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十一 (3)

1. 辨癰疽宜針烙不宜針烙法

夫癰疽者。頭少腫處多出膿。不快者宜針烙。膿未盛以前。不可不以諸藥貼熁救療。以安病者之心。膿成。即當棄藥從針烙也。既至膿成。即當決生死際。不可疑懼痛。頃刻之間。以至內潰。古今同斃斯疾。十有八九矣。通賢名識。固當不擾於死生之源。即斷其去就焉。夫患癰疽已成。

白話文:

癰疽這種病,一開始腫脹的地方不太明顯,但會化膿。如果患者感覺不舒服,應該用針灸或烙燙治療。在膿液還沒形成之前,不能不敷貼各種藥物來消炎並進行治療,以安撫病人的心。一旦膿液形成,就應該放棄藥物治療,改用針灸或烙燙。當膿液形成後,就必須決定生死的界限。不可因為害怕疼痛而遲疑。片刻之間,膿液就會潰爛到體內。古往今來的患者中,因這種疾病而死亡的比例高達十分之八、九。醫術精湛的名醫,當然不會為生死的問題所迷惑,而應立即決定是否治療。如果癰疽已經形成,

結腫須有出處。療之無不針。針無瘥。未有不針不利而瘥者。未有針利及時而不瘥者。嗚呼。痛之極也。眾熱聚攻。蝕其膏膜。為之腐爛。飢肉為之敗潰。內通貫臟腑。若不針烙決潰。熱毒無從而解。膿瘀無從而泄。或過時不針。即反攻於內。內既消敗。欲望其生。豈可得乎。

白話文:

皮膚上的結和腫脹(膿腫)必須有出口。治療時必定要針灸。如果針灸無效,那就沒有不針灸而能治癒的。沒有針灸及時而不能治癒的。唉呀!疼痛到了極點。眾多的熱邪聚集攻擊,腐蝕了膿腫的皮膜,導致它糜爛腐敗。膿血侵蝕肌肉導致潰爛。膿腫內部已經穿透並穿通臟腑。如果不針灸、烙傷、切開排膿,那麼熱毒就無法解除。膿液瘀血就無法排出。或者錯過了針灸的最佳時機,(膿腫)就會反過來攻擊內臟。內臟一旦被腐蝕消解,還想讓它生長出來,豈可可能?

嗟夫。此疾針烙取瘥。實為從容。疑而受斃。亦豈容易。此為必死之患。或隱諱此疾。或懼痛不針。此神奪其識。死期將至。諸可知也。癰則皮薄宜針。疽則皮厚宜烙。古法無烙。唯有針刺。烙即火也。亦謂之燔。針劫刺以其有劫病之功也。今用烙法多瘥殊穩。妙於鈹針法。

白話文:

唉!這種疾病用針灸或灼烙就能治癒,這其實是很容易的。但是如果懷疑而不敢治療,最終導致死亡,那可就不容易了。這是一種必定致命的疾病。有些人會隱藏這種疾病,或者因為害怕疼痛而不去針灸。這樣一來,神志就會受到侵蝕,死亡的時間也即將到來。所有這些都是可以預見的。癰瘡的話,皮薄宜用針灸;疽瘡的話,皮厚宜用灼烙。古代沒有灼烙的方法,只有針灸。灼烙就是用火,也稱為「燔」。至於針灸,因為它有劫治疾病的效果,所以稱為「劫刺」。現在使用灼烙的方法,治癒的病例很多,而且非常穩定,比針灸的方法更加精妙。

本用鈹針。烙法當用火針。如似火筋。磨頭令大小如棗核丸滑。用燈焰燒。須臾火作。炬數搵油燒令赤。皆須近下面烙之。一烙不透。即再烙之。令透。若其攻焮稍廣。即須散烙數處。並令透。則氣疏達。膿水易出。不假按抑。實者捻發為維。虛者以紙為維。塗引膿膏藥維之。

白話文:

本來要用鈹針。燒灼的方法應該用火針。就像燒熱的筋。把針頭磨成棗核那麼大,表面光滑。用燈焰灼燒。不一會兒針就燒熱了。用火把針燒紅,都要貼近皮膚灼燒。一次燒灼不透,就再燒一次。直到燒透。如果需要灼燒的範圍較廣,就需要散開在多個部位灼燒。都要燒透。這樣氣血才能流通,膿水才能容易流出來。不需要按壓它。實處用頭髮捻成線來引流。虛處用紙來引流。塗上外敷膏藥來引流膿液。

兼以膏藥貼之。常令開潤。勿令急躁。若其人羸瘠勿頓出膿。徐徐令出。若癰疽廣大。膿潰肌骨者。懼一時之痛。不肯四畔多下針烙。唯開三兩處而已。欲望其早愈。不亦難乎。常見有開腫者。不原審其淺深。所針烙。或當時無膿。經宿方潰。或下針不出。別處生頭。或抑捺焮動。

白話文:

同時使用膏藥敷貼。經常保持濕潤,不要讓傷口乾燥。如果患者身體瘦弱,不要一次性將膿液全部排出,應逐漸慢慢排出。如果癰疽面積大,膿液潰爛至肌肉和骨頭,患者恐懼一時的疼痛,不願意在四周多扎針灸或烙印,只在兩三處開孔。希望傷口早點癒合,這不是一件難事嗎?常見有人切開腫脹部位,沒有仔細判斷腫脹的深淺。所扎的針灸或烙印的部位,有時當時沒有膿液,過了一夜才潰爛。或者扎針後沒有膿液排出,其他部位又生出新的膿頭。或者壓迫和烙印導致病情惡化。

加益煩疼。遂便痛中加痛。真氣轉傷。詳其所由。是不遇良能也。經云。夫病淺著針深。則氣血伏沉。若病深針淺。則毒氣不泄。反為大癰。此之謂也。務求速瘥。腫內余膿及膿根未盡。便令瘡合。後必有再發之理。熟能言之。諸發腫都軟而不痛者。即並宜針烙。若發於背者。

白話文:

加劇疼痛。疼痛之中又加重疼痛,正氣受到傷害。詳細探究原因,是沒有遇到好醫生。

經書上說,如果病情輕微,卻針刺過深,就會導致氣血瘀積。若病情嚴重,針刺過淺,毒氣就會無法排出,反而形成大膿腫。這就是這個道理。

急於求成,腫脹之處還有膿液和膿根未盡,就讓傷口癒合。之後必然會有復發的道理。誰能明白這個道理呢?如果是所有腫脹都很軟且不痛,都應該針刺或烙灼。如果是長在背上的腫脹,

即須用水角乃得痊矣。

2. 辨癰疽宜水角不宜水角法

凡療癰疽發背。腫高堅硬。膿稠焮盛色赤者。宜水角。陷下肉色不變。軟慢稀者。不用水角。角法。於寬靜室中不當風處。平實地。掘一小坑。口稍闊於瘡腫。深一尺以下。去此坑二尺外。又為一坑子。口闊三四寸。旁穿兩坑令相通。灌水。並令去坑面二寸。於地上腰背下。

白話文:

凡是治療癰疽和發背的,如果腫塊高大堅硬,膿液黏稠滾燙,顏色發紅的,適合使用水角法。如果腫塊陷下,肉色不變,軟弱稀薄的,則不適合用水角法。

水角法:

  1. 在寬敞安靜的房間裡,選擇一個避風向陽的地方,地面平實。
  2. 挖一個小坑,坑口比瘡腫稍大,深度在一尺以上。
  3. 在距離這個坑兩尺遠的地方,再挖一個小坑,坑口寬約三四寸,並在兩個坑的側面打通,形成相通的管道。
  4. 注滿水,使水位距離坑口兩寸左右。
  5. 在地上放置一個墊子,讓患者腰背向下趴在水坑上。

先鋪油單三兩重。闢地氣。即以席薦。東西鋪坑口兩畔。令患者以瘡合坑上。無令偏側。腰間布氈褥。務令安穩。則得久角。角口兩畔。以繒帛遮擁。兼蓋覆。水坑口勿令通熱。被水引下滲地中。臥一炊久為度。瘀滯膿血並泄角中。熱盛者日夜三四遍。腫氣不侵。每日或兩度亦得。

白話文:

首先,鋪三兩重油紙,以隔絕地氣。接著,鋪上席子,東西兩側放置在坑口兩旁。讓患者將患處對準坑口,不要偏向一邊。腰間墊上厚布或褥子,確保患者感到舒適,這樣可以長時間懸吊。坑口的兩側,用布或絲織品遮蓋,並蓋住上方。坑口不可通熱,以免水滲入地面。每次懸吊大約一頓飯的時間。瘀滯的膿血會從坑口排出。熱盛的患者可以每天懸吊三四次。腫氣不侵的患者,每天一兩次即可。

候其毒解熱退。水角方止。中間以藥熁之。熱毒及癰。託命在醫。豈宜庸流。乖於理療。在意忖惻。心機百變。如護己身。始可濟人。大危續人命。凡看疾之人。尤須慧智。或有言中旁觸。遂使患者驚疑。至於庸醫昧於深理。就施針艾。尤不能精。用水角則太早。以火攻則稍遲。

白話文:

等待毒性解除、高熱退去,水腫才會消失。在此期間,要用藥物灼燒患處。熱毒和毒瘡,患者的性命託付在醫生手中。難道是庸醫可以勝任的嗎?如果治療方法違背道理,猜測不當,心意百般變幻,像保護自己的身體那樣,才能挽救他人。挽救垂危的生命。對於看病的人,尤其需要智慧。有的醫生說話時不注意旁敲側擊,使患者驚疑不定。至於庸醫,不明醫學深理,隨便使用針灸療法,尤其不能精確。如果太早用藥物灼燒,會使病情加重;如果太晚用火攻,毒瘡會惡化。

何者。疽之萌生。而用水角。則內熱毒畏冷。逼之卻入腠理。皮肉堅厚。毒氣內堅。肉變為膿。以致內潰。深可哀也。疽之已盛。而乃火攻。則火毒相擊。令人煩悶。加其虛憊。可不慎乎。或富貴之人。遭遇此疾。多貯水銀以為水角。尤妙。用水銀角法。

白話文:

什麼呢?膿疽剛開始形成,就用水角(一種外敷藥),這樣內部的熱毒害怕寒冷,就會被逼入皮肉組織中。皮膚和肌肉堅厚,毒氣被緊緊地困在裡面。肌肉變成膿,最後潰爛在裡面。這真是令人痛惜啊。膿疽已經嚴重了,再用火攻(一種外治法),火毒就會互相攻擊,讓人感到煩躁悶熱。加上身體虛弱,能不小心嗎?有些富貴人家,如果得了這種病,大多會用大量的水銀來做水角,這是最好的方法。用水銀角的方法如下:

上揀穩實地。穿一坑。口稍闊於瘡腫處。深可四五寸。先於坑中布紙五六重。襯水銀。諸餘鋪設。一依前方。其水銀多至一升已來。如無。只三五合亦得。

白話文:

要選擇穩固平整的地方,挖一個坑,坑口要比患處稍寬。深度約四到五寸。首先在坑中鋪上五六層紙,然後放入水銀。其他步驟與之前的方法相同。水銀的量可達一升以上,如果沒有這麼多,使用三到五合也可以。

3. 治癰諸方

夫癰者。由六腑不和所生也。六腑主表。氣行經絡而浮。若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陽不調。則六腑不和。榮衛虛者。腠理則開。寒客於經絡之間。經絡為寒所折。則榮衛稽留於脈。榮者血也。衛者氣也。榮血得寒則澀而不行。衛氣從之。與寒相搏。亦壅遏不通。氣者陽也。

白話文:

癰疽是由六腑不協調所引起的。六腑主控體表,氣血循行於經絡而浮於體表。如果我們過於喜怒無常,飲食不節制,導致陰陽失調,那麼六腑就會不協調。榮衛氣血虛弱的人,腠理就會疏鬆。寒邪趁虛入侵經絡,經絡被寒邪所阻滯,導致榮衛氣血滯留在經脈中。榮是指血液,衛是指氣。血液遇寒則凝澀不流,氣隨之運轉,與寒邪相搏,也會導致氣血壅塞不通。氣屬於陽氣。

陽氣蘊積。則生於熱。寒熱久不散。故積聚成癰。腑者陽氣。浮行主表。故癰浮淺。皮薄以澤。久則熱勝於寒。熱氣蘊結。傷肉而敗肌。故血肉壞化而為膿。其患在表。浮淺則骨髓不焦枯。腑臟不傷敗。故可治而愈也。

白話文:

當陽氣積聚,就會產生熱。如果熱和寒長期無法消散,就會積聚成癰。腑屬陽氣,浮行於體表,所以癰瘡浮淺、皮薄而有光澤。久而久之,熱氣超過寒氣,導致熱氣積結,損傷肌肉和皮膚,最終使血肉壞死化膿。這種病症位於體表,浮淺而不深,所以骨髓不會焦枯,五臟也不會受到損害,因此可以治療和痊癒。

治初見皮膚有瘡。恐成癰。腑臟壅澀。或寒熱噤痹。口乾心煩。犀角散方。

犀角屑(一兩),知母(一兩),木通(二兩銼),赤芍藥(一兩半),川升麻薺苨,葳蕤,黃芩甘草(生銼各一兩半),麥門冬(去心),馬牙硝(各二兩)

白話文:

犀牛角末(60克),知母(60克),木通(120克,銼碎),赤芍藥(90克),川升麻、薺苨、葳蕤、黃芩、生甘草(各90克,銼碎),麥門冬(去心)(120克),馬牙硝(120克)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入竹瀝一合。更煎一沸。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茶杯水,煎煮至六分之三。濾去藥渣,加入一合竹瀝。再煎沸一次。不限時間,溫熱服用。

治癰腫乳癰。臟腑壅滯。口乾。寒熱頭痛。嘔噦不能飲食。葛根散方。

葛根(銼),麥門冬(去心),紅雪(各一兩),犀角屑(半兩),葳蕤(二分),薺苨,赤芍藥,甘草(生銼各三分),石膏〔三(二)兩〕

白話文:

葛根(切碎)、麥門冬(去核)、紅參(各 1 兩)、犀牛角粉(半兩)、葳蕤(2 錢)、薺菜、赤芍藥、甘草(生,切碎,各 3 錢)、石膏(3 或 2 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入竹瀝一合。更煎一沸。不計時候溫服。

治癰瘡始覺。便宜服解毒散方。

犀角屑,木通(銼),川升麻,赤芍藥,川朴硝(五味各一兩),石膏(二兩),甘草(生銼),玄參,麥門冬(各半兩去心)

白話文:

犀角粉、木通(磨碎)、川升麻、赤芍藥、川朴硝(各一兩) 石膏(二兩) 甘草(生,磨碎)、玄參、麥門冬(各半兩,去除芯)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癰腫始發。熱毒氣盛。寒熱心煩。四肢疼痛。玄參散方。

玄參(半兩),甘草(半兩生銼),麥門冬(三分去心),前胡(去蘆頭),枳實(麩炒微黃),人參(去蘆頭),赤芍藥,生乾地黃黃耆,芎藭,赤茯苓,黃芩(九味各一兩),石膏(二兩)

白話文:

玄參(10克),甘草(10克,生用並切碎),麥門冬(6克,去心),前胡(去蘆頭),枳實(炒至微黃),人參(去蘆頭),赤芍藥,生乾地黃,黃耆,芎藭,赤茯苓,黃芩(以上各15克),石膏(30克)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竹葉二七片。小麥一百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把先前配好的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約12公克)。加入一杯水(約200毫升)、竹葉27片、小麥100粒。煎煮至水量剩下約三分之二,濾去藥渣。不限時間,溫熱服用。

治癰腫。熱氣大盛。寒熱進退。黃耆散方。

黃耆(銼),川升麻,川大黃(銼碎微炒),黃芩,遠志(去心),赤茯苓,赤芍藥(七味各一兩),生乾地黃(二兩),當歸(半兩),麥門冬(一兩半去心),人參(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生銼)

白話文:

黃耆(切細),升麻,大黃(切碎後微炒),黃芩,遠志(去心),赤茯苓,赤芍藥(以上七味各一兩),地黃(生曬的,二兩),當歸(半兩),麥門冬(一兩半去心),人參(半兩去鬚根),生甘草(半兩切細)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兩(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發癰腫。熱毒疼痛。心神煩悶。生地黃散方。

生乾地黃(二兩),玄參(一兩),甘草(一兩生銼),赤芍藥(一兩),黃耆(一兩銼),木通(一兩銼),黃芩(一兩),當歸(一兩銼微炒),地骨皮(一兩),赤茯苓(一兩半),川升麻(一兩),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白話文:

生曬黃芩(120克),玄參(60克),生甘草(60克,切碎),赤芍藥(60克),黃耆(60克,切碎),木通(60克,切碎),黃芩(60克),當歸(60克,微炒切碎),地骨皮(60克),赤茯苓(90克),川升麻(60克),川大黃(60克,切碎微炒)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竹葉二十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癰腫。結硬疼痛。宜服內消散方。

赤小豆(一合熬令熟),人參(一兩去蘆頭),甘草(一兩生銼),蘧麥(一兩),白蘞(一兩)當歸(一兩銼微炒),黃芩(一兩),防風(一兩去蘆頭),黃耆(一兩銼),沉香(一兩),川升麻

白話文:

材料:

  • 赤小豆(1 杯,煮熟)
  • 人參(50 克,去除根鬚)
  • 甘草(50 克,生鮮,切碎)
  • 蘧麥(50 克)
  • 白蘞(50 克)
  • 當歸(50 克,切碎,微炒)
  • 黃芩(50 克)
  • 防風(50 克,去除根鬚)
  • 黃耆(50 克,切碎)
  • 沉香(50 克)
  • 川升麻(適量)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水調下二錢。

治癰腫不能潰。野葛散方。

野葛皮(一分),龍骨(二兩),乾薑(半兩炮裂銼),桂心(一兩),栝蔞〔一(二)兩乾者〕王不留行(一兩)

白話文:

野葛皮(3 克),龍骨(60 克),乾薑(15 克,炮裂後研磨),桂心(30 克),栝蔞(30 或 60 克,乾燥的),王不留行(30 克)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二錢。

治癰腫及發背。乳癰。一切毒腫。悉能內消。膿化為水。犀角丸方。

犀角屑(一兩),川升麻(一兩),黃耆(一兩半銼),防風(一兩去蘆頭),黃芩(一兩),當歸(一兩銼微炒),梔子仁(一兩),吳藍(一兩),甘草(一兩生銼),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巴豆(半兩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白話文:

犀牛角粉(60克),川升麻(60克),黃耆(90克,切碎),防風(60克,去除蘆頭),黃芩(60克),當歸(60克,切碎並微炒),梔子仁(60克),吳藍(60克),甘草(60克,生用並切碎),川大黃(60克,切碎並微炒),巴豆(30克,去皮去心,研磨並用紙包裹,壓出油脂)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腹。以粥飲下三丸。當快利為度。即吃冷白粥止之。未利。加至五丸。

白話文:

上述藥物將其搗碎成粉末。加入蜂蜜,再搗三五百度,製成丸子,大小約為梧桐子的種子。每次服用前空腹,用稀粥送服三丸。到達通暢排便的效果為準。如果還未通暢,增加服藥丸至五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