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二十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一 (4)

1. 胸膈滿痛第四

《巢氏病源》小兒胸脅滿痛候:看養小兒,有失節度而為寒熱所傷。寒氣入腹內,乘虛停積,後因乳哺,冷熱不調,觸於宿寒,與氣相擊不散,在於胸膈之間,故令滿痛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關於小兒胸脅滿痛的病候:照料小兒時,未能適當節制,導致小兒受到寒熱之氣的傷害。寒氣進入腹中,趁虛積聚,後來因哺乳,寒熱不調,觸及體內的宿寒,與內氣相擊而無法散去,停留在胸膈之間,因此引起滿痛。

《五關貫真珠囊》小兒氣痛候:因生冷所傷而成。只在臍上下、左右痛,是氣。宜木香散治之(方見本門。)

白話文:

《五關貫真珠囊》中提到,小兒氣痛的病症是因為吃了生冷的食物而造成的。疼痛的位置只在肚臍的上方、下方、左右側,這是氣痛的症狀。治療方法宜用木香散來治療(具體的配方請參閱《五關貫真珠囊》的木香散章節)。

《千金》治少小脅下有氣內痛,喘逆,氣息難,往來寒熱,羸瘦不食。馬通粟丸

白話文:

《千金方》治療小孩子脅下生氣,內部疼痛,呼吸急促,氣息困難,寒熱交替,身體消瘦不吃東西。方名:馬通粟丸

藥方組成:

  • 馬通:二兩
  • 粟米:二升
  • 澤瀉:二升
  • 玉竹:一升半
  • 甘草:半斤

製法:

  1. 將馬通、粟米、澤瀉、玉竹、甘草等藥材一起搗碎,製成粉末。

  2. 將藥粉與水混合,製成丸劑。

服用方法:

每天服用2次,每次服用10丸。

馬通中粟(十八銖),杏仁(湯浸、去皮),紫菀細辛(各半兩),石膏秦艽半夏(湯浸七遍),茯苓五味子(各六銖)

白話文:

  • 馬通:18銖

  • 杏仁:半兩,用熱水浸泡後去皮

  • 紫菀:半兩

  • 細辛:半兩

  • 石膏:6銖

  • 秦艽:6銖

  • 半夏:6銖,用熱水浸泡七次

  • 茯苓:6銖

  • 五味子:6銖

上九味末之,蜜丸如小豆、十丸,日三服。不知,加至二十丸。

《五關貫真珠囊》木香散,順氣寬中。治胸脅痞塞,心腹刺痛,脅肋脹滿,飲食減少,吞酸,嘔逆,噎悶。一切氣疾,並皆治之。

白話文:

《五關貫真珠囊》中的木香散,具有順氣寬中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胸脅痞塞、心腹刺痛、脅肋脹滿、飲食減少、吞酸、嘔逆、噎悶等症狀。它可以治療一切氣疾。

木香,青橘皮(各三兩),薑黃,麥櫱(去土炒。各五兩),蓬莪朮(四兩),甘草(銼炒),鹽(炒。各十一兩)

白話文:

木香、青橘皮(各 180 公克),薑黃、麥門冬(炒去泥土後再炒。各 300 公克),蓬莪朮(240 公克),甘草(切碎並炒熟),鹽(炒熟。各 660 公克)

上為末。每服一錢,沸湯點服,不計時候。

《外臺》:《甲乙經》灸法:勞宮一名五里,在掌中動脈,灸二壯。主熱病發熱,滿而欲嘔噦,三日以往不得汗,怵惕,胸脅痛不可反側,咳滿,溺赤,大便血,衄下,吐嘔,吐血,氣逆,噫不止,嗌中痛,食不下,善渴,口中爛,掌中熱,風熱善怒,中心善悲,累嘔噓唏,善笑不休。煩心,咳,寒熱,善噦,少腹積聚,小兒口中腥臭,胸脅支滿,黃疸黃目。

白話文:

《外臺》:

《甲乙經》中的灸法:勞宮穴,又名五里穴,位於手掌中的動脈處,灸兩壯。主治熱病發熱,胸悶欲嘔,三日以上不得汗,驚悸,胸脅痛,不能翻身,咳嗽咳滿,小便赤黃,大便出血,鼻出血,嘔吐,吐血,氣逆,噯氣不止,咽喉疼痛,食不下,口渴,口中腐爛,手掌發熱,風熱善怒,心中憂傷,常常嘔吐、嘆息,總是笑個不停,心煩,咳嗽,寒熱往來,善於嘔吐,少腹積聚,小兒口中腥臭,胸脅支滿,黃疸、黃目。

2. 心痛第五

《聖惠》:夫小兒心痛者,本非起於心。即邪客於心主之脈。夫少陰者心也,五臟六腑之所主也,精神之所舍,其臟堅固,邪不能幹。干之即傷心,傷心即神去,神去即死矣。故諸邪在於心者,皆在於心包絡脈。包絡者心之別脈也,故少陰不病。夫心痛者,邪氣上逆,痞而不散,或傷寒氣,邪冷搏於經絡,故發心痛也。

白話文:

《聖惠》:小兒心痛,根本上並不是由於心臟本身出了問題,而是由於邪氣侵犯了心臟主導的脈絡。少陰就是指心臟,它是五臟六腑的統帥,也是精神的住所,因此心臟堅固厚實,邪氣無法侵犯。如果邪氣侵犯了心臟,就會傷及心臟,傷及心臟就會導致精神消散,精神消散就會導致死亡。因此,所有侵犯心臟的邪氣,通常都停留在心包絡脈上。心包絡脈是心臟的分支脈絡,所以少陰心臟本身並不會生病。心痛的原因是邪氣上逆,導致心臟鬱結不散,或者傷寒之氣、寒邪搏擊經絡,從而引發心痛

茅先生論:小兒生下五個月日,上至七歲,有結癖在腹成塊,如梅核大,來去或似卵大,常叫疼痛不住者。亦分數類:在心頭痛者,為抱心氣;在左脅下痛者,為痃氣:在右脅下痛者,為癖氣:在臍下痛者,為吊氣。在心頭痛者,下金鈴散(方見本門中)夾勻氣散與服;(方見胃氣不和門中。

白話文:

茅先生的論述:小兒出生五個月到七歲,腹部有硬塊,大小如梅核,有時如雞蛋般大,常常疼痛不止。這種情況又分為幾類:在心臟部位疼痛的,稱為「抱心氣」;在左脅下疼痛的,稱為「痃氣」;在右脅下疼痛的,稱為「癖氣」;在肚臍以下疼痛的,稱為「吊氣」。在心臟部位疼痛的,可以服用金鈴散(配方請參閱本門),搭配勻氣散一起服用;(配方請參閱胃氣不和門)。

)在右脅下痛者,下蓬莪朮散健脾散與服,在臍下痛者,下芸臺散夾茴香散與吃即愈。如見面黑眼花,瀉黑血,鼻口冷,手足冷,不進食,死。(余方並見痃癖、吊氣本門中注。)

白話文:

(病症)在右脅下面疼痛的患者,服用下蓬莪朮散加上健脾散,便可痊癒;(病症)在肚臍下面疼痛的患者,服用下芸臺散加上茴香散,即可痊癒。如果出現面色發黑、視力模糊、吐出黑色血液、口鼻冰冷、手腳冰涼,並且不肯進食等症狀,則難逃死亡。(我的藥方也在《痃癖》和《吊氣》兩門中註解說明過。)

《嬰童寶鑑》云:小兒悒心,啼有時歇者,心痛。

《嬰童寶鑑》云:小兒心痛,是邪氣攻於胃管也。

《葛氏肘後》小兒卒心痛,腹脹堅如石,滿氣喘息方。

上以好鹽如雞子大,漿水三升,煮取三沸,內攪消,取半分,為三服。神驗大良。

白話文:

取上等粗鹽,大小如同雞蛋,用三升的水煮沸三次,攪拌至鹽溶解,取一半的量,分成三份服用。此方法可立竿見影,非常有效。

《外臺》,範汪芫花湯,主卒心痛連背,背痛連心,心腹並懊。痛如鬼所刺,絞急欲死者。

白話文:

《外臺》,範汪芫花湯,主治突然發生的胸痛連背部,背痛連胸部,心腹同時絞痛。疼痛像被鬼刺一樣,疼痛劇烈,急迫得似乎要死。

芫花大黃(各十分)

上搗,下篩,取四方寸匕,著二升半苦酒中合煎。得一升二合,頓服盡。須臾當吐,吐之便愈。老小從少起,此療強實人良。若虛冷心痛,恐未必可服。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篩取一「方寸」大小的量,然後和二升半的苦酒一起煎煮。煎好後,一次性服下全部藥液。服用後不久就會嘔吐,嘔吐後就會痊癒。無論老人或小孩,只要從小服此藥,對身體強壯的人效果很好。但是如果身體虛冷、心痛的患者,恐怕未必適合服用。

《外臺》:《千金》療老小卒中惡心痛方。

苦參(三兩),好酸醋(一斤半)

上二味,以醋煮苦參,取八合。強人頓服,老小二服。

《聖惠》治小兒心痛,但覺兒將手數數摩心腹即啼,是心痛不可忍。宜服,芍藥散

白話文:

《聖惠》醫書中記載,用於治療小兒心痛的芍藥散,適用於孩子時常用手反覆撫摸心腹部,一摸就哭泣,是因為心痛難以忍受。

赤芍藥,人參(去蘆頭),白朮黃芩,川大黃(微炒,銼),當歸(以上各一分)

白話文:

赤芍藥,人參(去掉參鬚和蘆頭),白朮,黃芩,川大黃(稍微炒過並切碎),當歸(以上各種一錢)

上件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心痛,手足不和。木香散

木香,白朮,桔梗赤茯苓(各一分),高良薑(半分)

白話文:

木香、白朮、桔梗、赤茯苓(各6克),高良薑(3克)

上件藥搗,粗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稍熱頻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心痛不可忍。桃仁散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赤芍藥,桔梗,桂心(以上各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白話文:

桃仁(用湯浸泡,去除外皮、尖端和雙仁,再用麩皮炒至微黃),赤芍藥,桔梗,桂心(以上各半兩),甘草(一分,烤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心痛,發歇不定。蓬莪朮散方

莪朮,人參(去蘆頭),桂心,黃芩,木香,地黃,甘草(炙微赤,銼。以上各一分)

白話文:

蓬莪朮、人參(去除蘆頭)、桂心、黃芩、木香、地黃、甘草(炙微赤,銼。以上各一份)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橘皮湯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白話文:

將上列的藥材搗碎,細細羅為散劑。每次服用,不分時段,用橘皮湯送服半錢。根據小孩的大小,酌量加減服用。

《聖惠》治小兒心痛不止。桂心散

桂心,當歸(銼,微炒),梔子仁(各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橘皮湯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茅先生治小兒心痛。金鈴散

金鈴子(炮,去皮稜),蓬莪朮(炮。各一兩),茴香,木香(炮),荊三稜(炮。各半兩)

白話文:

  • 金鈴子(炒熟,去皮刺)

  • 蓬莪朮(炒熟,各一兩)

  • 茴香

  • 木香(炒熟)

  • 荊三稜(炒熟,各半兩)

上件為末。每服一錢、半錢,用熱酒調下。

《張氏家傳》治男子、女人、小兒脾疼,久腫,心氣痛患。

木香(兩塊,如一皂子大),丁香(三、七粒),乳香(半塊,如一皂子大),胡椒(四十九粒),巴豆(去皮不出油),斑蝥(去皮、頭、足、翼。各二、七個),五靈脂(一塊,中指大)

白話文:

木香: 2 塊,每塊約 1 皁子大小。

丁香: 3 到 7 粒。

乳香: 半塊,約 1 皁子大小。

胡椒: 49 粒。

巴豆: 去皮,以儘量不滲出油脂為佳。

斑蝥: 去除外殼、頭部、腿部和翅膀,每種各 2 到 7 隻。

五靈脂: 1 塊,約中指大小。

上七味為細末,醋糊丸如芥子大。每服三丸,用菖蒲湯下,婦人艾醋湯下,小兒兩服至三丸。如袞顫氣攻,痛不忍者,一服應效。

白話文:

將以上七味藥材磨成細末,以醋糊製成如芥菜籽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丸,用菖蒲湯送服,婦女用艾醋湯送服,小兒服用兩丸至三丸。若出現頭暈、心悸、氣攻、疼痛難忍的情況,服用一劑即可見效。

《王氏手集》治心痛不止普救散

延胡索(二兩),香附子(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白湯點服。

《王氏手集》,應痛散方治小兒心痛。

石菖蒲(炒),肉桂(炒。各半兩),五靈脂(二兩),白附子(炮過,土內去火毒),木香(炒。各一兩),蘿蔔子(炒)

白話文:

石菖蒲(炒),肉桂(炒。各半兩),五靈脂(二兩),白附子(炮過,土內去火毒),木香(炒。各一兩),蘿蔔子(炒)

  • 石菖蒲(炒):將石菖蒲炒至微黃,去除其辛烈之氣,增強其芳香之性。

  • 肉桂(炒):將肉桂炒至微黃,去除其辛辣之氣,增強其溫暖之性。

  • 五靈脂(二兩):取五靈脂二兩,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 白附子(炮過,土內去火毒):將白附子炮製過,並在土中埋藏一段時間以去除其毒性,增強其壯陽、補腎之性。

  • 木香(炒):將木香炒至微黃,去除其辛烈之氣,增強其行氣止痛之性。

  • 蘿蔔子(炒):將蘿蔔子炒至微黃,去除其辛辣之氣,增強其化痰止咳之性。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熱酒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