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六卷 (1)

回本書目錄

第六卷 (1)

1. 論吐酸屬熱

《內經》曰:諸嘔吐酸,皆屬於熱。又云:少陽之勝嘔酸。夫酸者,肝木之味也。內火勝,制金,不能平木,木自甚,故為酸也。如飲食熱則易於酸矣,是以肝熱則口酸。或言為寒者,但謂傷生冷硬物,而喜噫醋吞酸,故俗主於和脾胃。豈知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蓋寒傷皮毛,則腠理閉密,陽氣怫鬱而為熱,故傷寒熱在表,以麻黃湯發散,使腠理開通,汗泄熱退而愈也。凡內傷冷物者,或積陰勝陽而為病寒,或寒熱相摶,而致腸胃陽氣怫鬱而為熱。

亦有內傷冷物,而反病熱,得汗泄身涼而愈也。或微而止為中酸,俗謂之醋心,法宜溫藥散之,亦猶解表之義。若久喜酸不已,則不宜溫之,宜以寒藥下之,後以涼藥調之,結散熱去,則氣和也。所以中酸,不宜食黏滑油膩者,謂能令氣鬱不通暢也。宜糲食菜蔬,使氣通利,則酸自不作矣。

2. 論雜病吐酸與病機外邪不同

《發明》云:病機吐酸,皆屬於熱,此上焦受外來客邪也。胃氣不受外邪,故嘔,仲景以生薑半夏治之。以雜病論之,嘔吐酸水者,甚則酸水浸其心,不任其苦,其次則吐出酸水,令上下牙酸澀不能相對,以大辛熱藥療之必減。吐酸,是吐出酸水也。酸味者,收氣也,西方肺金旺也,寒水乃金之子,子能令母實,故用大咸熱之劑瀉其子,以辛熱為之佐,而瀉肺之實,以病機作熱攻之誤矣。蓋雜病醋心,濁氣不降,欲為中滿,寒藥豈能治之乎。

3. 辯《素問》、東垣論酸不同

丹溪云:或曰吐酸,《素問》明以為熱,東垣又言為寒,何也?予曰:吐酸與吞酸不同,吐酸是吐出酸水如醋,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鬱積而成,鬱積之久,濕中生熱,故從火化,遂作酸味,非熱而何。其有積鬱之久,不能自湧而出,伏於肺胃之間,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風寒,則內熱愈鬱而酸味刺心。

肌表溫暖,腠理開發,或得香熱湯丸,津液得行,亦可暫解,非寒而何?《素問》言熱者,言其本也;東垣言寒者,言其末也。但東垣不言外得風寒而作收氣立說,欲瀉金之實。又謂寒藥不可治酸,而用安胃湯加減二陳湯,俱犯丁香,且無治鬱結濕熱之法,為未合經意。

予常治吞酸,用黃連、茱萸各炒,隨時令迭其佐使,蒼朮茯苓為輔佐,湯浸炊餅為小丸吞之。仍教糲食蔬菜自養,則病易安。

劉宗厚曰:謹按吐酸一證,以病機言之,則屬於熱。以臟腑論之,則脾胃受病。以內邪言之,則痰飲宿食之所為。故治法:熱者寒之。脾惡濕以苦燥之。有痰飲者,清之、分利之。有宿食者,消之、導之、驅逐之。局方不察斯故,以噫醋吞酸、醋心吐酸水之證,併入於氣門中,率用溫熱之藥。

豈吐酸專主於寒,而無他證也?故此一門,以敘河間、東垣、丹溪之論,其病源治法,無餘蘊矣。

4. 停飲門

許學士云:余苦有二疾,一下血,二膈中停飲。下血有時而止,停飲則無時。始因年少時,夜坐作文,左向伏几案,是以飲食多墜左邊,半夜以後,稍困之,必飲酒二三盞,仍向左邊側睡。壯盛時殊不覺病,三五年後,覺酒止從左邊下,漉漉有聲,脅痛,飲食減,十數日必嘔數升酸水,暑月止是右體有汗,漐漐常潤,左邊痛處絕燥。遍訪名醫,及海上方服之,少驗,間或中間,止得月餘復作。

其補如天雄附子、礬石;其利如牽牛、甘遂大戟,備嘗之矣。予揣度之,已成癖囊,如潦水之有科臼,不盈不行,必盈科而行也。清者可行,濁者依前停蓄,蓋下無路以出之也。是以積之五七日,必嘔而出,稍寬,數日復作。脾土惡濕,而水則流濕,莫若燥脾以勝濕,崇土以填科臼,則疾當去矣。

於是悉屏諸藥,止服蒼朮三月而除。自此後,不復發嘔,胸膈寬,飲啖如故,暑月汗周體而身涼,飲亦從中下。前此飲漬其肝,目亦多昏眩,其後燈下能書細字,皆蒼朮之力也,故名其方曰神術丸。

其蒼朮一斤,去皮切、末,用之,白芝麻半兩,水二盞,研濾取汁,大棗十五枚,煮爛去皮核,研,以麻汁成稀膏和入,搜臼杵熟,丸如梧子大,每日空心白湯吞五七十丸,一日服二三次,忌桃李雀鴿。初服時,膈間必微燥,且以蒼朮制之覺燥甚,再進山梔子散一服,久之自不燥也。

予服半年以後,止用燥烈味極辛者,削去皮不浸,極有力,亦自然不燥。山梔散。用山梔一味,干之,為末,沸湯點服。故知久坐不可伏向一邊,時宜運動,亦調息之法。

《脈經》云:胃脈虛,主胃中冷,苦吞酸頭痛。寸口脈遲,上焦有寒,心痛,喉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湯生薑湯茱萸丸。關脈沉,心下有冷氣,痞滿吐酸。據此,亦有胃冷吞酸者。

張子和治張風村一田叟。嘔酸水十餘年,乃留飲證也。醫皆以燥劑治之,不效,更以艾火燔針刺之,中脘臍胻瘡未嘗合。予以苦劑越之,出其涎如膠者二三升,談笑而愈。

噫腐噯酸,或每晨吐酸水數口,或膈間常如酸蜇,皆飲食傷胃所致。平胃散加神麯、麥芽茯苓半夏

口吐清水,乃胃中濕熱所為。宜平胃散加白朮、茯苓、滑石、半夏,不宜純用涼藥。亦有黑寒而然者,理中湯主之。食鬱有痰,二陳加南星、黃芩香附之類。治酸必用吳茱萸者,乃順其性而折之。

戴元禮云:濕熱在胃口上,飲食入胃,被濕熱鬱遏,其食不得轉化,故作酸也。如穀肉在器則易酸也。

【治寒酸溫胃之劑】

東垣,藿香安胃散,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嘔吐,不待腐熟。

藿香丁香人參(各二錢半),陳皮(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生薑湯下。

加減二陳湯,治痰飲為患,嘔吐頭眩,心悸,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丁香(一兩),半夏,陳皮(各五兩),茯苓(三兩),甘草(兩半)

每服五六錢,入生薑煎服。

《三因》,曲術丸,治中脘宿食留飲,酸蜇心痛,口吐清水。

神麯(炒,三兩),蒼朮(米泔浸三宿,洗淨,曬乾炒,一兩五錢),陳皮(一兩),一方有砂仁(一兩)

上為末,生薑汁打神麯糊為丸,薑湯下。

加味平胃散,治吞酸食鬱所致。

平胃散加炒神麯、麥芽、薑棗煎服。

治吞酸因傷冷物所致,治食後吐酸水同。

乾薑(炒,二兩),吳茱萸(炒,二兩)

為末,酒服方寸匕,一日二服。

治噫酢咽方

吳茱萸(半斤),生薑(三兩),人參(二兩),棗(十二枚)

水六升,煮二升,分三次,食前服。

治吐酸清水方

蒼朮(陳壁土炒),白朮,茯苓,滑石,陳皮(各等分),水煎服。

《聖惠》方,乾薑丸,治酒癖,停飲,吐酸水。

乾薑,葛根枳殼橘紅前胡(各五錢),白朮,半夏曲(各一兩),吳茱萸,甘草(各二錢半)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五十丸,米飲下。

三生丸,治中風痰涎,眩瞑,嘔吐酸水,頭疼噁心。

半夏(二兩),南星,白附子(各一兩)

上並生為末,滴水丸,梧子大,以生面裹為衣,陰乾,每服十九至二十丸,生薑湯下。

【治熱之劑】

丹溪方,一方加炒山梔仁三錢。

吳茱萸(去枝梗,炒乾),陳皮,黃芩(陳土炒。各五錢),黃連(陳土炒,一兩),蒼朮(七錢半),一方有桔梗、茯苓各一兩。

上末,神麯糊丸,綠豆大,每服一錢半,白湯下。

黃連清化丸

黃連(一兩),吳茱萸(一錢),桃仁(二十四枚),陳皮(五錢),半夏(一兩半)

上為末,神麯糊丸,綠豆大,每服百丸,薑湯下。

參茱丸,治濕而帶氣者,濕熱甚者,用之為嚮導,上可治吞酸,下可治自痢。

六一散(一料),吳茱萸(一兩,制)

上為末,飯丸。

丹溪又云:噫氣吞酸,此係食鬱有熱,火氣衝上。黃芩為君,南星、半夏、陳皮為佐,熱加青黛

【解表之劑】

丹溪治一人,因外感涼氣與宿食相搏,心下酸戚,嘔清水,後有紅。

青皮,枳殼,紫蘇,木通,甘草(各三錢),黃芩,桔梗(各一錢半),人參(二錢),麻黃(五分)

加姜,水煎服。

【寬中攻下之劑】

透膈湯,治脾胃不和,中脘氣滯,胸膈滿悶,噎塞不通,噫氣吞酸,脅肋刺脹,嘔逆痰涎,飲食不下。

木香,砂仁,檳榔,枳殼,厚朴白豆仁,半夏,青皮,陳皮,甘草,大黃,朴硝

各等分,每服一兩,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一盞,熱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