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一 (5)

1. 腹痛第六

《巢氏病源》小兒腹痛候:小兒腹痛,多由冷熱之氣,與臟氣相擊,故痛也。其熱而痛者則面赤,或壯熱,四肢煩,手足心熱是也。冷而痛者,面色或青或白,甚者,乃至面黑,唇、口、爪皆青是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的小兒腹痛候:小兒腹痛,多是由於冷熱之氣,與臟氣互相擊衝,所以疼痛。其中,熱而痛的人會出現面色發紅,或有壯熱,四肢煩熱,手腳心發熱等症狀。而冷而痛的人,面色可能青或白,嚴重的甚至會變成面黑,嘴脣、嘴巴、指甲都發青等症狀。

茅先生小兒有中熱痛詩:

非時面赤色,壯熱四肢煩,手足心多熱,心中熱痛難。

茅先生小兒有中冷痛詩:

面青面白由自可,黑色同青爪一同,此是腹心生冷痛,須將溫藥里頭攻。

《嬰童寶鑑》小兒腹痛脅滿不食等歌:

腹內元由冷,仍為痛所因。實加邪熱盛,脅滿少精神。大小便因澀,腹中結實停。脾家先有冷,聞食不開唇。肥肉因斯瘦,榮衰氣不勻。若逢如此患,莫遣久沉淪。

白話文:

肚子裏本來就有寒氣,疼痛的原因還在。如果邪熱盛行,肋骨脹滿,精神不振。大小便不暢,腹中結實,停滯不消。脾臟裡先有寒氣,聞到食物也不想吃。肥胖的人因此而消瘦,榮華和衰敗的氣息很不均勻。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不要讓它長久地沉落下去。

《嬰童寶鑑》小兒腹堅歌:

妊娠先須忌數般,莫令風冷致胎寒。兒生嗞哇翻嫌乳,肚痛頻生腹亦堅。

《葛氏肘後》,隱居效方,小兒夜啼,驚不安,此腹痛故也,至夜輒劇,狀如鬼禍。五味湯

白話文:

《葛氏肘後備急方》中記載:隱居效方,小孩子夜裡哭鬧,驚嚇不寧靜,這是由於腹痛所引起的,到了夜裡就更加嚴重,好像是被鬼怪附身了一樣。服用五味湯。

五味子當歸,術(各四分),甘草(炙),桂心(各三分)

白話文:

五味子、當歸、白朮(各四份),炙甘草、桂心(各三份)

上五物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為三服,大良。

《葛氏肘後》,徐王神效方,治未滿百日兒患腹痛。

豚子卵(一枚),當歸(一分)

上水三升,煮取七合,塗之乳頭,令小兒飲,以意量之佳。

《圖經》,徐王效驗方,主小兒腹痛,大汗出,名寒疝。

上濃煮梨葉,取七合,以意消息,可作三四服。飲之大良。

《聖惠》治小兒腹痛不可忍。鱉甲丸

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防葵,訶梨勒(煨,用皮),川大黃(銼,微炒),人參(去蘆頭),郁李仁(湯浸去皮尖,微炒,別研入),當歸(銼,微炒。各半兩)

白話文:

鱉甲(塗醋烘烤,直到變黃,去掉裙邊),防葵,訶梨勒(烤熟,只用果皮),川大黃(切碎,略微炒過),人參(去除鬚根),郁李仁(用熱水浸泡,去除皮和尖端,略微炒過,另研磨成粉),當歸(切碎,略微炒過,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五丸,得微利瘥。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先搗碎前一份藥物,過篩成粉,然後加入煉製過的蜂蜜,混合成綠豆般大小的藥丸。不管甚麼時候,配著粥吃下五顆藥丸,有輕微的瀉下作用即可痊癒。根據兒童的大小酌量加減用藥。

《聖惠》治小兒冷熱不調,腹內多痛。當歸散

當歸(銼,微炒),枳殼(麩炒微黃,去瓤),赤芍藥,川大黃(銼,微炒。以上各半兩)

白話文:

當歸(切碎,略微炒製),枳殼(用麩皮炒至微黃,去除果瓤),赤芍藥,川大黃(切碎,略微炒製。以上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卒吐下,腹痛不止。人參散

人參(去蘆頭),當歸(銼,微炒。各半兩),甘草(炙微赤),乾薑(炮裂,銼),黃耆(銼。各一分),細辛(一分)

白話文:

人參(去掉蘆頭):去蘆頭的人參

當歸(切碎,微炒。各半兩):切碎並微炒過的當歸,各半兩

甘草(烤到微紅):烤過且微紅的甘草

乾薑(炮裂,切碎):炮裂後切碎的乾薑

黃耆(切碎。各一分):切碎的黃耆,各一分量

細辛(一分):一分量的細辛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稍熱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頻服。

《聖惠》治小兒傷冷腹痛。青橘皮散

橘皮(湯浸、去白瓤,焙),桔梗,赤芍藥(以上各半兩)

白話文:

橘皮(以熱水浸泡,去掉白色瓤,烘乾),桔梗,赤芍藥(以上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與服。

《聖惠》又方

木香高良薑白朮,人參(去蘆頭。各一分),厚朴(半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白話文:

  • 木香:一種草本植物,具有芳香的氣味,常被用於治療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 高良薑:是一種薑科植物,具有辛辣的味道,常被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牙痛等症狀。

  • 白朮: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苦味和辛辣的味道,常被用於治療脾虛、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

  • 人參:一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具有甘甜的味道,常被用於治療體虛、疲勞、精神不振等症狀。

  • 厚朴:一種喬木植物,具有辛辣的味道,常被用於治療咳嗽、氣喘、胸痛等症狀。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博濟方》治小兒脾痛,兼和氣止瀉,及腹肋刺痛,起止疼痛,不思飲食。香樸散

厚朴(一兩),木香,麥櫱(炒),神麯(炒),青橘皮(去白),陳橘皮(去白。各一分)

上為末,每服半錢,溫水調下。

《譚氏殊聖方》:小兒虛脹不消磨,喘息饒粗不奈何。心腹滿疼難可忍,才過一月變沉疴。急須求取還元散,白朮蒼龍除結多。更入水銀知母搗,當歸止痛便平和。

白話文:

《譚氏殊聖方》:小兒虛弱浮腫不能消除,喘息頻率快且粗重,沒有辦法緩解。心腹脹滿疼痛難以忍受,才過一個月就變成沉重的疾病。趕快尋求「還元散」這個方劑,白朮、蒼朮能夠消除結塊。再加入水銀、知母研磨成粉末,當歸可以止痛,很快就能平息。

白朮(炮),龍齒,知母,當歸(各一分),水銀(一分,以銀箔結砂,後入余藥)

白話文:

白朮(炒過的),龍齒,知母,當歸(每種各一份),水銀(一份,用銀箔紙包起來,最後加入其他藥物)

上為末,每服半錢,橘皮湯下。

《嬰孺》治小兒腹痛夭糾,不能哺乳。茯苓丸

茯苓黃連(各一兩)

上為末,用蜜為丸如大豆大。飲下量加。

《嬰孺》治小兒腹痛夜啼方。

牡丹(去心),代赭石,芍藥(各二分)

上為末,蜜為丸。二小豆大,飲下,稍加之。

錢乙附方和中散,和胃氣,止吐瀉,定煩渴,治腹痛,思食。

人參(切去頭,焙),白茯苓,白朮,甘草(銼炒),乾葛(銼),黃耆,白扁豆(炒),藿香葉(各等分)

白話文:

人參(切掉根須,烘烤),白茯苓,白朮,甘草(切碎並炒),葛根(切碎),黃耆,炒白扁豆,藿香葉(所有藥材等量)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干棗二個,去核,姜五片,煎至八分。食前溫服。

張渙,寬中湯方,治心腹疼痛不可忍者。

良薑,木香(各半兩),丁香,青橘皮(炒黃),桔梗,甘草(炙。各一分)

白話文:

高良薑、木香(各半兩),丁香、青橘皮(炒黃)、桔梗、甘草(炙。各一分)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溫酒調下。

張渙又方,蓬莪朮

莪朮(炮裂,乘熱銼碎),當歸(洗,焙乾。各一兩),木香,人參,桂心(各半兩),黑牽牛(炒微黃)

白話文:

蓬莪朮(用火烤裂,趁熱搗碎),當歸(清洗,焙乾。各一兩),木香,人參,桂心(各半兩),黑牽牛(炒至微黃)

上件搗,羅為末,細白麵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生薑湯下。量兒大小加減。

白話文:

將上件搗碎,研磨成末,加入細白麵粉做成丸,丸的大小如黍米。每次服用十粒,用煎好的生薑湯送服。劑量可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大小增減。

張渙,溫胃丹,治腹痛,啼哭不止。

人參(去蘆頭),白朮,五味子,當歸(炒,焙乾),高良薑(各半兩),木香(一兩)

上件搗為細末,白麵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

張渙又方,橘香散

青橘皮(炒),吳茱萸,木香,當歸(洗、焙乾。各一兩),乾薑,丁香(各半兩)

白話文:

  • 青橘皮(炒):炒至表面略帶焦黃

  • 吳茱萸:生用

  • 木香:生用

  • 當歸(洗、焙乾):洗淨後,焙乾至微焦

  • 乾薑:生用

  • 丁香:生用

上件搗,羅為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薑二片,煎五分,去滓。放溫熱服,食前。

《嬰童寶鑑》治小兒瀉,不思食,腹中痛。溫脾丸

草豆蔻(二個,掰開,內乳香一皂角大於中,用麵裹煨熟),甘草(五寸,豬膽浸,炙黃色),硃砂末,麝(各一錢匕)

白話文:

草豆蔻(兩個,掰開,裡面果仁像皁角,大小適中,用麵粉包起來煨熟),甘草(五寸長,用豬膽浸泡後,炙烤成黃色),硃砂末,麝香(各一錢匙)。

上件為末,研飯為丸如蘿蔔子大,飯飲下十丸。

《惠眼觀證》,槐角丸,治氣疾腹內常痛及消積滯。

槐角末(先以蜜炙,為末,炒一錢用),胡椒(四十粒),巴豆(二粒,不出油,研爛,入諸末再研),丁香(二十粒)

白話文:

  • 槐角粉:先將槐角用蜜炙過,研磨成粉末,取一錢炒熱使用。

  • 胡椒:四十顆。

  • 巴豆:兩顆,不要將油逼出來,將巴豆研磨成粉末,加入其他粉末中再次研磨。

  • 丁香:二十顆。

上以爛飯為丸,如此○大。每服五丸,生薑湯下,空心服之。

《劉氏家傳》:小兒腹痛疳疾。

上用水磨烏藥,煎服效。

《莊氏家傳》:小兒未能語,啼啼哭不能辯者,當以手候其腹,如有實硬處,即是腹痛。治之方:

上研生薑取汁,暖令溫,調面成糊塗紙上,貼臍心立效。

《吉氏家傳》治脾疼,脅脹,和氣,止渴及腹內刺痛,不思飲食。香樸散

厚朴(一兩,去粗皮,生制一宿,炙),麥櫱,神麯,青皮(各炒),木香(以上各一分)

白話文:

厚朴(1兩,去除粗糙的外皮,生用製備一晚,烘烤),麥麩,茯苓,青皮(均炒熟),木香(以上各1份)

上件末。每服一錢或半錢,熟水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