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

《臨證指南醫案》~ 卷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 (1)

1. 幼科要略

按襁褓小兒。體屬純陽。所患熱病最多。世俗醫者。固知謂六氣之邪。皆從火化。飲食停留。鬱蒸變熱。驚恐內迫。五志動極皆陽。奈今時治法。初則發散解肌。以退表熱。仍混入消導。繼用清熱苦降。或兼下奪。再令病家禁絕乳食。每致胃氣索然。內風來乘。變見驚癇。告斃甚多。附記世俗通套之方藥於左。不可不知。不足取法也。

防風荊芥葛根前胡桔梗木通赤芍,卜子,厚朴陳皮山楂麥芽枳殼,神麯,鉤藤,夏佐香薷冬佐麻黃羌活

兩三日熱不解。

柴胡,前胡,黃連黃芩,山梔,連翹薄荷,葛根,木通,鉤藤,厚朴,枳實,栝蔞實,

丸劑必用大黃。四五日不解。但言食滯未盡。表裡不和。總以柴芩小陷胸。若嘔逆煩渴。用竹茹黃連半夏。若痰多喘促。即用葶藶杏仁蘇子卜子膽星貝母。甚者加牛黃。此皆套法。所當戒也。屢清消不愈。便無方法。苟不變驚。必曰骨蒸孩勞。所用藥餌。不分氣血陰陽。但知見症施治。如早涼暮熱。必用。

地骨皮,丹皮,生地,元參,甘草北沙參石斛知母

有痰。加

蘇子,杏仁,貝母,橘紅,膽星,桔梗

其,鉤藤石斛茯苓穀芽之屬。每劑必用。總之取無故疲藥。待其自愈。倘有變症。希冀掩飾而已。

愚按嬰兒肌肉柔脆不耐風寒。六腑五臟氣弱。乳汁難化。內外二因之病自多。然有非風寒。竟致外感。不停滯已屬內傷。其故何歟。嘗思人在氣交之中。春夏地氣之升。秋冬天令之降。呼出吸入。與時消息。間有穢濁吸入。即是三焦受邪。過募原直行中道。必發熱煩躁。倘幼醫但執前藥。

表散消導。清火通便。病輕或有幸成。病重必然顛覆。錢仲陽云。糞履不可近襁褓小兒。余言非無據矣。四十年來治效頗多。略述其概云。

夫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四時之序也。春應溫而反大寒。夏應熱而反大涼。秋應涼而反大熱。冬應寒而反大溫。皆不正之乖氣也。病自外感。治從陽分。若因口鼻受氣。未必恰在足太陽經矣。大凡吸入之邪。首先犯肺。發熱咳喘。口鼻均入之邪。先上繼中。咳喘必兼嘔逆䐜脹。

雖因外邪。亦是表中之裡。設宗世醫發散陽經。雖汗不解。幼稚質薄神怯。日期多延。病變錯綜。茲以四氣常法列左。

2. 伏氣

春溫一症。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內伏。藏於少陰。入春發於少陽。以春木內應肝膽也。寒邪深伏。已經化熱。昔賢以黃芩湯為主方。苦寒直清裡熱。熱伏於陰。苦味堅陰。乃正治也。知溫邪忌散。不與暴感門同法。若因外邪先受。引動在裡伏熱。必先辛涼以解新邪。

繼進苦寒以清裡熱。況熱乃無形之氣。幼醫多用消滯。攻治有形。胃汁先涸。陰液劫盡者多矣。

3. 備用方

黃芩湯蔥豉湯(新邪引動伏邪),涼膈散,清心涼膈散

4. 風溫

風溫者。春月受風。其氣已溫。經謂春氣病在頭。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傷。此手太陰氣分先病。失治則入手厥陰心胞絡。血分亦傷。蓋足經順傳。如太陽傳陽明。人皆知之。肺病失治。逆傳心胞絡。幼科多不知者。俗醫見身熱咳喘。不知肺病在上之旨。妄投荊防柴葛。

加入枳樸杏蘇卜子查麥廣皮之屬。輒云解肌消食。有見痰喘。便用大黃礞石滾痰丸。大便數行。上熱愈結。幼稚谷少。胃薄。表裡苦辛化燥。胃汁已傷。復用大黃大苦沉降丸藥。致脾胃陽和傷極。陡變驚癇。莫救者多矣。

按此症風溫肺病。治在上焦。夫風溫春溫忌汗。初病投劑。宜用辛涼。若雜入消導發散。不但與肺病無涉。劫盡胃汁。肺乏津液上供。頭目清竅。徒為熱氣熏蒸。鼻乾如煤。目暝。或上竄無淚。或熱深肢厥。狂躁溺澀。胸高氣促。皆是肺氣不宣化之徵。斯時若以肺藥。少加一味清降。

使藥力不致直趨腸中。而上痹可開。諸竅自爽無如城市庸醫。僉云結胸。皆用連蔞柴枳。苦寒直降。致閉塞愈甚。告斃甚多。

按此症。初因發熱喘嗽。首用辛涼。清肅上焦。如薄荷連翹牛蒡象貝桑葉沙參梔皮蔞皮花粉。若色蒼熱勝煩渴。用石膏竹葉辛寒清散。痧症亦當宗此。若日數漸多。邪不得解。芩連涼膈亦可選用。至熱邪逆傳入膻中。神昏目暝。鼻竅無涕淚。諸竅欲閉。其勢危急。必用至寶丹。或牛黃清心丸。病減後餘熱。只甘寒清養胃陰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