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幼心法》~ 中卷 (6)

回本書目錄

中卷 (6)

1. 治血熱之劑

六合湯,治小兒血熱,每日巳午間發熱,遇夜則涼。

當歸大黃川芎熟地黃

上為末,三歲一錢,水半盞,煎至三分,無時服。

豬膽丸,治小兒每日半膳後發熱,夜則身涼,此血熱也。

胡黃連(二錢半),宣黃連赤芍藥(各半兩)

上為末,豬膽汁和成劑,入在臍中,懸,用漿水煮熟,取出飯為丸,如豆大。三歲三十丸,米湯送下,日三服,無時。

2. 治疹熱之劑

升麻葛根湯,治小兒瘡疹發熱。

升麻葛根,芍藥,甘草

上,水一鍾,姜三片,煎服。

參蘇飲,治小兒瘡疹發熱。

人參半夏茯苓,甘草,桔梗枳殼,乾葛,前胡木香,紫蘇,陳皮

上,水一鍾,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3. 脈法

《要略》云:瘧脈自弦。浮數者多熱,弦遲者名寒。弦小緊者,下之;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熱也,以飲食消息止之。《脈經》云:瘧脈自弦,微則為虛,代散則死。

4. 瘧論

《內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蓋傷之淺者,近而暴;傷之重者,遠而為痎瘧者,久瘧也,是知夏傷暑氣,閉而不能發泄於外,邪氣內行,至秋而為瘧也。良由乳母抱持,解脫不避風寒,又因觸冒暑溫,致令邪氣客於皮膚,痰飲積於臟腑,陰陽偏勝,邪正相攻而作往來寒熱也。若陽盛則熱,陰盛則寒。

先寒而後熱者,陽不足也;先熱而後寒者,陰不足也。寒多而熱少者,陰勝陽也;熱多而寒少者,陽勝陰也。寒熱相半,陰陽交攻也;寒熱相間,陰陽爭離也。大抵小兒皆自飲食上得之者為多,須用先與消導,然後隨其得病所由。

5. 瘧疾灸法

小兒瘧疾,灸大椎、百會,各隨年壯,然百會在髮際上五寸。

小兒久瘧不愈,灸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各一壯,名內庭穴也。

6. 瘧疾諸方

白虎加桂湯,治小兒瘧疾發渴。

石膏知母甘草

上水一盞,粳米一撮,煎服。

小柴胡湯,治小兒瘧疾,寒熱往來。

人參半夏柴胡黃芩,甘草

銼散,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清脾湯,治小兒瘧疾,作浮腫,兼有寒熱不退,飲食不進。

白朮茯苓厚朴青皮陳皮,半夏,大腹皮檳榔三稜,蓬朮,木通,甘草

上銼散,水一盞,每服三錢,姜煎。

養胃湯,治小兒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溫中快膈,能闢山嵐瘴氣,寒瘧,脾胃虛寒,逆,噁心,並宜服之。

蒼朮,厚朴,半夏,藿香草果,人參,茯苓,甘草,陳皮

上銼散,每服三錢,棗子一枚,烏梅一個,煎,食前熱服。

大柴胡湯

柴胡,黃芩,大黃,半夏,枳實,芍藥

上銼散,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7. 赤白痢論

小兒八痢者,乃飢飽、勞役、風驚、暑濕,因觸冒天地八風之邪而得,故以命名也。大抵多由脾胃不和,飲食過度,停積於脾胃,不能克化,又為風寒暑濕之氣干之,故為此疾。傷熱則赤,傷冷則白,傷風則純下清血,傷濕則下如豆汁,冷熱交併則赤白兼下。若下迫後重裡急,窘迫急痛者,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

或夏末秋初,忽有暴傷,折於盛熱,無所發散,客搏肌膚之中,發於外則為瘧,發於內則為痢,內外俱發則為瘧痢。凡痢久則令腫滿,下焦偏冷,上焦熱結,則為上實下虛。若脾胃濕熱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閉塞而禁口之證,又有一方。一家之內,上下傳染,長幼相似,是疫毒痢也,當先推其歲運以平其外,察其鬱結以調其內,審其所傷,別其虛實冷熱以治之。條然明白,不敢妄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