實桔梗杏仁,栝蔞仁

有熱加川連。嗽加貝母。陶氏用此以治痰結胸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