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方論》~ 卷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1)

1. 附暑門諸方論

喻嘉言曰:元豐朝立和劑局,萃集醫家經驗之方,於中暑一門獨詳。以夏月暑證,五方歷試,見聞廣耳。其取用小半夏茯苓湯,不治其暑,專治其濕。又以半夏茯苓,少加甘草,名消暑丸,見消暑在消其濕矣。其香薷飲,用香薷、扁豆、厚朴為主方,熱盛則去扁豆,加黃連為君,治其心火;濕甚則去黃連,加茯苓、甘草,治其脾濕。

白話文:

喻嘉言說,元豐年間朝廷設置了和劑局,彙集了眾多醫家的經驗方,其中對於中暑的方子尤其詳細,因為夏暑的證見,五方都有,所見所聞非常的廣泛。中暑的治療方法取用少量的半夏茯苓湯,專治濕氣,而不治療暑氣。還有半夏、茯苓,加入少量的甘草,稱為消暑丸,消暑的意思其實是消除濕氣。香薷飲,以香薷、扁豆、厚朴為基本方,如果熱盛則去除扁豆,再使用黃連為君藥,以治療心火;濕氣過重則去除黃連,加入茯苓、甘草,以治療脾濕。

縮脾飲,則以脾為濕所浸淫而重滯,於扁豆、葛根、甘草中,佐以烏梅砂仁草果,以快脾而去脾所惡之濕。甚則用大順散來復丹,以治暑證之多瀉利者,又即縮脾之意而推之也。其枇杷葉散,則以胃為濕所竊據而濁穢,故用香薷、枇杷葉丁香、白茅香之辛香,以安胃而去胃所惡之臭。甚則用冷香引子,以治暑證之多嘔吐者,又即枇杷葉散而推之也。

白話文:

縮脾飲:因為脾被濕邪浸淫而遲鈍,所以使用扁豆、葛根、甘草,再佐以烏梅、砂仁、草果,快速增強脾胃的功能,去除脾胃所討厭的濕氣。如果症狀嚴重,則使用大順散、來復丹來治療暑證引起的腹瀉,這也是根據縮脾飲的原理推廣而來的。枇杷葉散:因為胃被濕邪佔據而導致濁穢,所以使用香薷、枇杷葉、丁香、白茅香的辛香之氣,以安撫胃,去除胃所討厭的臭味。如果症狀嚴重,則使用冷香引子來治療暑證引起的嘔吐,這也是根據枇杷葉散的原理推廣而來的。

醫者於濕熱虛寒,淺深緩急間,酌而用之,其利溥矣。而後來諸賢,以益虛繼之。河間之桂苓甘露飲,五苓三石,意在生津液以益胃之虛。子和之桂苓甘露飲,用人參、甘草、葛根、藿香木香,益虛之中又兼去濁;或用十味香薷飲,於《局方》五味中,增人參、黃耆白朮陳皮木瓜,益虛以去濕熱。

白話文:

醫生在治療濕熱虛寒時,會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和緩急情況,酌情使用藥物,這樣做效果很好。後來的很多名醫,則繼承了這個方法,並且有所發展。河間的名醫桂苓甘露飲,五苓三石,都是為了生津液,以補益胃的虛弱。和子的桂苓甘露飲,則使用人參、甘草、葛根、藿香、木香,在補益虛弱的同時,又兼具祛除濁氣的作用。或者使用十味香薷飲,在《局方》五味的基礎上,增加人蔘、黃耆、白朮、陳皮、木瓜,既能益虛,又能祛除濕熱。

乃至東垣之清暑益氣湯人參黃耆湯,又補中實衛以去其濕熱,肥白內虛之人,勿論中暑與否,所宜頻服者也。中暑必顯躁煩熱悶,東垣仿仲景竹葉石膏湯之制,方名清燥湯,仍以去濕為首務。夫燥與濕,相反者也,而清燥亦務除濕,非東垣具過人之識,不及此矣。又如益元散之去濕,而加辰砂則並去其熱;五苓散之去濕,而加人參則益虛,加辰砂減桂則去熱;白虎湯加人參則益虛,加蒼朮則勝濕。合之《局方》,則大備矣。

白話文:

到了東垣所說的清暑益氣湯和人參黃耆湯,又以補益中氣和衛氣來去掉濕熱,肉多氣虛的人,不論是否有中暑,都適合經常服用。中暑的人必會出現煩躁、悶熱的症狀,東垣效法仲景的竹葉石膏湯,把方名定為清燥湯,還是把去除濕氣放在首要位置。乾燥和濕潤,是相反的,而清燥也需要清除濕氣,如果不是東垣有超人的知識和見識,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又比如益元散可以去除濕氣,再加入辰砂,就可以同時去除熱氣;五苓散可以去除濕氣,再加入人參,就能補益虛氣,加入辰砂,減少桂皮,就能去除熱氣;白虎湯加入人參,就能補益虛氣,加入蒼朮,就能去除濕氣。結合《局方》,則就完全具備了。

然尚有未備者,暑風一症,猝倒類乎中風,而未可從風門索治。《百一選方》大黃龍丸,初不為暑風立法,而愚見從而贊之曰:有中暍昏死,灌之立蘇。此可得治暑風一斑矣。倘其人陰血素虧,暑毒深入血分者,《良方》復有地榆散。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而欲死者,但用平常涼血之藥,清解深入血分之暑風。

白話文:

還有一種尚未介紹的症狀,就是暑風,中暑後突然暈倒的症狀類似中風,但不能用治療中風的方法來治療。以前有一本叫《百一選方》的醫書中有一帖大黃龍丸,它並非專門用來治療暑風的,但我個人認為它可以治療暑風,因為書中記載有人中暑後昏死,灌下大黃龍丸後馬上蘇醒,由此可以知道大黃龍丸可以治療暑風。如果患者陰血不足,暑毒深入血液,那麼還有一帖《良方》的地榆散可以治療。治療中暑昏迷,不省人事而瀕死的患者,只需使用常見的涼血藥物,來清除深入血液的暑風即可。

此以心火暴甚,煎熬真陰,舍清心涼血之外,無可潑滅者,美其名曰潑火散,知言哉!

白話文:

這種情況是心火過於旺盛,煎熬了真陰,除了清心涼血之外,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撲滅。美其名曰潑火散,真是知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