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十九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九 (3)

1. 石榴疽門主論

陳實功曰:石榴疽生在肘尖上一寸是也。此乃少陽相火與濕熱並搏而成。初起一點黃粟小泡,根便開大,色紅堅硬,腫如覆碗,皮破泛出,疊如榴子,令人寒戰,儼同瘧疾。初起即灸九壯,內服蟾酥丸發汗,頂上以蟾酥餅貼之,膏蓋,腫處以金黃散敷之。九日後,得膿為吉,反此為凶。均如癰疽調治。(《正宗》)

白話文:

陳實功說:石榴疽生長在肘尖上一寸的地方。這是少陽相火與濕熱互相搏擊而成的。初起時是一個黃粟粒大小的小水泡,根很快就會變大,顏色紅而堅硬,腫得像一個覆蓋的碗,皮破後露出裡面,層層疊疊像石榴籽一樣,讓人感到寒冷,就像患了瘧疾一樣。初起時就灸九壯,內服蟾酥丸發汗,頭頂上用蟾酥餅貼之,膏蓋,腫處用金黃散敷之。九天後,如果化膿就吉利,反之則兇險。都像癰疽一樣治療。(《正宗》)

又曰:此乃少陽相火與外濕煎搏而成也。

薛立齋曰:石榴疽生肘尖上一寸余,屬三焦天井穴。初起黃粟小泡,根腳便覺開大,色紅焮腫,堅硬疼痛,腫如覆碗,破翻如榴,寒熱如瘧,由三焦相火與外濕相搏而成。破後用菊花蕊煎湯洗之,次以菊花燒灰存性,加輕粉少許,兌勻敷之,神效。

白話文:

薛立齋說:石榴疽生長在肘尖上1寸多的地方,屬於三焦的天井穴。一開始長出黃米大小的水泡,根部很快就感覺到腫大,顏色發紅發紫,堅硬疼痛,腫脹得像一個碗蓋,破裂後翻開像石榴,寒熱交替發作,就像瘧疾一樣,是由三焦相火與外濕相搏而成。石榴疽破裂後,可以用菊花蕊煎湯清洗,然後將菊花燒成灰,保持其藥性,加入少量輕粉,均勻混合敷在患處,效果顯著。

2. 冬瓜串門主論

王肯堂曰:冬瓜串生兩臂膊間,長二三寸,紅赤高腫,疼痛而無處覓頭者是也。照癰疽門施治。(《準繩》)

3. 冬瓜串門主方

驗方(《綱目》),萆麻子搗膏貼之,一夜自愈。

又方(《準繩》),羊糞不拘多少,麻油同研敷。

4. 陳肝瘡門主論

申鬥垣曰:陳肝瘡,乃手少陽三焦經,生於左右臂上三五處,如癤腫,痛不可忍,不可挨擦。如有頭,二七可刺;無頭,身熱虛硬麵赤者,二八日死。又名蚤疽,徹手生瘡,變生於手三陰、三陽經,三年而死;癢甚者一月而死。(《啟玄》)

白話文:

申鬥垣說:陳肝瘡,是手少陽三焦經的病症,生長在左右臂上,有三到五處,像癤腫一樣,疼痛難忍,不能觸碰或摩擦。如果有膿頭,二十七天後可以刺破膿頭;如果沒有膿頭,身體發熱,肌肉僵硬,臉色發紅,二十八天後會死亡。陳肝瘡又叫做蚤疽,會在手上長瘡,然後蔓延到手三陰、三陽經,三年後死亡;如果癢得厲害,一個月內就會死亡。(《啟玄》)

5. 螻蛄串門主論

陳實功曰:此證得於思慮傷脾,脾氣鬱結而成。其患多生於兩手,初起骨中作疼,漸生漫腫,堅硬,不熱不紅,手背及內關前後連腫數塊,不能轉側,日久出如豆腐漿汁,串通諸竅,日夜淋漓,腫痛仍在,患者必面黃肌瘦,飲食減少,惟調和氣血,扶助脾胃,其中可生者,十有二三,如治之不善,妄投寒涼克伐,損傷脾胃,則活者鮮矣。施治之法,首尾宜用益氣養榮湯加味逍遙散主之。

白話文:

陳實功說:這種病症是從思慮中傷到方法開始,方法氣體出現抑積逐推形成。這種狀況主要出現在雙手中,最初開始時,骨頭中疼痛,逐道生長為自然種,堅硬,不熱不紅。手背以及內關節來連的幾個地方出現種,不能夠移動,長時間後,出現了像是豆腐一樣的汁液,到處流動,日夜淋淋,種和疼一直存在。患者一定會面黃肌瘦,發出短促的呼吸聲。這種病症要通過調理氣血,扶助方法。方法來生長,有二到三個就能夠活下來。如果是治療不恰當,隨便的投以寒冷的克功來減弱方法,就會傷害到方法,對症狀有所幫助,還有一點,也是很小的。解決的方法,必須要使用增強氣體的養榮湯,加上一些消極的運動,從而控制住它。

(《正宗》)

又曰:是疾多生於氣血澆薄者。蓋四肢屬脾土,所以多生兩手。

李東垣曰:螻蛄串,所謂螻蛄者,蟲名也,形似蜻蜒,翅短而尾長,善近風喜水,故患此者,不破則易已,如潰不斷其膿水,勢必貫串上延肩井,下串臂肘,一串二,二則串三。失治則膿血侵蝕,筋骨慘痛。此緣五臟受濕,六腑蓄熱,故外傷皮膚,遂成斯毒。

白話文:

李東垣說:螻蛄串,所謂螻蛄,是一種蟲子的名字,形狀像蜻蜒,翅膀短而尾長,喜愛風和水。因此患有螻蛄串的人,如果不及時治療,很容易痊癒。如果潰爛後膿水不斷,勢必貫串向上延至肩井,向下串至臂肘,一串成二,二串成三。如果治療不當,膿血就會侵蝕筋骨,造成疼痛。這是因為五臟受濕,六腑蓄熱,所以外傷皮膚,遂成此毒。

朱丹溪曰:螻蛄串生於臂內中廉,屬包絡經,由思慮傷脾,脾傷則運化遲,故生濁液,流於肌肉,脾氣鬱滯不舒,凝結而成。初起筋骨如中流矢,疼痛漸增,漫腫堅硬,不紅不熱,連腫數塊,臂膊不能轉動;日久其腫塊漸次潰破,孔孔時流白漿,內潰串通諸孔,外勢腫破不消,膿血淋瀝如漏。虛證來添如面黃食少削瘦,甚則午後寒熱交作,而成敗證也。

白話文:

朱丹溪說:螻蛄串發生在手臂內側,屬於包絡經,是由於思慮過度傷了脾,脾受傷則運化遲緩,於是產生濁液,流到肌肉裡,脾氣鬱滯不舒,凝結成塊。剛開始的時候,筋骨就像被箭射中一樣,疼痛逐漸加重,腫脹堅硬,不紅不熱,連著腫了幾塊,手臂不能轉動;時間久了,腫塊逐漸潰爛,孔孔流出白色的膿液,內部潰爛的孔洞互相貫通,外表的腫塊潰爛後不消除,膿血像漏水一樣流出來。虛症的症狀有:面色黃、食慾不振、消瘦,嚴重的午後寒熱交作,成為敗證。

初宜逍遙散,次用人參養榮湯,調和氣血,扶助脾胃,十中可保三四。

白話文:

初期宜服用逍遙散,其次用人參養榮湯,調和氣血,扶助脾胃,十個病人之中可以保全三、四個。

6. 肘後毒門主論

胡公弼曰:肘後毒乃風毒流走,氣血凝滯,脈通五指,結成肘毒。(《青囊》)

7. 肘癰門主論

《心法》曰:肘癰生於肘之圍繞,由心肺風火凝結而成。形小為癤,形大為癰。

8. 手足魚臍瘡門主論

申鬥垣:魚臍瘡形似魚臍,生於肘肚者,是手少陰心經多氣少血,少海、靈道上是也。生於小腿肚者,是足少陽膀胱經多血少氣,承山、飛揚二穴上下是也。(《啟玄》)

白話文:

申鬥垣說:魚臍瘡的外形像魚的肚臍,長在肘窩的,是手少陰心經氣多血少的緣故,少海、靈道兩個穴位就在這裡。長在小腿肚上的,是足少陽膀胱經血多氣少的緣故,承山、飛揚兩個穴位就在這附近。(《啟玄》)

9. 腕癰門主論

王肯堂曰:腕癰生於手屈之處,俗名手牛押屈,此手三陰經風熱聚毒之所致也。(《準繩》)

李東垣曰:腕癰生於手腕背,而屬手三陽,由風火凝結而成,乃皮肉澆薄之處。若遷延日久不潰,或漫腫平塌,既潰,腐爛露骨者逆,難於收功。

白話文:

李東垣說:腕癰生長在手腕的背面,屬於手三陽經,是由風火凝結而成,是皮肉薄弱的地方。如果延誤時間很久不潰爛,或腫脹平坦,潰爛後腐爛露出骨頭的,病情嚴重,難以治癒。

10. 兌疽門主論

陳實功曰:兌疽生於手之動脈處,腫痛寒熱,痛徹手膊,舉動不便者是。

朱丹溪曰:兌疽生手腕裡面橫紋後,前稍動脈之間,左右同,乃肺經門戶。若發疽或潰深,則肺氣大泄,最為險候。

白話文:

朱丹溪說:兌疽長在手腕裡面的橫紋後,前面接近動脈之間,左右兩邊都一樣,是肺經的門戶。如果發疽或潰爛很深,肺氣就會大量泄漏,是最危險的徵兆。

11. 瘑瘡門主論

王肯堂曰:瘑瘡生於手足間,相對如新茱萸,癢痛折裂搔破,則黃水淋漓,有孔如瘑,久而生蟲。(《準繩》)

《心法》曰:瘑瘡生於指掌之中,形似茱萸,兩手相對而生,亦有成攢者。初起黃白膿泡,癢痛無時,破流黃汁,時好時發,極其疲頑。由風濕客於膚腠而成。宜以潤肌膏搽之。若日久,內必生蟲,用藜蘆膏擦之。兼戒口味。

白話文:

《心法》一書上說:瘑瘡生長在手指和手掌中間,形狀像茱萸果,左右手相對稱生長,也有成片生長的。一開始是黃白色膿泡,癢痛不停,破裂後流出黃色的汁液,有時好轉,有時復發,非常難以根治。它是由風濕侵襲皮膚腠理而形成的。應該用潤膚膏塗抹。如果時間久了,裡面一定會生蟲,要用藜蘆膏擦拭。此外,還要戒除辛辣食物。

12. 瘑瘡門主方

藜蘆膏

苦參藜蘆(各一兩)

豬油八兩熬枯去渣,入松香一兩化開離火,加枯礬、雄黃一兩攪勻,候溫塗之。

白話文:

取八兩豬油並煎熬去除渣質,之後加入一兩松香加熱融化並離火,最後再加入一兩枯礬與雄黃攪拌均勻,等溫度適宜時塗抹於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