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十一 (4)

1. 治癰腫貼熁諸方

凡療暴熱欲成癰腫者。所貼熁藥。初時熱猛盛。炎熾難當。腫處若似有頭。即當上貼溫熱膏藥。引出其熱毒。此乃火就燥之義也。四畔赤焮處。搗生寒藥貼熁之。折伏其熱勢。亦如驅逐邪惡。撲火之義。夫生藥勢氣力精全。性味雄易。古來療者。不本物理。皆通周道。草膏已經油煉。

白話文:

凡是治療嚴重發熱,將要形成癰腫的疾病。所貼的敷料藥物。剛開始時熱勢猛烈。發炎嚴重,難以忍受。腫脹處好像有一個頭。這時應該敷上溫熱的膏藥。將熱毒引出來。這符合「火就燥」的原理。腫脹周圍發紅發熱的地方。搗碎生寒藥物敷在敷料上。壓制熱勢。這就像驅逐邪惡。撲滅火焰的道理一樣。生藥藥性強勁,氣力充足。性味雄厚。古時候醫者。沒有遵循這些物理原理。都通曉周易之道。草膏已經經過油煎煉製。

氣力殊微。欲使尫瘵者敵其勇夫。不亦難矣。況癰者壅也。要疏通。若初時便令以黏膏貼熁。豈得盡於鬱結不成膿乎。其中若熱氣不甚。或熱勢已衰。即任貼膏藥求瘥。凡貼熁腫藥。皮厚者。以藥塗故軟布。著肉貼之。腫皮薄者。即隔疏紗縠塗藥熁之。熁勿令藥在內著肉。或慮藥干。

白話文:

氣力微弱,要用弱者來對抗強者,這不容易。何況膿瘡是阻塞造成的,需要疏通。如果一開始就用黏膏貼敷,怎麼能完全排出毒素形成膿液呢?如果膿瘡中的熱氣不是太盛,或熱勢已經減退,就可以貼膏藥治療。所有貼敷膿腫的藥物,對於皮膚厚的情況,可用藥物塗抹軟布,緊貼在肉上。對於皮膚薄的情況,隔著疏鬆的紗布或絲綢塗藥貼敷。敷藥時避免藥物直接接觸傷口,以免造成感染。

即皮隨藥起。其所換藥。腫皮厚者宜干換。腫皮薄者宜濕換。列諸熁方於後。

治癰腫。熱毒疼痛。攻蝕肌肉。赤色虛腫。手不可近。欲成膿。及已有膿者。四畔赤腫。宜用寒水石散方。

寒水石(二兩),羊桃根(一兩銼),硝石(一兩),木香(半兩),白蘞(半兩),丁香(半兩)榆皮(半兩銼),赤小豆(一合),漢防己(半兩),川大黃(一兩生用)

白話文:

寒水石(80 公克) 羊桃根(40 公克,切碎) 硝石(40 公克) 木香(20 公克) 白蘞(20 公克) 丁香(20 公克) 榆樹皮(20 公克,切碎) 紅豆(240 公克) 獨腳金(20 公克) 生大黃(40 公克)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用頭醋旋調和。稀稠得所。塗故軟布上。貼瘡頭四畔赤焮處。候乾即易之。其瘡頭別研汲斯青黛。以少許水和。時時以鳥翎敷之。勿令乾燥。

白話文:

把上方的藥材搗碎成細粉,用陳醋慢慢調和均勻,調製到適合的濃稠度。塗抹在軟布上,敷在瘡口周圍發炎紅腫的地方。等藥乾了就更換。至於瘡口,另外研磨一些汲斯青黛,加少量水調和。用鳥毛棒時常塗抹在瘡口上,保持溼潤。

治癰腫。一切風毒熱腫。發背乳癰等疾。宜用此重臺散熁之方。

重臺(一兩),黃耆(一兩銼),川大黃(一兩生用),羊桃根(三分銼),硝石(三分),半夏(三分),白蘞(一分),莽草(三分),丁香(半兩),木香(半兩),沒藥(半兩),白芷(半兩),赤芍藥(半兩)

白話文:

重臺(50克),黃耆(50克,切碎),大黃(50克,生用),羊桃根(15克,切碎),硝石(15克),半夏(15克),白蘞(5克),莽草(15克),丁香(25克),木香(25克),沒藥(25克),白芷(25克),赤芍藥(25克)

上件藥。搗羅為散。有患處。以醋旋調。稀稠得所。塗故布。或疏絹上。日三貼之。以腫退為度。

治癰腫及發背有赤腫。熱痛不可忍。紫葛散方。

紫葛(三兩銼),川大黃(三兩生用),白蘞(三兩),玄參〔三(二)兩〕,黃芩(二兩),川升麻〔三(二)兩〕,榆白皮(二兩銼),木香(二兩),赤小豆〔三分(合)〕,黃連(三兩)

白話文:

紫蘇(150 克切碎),大黃(150 克,生用),白茅根(150 克),玄參(90 克),黃芩(100 克),川升麻(90 克),榆樹皮(100 克切碎),木香(100 克),赤小豆(15 克),黃連(150 克)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新汲水調如面脂。塗於腫上。干即更塗。

治發癰。腫皮剝爛。汁流出如火飈。熱甚不可耐。貼此令消。大黃散方。

川大黃(一兩生用),赤小豆(一兩),牡蠣(一兩),黃連(一兩),白蘞(一兩),土瓜根(一兩),當歸(一兩銼微炒)

白話文:

  • 川大黃:生用一兩
  • 赤小豆:一兩
  • 牡蠣:一兩,研磨成粉
  • 黃連:一兩
  • 白蘞:一兩,研磨成粉
  • 土瓜根:一兩
  • 當歸:一兩,切碎並稍加炒製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以雞子白調塗故布上。貼腫處。燥即易之。

熁癰腫。毒熱疼痛。玄參散方。

玄參(半兩),紫葛(半兩銼),川大黃(半兩生用),木香(半兩),卷柏(半兩),川芒硝(半兩),黃藥(半兩),紫檀香(半兩銼)

白話文:

  • 玄參(30克)
  • 紫蘇(30克,切碎)
  • 大黃(生用,30克)
  • 木香(30克)
  • 卷柏(30克)
  • 芒硝(30克)
  • 黃藥(30克)
  • 紫檀香(30克,切碎)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雞子白調和。稀稠得所。薄塗所患處。有瘡腫已破者。去芒硝。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成細粉,再用雞蛋清調和成糊狀,濃稠適中。薄薄地塗抹在患處。如果患處有已經破損的瘡腫,則需去除芒硝。

治癰腫。毒熱赤焮疼痛方。

川大黃(三分生用),杏仁(三分去皮生研如膏),鹽花(三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杏仁膏。都研令勻。以新汲水和。令稀稠得所。旋取塗腫上。干即易之。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成細末,加入杏仁膏。將兩者混合均勻,再加入新鮮的水。調整稀稠度適中,均勻塗抹在腫脹處。藥膏乾了就更換新的藥膏。

治癰腫發背。宜塗大黃散方。

川大黃(一兩生用),黃芩(一兩),白芷(三分),寒水石(一兩),白蘞(一兩),黃柏(三分銼),石膏(一兩),赤石脂(一兩),黃連(一兩去須)

白話文:

川大黃(10克,新鮮使用) 黃芩(10克) 白芷(3克) 寒水石(10克) 白蘞(10克) 黃柏(3克,切碎) 石膏(10克) 赤石脂(10克) 黃連(10克,去掉須)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漿水調為膏。厚塗於瘡上。干即易之。

治癰疽瘡腫。熱焮疼痛。宜貼柳木耳餅方。

木耳(一兩),龍葵根(一兩銼),黃連(三分去須),川芒硝(一兩),麥飯石(三分燒醋淬三遍),雄雀糞(一分),乳香(一兩),杏仁一兩其瘡有頭作孔者煨去皮尖無孔者和皮搗用之。)

白話文:

柳木耳(60克),龍葵根(60克,切碎),黃連(3克,去除根須),川芒硝(60克),麥飯石(3克,燒熱後用醋淬三遍),雄雀糞(6克),乳香(60克),杏仁(60克,如果瘡口有洞,則先煨熟後去除外皮;如果沒有洞,則連皮搗碎後使用)。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用漿水和。捏作餅子。如五錢厚。貼瘡頭。以單帛抹之。日二易之。

治癰疽發背。未結膿血。散腫氣。宜塗此方。

蛇蛻皮(二尺燒灰),雞子白(三枚),蕓薹子(二兩末),赤小豆(三合末),米醋(三合),蔓荊子(三合末),生馬齒莧(一握),灶中黃土末(二兩)

白話文:

蛇退下來的皮(約二尺長燒成灰) 雞蛋清(三枚) 蕓薹子(二兩研成粉末) 紅豆(三合研成粉末) 米醋(三合) 蔓荊子(三合研成粉末) 生馬齒莧(一把) 竈中的黃土粉末(二兩)

上件藥。都研令爛熟。用塗腫上。干即易之。

治癰腫。疼痛不止。宜貼野葛散方。

野葛皮(半兩銼),川大黃(半兩生銼),半夏(半兩),莽草(半兩),川芒硝(半兩),白蘞(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豬膽和如膏。攤於布上。敷腫處。干即換之。

又方。

甜葶藶(半兩),木通(半兩銼),川大黃(半兩生銼),莽草(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水和如稀膏。塗腫上。干即更塗。以瘥為度。

治癰未有頭。赤腫疼痛。宜塗此方。

繁柳草(四兩燒灰),白蘞(一兩),白芷(一兩),赤小豆(二合),川大黃(一兩生銼)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新汲水調如膏。塗腫上。干即易之。

治癰初結。腫振焮。散毒清涼膏方。

糯米(半升炒令焦黑於地上出火毒),生甘草(二兩銼)

白話文:

  • 糯米(半升,炒焦黑,在地上爆出火毒)
  • 生甘草(兩兩,切碎)

上搗細羅為散。看患大小。取雪水調塗腫上。干即易之。

治癰疽及一切毒腫。堅硬疼痛。攻衝四畔焮腫。抽熱毒。散腫氣。清水膏方。

羊桃根(一兩銼),川大黃(一兩生銼),黃芩(一兩),赤小豆(一合),黃柏(一兩銼),綠豆粉(一兩)

白話文:

羊桃根(60克,切片) 川大黃(60克,生品狀態切片) 黃芩(60克) 赤小豆(200克) 黃柏(60克,切片) 綠豆粉(60克)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用蕓薹菜。搗取自然汁。以蜜少許相和。調藥令稀稠得所。看四畔腫赤處大小。剪生絹上勻攤。可厚一錢。貼之。干即易。

白話文:

將上述藥物研磨成細粉。用蕓薹菜搗碎,取其自然汁液。加入少量蜂蜜混合。調節藥物的稀稠度至適當狀態。觀察腫脹發紅部位的大小,剪下相同的生絹,均勻地塗抹上藥物,大約一錢的厚度。將其貼在患處。藥物乾了就更換新的。

治癰瘡不消。欲結成瘻。宜貼大黃散方。

川大黃(一兩生用),黃芩(三兩),龍骨(一兩),甘草(一兩),黃連(一兩去須),當歸(一兩銼微炒),牡蠣(一兩),白蘞(一兩),白芨(一兩),赤芍藥(一兩),赤石脂(一兩)

白話文:

川大黃(生用,一兩) 黃芩(三兩) 龍骨(一兩) 甘草(一兩) 黃連(一兩,去除鬚根) 當歸(一兩,切片,微炒) 牡蠣(一兩) 白蘞(一兩) 白芨(一兩) 赤芍藥(一兩) 赤石脂(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用豬膽汁調塗於細布上。如腫大小貼之。燥即易之。

治癰初結。赤腫熱焮急痛。熁毒散腫方。

川硝石(三分),雄黃(三分細研),白芷(三分),白礬(三分),玄參(三分)

白話文:

硝石 (3 分) 雄黃 (3 分,研磨成細粉) 白芷 (3 分) 白礬 (3 分) 玄參 (3 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用生油和蜜調痛處。干即易之。以腫消為度。

治癰腫方。

益母草(不限多少)

上搗取汁。服三(一二)合。留滓封癰上。暖即易之。

又方。

天靈蓋(一枚唯陳者佳炙令微黑)

上搗細羅為散。用蜜調如面脂。以塗腫上。亦得內消。

治已覺有膿。未作頭者方。

上用木香。以醋磨塗之。干即更塗。不經數遍。當便作頭。

治癰初發熱。每腫痛方。

上用芥子並根葉。搗敷之。得山芥更良。

又方。

蔓荊子(一升)

上搗。細羅為散。以醋和如膏。封貼腫上。干即易之。

治癰腫發背。貼熁方。

菖蒲(不限多少濕者)

上爛搗。捏作餅子。可瘡大小貼。干即易之。此法神異。如冬月或無濕者。即以乾者杵末。用驢乳和搗為餅子用之。如不住瘡上。以帛抹之。

白話文:

將上方的爛部分搗碎,捏成餅狀。可以貼敷在各種大小的傷口上。貼久了後就要換新的。這個方法很神奇,如果是在冬天或傷口比較乾燥的情況下,可以使用乾燥的藥材搗碎,加入驢奶和搗成餅狀來使用。如果貼在傷口上不牢固,可以用布來固定。

又方。

槐子(一合),慎火草(一握)

上合搗令爛。以水和塗之。

又方。

伏龍肝(一兩末)

上以好醋和作膏。塗布上貼之。干即易之。

又方。

上用地松搗敷之。凡用皆數易之。勿令其燥。燥更生熱。

又方。

上搗苧麻根敷之。

又方。

上搗百合根敷之。

治癰膿不出方。

上用柳根細切封之。以布掩。燥復易之。

治癰初結腫。及發背方。

馬齒菜(一斤搗令爛)

上置於銅挲鑼中。安於新汲水上。候馬齒冷即罨腫上。熱即易之。當時其腫便消。

治癰已結聚。令不更長方。

上用小豆末以雞子清和塗之。

又方。

上用芫花末膠汁。和貼於上。燥復易之。腫毒當化為水。

治癰未消方。

莽草末

上以雞子白和塗紙。令厚貼上。燥復易之。有痛自瘥。

又方。

栝蔞根,赤小豆(各等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用醋調塗之。

又方。

白蘞(三分),藜蘆(一分去蘆頭)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用醋和如膏。貼腫上。日三易之良。

治癰腫未有頭。必穴方。

茅針(一枚)

上全者以水三合。煎五七沸。服之立潰。

又方。

上以醋磨黃藥塗之。

又方。

上用地龍糞水和塗之。

又方。

上用井底泥薄塗之。

又方。

上搗牛蒡根葉敷之。

又方。

上搗水芹敷之。

又方。

上搗水葒草敷之。

又方。

上搗龍葵菜敷之。

又方。

上搗芭蕉根敷之。

又方。

上搗車前葉敷之。

又方。

上搗雞腸草敷之。

又方。

上搗夏枯草敷之。

又方。

上搗積雪草敷之。

又方。

上搗酸漿葉敷之。

又方。

上搗蕓薹葉敷之。

又方。

上搗蒼耳敷之。

又方。

上搗蓼藍敷之。

又方。

上搗景天草。一名護火草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