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幼科》~ 集之四·心臟部二 (21)

回本書目錄

集之四·心臟部二 (21)

1. 發熱四五六日始出

如發熱四日至五六日後始出者,須審視曾有外感內傷否,蓋傷風寒傷食之熱,久而不去,則所蘊瘡痘之毒,亦能乘間而出,不可以過期論。惟無內傷外感之因,一向熱而不出,此裡氣虛,不能驅逐其毒,使之即出,而毒邪得以留連停伏於臟腑腸胃之間,宜先用托裡之劑,令其快出,次以和中之劑多服之,可以無伏無陷無倒靨,托裡宜托裡快癍湯或十宣散,和中宜四君子湯黃耆,或保元湯勻氣散主之。

白話文:

如果發熱在四到六天後才開始出現症狀,必須仔細判斷是否有外感內傷。因為傷風寒、傷食引起的發熱,如果不及時處理,蘊藏的瘡痘之毒也會趁機爆發,不能以過期來判斷。只有沒有內傷外感的原因,一直發熱不出症狀,這是因為身體氣虛,不能將毒素排出體外,導致毒邪停留在臟腑腸胃之間。此時應該先使用託裡之劑,讓毒素快速排出,再用和中之劑多次服用,可以避免伏邪、陷症和倒靨。託裡之劑可以使用託裡快癍湯或十宣散,和中之劑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黃耆,或保元湯合勻氣散。

托裡快癍湯

白話文:

• 當歸: 補血活血、調整月經、緩解疼痛。

• 黃耆: 增強免疫力、補氣益中、利尿消腫。

• 川芎: 活血化瘀、止痛、緩解頭痛。

• 木香: 理氣止痛、緩解腹脹、改善消化。

• 青皮: 理氣化痰、緩解胸悶、改善消化。

• 牛蒡子: 清熱解毒、利尿通便、改善皮膚問題。

• 紫草: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緩解瘡癤。

• 連翹: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改善咽喉疼痛。

• 木通: 利尿通淋、緩解尿路感染、改善水腫。

• 防風: 祛風解表、緩解感冒症狀、改善肌肉疼痛。

• 桂枝: 發汗解表、緩解感冒症狀、改善肌肉疼痛。

• 蟬蛻: 清熱明目、利尿通便、改善皮膚問題。

上銼細。加淡竹葉十片,水煎,溫服,無時。

十宣散(一名十奇散,一名托裡十補散)

黃耆,人參,當歸(各二錢),厚朴(薑製),桔梗(各一錢),桂心(三分),川芎,防風,甘草白芷(各一錢)

白話文:

黃耆、人參、當歸(各二錢)、厚朴(用生薑製過的)、桔梗(各一錢)、桂心(三分)、川芎、防風、甘草、白芷(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或二錢,木香湯調下。

增損八物湯

人參,黃耆,白朮,甘草,當歸,川芎,牛蒡子(炒),赤芍藥,防風,荊芥穗,連翹,桔梗,葛根

白話文:

  • 人參:補氣益血,強壯身體。

  • 黃耆:補氣固表,增強免疫力。

  • 白朮:健脾益氣,止瀉。

  • 甘草:補中益氣,調和藥性。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川芎:活血化瘀,止痛。

  • 牛蒡子(炒):清熱解毒,消腫化瘀。

  • 赤芍藥:活血化瘀,止痛。

  • 防風:祛風散寒,解表。

  • 荊芥穗:祛風解表,止痛。

  • 連翹: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桔梗:宣肺止咳,化痰。

  • 葛根:退熱生津,解毒。

上,用水煎服。

勻氣散

木香,青皮(各五錢),山楂肉(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甘草湯調服。

2. 應出不出

痘疹之出,自有常期,如過期應出不出,有數證不同不可不辨。如內素實之人,皮厚肉密,毒氣難於發越,一旦恃其體厚,不怯風寒,又為外邪所襲,或體素弱者,風寒易感,以致腠理閉密,氣血凝澀,故應出不出也,其證頭痛,四肢拘急,偎倚蓋覆,常惡風寒,此類宜發之。氣強者用雙解散,氣弱者用參蘇飲惺惺散(俱初熱)。

白話文:

痘疹的出現,有一定的時間規律,如果過期了痘疹還沒有出現,有幾種情況需要區分,不能不辨別清楚。比如,體質強壯的人,皮膚厚實、肌肉緻密,毒氣難以發散,一旦仗著身體強壯,不畏懼風寒,又被外邪侵襲;或者體質虛弱的人,容易感受風寒,導致腠理閉塞,氣血凝滯,所以痘疹該出的時候沒有出,他們的症狀是頭痛,四肢拘急,畏懼蓋被,經常惡寒怕冷,這類人適合服用發散藥物。體質強壯的人服用雙解散,體質虛弱的人服用人參蘇葉飲或惺惺散(都是初期發熱的藥方)。

或內虛者,脾弱食少,宜用補脾之劑加行氣發表藥,四君子湯(不能食)、調元湯(即參耆飲)、(見大法)並加木香青皮黃耆桂枝。或臟腑自利,宜用溫里之劑,黃耆建中湯(腹痛)、益黃散(脾)、並與奪命丹合進,利未止者,豆蔻丸(泄利)合進,蓋里溫則氣不消削,氣不消削則不陷伏矣。若依上法分治,猶不出者,此毒壅伏於三焦,不久而變生焉。

白話文:

如果病人內虛,脾臟虛弱,飲食量很少,應該使用補脾臟的藥物,加上發散氣的藥物,四君子湯(不能飲食)、調元湯(就是參耆飲)、(詳見大法)並且加上木香、青皮、黃耆、桂枝。或者臟腑自己腹瀉,應該使用溫暖中焦的藥物,黃耆建中湯(腹痛)、益黃散(脾臟),並且跟奪命丹一起服用,腹瀉沒有停止的人,豆蔻丸(腹瀉)一起服用,因為裡頭溫暖則氣不會消減,氣不消減則不會陷伏。如果依照以上的方法分別治療,還是沒有治好,這種毒氣鬱積在三焦,不久就會發生變化。

白話文:

人參: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肺、安神益智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氣虛、血虛、脾虛、肺虛、失眠、健忘等症狀。

紫蘇葉:具有解表發汗、理氣寬中、化痰止咳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感冒、咳嗽、氣滯胸悶、消化不良等症狀。

葛根: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止瀉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感冒發燒、口渴多飲、麻疹、腹瀉等症狀。

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醒脾開胃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消化不良、嘔吐、腹瀉、咳嗽痰多等症狀。

前胡:具有疏風解表、清熱宣肺、化痰止咳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感冒發燒、咳嗽痰多、氣管炎、肺炎等症狀。

白芷:具有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消腫解毒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頭痛、鼻塞、牙痛、腫痛、皮膚瘙癢等症狀。

桔梗:具有宣肺止咳、祛痰平喘、利咽消腫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咳嗽痰多、氣管炎、肺炎、咽喉腫痛等症狀。

枳殼:具有行氣導滯、消積化瘀、寬中理氣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胸悶腹脹、消化不良、便祕等症狀。

甘草:具有補氣益中、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脾虛氣虛、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狀。

羌活:具有祛風散寒、止痛除濕、通絡止痛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頭痛、腰痛、關節炎、風濕等症狀。

防風:具有祛風解表、止痛除濕、清熱解毒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感冒發燒、頭痛、鼻塞、牙痛、水腫等症狀。

上,用竹葉為引,熱服。

加減調中湯

人參,白朮,黃耆,甘草(炙),木香,桂枝,白茯苓藿香白芍藥(酒炒),陳皮

白話文:

人參:補益氣血,健脾益肺,生津止渴。

白朮:健脾燥濕,益氣止瀉,固表止汗。

黃耆:益氣補中,益氣固表,利尿消腫。

甘草(炙):益氣補中,調和諸藥。

木香:行氣止痛,溫中止瀉。

桂枝:發汗解表,溫中散寒。

白茯苓:健脾益氣,寧心安神。

藿香:發汗解表,化濕醒脾。

白芍藥(酒炒):養血斂陰,緩急止痛。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上,用生薑為引,煎服。

聞人氏槻云:是痘疹證熱數日而不發見者,進退皆難,便欲大發之,懼其本稀而成癍爛,不發之,又無以出其毒氣,古人立論,始以藥微發之,微發不出,則加藥,加藥不出,則大發之,大發之後,所出不多,氣候和平無他證者,即是瘡本稀,不可更發也。以此言之,發不至太過,守不至不及,乃用藥之丸活也。

白話文:

聞人氏槻說:這類痘疹病症,發熱數日卻不見發疹,進退之間都很困難。想要使其大量發出疹子,又擔心原有的症狀本就稀少,而變成潰爛潰爛;不讓其發出疹子,又無法將毒氣排出。古人立了論點,一開始用藥物來微微發出疹子,微微發不出,便增加藥量,增加藥量還發不出來,便讓其大量發出。大量發出之後,所出的疹子不多,同時氣候平和沒有其他症狀的,這說明瘡原本就稀少,不能再次使它發出。以此為依據,發疹不要太多,守候不要不夠,用藥就像下圍棋,要懂得靈活變通。

愚按:古方用發表者,升麻葛根湯輕劑也,惺惺散重劑也,謂微發,謂加藥者,或先用輕劑,後用重劑,或只用本劑先小作湯少飲之,後漸加大多飲之,非謂於本方之外,再加辛熱大發之藥也。

白話文:

我認為:古代的方劑中使用發表的藥物,升麻葛根湯是輕劑,惺惺散是重劑;所謂輕微發汗,就是酌情加藥;或者先用輕劑,後用重劑;或者只用本劑,先煎成少量的湯藥,讓患者少量服用,然後逐漸加大藥量,讓患者大量服用。這並不是說在原有方劑的基礎上,再添加辛熱的大發散藥物。

凡痘疹過期,應出不出者,或因外感風寒,依上發表之法,或因內虛泄瀉,依上和中之法,如按法調治,猶不出快,熱反甚,大渴腹脹滿,大便硬結不通,煩躁不安者,此毒邪壅伏於內,三黃丸、七味升麻丸(初熱)擇而用之,甚則三乙承氣湯主之(大便秘)。

白話文:

凡是痘疹過期,應該出現的疹子卻沒有出現,原因可能是因為外感風寒,依據上面解表法治療,或者是由於內部虛泄瀉,根據上面調理中氣的方法治療。若依法調理之後,痘疹依然不出,反而熱度更高,口渴、腹脹滿,大便乾硬不通暢,煩躁不安,這是毒邪積聚在體內,可以選擇服用三黃丸或七味升麻丸(初期發燒)。如果情況嚴重,可以使用三乙承氣湯治療(大便祕)。

聞人氏云:且身熱脈數,大便秘而腹脹,此熱毒壅遏,未見形狀者,當微下之,非微下則熱不減,此是始者,熱在裡癍未出之時也,若癍點隱隱在皮膚中者,是已發越在表,瘡正發時,則不可妄下也。又有結膿窠痂疕之際,脈尚洪數能食,而大小便秘,此表已罷,里有熱毒,宜微利之,大抵臟腑有熱,往往利大小便者,以其主出而不內故也。

白話文:

根據聞人氏的說法,如果一個人感到身體發熱、脈搏快速、大便乾結、腹脹,這表示熱毒積聚、阻塞在體內,還沒有形成具體的形狀。此時,應該採用微下法來進行治療,否則熱毒不會減輕。這個階段是熱毒剛開始在體內發作,還沒有顯現出外部症狀的時候。

如果在皮膚中隱隱約約出現癍點,這表示熱毒已經發散到體表,瘡正在形成的階段。此時,不可隨便使用下法治療。還有一種情況,膿液已經形成癉痂,脈搏仍然強而有力,患者還能飲食,但大便和小便均乾結不通暢,這表示體表的熱毒已經消退,但體內還有熱毒存在。此時,應該採用微利法來進行治療。

總體而言,如果臟腑中有熱,往往會導致大便和小便不暢,這是因為熱毒主要從大便和小便排出,而不是積聚在體內。

張氏從道云:瘡痘氣勻即出快,蓋氣勻則榮衛無滯,勻氣之藥,如桂枝、防風、荊芥穗、薄荷葉,所以行在表之氣,而使之無滯也,故凡發表之劑多用之。木香、青皮、枳殼、木通,所以行在裡之氣,而使之無滯也,故凡和中之劑多用之。又,瘡出之時,常宜和暖如三春發生之氣,則氣血和暢,自然其出快,其發透,其靨齊,若偏於太熱,則壯火食氣,其氣反虛,而不能行,偏於太寒,則氣凝澀而不得行矣。

白話文:

張氏從現代醫學的角度解釋:瘡痘的生成與氣的運轉息息相關,氣運轉順暢,瘡痘就能快速排出。促進氣運轉的藥物,如桂枝、防風、荊芥穗、薄荷葉,可以使表層的氣運轉順暢,因此經常在表症的藥方中使用。而木香、青皮、枳殼、木通等藥物,可以使裡層的氣運行順暢,因此常在治療中焦氣滯的藥方中使用。此外,瘡痘生成的過程中,需要溫和的環境,就像春天萬物生發的氣候,這樣的環境可以促進氣血運行順暢,使瘡痘快速生成,發透得當,膿瘡齊全。如果過於燥熱,反而會損傷正氣,氣虛反而無法運轉;而過於寒冷,則氣凝滯而無法運行。

痘瘡之證,其初不免於發熱者,未出毒邪在裡,煎熬氣血,熏蒸臟腑而然,瘡既現形,則毒泄而熱解,所以瘡出熱退者,瘡本必疏,若瘡已出,熱不少減,此毒蘊於中,其勢方張,其瘡必密,宜急解其毒,連翹升麻湯加防風、荊芥穗、地骨皮,或解毒防風湯(大法)加升麻,或東垣黍黏子湯(本條),兼服代天宣化丸(預防)。

白話文:

痘瘡的症狀,一開始往往會發高燒,這時毒邪還在體內,煎熬著氣血,燻蒸著臟腑,因此才會發燒。等到瘡痘出現以後,毒邪就會排泄出來,高燒也就退了,所以瘡痘出現後高燒退去,瘡痘本身一定稀疏。但如果瘡痘已經出現,高燒卻沒有明顯的減輕,說明毒邪還蘊藏在體內,而且毒勢正盛,這種情況下瘡痘一定密密麻麻。這時就需要趕緊解毒,可以使用連翹升麻湯加入防風、荊芥穗、地骨皮,或者使用解毒防風湯(大法)加入升麻,也可以使用東垣黍黏子湯(本條),同時服用代天宣化丸(預防)。

服藥之後,瘡或不出,或再出,其熱頓減者為氣和也,熱若不減,瘡漸加多,再消詳大小便何如,大便不通七物升麻丸(初熱)。小便不利連翹湯(小便不利)。小大便俱不通八正散(小便不利)。自利者黃芩湯(自利)加白頭翁、酒黃連、調赤石脂末。裡氣和,毒解矣,如更加渴,煩躁不已,或譫妄,或腹脹滿氣促,或自利不止手足厥冷,此逆證,勿治。

白話文:

服用藥物之後,瘡口可能會不出膿液,或者再次出膿,但熱度減輕的,是氣機調和的表現。如果熱度不減,瘡口逐漸增多,要詳細觀察大小便的情況。大便不通時,使用升麻丸(適用於初期的熱證)。小便不利時,使用連翹湯(適用於小便不利)。大小便都不通時,使用八正散(適用於小便不利)。自然瀉泄不止時,使用黃芩湯(適用於自然瀉泄),並加入白頭翁、酒黃連和調和過的赤石脂末。內氣調和,毒邪已經解除,如果仍然口渴,煩躁不安,或者神志不清,或者腹脹滿氣促,或者自然瀉泄不止,手腳冰涼,這些都是逆證,不宜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