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十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 (3)

1. 附諸方

不換金正氣散,治霍亂轉筋嘔吐,泄瀉頭疼。(方見瀉痢門。)

六和湯,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吐瀉,暑天瀉痢。(方見暑門。)

理中湯,治中寒,霍亂吐瀉。(方見寒門。)

白話文:

不換金正氣散

**功用:**治療霍亂轉筋、嘔吐、腹瀉、頭痛。

**方劑詳情:**請參考「瀉痢篇」

六和湯

**功用:**治療心脾失調,氣機升降失常,霍亂嘔吐腹瀉,夏季腹瀉。

**方劑詳情:**請參考「暑門」

理中湯

**功用:**治療中寒,霍亂嘔吐腹瀉。

**方劑詳情:**請參考「寒門」

七氣湯(《三因方》),治七氣鬱結,五臟之間互相刑剋,陰陽不和,揮霍變亂,吐利交作。

白話文:

七氣湯(出自《三因方》),用於治療七種情緒鬱結,五臟之間相互刑剋,陰陽不和,導致身體虛弱變亂,嘔吐和腹瀉交替發生的疾病。

半夏(湯洗,五兩),厚朴(薑製),桂心(各三兩),白芍藥,茯苓(去皮,各四兩),紫蘇葉橘皮(各二兩),人參(去蘆,一兩)

白話文:

  • 半夏:五兩,洗淨、湯煮

  • 厚朴:三兩,用薑汁製備

  • 桂心:三兩

  • 白芍藥:四兩

  • 茯苓:四兩,去皮

  • 紫蘇葉:二兩

  • 橘皮:二兩

  • 人參:一兩,去蘆根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酒半盞,生薑七片,棗一枚,煎七分,溫服。

加減理中湯

白話文:

每次服用四錢,水一碗,酒半碗,生薑七片,紅棗一枚,煎成七分,趁溫熱服下。

加減理中湯

人參,白朮乾薑甘草(炙。各等分)

白話文:

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均為等量,並且甘草要經過炙烤處理)。

若為寒氣、濕氣所幹者,加附子一兩,名附子理中湯

白話文:

若是因為受寒、受濕引起的,加附子一兩,叫做附子理中湯。

若霍亂吐瀉,加陳皮青皮各一兩,名治中湯

白話文:

如果霍亂嘔吐腹瀉,加上陳皮、青皮各一兩,稱為治中湯。

若干霍亂,心腹作痛,先以鹽湯少許頻服,候吐出令透,即進此藥。

若嘔吐者,於治中湯內加丁香,半夏一兩。每服生薑十片同煎。

白話文:

若患有霍亂,心腹疼痛,先以少許鹽湯頻頻服用,直到嘔吐出所有毒物,再服用此藥。

若有嘔吐者,於治中湯中加入丁香,半夏半兩。每次煎服時,加入生薑十片同煎。

若泄瀉者,加橘紅、茯苓各一兩,名補中湯

白話文:

如果患有腹瀉的人,可以加上橘紅和茯苓各一兩,命名為補中湯。

若溏泄不已者,於補中湯內加附子一兩。不喜飲,米穀不化者,加縮砂仁一兩,共成八味。

白話文:

如果腹瀉不止,在補中湯中加入附子一兩。不愛喝湯藥,米飯消化不良的,加入縮砂仁一兩,總共八味藥。

若霍亂吐下,心腹作痛,手足逆冷,於本方內去白朮,加熟附,名四順湯

白話文:

如果霍亂嘔吐腹瀉,心腹疼痛,手腳冰冷,於本方內去掉白朮,加入熟附子,這就叫做四順湯。

若傷寒結胸,先以桔梗枳殼等分,煎服。不愈者及諸吐、和後,胸痞欲絕,心膈高起、急痛、手不可近者,加枳實、茯苓各一兩,名枳實理中湯

白話文:

如果發生寒氣結聚在胸部的症狀,先用桔梗、枳殼等分量,煎煮服用。如果服用後症狀沒有改善,以及各種嘔吐、嘔吐後,胸部痞悶以至於呼吸困難,心膈部高高隆起、疼痛劇烈,手都不敢靠近的患者,再加入枳實、茯苓各一兩,這個方劑叫做枳實理中湯。

若渴者,再於枳實理中湯內加栝蔞根一兩。

若霍亂後轉筋者,理中湯內加火煅石膏一兩。

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官桂一兩半。腎惡燥,故去朮;恐作奔豚,故加官桂。

若悸多,加茯苓一兩。

若渴欲飲水者,添加朮半兩。

若腹滿者,去白朮加附子一兩。

若飲酒過多,及啖炙爆熱食,發為鼻衄,加川芎一兩。

若傷胃吐血,以此藥能理中脘,分利陰陽,安定血脈。

白話文:

現代白話文:

如果口渴,在理中湯中加入一兩栝蔞根。

如果霍亂後抽筋,在理中湯中加入一兩煅過的石膏。

如果臍上堆積,是腎氣作動,去掉朮,加入一兩半的官桂。腎臟怕燥,所以去掉朮;怕變成奔豚病,所以加入官桂。

如果心悸較多,加入一兩茯苓。

如果口渴想喝水,增加半兩朮。

如果腹部脹滿,去掉白朮,加入一兩附子。

如果喝酒過量,或者吃了烤爆的熱食,導致鼻黏膜出血,加入一兩川芎。

如果傷胃吐血,用此藥可以理順中脘,調和陰陽,穩定血脈。

2. 泄瀉方論

胃為水穀之海,其精英則流布以養臟腑,其糟粕則傳送以歸大腸。腸胃虛弱,或挾風、挾寒,或傷暑、傷濕,停冷蓄熱,冷熱不調,泄瀉諸證,皆能致之。挾風者,自汗惡風,痛引腰背;挾寒者,筋節拘急,身體怯寒;傷暑者,面垢燥渴,泛引水漿;傷濕者,肌肉虛浮,肢體重著;冷則腸鳴肚冷而手足清;熱則煩躁肚熱而手足溫;冷熱不調者,由熱積於內,不能去其積,徒以冷藥水之,熱氣無所發泄,故冷與熱搏而下注。

白話文:

胃是儲存水穀的地方,食物的精華流佈到全身去滋養各臟腑,糟粕則通過腸胃傳送回大腸排出體外。如果腸胃虛弱,或受到風寒、暑濕等外邪的侵襲,導致冷熱不調,就會產生泄瀉等症狀。

  1. 挾風者:自汗惡風,腰背疼痛。

  2. 挾寒者:筋骨關節僵硬疼痛,身體怕冷。

  3. 傷暑者:面容憔悴,口乾舌燥,不停想喝水。

  4. 傷濕者:肌肉鬆軟浮腫,四肢沉重。

  5. 寒冷型泄瀉:腸鳴,肚子冰冷,手腳發涼。

  6. 燥熱型泄瀉:煩躁,肚子燥熱,手腳溫熱。

  7. 冷熱不調型泄瀉:由於體內積累的熱氣沒有去除,只是用寒涼藥物來抑制,導致熱氣無法宣發,因此熱氣與寒氣交搏,而向下注泄瀉下。

其或冷積於中,不能去其滯,徒以熱藥壓之,冷積不得宣行,故熱與冷干而成泄,或澀或溏,裡急後重。是其候也。外此則傷食一證,失飢傷飽,胃不能消,心腹膨脹,所下酸臭可驗焉。治法當究其感受之源,然後為之固實。不窒其源,吾恐決潰四出,莫知其終者矣。雖然脾胃合氣,以消水穀,水穀既分,安有所謂泄?人皆以泄為脾恙,而不知腎病有泄焉。

白話文:

有的人腸胃累積了寒氣,無法排出,只是用熱藥去壓制它,寒氣得不到宣散,所以寒氣和熱氣交織在一起,導致腹瀉,忽冷忽熱、忽乾澀忽軟溏,裡急後重。這是它的症狀。除了這個之外,還有飲食不節制的一種疾病,就是飢飽失常,胃不能消化,導致脘腹脹滿,大便酸臭。治療的方法是要探究感受病邪的根源,然後為它固本培元。如果不堵住根源,恐怕會決堤四處潰散,不知道它的結局在哪裡。脾胃合氣,用來消化水穀,水穀消化,哪來的腹瀉?大家都認為腹瀉是脾的病,卻不知道腎病也有腹瀉。

腎泄何如?曰:腹痛無定處,似痢非痢,骨弱面黧,腳下時冷者是也。前件諸方,條例於後。至若泄利之後,腹滿身疼,是則為表裡俱病,先當溫里,急與四逆湯,然後解表,急以桂枝湯與之,《活人書》言之詳矣。抑猶有緒餘之論焉,肝者脾之賊,木能勝土,古人慮之固也。

白話文:

腎泄的癥狀是什麼?答:腹部疼痛沒有固定位置,像是痢疾但又不是痢疾,骨骼虛弱,臉色晦暗,腳底時常冰涼的狀態。前面所提的各個處方,會在後面條列出來。至於在泄瀉之後,腹滿身疼,這是表裡俱病,必須先溫補脾胃,趕緊服用四逆湯,之後再治療表症,趕緊服用桂枝湯,《活人書》裡有詳細的論述。另外,還有其他餘論,肝是脾的賊,木能勝土,古人考慮得很周到。

經曰:肝腎氣虛,為病泄瀉。亦孰知腎者所以守司於下,而肝者又門戶要束之具,束則不泄也。不然,泄瀉而面色青慘者,古書謂肝經受寒所致,特設當歸厚朴湯以主之,果何意哉!(下利惡證具載《活人總括》。)

白話文:

中醫經典文獻中記載:肝腎氣虛,就會導致泄瀉。究竟有多少人明白:腎臟的功用,是鎮守和統帥下焦,而肝臟則是負責約束和收束的器官,約束住就可能減少泄瀉。如果不這樣,出現泄瀉、面色青慘的症狀,古書上說那是肝經受寒所致,特地製定了當歸厚朴湯來治療,這是什麼意思呢?(下痢的病證具體記載在《活人總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