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四十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十五 (2)

1. 腳氣灸法論

凡得腳氣。便速灸之。並服諸湯散。無不瘥者。唯宜急治之。若人但灸而不服藥。服藥而不灸者。則半瘥半死矣。若著灸服藥得瘥者。或至一二年後更發動。覺得便須依法速灸之而兼服湯散者。治十十愈。若輕此病者。當時雖不即惡。療之不猛。根源不除。久久期於殺人。不可不精以為意也。

白話文:

凡是得了腳氣病的,要立即灸治,同時服用各種湯藥藥散,沒有治不好的。但應趁早治療。如果只灸而不吃藥或者只吃藥而不灸,就只能半好半壞。如果灸治服藥後已經好轉,或者是一兩年後又復發,只要一察覺到,就必須按照方法迅速灸治,並且同時服用湯藥藥散,這樣十有十能治好。如果輕視這個病,雖然當時看起來不嚴重,但如果不猛烈治療,根源沒有清除,日積月累,就會奪人性命。不可不謹慎對待。

凡風毒氣。若攻內。則心急壅悶。不療至死。若攻外。毒出皮膚。則頑痹不仁。宜摩膏為佳。若未出皮膚。在營衛刺病者。隨痛處急宜灸。二三十壯即瘥。不必要在正俞穴也。但腹背手足諸要穴皆能療此病。縱明堂無正文。但隨所苦火艾徹處毒氣便散。遠方無藥物處。便宜灸之。

白話文:

凡是風毒之氣,如果侵犯身體內部,就會導致心悸胸悶,如果不治療就會致命。如果侵犯身體外部,毒氣會發作於皮膚,就會導致頑固的麻痺和感覺缺失。此時宜用按摩膏藥治療。如果毒氣尚未發作於皮膚,而是停留在營氣衛氣中,引起疼痛,則應立即在疼痛部位進行灸療。灸二十到三十壯即可痊癒,不必拘泥於正經的腧穴。只要是腹背手足等要穴,都能治療這種疾病。即使明堂穴上沒有特定的穴位,也可以根據疼痛部位施灸,讓毒氣散去。如果遠離醫藥,無法獲得藥物,可以使用灸療作為替代治療。

如不遇倉卒依穴次第灸之。善莫加矣。又灸瘡瘥後。瘢色赤白平復如本。則風毒盡矣。若色青黑者。其毒仍在。更灸勿止。待肢體輕利。乃住矣。

白話文:

假如沒有突發情況,可以按照穴位的順序進行艾灸。沒有比這更好的了!另外,在膿瘡癒合後,疤痕處的顏色變成紅白,平復如初,說明風毒已經完全清除。如果疤痕處的顏色仍然是青黑色,說明毒素仍然存在,需要繼續艾灸,直到肢體感覺輕鬆靈活為止。

2. 治腳氣緩弱諸方

夫腳氣緩弱者。皆感於風毒所致。初得此病多不即覺。或先無他病而忽得之。或因眾病後所得。始即甚微。飲食嬉戲。氣力如故。當熟察之。其狀自膝至腳。已有不仁。或即痹。或淫淫如蟲所緣。或腳指及脛。洒洒痠痛。或屈弱不能行。或微腫及酷冷。或疼痛。或緩縱。或不遂。

白話文:

腳氣浮腫虛弱的人,都是因為接觸到有毒的風邪而導致的。剛開始得這種病時,很多人都不會立即發現。有些人以前沒有其他疾病,但突然患上腳氣。有些人是在患上其他疾病後纔得到這種病的。病一開始時,症狀很輕微。飲食作息都和以前一樣,體力也沒有什麼變化。但是要仔細觀察,從膝蓋到腳部已經出現異常。例如腳部麻木不仁,或者出現痠麻的感覺,就像有蟲子在緣一樣。腳趾和脛骨部位可能會痠痛,或者彎曲無力,無法行走。腳部可能會輕微腫脹,而且感到非常寒冷。有些患者會有疼痛感,或者腳部癱軟無力。

或攣急。或至困。能飲食者。或有不能者。或見飲食而嘔吐。惡聞食氣。或有物如指。發於踹腸徑上衝心氣上者。或舉體轉筋。或壯熱頭痛。或胸心忪悸。寢處不欲見明。或腹內苦痛而兼下者。或言語錯亂有妄誤者。或眼濁精神昏憒。此皆病之證也。若治之稍緩。便上入腹。

白話文:

(症狀可能包括):

  • 肌肉痙攣或疼痛
  • 嚴重時會陷入昏迷
  • 能進食的(患者),有些無法進食
  • 有些看到食物就會嘔吐,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噁心
  • 有些會感到胸中如有手指頂住,從腸道直衝入心,氣體上逆
  • 全身抽筋
  • 發燒、頭痛
  • 胸悶心悸,不喜歡在明亮的地方休息
  • 腹痛並伴有腹瀉
  • 言語錯亂或神智不清
  • 眼睛發紅、精神恍惚

這些都是病症的表現。如果治療稍有延誤,病情就會加重,病情會轉移到腹部。

入腹或不腫。胸脅氣滿。便即殺人。急者不全日。緩者或一二三月。初得此病。宜速治之。不同常病。既入臟則難療也。

白話文:

治腳氣緩弱。煩疼悶亂。不遂行李。宜服羚羊角散方。

羚羊角屑(三分),石斛(一兩去根銼),白朮(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赤茯苓(一兩),白前(半兩),獨活(一兩),芎藭(半兩),桑根白皮(一兩銼),黃芩(半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桂心(半兩),漢防己(半兩)

羚羊角粉末(三分)

石斛(一兩,去掉根部並切碎)

白朮(半兩)

防風(半兩,去掉莖端)

赤茯苓(一兩)

白前(半兩)

獨活(一兩)

川芎(半兩)

桑樹根白皮(一兩,切碎)

黃芩(半兩)

附子(半兩,炮製並去掉皮和臍)

桂心(半兩)

漢防己(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上方藥材研成粗粉。每次服用四錢。用一中盞水,加入生薑半錢。煎煮至六分之一的量。去掉渣滓。不限服用時間。溫熱服用。

治腳氣緩弱。頑痹少力。語澀心煩。宜服麻黃散方。

麻黃(三分去根節),防風(三分去蘆頭),桂心(半兩),當歸(半兩銼碎微炒),檳榔(半兩),黃芩(三分),獨活(三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升麻(三分),犀角屑(三分),赤茯苓(三分)

白話文:

  • 麻黃(3分,去掉根部和節點)
  • 防風(3分,去掉蘆頭)
  • 桂心(半兩)
  • 當歸(半兩,切碎,微炒)
  • 檳榔(半兩)
  • 黃芩(3分)
  • 獨活(3分)
  • 甘草(半兩,炙烤至微紅,切碎)
  • 川升麻(3分)
  • 犀角屑(3分)
  • 赤茯苓(3分)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腳氣。皮肉頑痹。筋骨疼痛。腳膝緩弱。行李不得。獨活散方。

獨活(一兩),丹參(半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細辛(半兩),五加皮(半兩),牛膝(半兩去苗),芎藭(半兩),白殭蠶(半兩微炒),桑根白皮(一兩半銼),麻黃(一兩去根銼),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白話文:

獨活(50 克),丹參(25 克),附子(25 克,炮裂去皮,去臍),細辛(25 克),五加皮(25 克),牛膝(25 克,去苗),芎藭(25 克),白殭蠶(25 克,微炒),桑根白皮(75 克,切碎),麻黃(50 克,去根,切碎),杏仁(15 克,用熱水浸泡,去皮,尖端和皮質層,雙仁,麩炒至微黃)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腳氣。緩弱頑痹。行立無力。天雄散方。

天雄(半兩炮裂去皮臍),羌活(半兩),木香(半兩),川大黃(三分銼碎微炒),大麻仁(三分)桂心(半兩),訶黎勒皮(三分),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萆薢(三分銼),防風(三分去蘆頭),獨活(三分),芎藭(三分),山茱萸(三分),桑根白皮(一兩銼),大腹皮(一兩銼),漢防己(半兩),檳榔(一兩),郁李仁(一兩湯浸去皮微炒)

白話文:

  • 天雄(半兩,爆裂去皮臍)
  • 羌活(半兩)
  • 木香(半兩)
  • 川大黃(三分,切碎微炒)
  • 大麻仁(三分)
  • 桂心(半兩)
  • 訶黎勒皮(三分)
  • 枳殼(三分,麩皮炒微黃,去瓤)
  • 青橘皮(半兩,浸泡沸水中去白瓤,烘烤)
  • 萆薢(三分,切碎)
  • 防風(三分,去草頭)
  • 獨活(三分)
  • 芎藭(三分)
  • 山茱萸(三分)
  • 桑根白皮(一兩,切碎)
  • 大腹皮(一兩,切碎)
  • 漢防己(半兩)
  • 檳榔(一兩)
  • 郁李仁(一兩,浸泡沸水中去皮微炒)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腳氣。緩弱頑痹。心神煩悶。言語謇澀。不欲飲食。宜服漢防己散方。

漢防己(一兩),麻黃(一兩去根節),赤茯苓(一兩),丹參(一兩),牛膝(一兩去苗),獨活(一兩),黃耆(一兩銼),防風(一兩去蘆頭),人參(半兩去蘆頭),犀角屑(一兩),羚羊角屑(一兩),木香(半兩),桂心(一兩),石膏(一兩),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檳榔(一兩)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桑根白皮(一兩銼),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白話文:

漢防己(50克),麻黃(50克,去掉根和節),赤茯苓(50克),丹參(50克),牛膝(50克,去掉根苗),獨活(50克),黃耆(50克,切碎),防風(50克,去掉蘆頭),人參(25克,去掉蘆頭),犀牛角屑(50克),羚羊角屑(50克),木香(25克),桂心(50克),石膏(50克),半夏(25克,用熱水洗七次,去掉黏液),檳榔(50克),杏仁(50克,用熱水浸泡,去皮尖,去掉雙仁麩,炒至微黃),川大黃(25克,切碎,微炒),桑根白皮(50克,切碎),附子(50克,炮裂後去掉外皮和肚臍),枳殼(25克,麩炒至微黃,去掉瓤)。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腳氣。緩弱頑痹。痰壅氣滿。心胸悶亂。不欲飲食。宜服此方。

獨活(一兩),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天門冬(一兩去心),黃耆(一兩銼),甘菊花(一兩)防風(一兩去蘆頭),側子(一兩炮裂去皮臍),漢防己(一兩),檳榔(一兩),赤茯苓(一兩)牛膝(一兩去苗),天雄(一兩炮裂去皮臍),生乾地黃(一兩),半夏〔二(三)分湯洗七遍去滑〕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獨活(50克) 枳殼(50克,用麩皮炒至微黃,去除內瓤) 天門冬(50克,去除中心部分) 黃耆(50克,切碎) 甘菊花(50克) 防風(50克,去除根須) 側子(50克,爆裂後去除皮和臍) 漢防己(50克) 檳榔(50克) 赤茯苓(50克) 牛膝(50克,去除幼苗) 天雄(50克,爆裂後去除皮和臍) 生地黃(50克) 半夏(10-15克,用熱水洗七次去除黏液) 甘草(25克,炙烤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腳氣。緩弱無力。不能行步。宜服此方。

黑豆(三升),附子〔一(二)兩生用去皮臍〕,天雄(二兩生用去皮臍)

以上三味。用水一斗。同煮。候豆爛熟。即出。薄切焙乾。去豆用汁。

天麻〔一(二)兩〕,五加皮(二兩),牛膝(二兩去苗),威靈仙(二兩)

白話文:

天麻〔60-120 克〕,五加皮〔120 克〕,牛膝〔120 克,去除根鬚〕,威靈仙〔120 克〕

上件藥。都搗。細羅為散。入豆汁中。煎如稀餳。每於食前。以溫酒調下半匙。

治腳氣。緩弱頑痹。脹滿上氣。不下食。宜服此方。

枳實(一兩麩炒微黃),桂心(一兩),白朮(三分),赤茯苓(三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一錢。

治腳氣緩弱。皮肉頑痹。關節抽痛。骨熱煩疼。頭旋目眩。眼暗漠漠。腎連膀胱相應。時復氣攻疼悶。宜服牛膝丸方。

牛膝〔二(一)兩去苗〕,丹參(一兩),獨活(一兩),白蒺藜(一兩微炒去刺),萆薢(一兩銼)大麻仁(一兩),木香(二分),桂心(三分),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臍),玄參(三分),羚羊角屑(三分),車前子(三分)

白話文:

牛膝(去苗,二錢半),丹參(一錢),獨活(一錢),白蒺藜(微炒去刺,一錢),萆薢(銼碎,一錢)大麻仁(一錢),木香(二分),桂心(三分),附子(炮裂去皮臍,三分),玄參(三分),羚羊角屑(三分),車前子(三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暖酒下三十丸。

白話文:

上述藥物研磨成粉, 加入蜜,搗數百次,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於飯前,用溫酒送服三十丸。

治腳氣。緩弱無力。心腹滿悶。石斛丸方。

石斛(一兩去根銼),牛膝(一兩去苗),桂心(三分),丹參(三分),獨活(三分),赤茯苓(一兩),萆薢(一兩銼),薏苡仁(一兩),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檳榔(二兩),白蒺藜(一兩微炒去刺),麻黃(一兩去根節),楮實(三分水淘去浮者曬乾微炒)

白話文:

石斛(一兩,去除根部,切碎) 牛膝(一兩,去除莖葉) 桂枝(三分) 丹參(三分) 獨活(三分) 紅茯苓(一兩) 木瓜(一兩,切碎) 薏苡仁(一兩) 附子(一兩,炮製後去除外皮和臍部) 枳殼(一兩,小麥麩皮炒製至微黃,去除內瓤) 檳榔(二兩) 白蒺藜(一兩,微炒後去除刺) 麻黃(一兩,去除根部和節點) 楮實(三分,用水漂洗去除浮物,曬乾後微炒)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暖酒下三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