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寶詒

《柳選四家醫案》~ 評選環溪草堂醫案三卷 (3)

回本書目錄

評選環溪草堂醫案三卷 (3)

1. 內風門

病起肝風。繼增痰飲吐酸。所以口目筋掣。而胸膈不利也。近因暑熱上蒸。咽喉碎癢。暫投涼劑。喉患雖減。而胸脘愈覺撐脹。夫肝風之動。由於陰血之虛。痰飲之生。又系胃陽之弱。病涉兩岐。法難並用。今且宣化胃濕以祛痰。稍佐平肝降逆之品。

半夏茯苓陳皮旋覆花,麥冬,杏仁,川貝,鬱金,丹皮,黑山梔,竹茹,蔻仁

詒按(此等兩礙之病。最難用藥。須看其周到熨帖處。○方中旋、郁、貝、杏。是兼參胸痹治法。)

肝為風藏而主筋。心為火藏而主脈。心包絡與三焦相為表裡。俱藏相火心包主裡。三焦統領一身之絡。此病起於病後。心中𩞄熱。胸前跳躍。繼而氣攻。背脊如火之灼。或大或小。或長或短。皆在經絡脊脈之中。良由病後絡脈空虛。相火內風。走竄入絡。非清不足以熄火。非鎮不足以定風。

然而絡脈空虛。使非堵截其空隙之處。又恐風火去而復入。故清火、熄風、填竅、三法。必相須為用也。第此症實屬罕見。醫者、意也。以意會之可耳。仿仲景法。

羚羊角寒水石滑石紫石英龍骨石決明,生石膏,磁石,赤石脂牡蠣大黃甘草(各三錢)

上藥研末。每服一錢。一日三服。用大生地一兩、百合一兩、煎湯調服。

詒按(金匱中風門。有侯氏黑散風引湯、二方。其用意以填竅為主。喻西昌論之詳矣。讀者取喻氏之論觀之。即識此方之意。)

先嘔數日。嘔止而發痙厥。日三五次。此乃肝逆犯胃。聚液成痰。內風焮動。陽氣偏張。痰亦從之為患。擬清熄風陽。兼和其胃。

羚羊角,鉤鉤,半夏,陳皮,茯苓,石決明,山梔,菊花,元參,竹茹

再診,痙厥日數發。口噤不能言。而心中了了。病不在心而在肝。夫心為君主。肝為將軍。當氣逆火升風動之際。一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君主雖明。安能遽禁其強暴哉。況胃為心之子。胃家之痰。與肝家之風火。互結黨援。相助為虐。今舌紅碎痛。一派炎炎之勢。漸迫心君。

故欲化胃家之痰。必先清泄肝家之風火。而安鎮靈臺。使心君無震撼之虞。尤為要著。

羚羊角,鮮生地,犀角茯神,山梔,元參,石決明,天竺黃,鉤鉤,棗仁(川連炒),竹瀝(薑汁沖),金箔

詒按(議論明快。立方熨帖。○擬去犀角、加川連。更為親切。)

久患肝風眩運。復感秋風成瘧。瘧愈之後。周身筋脈跳躍。甚則發厥。此乃血虛不能涵木。筋脈失養。虛風走絡。痰涎凝聚所致。擬養血熄風。化痰通絡。

制首烏,紫石英白蒺藜,半夏,茯神,羚羊角,石決明,煨天麻,棗,仁,洋參,陳皮,竹瀝,薑汁

詒按(歸、芍、似不可少。)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目之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故凡風邪中於項。入於腦者。多令目系急而邪視。或頸項強急也。此症始由口目牽引。乃外風引動內風。內風多從火出。其原實由於水虧。水虧則木旺。木旺則風生。至於口唇乾燥赤碎。名餂唇風。亦肝風胃火之所成也。治當清火熄風。養陰為法。

大生地,丹皮,沙參,鉤鉤,桑葉,羚羊角,石決明,白芍,芝麻,蔗皮,梨皮,元參心,川石斛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生甘草(一斤研末)紅棗(一斤)煮爛去皮核。與甘草打和為丸。每服三錢。開水送下。

原注(此人並無表症。又不內熱。一日數十痙。服此二料、即愈。)

詒按(前兩方、是風火致痙者。通治之方。後一方、雖依經用藥。但平實無靈機。如此重病。而服之竟效。奇哉。)

2. 神志門

上年夏季。痰火迷心。神呆語亂。治之而愈。至今復發脈浮小弱。舌心紅而苔薄白。語言錯亂。哭笑不常。憑脈而論。似屬心風。蓋由風入心經。蘊熱蒸痰所致。用本事獨活湯法。

獨活防風黃芩,山梔,元參,石菖蒲膽星茯苓橘紅甘草竹葉,鮮生地

詒按(論症確鑿。此為學有本源。○查許學士獨活湯原方。僅有獨活、防風、茯苓、三味、相同。此蓋用其意而不制其成方也。)

情志鬱勃。心肝受病。神思不安。時狂時靜。時疑時怯。心邪傳肺。則心悸不寐而咳嗽。肝邪傳膽。則目定而振慄。其實皆鬱火為患也。擬清心安神。壯膽為主。平肝和脾佐之。

川連,茯神,菖蒲,龍骨遠志北沙參,棗仁,膽星,川貝,鐵落石決明豬膽(一個、用川芎五分研、納入以線紮好、入煎)

詒按(清心化痰。涼肝鎮怯。立方周到熨帖。尤妙在川芎一味、入豬膽內。可以疏木鬱、壯膽氣。開後人無數法門也。)

寡居十載。愁惕苦心。牙齦出血。有時若癇。其病已久。茲一月前。猝遭驚恐。遂神糊語亂。口吐紫血腹脹不食。兩脈模糊。難以捉摸。此乃驚動肝陽。神魂擾亂。血隨氣逆。是即薄厥之屬。今兩足常冷。陽升於上。急以介類潛陽。重以鎮怯。冀其厥止。再商。

川連(吳萸炒),牡蠣阿膠,茯神,棗,仁,石決明,羚羊角,龍骨,茜草炭,紫石英代赭石白芍金箔

詒按(病深且久。病氣內涉於藏。實難取效。但就病論治。隨症用藥。已能處處熨帖。自屬可存。)

再診,風陽稍熄。神志未安。仍從前法增損。

川連(吳萸炒),石決明,牡蠣,茯神,龍骨,遠志,羚羊角,紫石英,阿膠,棗仁,白芍,橘紅,石菖蒲,金箔,另硃砂安神丸(三錢)

肝風胃濕。凝聚成痰。每逢勞碌。則氣逆而痰湧。驟然昏迷。少頃復醒醒後數日無力。此屬癇類。其原總由水虧。不能涵木所致。煎方無效。宜用丸藥。

生地,茯神,山藥,丹皮,棗仁,茯苓,萸肉,澤瀉,磁石

上藥為末。煉蜜捻作小丸。將後藥泛上。

半夏,南星(制),陳皮青黛蛤殼,郁,金,石決明,沉香琥珀

上藥為末。泛上前丸為衣。曬乾。每服五錢。淡鹽花湯送下。

詒按(作丸之法。頗極精妙。)

肝火痰涎。內蒙心竅。外竄經絡。時發癇症。

洋參(制三兩),天竺黃(一兩),明礬(一兩),首烏(制四兩),茯神(烘三兩),半夏(一兩),川貝(二兩),附子(五錢),雄精(五錢),辰砂(五錢),南星(制一兩),石決明(煅四兩),川鬱金(一兩),陳皮(鹽水炒),丹皮(炒各二兩)

上藥為末。用金箔、濂珠、血珀、玳瑁獺肝羚羊角。另研細末。用鉤鉤、三兩、煎濃湯。衝入竹瀝一杯。薑汁一杓。將上藥末泛丸。每早服二錢。橘紅湯送下。

詒按(前方兼顧水虛。此方專治痰火。見症不同。固各有所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