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幼科發揮》~ 卷之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7)

1. 吐瀉

吐出上焦。瀉出下焦。乃腸胃之病也。脾在中焦。管攝乎上下之間。吐瀉互作者。乃脾之病也。

夫人身之中。足陽明胃脈之氣。自上而下。足太陰脾脈之氣。自下而上。上下循環。陰陽交接。謂之順而無病也。故胃氣逆而為上。則為嘔吐。脾氣逆而為下。則為泄瀉。吐瀉之病。脾胃為之總司也。

白話文:

人體內,足陽明胃脈之氣自上而下,足太陰脾脈之氣自下而上,上下循環,陰陽交接,謂之順而無病。所以,胃氣逆而向上,就會嘔吐;脾氣逆而向下,就會泄瀉。嘔吐、泄瀉的病症,都是脾胃總管造成的。

發揮云。胃在上焦主內而不出。嘔吐則不納矣。腸在下焦。主出而不入。有積泄瀉。出則無積矣。觀李知先活人書括云。胃家有熱難留食。胃冷無緣納水漿。則吐瀉之出於上焦也明矣。又張長沙傷寒論云。下利服理中不止。理中者。理中焦也。治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五苓散主之。不止者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則泄瀉出於下焦也明矣。

白話文:

李東垣說:胃在上焦,主要功能是接受食物,而不是排出食物。一旦嘔吐,就無法接受食物了。腸子在下焦,主要功能是排出食物,而不是接受食物。患有積滯泄瀉,排出之後就沒有積滯了。看李知先的《活人書括》,其中提到:胃裡有熱,難以容留食物。胃裡寒冷,無從容納水和食物。所以嘔吐和泄瀉是出於上焦。張長沙的《傷寒論》中提到:下利服用理中湯而不能止。理中湯,是調理中焦的藥方。如果用來治療泄瀉,而小便不利,就不是它應該治療的範圍了。這時應該用五苓散來治療。如果連五苓散都無法止住泄瀉,就說明泄瀉的病機在下焦。這時應該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來治療。所以,泄瀉出於下焦是顯而易見的。

赤石脂(一斤),禹餘糧(一斤),上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三服。

白話文:

赤石脂(一斤),禹餘糧(一斤),上水六升。煮沸後取二升。去除渣滓。分三次服用。

又按治泄利者。有四法焉。有用理中湯。以治其中氣者。有用五苓散。以利其小便者。有用真武湯。以溫其腎者。有用赤石脂禹餘糧。以固澀其大腸者。不可不知其要也。蓋腎開竅於二陰。主蟄藏者也。如門戶然。泄瀉不止。門戶不固也。故用姜附以溫之。閉其門戶也。腸胃者。

白話文:

再就治療腹瀉來說,有四種治法。有使用理中湯,以治療中氣不足的。有使用五苓散,以利尿的。有使用真武湯,以溫腎的。有使用赤石脂禹餘糧,以固澀大腸的。這些治療方法的要點是不可不知道的。腎臟的竅開在外陰,主導冬季的收藏作用,就好像門戶一樣。腹瀉不止,是門戶不固的緣故。所以使用生薑、附子來溫腎,以關閉門戶。腸胃是

容受水穀之氣。猶倉廩然。脾司出納。乃倉廩之官也。吐瀉不止。乃倉廩之不藏。官之失其職也。故用參朮以補之。封其倉廩也。下焦者。水穀注下之路。如溝瀆然。小便不利者。溝瀆之不能別也。故用豬苓澤瀉以利之。疏通其水瀆也。大便不禁。溝瀆之不能瀦也。故用赤石脂禹餘糧以澀之。

白話文:

脾胃容受水穀之氣。就像倉庫一樣。脾司負責出入。它是倉庫的官吏。腹瀉不止。就是倉庫失藏。官吏失職。所以用參朮來補脾。就像封閉倉庫一樣。下焦是水穀流入下部的道路。就像溝渠一樣。小便不利是因為溝渠不能分別。所以用豬苓澤瀉利尿。疏通它的水渠。大便不禁是因為溝渠不能蓄積。所以用赤石脂禹餘糧來收斂。

塞其決也。

真武湯

茯苓,芍藥,生薑(各一兩),附子(一枚炮破八片),白朮(二兩),上用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

白話文:

茯苓、芍藥、生薑(各一兩)、附子(一枚炮製,剪成八片)、白術(二兩),以上配料加水八升,煮沸後取三升藥汁。溫服七合(約兩杯),每天三次。

祖訓治吐瀉者。只用胃苓丸。吐以煨生薑湯。泄以一粒丹和之。炒米湯下。

白話文:

祖傳治療嘔吐和腹瀉的方劑,只用胃苓丸,嘔吐用煨過的生薑湯,腹瀉用一粒丹(一種中藥)和在炒米湯中服用。

一粒丹(亦名白玉丹),此家傳十三方也。

寒水石(煅二兩),白礬(枯一兩),上為末。水糊丸。小豆大。每一丸米湯下。

白話文:

寒水石(煅燒二兩),白礬(烤乾一兩),以上研磨成粉末。用米湯調和成丸藥。每一丸約小豆大小。每次服用一丸,用米湯送服。

錢氏曰。脾主困。謂疲憊也。非嗜臥也。吐瀉久則生風。飲食傷則成疳。易至疲憊也。此與腎主虛同。

論腎者。元氣之主。腎虛則為稟賦不足之病。脾者穀氣之主。脾虛則為津液不足之病。故小兒五臟之病。脾腎最多。肝心次之。肺又次之。

白話文:

腎臟是元氣之主,腎虛就是由稟賦不足而引起的疾病。脾臟是穀氣之主,脾虛就是由津液不足而引起的疾病。所以小兒五臟之病,以脾腎居多,肝心次之,肺臟又次之。

小兒吐瀉。多因傷乳食得之。

如吐瀉時不啼哭。不喜飲食。此傷乳食也。初得之不可遽止。宿食未盡去也。宜換乳食。勿令重傷。吐瀉益甚。非醫之咎也。益黃散主之。

白話文:

若是吐瀉時不哭泣,也不喜歡飲食,這通常是乳食所引起的。此病初發作時不可以倉促的制止,否則宿食沒有完全祛除反而會加重病情。應當換一種乳食,不要讓小兒再次受傷,致使吐瀉更加嚴重。這並不是醫生的過錯。可以用益黃散治療。

有熱者胃苓丸。用東向陳壁土。和生薑少許炒焦。入水煎湯。澄清吞下。瀉不止。以胃苓丸一粒丹合而服之。煎湯下效。

白話文:

如果患者有發熱的情況,可以服用胃苓丸。將東向陳壁土和少許生薑一起炒焦,然後放入水中煎煮,澄清後服用。如果腹瀉不止,可以將一粒胃苓丸與丹合一起服用,然後再煎湯服用,這樣可以起到止瀉的作用。

如吐瀉時不惡風寒。喜人懷抱。此傷風吐瀉也。宜發散。惺惺散

如吐瀉時啼哭。其身俯仰不安者。必腹中有痛。此藿亂也。內傷乳食。外感風寒得之。先治其里。宜理中湯加藿香。後治其表。桂枝湯。表裡通治。藿香正氣散

白話文:

如果在嘔吐和腹瀉的時候哭叫。身體俯仰不安的。一定是有肚子疼。這是霍亂。由於內傷乳食,外感風寒所引起的。先治療裡症。應該服用理中湯加藿香。後治療表症。服用桂枝湯。表裡都進行治療。服用藿香正氣散。

一兒周歲。吐瀉並作。時天大寒。醫用理中胃苓丸。服之不效。予曰。此表裡有寒邪。未得發散也。取益黃散與之。其夜得大汗而止。

白話文:

一個小孩一歲了,出現嘔吐和腹瀉。當時天氣很寒冷,醫生給他用了理中丸和胃苓丸。服藥後無效。我說:這個小孩表裡有寒邪,沒有發散出去啊。於是取用益黃散給他吃。當晚出大汗而痊癒了。

一女歲半。與前兒同症。吐瀉。此傷食也。前有外感風邪。故用益黃散。溫其表裡之寒。此只是傷食。用胃苓丸一粒丹陳壁土湯下。調其脾胃。消其食積。而吐瀉俱止。

白話文:

有個一歲半大的女孩,和她哥哥出現同樣的症狀,嘔吐、拉肚子。這是因為她吃壞肚子。之前不小心染上外感風邪,所以使用了益黃散,來溫暖她身體內外的寒氣。這次只是因為吃壞肚子,所以我用了一顆胃苓丸,搭配丹陳壁土湯給她服用,來調理她的脾胃,消化掉積存的食物,嘔吐和腹瀉就都停止了。

一兒暴吐瀉。上下所出皆乳不化。用理中丸服之效。

一兒暴吐瀉。上下所出皆黃水。中有乳片不化者。用二陳湯。加黃連薑汁炒煎服效。

白話文:

一個小孩突然嘔吐腹瀉,上吐下瀉出來的都是黃色的水。嘔吐物中有乳塊沒有消化。用二陳湯加黃連和薑汁一起炒,煎煮後服用,有效。

或問。二病同。而治之異者。何也。曰。所出之乳不化者。胃有寒也。故以理中丸急溫之。所出乳片不化者。胃有熱邪。熱不殺穀。宜半夏黃連以解之。此同病異治法也。

白話文:

有人問。都出現吐乳的症狀,但治療方法卻不一樣,這又是為什麼呢?中醫回答說。如果吐出來的是乳汁而且不消化,這是因為胃中受寒造成的。所以應該服用理中丸來溫暖胃部。如果吐出來的是乳塊並且不消化,這是因為胃裡有熱邪。熱邪不會破壞穀物,所以應該服用半夏黃連來解除熱邪。這就是同病異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