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十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四 (4)

1. 溫病第四

《巢氏病源》:小兒溫病者,是冬時嚴寒,人有觸冒之。寒氣入肌肉,當時不即發,至春得暖氣而發,則頭痛壯熱,謂之溫病。又冬時應寒而反暖,其氣傷人即發,亦使人頭痛壯熱,謂之冬溫病。凡邪之傷人,皆由觸冒,所以感之。小兒雖不能觸冒,其乳母抱持解脫,不避風邪、冷熱之氣,所以感病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小兒溫病的原因,是冬天嚴寒時,有人遭受風寒的侵襲,寒氣進入肌肉,當時沒有立即發作,到了春天暖和時才發作,頭痛發熱,這叫做溫病。另外,冬天本應寒冷,卻反常變暖,這種異常的氣候會傷人,立即發病,也會讓人頭痛發熱,這叫做冬溫病。所有外邪侵害人體,都是通過接觸風寒而感受的。小兒雖然不能自己接觸風寒,但他們的乳母在抱持解脫時,不注意躲避風寒、冷熱之氣,因此小兒也感受到了疾病。

《巢氏病源》小兒溫病下利候:溫病下利者,是腸胃宿虛,而感於溫熱之病,熱氣入於腸胃,與水穀相搏,腸虛則泄,故下利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關於小兒溫病下利的解釋:患有溫病而下痢的患者,是因為腸胃虛弱,受到溫熱之病的侵襲,熱氣進入腸胃,與水穀相激盪,腸道虛弱則會瀉洩,因此出現下痢的症狀。

《巢氏病源》小兒溫病鼻衄候:溫病鼻衄者,熱乘於氣而入血也。肺候身之皮毛,主於氣,開竅於鼻。溫病則邪先客皮膚而搏於氣,結聚成熱,熱乘於血,血得熱則流散。發從鼻出者,為衄也。凡候熱病,鼻欲衄,其數發汗,汗不出。或初染病已來都不汗,而鼻燥喘,鼻息氣有聲。如此者,必衄也。小兒衄血,至一升數合,熱因得歇;若至一斗數升,則死矣。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關於小兒溫熱病鼻出血的敘述:溫熱病引起的鼻出血,是熱邪侵犯氣血所致。肺主皮毛,主導呼吸,鼻是肺竅。溫熱病邪首先侵襲皮膚,與氣相搏,結聚化熱,熱邪侵犯血液,血液受熱而流動擴散。從鼻子中流出的,就是鼻血。凡是治療熱病,鼻血即將要出血時,可以用發汗法來治療,但汗卻出不來。或者從生病開始就一直不流汗,而鼻腔乾燥,呼吸困難,鼻息有聲音。出現這種情況,一定會流鼻血。小兒流鼻血,出血量達到一升左右,熱邪就會得到緩解;如果出血量達到一斗左右,就會死亡。

《巢氏病源》小兒溫病結胸候:凡溫熱之病,四五日之後,熱入里,內熱腹滿者,宜下之。若熱未入里,而下之早者,裡虛氣逆,熱結胸上,則胸痞滿短氣,謂之結胸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的小兒溫病結胸症狀:凡是溫熱型的疾病,在四五天後,熱量進入身體內部,內熱腹滿的人,宜採用瀉下的治療方法。如果熱量還沒有進入身體內部,就過早地採用瀉下的治療方法,那麼身體內部就會虛弱,氣息就會逆行,熱量就會在胸部凝聚,就會出現胸部阻塞、滿悶、呼吸短促的症狀,這就是所謂的結胸。

仲景論冬傷於寒,春為溫病。

太醫局,柴胡石膏散,治時行溫疫,壯熱惡風,頭痛體疼,鼻塞咽乾,心胸煩滿,寒熱往來,痰實咳嗽,涕唾稠黏方。

白話文:

太醫局的柴胡石膏散,是專門治療時行溫疫的藥方。症狀包括壯熱怕風、頭痛全身痠痛、鼻子不通且喉嚨乾燥、心胸煩躁且感覺飽脹、寒熱交替、痰多且咳嗽、涕唾濃稠黏膩。

柴胡(去苗),石膏前胡(去苗),乾葛(銼),赤芍藥(各五十兩),黃芩桑根白皮(銼),荊芥穗(去土。各三十七兩半),升麻(二十五兩)

白話文:

柴胡(去掉根鬚),石膏,前胡(去掉根鬚),葛根(切碎),赤芍藥(各五十兩),黃芩,桑樹根的白色樹皮(切碎),荊芥穗(去掉泥土,各三十七兩半),升麻(二十五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三片,豉十餘粒,同煎七分,去滓。稍熱服,小兒分作三服。更量大小加減,不計時候。

白話文:

這是一個中醫藥方的配方和用法。

  1. 藥方:
  • 「上」:指藥方中所列的藥材。
  • 「粗末」:指藥材被研磨成粗末的粉末。
  • 「每服二錢」:指每次服用藥方中的藥材總量為兩錢。
  • 「水一盞」:指藥材煎服時使用的水量,大約是一盞水的量。
  • 「入生薑三片」:指在煎藥時加入三片生薑。
  • 「豉十餘粒」:指在煎藥時加入十幾粒豉。
  • 「同煎七分」:指將藥材和水一起煎煮,直到水量減少到原來七分之二的量。
  • 「去滓」:指將煮好的藥汁過濾,除去藥渣。
  1. 服用方法:
  • 「稍熱服」:指在藥汁溫熱時服用。
  • 「小兒分作三服」:指如果給兒童服用,可以將藥汁分成三份,分三次服用。
  • 「更量大小加減」:指根據兒童的年齡、體重等情況,調整藥方的劑量。
  • 「不計時候」:指服用藥方沒有特定的時間限制,可以根據需要隨時服用。

太醫局,人參羌活散,治小兒寒邪溫病,時疫瘡疹,頭痛體疼,壯熱多睡,及治潮熱煩渴,痰實咳嗽方。

白話文:

太醫院局內的「人參羌散」,可以治療兒童因寒邪而引起的溫熱病症,例如時疫瘡疹、頭痛身體疼痛、壯熱多睡等。另外,也可以治療潮熱、煩渴或痰多咳嗽的症狀。

人參羌活獨活,柴胡(並去苗),芎藭,枳殼(去瓤,麩炒黃),白茯苓(去皮),甘草(炙。各一兩),前胡(去蘆頭),桔梗地骨皮(去土),天麻(酒浸,炙。各半兩)

白話文:

人參、羌活、獨活、柴胡(連根部)、芎藭、枳殼(去除裡面的果肉,用麩皮炒黃)、白茯苓(去除外皮)、甘草(炙烤過的。各一兩)、前胡(去除蘆頭)、桔梗、地骨皮(去除泥土)、天麻(用酒浸泡,炙烤過的。各半兩)

上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七分,入薄荷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太醫局,升麻葛根湯,治大人、小兒時氣溫疫方,與傷寒錢乙方同。

《三十六種》夜熱晝涼溫病候,用,除溫散方,。

大黃,朴硝(研。各一分),牽牛粉(半兩),檳榔(二個)

白話文:

大黃、朴硝(研磨成粉。各佔一份)、牽牛子粉末(半兩)、檳榔(二個)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煎黃芩湯調下,臨臥時服。

《莊氏家傳》:春間疫氣欲作,為先氣壅畏風,痰嗽頭昏,鼻寒困悶,是其疾也。當先以甘桂湯理之,凡春氣動,先以此湯驅之,無問大人、小兒也。此方趙彥祖朝散傳之杜順甫中散,余與杜季子、季楊同官尉氏,因求得之。本名五胡,余惡而易名為,甘桂湯,。

白話文:

《莊氏家傳》中提到,在春天,瘟疫將要爆發的時候,首先會出現氣滯、畏風、痰嗽、頭昏、鼻寒、困悶的症狀。這時,應該首先用甘桂湯來調理治療。凡是春氣初動之時,都用此湯驅除邪氣,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可以服用。這個方子是趙彥祖朝散傳給杜順甫中散的,我與杜季子、季楊同在尉氏縣做官,因此得到了這個方子。它原名叫「五胡」,但我討厭這個名字,所以改名為「甘桂湯」。

甘草(炙),官桂(去皮),五味子,黃芩(各一兩半),柴胡(四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溫服。以二服滓再合煎一服。政和二年壬辰,余在澧陽,是春疫疾大作,諸小兒服此藥皆免。

白話文:

上等的半夏。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碗,薑五片,煮至七分,濾掉渣子,溫服。用兩次服用後剩下的渣滓,再加水煎服一次。政和二年壬辰年,我在澧陽,那年春天瘟疫流行,很多小孩服用此藥都免於染病。

《王氏手集》,防風散,解時疫溫病,咳喘煩渴,頭痛體疼,目澀多睡,肌肉蠕動,痰逆忪悸。

白話文:

《王氏手集》中記載,防風散有治療時疫溫病、咳嗽、胸悶、口渴、頭痛、身體疼痛、眼睛乾澀、嗜睡、肌肉抽搐、痰液堵塞、心跳加速等症狀。

防風川芎,甘草(炙),香白芷(各二兩),菊花(一兩)

白話文:

防風、川芎、炙甘草、香白芷(各二兩),菊花(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煎荊芥湯調,放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