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正

《幼幼集成》~ 卷四 (1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6)

1. 小便不利證治

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又曰: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又曰:肝有熱則小便先赤。凡小便赤澀為熱,小便自遺為寒。熱者火有餘,水不足,治宜瀉心火、滋腎水,加味導赤散;寒者火不足,水有餘,治宜溫腎水、益心火,益智散

白話文:

經文上說:膀胱像是州郡的長官,津液儲存在裡面,氣化之後才能排出。經文上又說:膀胱功能失常無法排尿叫做癃,不能控制排尿導致尿液失禁叫做遺溺。經文上還說:肝臟有熱,小便就會先變紅。凡是出現小便赤紅刺痛,是體內有熱的緣故,而小便不自主地排出,是體內有寒的緣故。有熱的人,是火盛水衰,治療時應瀉心火、滋補腎水,再加一些導赤散。有寒的人,是火衰水盛,治療時應溫腎水、益心火,再益智散。

小便不通,乃由臟氣虛,受熱壅滯,宣化不行,非塞非痛,但閉而不通,腹脹緊滿。宜五苓散車前、燈芯。

白話文:

小便不通,是由於臟氣虛弱,受到熱氣壅阻,宣化作用不暢,不是阻塞也不是疼痛,但閉塞不通,腹部脹滿緊繃。適合使用五苓散加入車前子、燈芯草來治療。

大病之後,氣虛津液不足,而小便閉者,不可利之。利則中氣日虛,津液愈涸。宜人參散

白話文:

大病之後,患者的氣虛津液不足,而小便不通塞,不要使用瀉劑。如果使用瀉劑,會使中氣日益虛弱,津液更加枯竭。應該使用人參散來治療。

小兒患淋,小便淋瀝作痛,不必分五種,然皆屬火熱。宜清利之,海金砂散

白話文:

小兒患淋病,小便淋瀝疼痛,不必區分為五種,但都屬於火熱證。宜用清利之法治療,可以使用海金砂散。

小兒久病氣虛而淋病者,不可利小便,宜六味地黃丸,滋其化源。

小便自出而不禁者,謂之遺尿;睡中自出者,謂之尿床。此皆腎與膀胱虛寒也。益智散加附、桂、龍骨

白話文:

小便自然流出,無法控制,稱為遺尿;睡覺時自然流出,稱為尿牀。這都是因為腎臟和膀胱虛寒所導致的。可以用益智散加上附子、桂枝和龍骨來治療。

小兒初便黃赤,落地良久,凝如白膏者,謂之尿白。傷脾所致,久而成疳。胃苓丸,鹽湯下。

白話文:

嬰兒最初的大便呈黃色或紅色,出生一段時間後,凝結成像白色油膏一樣的東西,這種情況叫做「尿白」。這是脾臟受傷引起的,時間長了會變成疳病。可以服用胃苓丸,用鹽水送服。

小兒小便出時,色白混濁,隨尿而來,謂之白濁。此心經虛熱,宜清心蓮子飲

白話文:

小兒排尿時,尿液顏色發白且混濁,並伴隨著尿液一同排出,這種情況稱為白濁。這是因為心經虛熱造成的,應該服用清心蓮子飲來治療。

2. 入方

加味導赤散,治心熱肝熱,小便赤澀。

木通,懷生地,炙草,枯黃芩,黑梔仁,澤瀉,北柴胡(以上各一錢)

白話文:

淮牛膝、生地黃、炙甘草、枯黃芩、炒梔子、澤瀉、北柴胡(以上各1錢)

淡竹葉七片燈芯十莖

水煎,空心熱服。

益智散,治水有餘,火不足而遺溺。

益智仁(五錢,鹽水炒),補骨脂(三錢,鹽水炒),白雲苓(五錢,酒炒)

白話文:

益智仁(三十分克,用鹽水炒制)

補骨脂(一十八克,用鹽水炒制)

白雲苓(三十分克,用酒炒制)

共為細末,每服一錢,鹽湯調下。

五苓散,方見卷二暑證門。

人參散,治氣虛津液不足,小便不通。

官揀參(一錢),大麥冬(二錢),川黃柏(五分),炙甘草(一錢)

白話文:

  • 官揀參(一錢):1錢的人參

  • 大麥冬(二錢):2錢的麥冬

  • 川黃柏(五分):0.5錢的川黃柏

  • 炙甘草(一錢):1錢的炙甘草

生薑三片,水煎服。

金砂散,治小兒諸淋,皆屬於熱。

香附米(酒炒),正川芎(酒炒),赤茯苓(屑炒,以上各五錢),白滑石(水飛,一錢),陳枳殼(炒),宣澤瀉(焙),陳石葦(焙),尖檳榔(炒,以上各一錢五分)

白話文:

  • 香附米(用酒炒過):15克

  • 正川芎(用酒炒過):15克

  • 赤茯苓(切碎後用酒炒過):15克

  • 白滑石(要水飛過的):3克

  • 陳枳殼(炒過的):3克

  • 宣澤瀉(焙過的):3克

  • 陳石葦(焙過的):3克

  • 尖檳榔(炒過的):3克

共為細末,每服一錢,淡鹽湯調下。

胃苓丸,方見卷二濕證門。

清心蓮子飲,專治白濁。

蓮子(二錢),白雲苓(一錢五分),益智仁(一錢),遠志肉(五分),大麥冬(一錢),官揀參(五分),石菖蒲(五分),車前子(五分),漂白朮(六分),宣澤瀉(四分),生甘草(三分)

白話文:

蓮子(3公克),白茯苓(1.5公克),益智仁(1.5公克),遠志肉(0.75公克),麥冬(1.5公克),黨參(0.75公克),石菖蒲(0.75公克),車前子(0.75公克),白朮(0.9公克),澤瀉(0.6公克),生甘草(0.45公克)

燈芯十莖,水煎,空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