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四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十五 (1)

1. 腳氣論

論曰。夫腳氣者。晉宋以前。名為緩風。小品謂之腳弱。古來無腳氣之說。而病源有腳氣之候者。皆因良醫所立。以其病從腳起。故曰腳氣。如此則緩風腳弱。得其總稱矣。然皆由感於風毒所致。其病先從腳起。漸入腿䏶。遍及四肢。令人不覺。或見食嘔吐。惡聞食氣。或腹痛不利。

白話文:

古書上說,腳氣病在晉朝和宋朝以前,被稱為「緩風」,《小品》一書則稱之為「腳弱」。而「腳氣」這個說法,在古代並不存在。之所以病源學中出現「腳氣」的說法,都是因為名醫們根據病情的特徵而命名的。由於這種病最初從腳部開始,因此稱為「腳氣」。這樣一來,「緩風」和「腳弱」就有了總稱。

然而,它們都是感染了風毒所導致的。這種疾病最初從腳部開始,逐漸蔓延到小腿、大腿,最後遍及全身。讓人不知不覺中患病。有的患者會出現嘔吐、厭惡食物氣味的症狀;有的會出現腹痛、大便不通的症狀。

大小便秘澀。或胸中忪悸。不欲見光明。或精神昏沉。或喜多忘誤。言語謇澀。頭痛心煩。或時節熱疼。或身體酷冷。腳膝欲痹。或時復轉筋。或小腹不仁。或腳腫不腫。或百節攣急。或緩縱不隨。此皆腳氣之候也。然此病多即不覺。或無他疾而忽得之。或因眾病後得之。初起甚微。

白話文:

大便小便都乾燥阻塞。有的人感到胸悶心悸。不願意見到光亮。或者精神昏沉。或者容易健忘、做錯事。說話不流利。頭痛心煩。有時感到有熱痛。或者身體十分寒冷。腳和膝蓋有麻痺感。有時還有抽筋。或者小腹不適。或者腳腫或者不腫。或者全身關節僵硬疼痛。或者肌肉鬆弛、無法控制。這些都是腳氣的症狀。但是這種疾病常常在不知不覺中發病。有的人沒有其他疾病,突然就得了腳氣。有的人是在其他疾病之後得的。剛開始的時候症狀很輕微。

食飲嬉戲氣力如故。唯卒起屈弱者。是其始也。若不早治。漸至不仁。毒氣上攻於心。便致危殆。急不旋踵。寬延歲月爾。古方多用風引續命等湯。療氣毒。而風多者得瘥。若以腳氣法。用療風病藥。而十愈八九矣。如應病用藥。終無不瘥。腳氣非死病。若不肯療。自取其斃。

白話文:

飲食作樂,體力如常,只有在突然起身時,四肢無力。這是腳氣病的初期。如果不趕緊治療,逐漸會發展到麻木不仁。毒氣上攻心部,就會危急生命,猝不及防。拖延時間,只能暫時緩解。古方多用「風引續命」等湯劑來治療氣毒。其中風氣較重的患者可以得到痊癒。如果按照腳氣病的方法,用治療風疾的藥物,十個患者中八九人可以治癒。只要對症用藥,最終都能痊癒。腳氣病不是不治之症。如果拒絕治療,那就只能自取滅亡。

非病能殺人也。夫江東嶺南。土地卑濕。氣候不同。夏則炎毒鬱蒸。冬則溫暖無雪。風濕之氣。易傷於人。故經云。浸濕襲虛。病起於下。所以風毒多從下上。腳先屈弱。然後痹疼。兩脛微腫。小腹不仁。卒上衝心。便至危困。其病多以春末夏初發動。得之皆因熱蒸。春發如輕。

白話文:

不是疾病本身能殺人,而是因為江東和嶺南地區的氣候環境特殊。

這兩地地勢低窪潮濕,氣候和中原不同:夏天炎熱潮濕,冬天天氣溫暖不下雪。這種風濕之氣容易侵襲人體。正如經文所說:「濕氣浸入虛弱處,疾病由下而生。」因此,風濕毒邪往往從下往上侵襲,導致腳部先屈弱無力,然後出現痠痛麻痺,小腿輕微腫脹,小腹沒有知覺。最後突然衝擊到心臟,危及生命。這種病症多在春末夏初發作,都是因為受到熱氣蒸發的影響。春天發作的病情較輕。

夏發更重。入秋稍輕。至冬自歇。大約如此。亦時有異於此候者。京國室女婦人。或少年學士。得此病者。皆以不在江嶺。庸醫不識。診為他疾。皆錯療之。而有死者。則風毒行天下。非獨江嶺間也。婦人之病。又非腎虛。而得自卑濕之地。斯病由眾不為此療。枉死甚多。深可哀悼也。

白話文:

夏季病情加重,入秋後稍輕,到了冬天自然好轉。大概情況是這樣,但也有人不符合這種規律。京城裡未出嫁的女子或年輕書生,患上這種病,往往是因為不在長江流域,庸醫不認識,誤診為其他疾病,導致治療錯誤。其中有人因此而死亡,說明風毒在全國各地流行,不僅限於長江流域。婦女患上這種病,不是因為腎虛,而是居住在潮濕低窪的地方。這種病由於大多數人不知道怎麼治療,枉死的人非常多,令人十分悲痛和惋惜。

2. 腳氣診脈訣

夫診候者。當察四時之脈。兼明三部九候七診虛實。然始知爾。若非洞曉微妙。無以別其生死。夫腳氣入臟。脈有三品。內外證候相似。但脈異爾。若病人脈得浮大而緩者。宜服續命湯。若風盛者。宜作越婢湯。加白朮服之。若脈轉駛而緊。宜作竹瀝湯。若脈微而弱者。經言自瘥。

白話文:

診脈時,要觀察四季的脈象,並瞭解三部、九候、七診的虛實。這樣才能真正瞭解病情。如果不深刻理解這些細微的差別,就無法分辨生與死。

如果腳氣侵入臟腑,脈象有三種情況。內外證狀相似,只是脈象不同。

如果病人的脈象浮大而緩,應服用「續命湯」。

如果風氣旺盛,應服用「越婢湯」,並加入白朮。

如果脈象轉為急速而緊,應服用「竹瀝湯」。

如果脈象微弱,根據經文記載,可以自行痊癒。

浮大而緊駛者。三品之中惡脈也。若得沉細而駛者。此脈正與浮大緊者。同是惡脈。浮大者病在表。沉細者病在裡。治亦不異。當以意消息爾。上氣脈數不得臥者死。腳氣心脈急。氣喘不停。或自汗數出。乍寒乍熱。其脈促短而數。嘔吐不止者死。

白話文:

**浮大而緊促的脈象:**三種脈象中最壞的。

若得到沉細而流利的脈象: 這種脈象與浮大緊促的脈象相等,都是惡脈。浮大的脈象表示疾病在外表,沉細的脈象表示疾病在內部。治療方法沒有不同,應靈活運用。

氣上衝、脈搏數無法入睡的: 死亡。

腳氣、心脈急促、氣喘不止、自汗淋漓、忽冷忽熱: 脈搏短促而數,嘔吐不止,死亡。

3. 腳氣所中處論

問曰。風毒中人。隨處皆得作病。何為偏著於腳。答曰。夫人有五臟。心肺二臟。經絡所起。在手十指。脾肝腎三臟。經絡所起。在足十指。夫風毒之氣。皆起於地。地之寒暑風濕。皆作蒸氣。足常履之。所以風毒之中人也。必先中於腳。久而不瘥。流入四肢腹背頭項。凡風毒中人。

白話文:

有人提出疑問:風毒會侵入人體,並且可以在任何地方引發疾病,為什麼它偏偏會發作在腳部呢?

回答者解釋說:人體有五臟,其中心和肺經絡的起始點在雙手十指,脾、肝、腎經絡的起始點在雙腳十指。風毒之氣都從地面產生,地面的寒氣、暑氣、風氣、濕氣都會蒸發形成水汽,而雙腳經常接觸地面,因此風毒侵入人體時,首先會侵害雙腳。如果長期不治療,風毒會蔓延到四肢、腹部、背部和頭頸等部位。凡是風毒侵入人體,

即卒不覺。漸入臟腑。翕然大悶。方始覺之。或遇庸醫不能自別。漫作余治。方法違背。往往多斃。既有陰陽逆順。當須依候療之。若此乖違皆是夭橫也。

白話文:

一開始沒有感覺,逐漸進入內臟。突然間悶痛難受,這時候才發現。或者遇到庸醫無法分辨,隨意治療。治療方法背道而馳,常常導致死亡。既然有陰陽順逆,就必須根據症狀治療。如果違背這些原則,都將導致橫死。

4. 腳氣得之因由論

夫四時之中。皆不得久坐久立濕冷之地。亦不得因酒醉汗出。脫衣靴帽。當風取涼。皆成腳氣。若暑月久坐久立濕地者。則熱濕之氣承入經絡。病發必熱四肢疼悶。若寒月久坐久立濕冷之地。則冷濕之氣上入經絡。病發則身體皆酷冷轉筋。若當風取涼得之者。病發則皮肉頑痹。

白話文:

在不同的季節中,都不要長時間坐在或站在潮濕寒冷的地方。也不要因為喝酒後出汗,就脫掉衣服和帽子,迎風取涼。這些行為都會導致腳氣。如果在夏天長時間坐在或站在潮濕的地方,則濕熱之氣會進入經絡。發病時必定會發熱,四肢疼痛和胸悶。如果在冬天長時間坐在或站在潮濕寒冷的地方,則寒濕之氣會進入經絡。發病時,全身都會感到極度寒冷和筋骨抽搐。如果迎風取涼而得病,發病時皮膚和肌肉會變得很僵硬和麻木。

諸處瞤動。漸漸向頭。凡常之日。忽然暴熱。人皆不能忍。當於此時。必不得頓取於寒以快意也。卒有暴寒。復不得受之。皆生病也。世有勤學之士。一心注意於事。久坐行立濕地。不得轉動。冷風來擊。入於經絡。不覺成病。故風毒中人。或先中足十指。或先中膝以下腨脛表裡者。

白話文:

身體各處有跳動感,逐漸往頭部移動。平日裡,突然感到非常燥熱,常人無法忍受。此時,不可一時爽快而突然受寒,這樣會導致突然受寒,也同樣會生病。世上有一些勤奮好學的人,專心於事物,長久坐在濕地上或站立不動,無法轉動身體。冷風吹襲,進入經絡,不知不覺就生病了。所以,風毒入侵人體,有時先入侵足部十趾,有時先入侵膝部以下的肌肉和脛骨裡外側。

若欲使不成病者。初覺即灸所覺處三十壯。因此即愈。不復發也。

5. 腳氣兼諸病論

夫腳氣或兼諸病者。則依證以余藥對之。若乳石發動。則以利大小便藥療之。若皮膚虛腫或水病。則以治水之藥療之。余皆仿此也。

白話文:

如果腳氣病合併其他疾病,就要根據症狀使用其他藥物來治療。例如:如果乳石引起了症狀,就使用利尿通便的藥物來治療;如果皮膚虛腫或有水腫症狀,就使用利水消腫的藥物來治療。其他情況也以此類推。

6. 腳氣補瀉論

夫腳氣之病。皆因風濕毒氣所致。亦云腎虛受之。為療之法。如須察其虛實。或庸醫但見病者虛羸。即用補藥。或服不終劑。則多其斃。且補瀉之法。須順四時。春秋二時宜急補瀉夏月疾盛。專須利汗。入冬以後及用補藥縱小小加減終不越此法。且風毒之氣形候不同。發動既殊。

白話文:

腳氣病是由風邪濕毒造成的。有人也認為是腎虛導致的。治療的方法,需要辨別虛實。有的庸醫只看到病人虛弱,就用補藥。或者服藥沒有按劑量服用,就會導致病人死亡。補瀉之法必須順應四季變化。春天和秋天,宜早補早瀉;夏季病情嚴重,特別需要利汗;冬季以後,可以開始服用補藥。但用藥加減也不能超過這個原則。風毒的形狀和特徵不一樣,所以發作的時候也不一樣。

為療亦別。雖前方經效。後用加增。旬日之間變假不等。不可專為膠柱以自誤也。若風毒未退。恆須服藥。此見病者皆以輕疾致斃。或以病小。則言自瘥。廢藥不服。或已服藥而患未退。藥病相違。乃改為他療。蓋由自誤。非天之夭也。

白話文:

治療方法也是有所區別的,儘管前面藥方已經見效,後面也要根據情況增減。在十天半個月之間,病情會發生各種不同的變化,不能死板地遵循某個經驗方而導致誤診誤治。假如風毒沒有消除,就必須堅持服藥。許多患者都是因為輕視小病而導致死亡。有的人認為病情輕微,就自以為會痊癒而停藥。也有人服藥後病情沒有好轉,藥物與病情相悖,於是改用其他療法。這些都是自己誤診導致的,不是天意造成的。

7. 腳氣虛實調養論

夫腳氣。病者雖虛羸。不可多服補藥。補藥令人心腹脹。氣實便死。非瀉不瘥。又不可見虛而不瀉也。見氣實而死者甚眾。十中無一人服藥致虛而殂者。縱甚虛羸。亦須微微通泄。亦宜時取汗也。其有大虛者。微用補藥助之。兼折風毒。十月以後。酒中通用補藥。病者有冷有熱。

白話文:

所謂腳氣病,患者雖然身體虛弱瘦弱,但不可過度服用補藥。補藥會導致心腹脹滿,氣血滯實,進而造成死亡。必須用瀉下藥才能治癒。但也不能看到患者虛弱就不瀉。親眼見過許多因氣血滯實而死亡的患者,而因服用補藥導致虛弱而死亡的患者卻極少。即使身體十分虛弱,也需要適度通利腸道以及適時發汗。對於極度虛弱的患者,可以少量使用補藥協助治療,同時去除風毒。十月過後,可以在酒中加入補藥服用。患者體質有的偏寒,有的偏熱。

須臨時詳察。不可專用舊方。若患微者。服煮散壓之。風盛當服大湯。非煮散能制。若不時時服藥。攻心便死。然此疾不宜多臥。每食了須徐徐用力以散穀氣。舒暢性情。勿恣睡也。數令挼按身體。勿令邪氣稽留於營衛之中。仍須數動關節。此亦調養之要。常能如此。關節中氣即自消散。

白話文:

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仔細觀察,不能只用老方。如果病情輕微,服用煮散可以鎮壓。如果風邪盛行,應該服用大湯,不是煮散所能控制的。如果不按時服藥,病情會攻入心臟,導致死亡。但是,此病不宜多臥。每次吃完飯,都要慢慢活動身體,以幫助消化,舒暢心情,不要縱慾睡眠。經常揉按身體,不要讓邪氣在經絡中滯留。此外,還要多動關節。這也是調養的重要方法。經常這樣做,關節中的寒氣就會自行消散。

不能為病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