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1)

1. 肝臟論

論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在臭為臊。

白話文:

論述中說:東方產生風氣。風氣產生樹木。樹木產生酸味。酸味產生肝臟。肝臟產生筋脈。筋脈產生心臟。肝臟主掌眼睛。在天上對應的是玄色。在人體對應的是道。在地球上對應的是化育萬物。化育萬物產生五種味道。道產生智慧。玄色產生精神。精神在天空中對應的是風。在地球上對應的是樹木。在人體中對應的是筋脈。在臟腑中對應的是肝臟。在顏色上對應的是青色。在音階上對應的是角音。在聲音上對應的是呼喊。在肢體動作上對應的是握持。在孔竅中對應的是眼睛。在味道上對應的是酸味。在情緒上對應的是憤怒。在氣味上對應的是臊氣。

在液為淚。在蟲為毛。在性為仁。其華在爪。其充在筋。其在神為魂。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謂之魂。魂者。神氣之輔弼也。又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故肝者木也。王於春。足厥陰是其經。與膽足少陽合。膽為腑主表。肝為臟主裡。肝氣盛。為血有餘則目赤。兩脅下痛引小腹。

白話文:

人體中的液體稱為眼淚。人體中的微小生物(蟎蟲等)稱為毛發。人體的本性中具有仁慈。爪甲是華麗光澤的表現。筋絡是充實飽滿的表現。在精神領域中,魂是命脈。兩股精氣交互碰撞,就形成了神。跟著神靈活動的,就叫做魂。魂魄是神氣的輔助。此外,當人睡覺時,血氣會回歸到肝臟。肝臟接收了血氣,就能發揮視覺功能。所以肝臟屬木,在春天旺盛。足厥陰經是肝臟的經絡。足厥陰經和足少陽膽經相協調。膽臟是臟腑,主掌身體表面。肝臟是臟腑,主掌身體內部。肝氣旺盛,血氣過剩,就會出現眼睛發紅、兩脅下疼痛並蔓延到小腹的症狀。

令人喜怒。氣逆。則頭眩。耳聾不聰。頰腫。是肝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肝氣不足。則目不明。兩脅拘急。筋攣。不得大息。爪甲枯。面青。喜怒悲恐。如人將捕之。是肝氣之虛也。則宜補之。春肝脈來。弦而長者。平脈也。反得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剋木。為大逆。

白話文:

肝氣過於強盛會讓人情緒急躁、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臉頰腫脹。這表明肝氣過實,需要瀉肝。

肝氣不足會導致視力模糊、兩肋脹痛、筋脈抽搐、呼吸困難、指甲枯萎、臉色發青。這表明肝氣虛弱,需要補肝。

春天肝經脈搏來臨時,如果脈弦而長,這是正常的脈象。但如果脈搏細澀而短,則說明肺氣侵犯了肝氣,金氣剋木氣,這是一種嚴重的不平衡狀態。

不可治也。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肝。子之克母。雖病當愈。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肝。土之畏木。雖病不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肝。母之克子。其病可治。肝脈來盛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死。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

白話文:

無法救治。如果脈象浮大而洪亮,是心主克伐肝,子克服母,雖然有病也會痊癒。如果脈象又大又緩,是脾臟克伐肝,土畏懼木,雖然有病也不會死亡。如果脈象沉重、濡滑,是腎臟克伐肝,母克服子,這種病可以醫治。肝脈來勢充實有力而且順暢,就像撫摸長竿一樣。這叫做肝病。脈象來得急促而且有力,就像新張開的弓弦。這叫做死亡。真正的肝脈應急促有力,內外兩側都像撫摸刀刃一般。

嘖嘖然如按琴絃。色青白不澤。毛折者。死矣。

2. 治肝虛補肝諸方

夫肝虛則生寒。寒則苦脅下堅脹。寒熱。腹滿。不欲飲食。悒悒情不樂。如人將捕之。視物不明。眼生黑花。口苦。頭疼。關節不利。筋脈攣縮。爪甲乾枯。喜悲恐。不得大息。診其脈沉細滑者。此是肝虛之候也。

白話文:

肝氣不足就會產生寒氣。寒氣會導致兩肋下方堅硬脹痛。寒熱交替發作。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感到抑鬱不開心。好像有人要抓自己。視力模糊。眼睛出現黑點。口苦。頭痛。關節僵硬。筋脈攣縮。指甲乾燥。經常悲傷害怕。無法長舒一口氣。診脈時脈象細弱滑利。這是肝虛的徵兆。

治肝氣虛寒。兩脅脹滿。筋脈拘急。腰膝小腹痛。面青。口噤。宜服補肝柏子仁散方。

柏子仁(三分),細辛(三分),防風(三分去蘆頭),茯神(三分),鱉甲(二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犀角屑(三分),甘草(三分炙微赤銼),桔梗(半兩去蘆頭),獨活(半兩),桂心(半兩),白朮(半兩),枳殼(半兩去瓤麩炒微黃)

白話文:

柏子仁(3分) 細辛(3分) 防風(3分,去除蘆頭) 茯神(3分) 鱉甲(2兩,塗醋後烘烤至黃色,去除裙襴) 犀角屑(3分) 甘草(3分,烘烤至微紅,研磨) 桔梗(半兩,去除蘆頭) 獨活(半兩) 桂心(半兩) 白朮(半兩) 枳殼(半兩,去除瓤和麩,炒至微黃)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肝氣虛寒。兩脅下滿。筋急。不得大息。四肢厥逆。心腹痛。宜服補肝白茯苓散方。

茯苓(三分),防風(三分去蘆頭),柏子仁(三分),細辛(三分),當歸(半兩銼微炒),檳榔(半兩),白朮(三分),芎藭(三分),桂心(半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枳殼(三分去瓤麩炒微黃)

白話文:

白茯苓 (三分) 防風 (三分,去掉根部) 柏子仁 (三分) 細辛 (三分) 當歸 (半兩,切片並輕微炒過) 檳榔 (半兩) 白朮 (三分) 芎藭 (三分) 桂心 (半兩) 附子 (半兩,炮製後去掉皮和臍) 枳殼 (三分,去掉瓤和麩皮,輕微炒成微黃)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同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忌生冷油膩。

白話文:

上層是細小的藥材。每次服用三錢(約4.5克)。用一中茶碗的水,放入半片生薑和三顆棗子。一起煎煮至六分(約剩餘三分之二)。去除殘渣。不限時間,溫熱服用。忌食生冷油膩食物。

治肝臟虛寒。胸膈氣滯。四肢厥逆。兩脅疼痛。宜服補肝細辛散方。

細辛(一分),桃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前胡(三分去蘆頭),當歸(三分銼微炒),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臍),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人參(三分去蘆頭),柏子仁(半分)芎藭(三分),木香(三分),白茯苓(三分),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焙),桂心(三分)

白話文:

細辛(1 克),桃仁(3 克,用熱水浸泡後去皮和尖端,切碎,炒至微黃),前胡(3 克,去除蘆頭),當歸(3 克,切碎,炒至微黃),附子(3 克,烤裂,去除皮和臍),陳皮(3 克,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瓤,烘乾),人蔘(3 克,去除蘆頭),柏子仁(0.5 克),川芎(3 克),木香(3 克),白茯苓(3 克),吳茱萸(15 克,用熱水浸泡 7 次,烘乾,再微炒),桂心(3 克)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同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肝臟虛寒。頭目昏疼。四肢不利。胸膈虛煩。宜服補肝防風散方。

防風(一兩去蘆頭),芎藭(三分),黃耆(三分銼),五味子(三分),人參(三分去蘆頭),茯神(三分),獨活(三分),羚羊角屑(三分),前胡(三分去蘆頭),細辛(半兩),酸棗仁(半兩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 防風(6 克,去掉根鬚)
  • 川芎(1.8 克)
  • 黃耆(1.8 克,切碎)
  • 五味子(1.8 克)
  • 人參(1.8 克,去掉根鬚)
  • 茯神(1.8 克)
  • 獨活(1.8 克)
  • 羚羊角粉(1.8 克)
  • 前胡(1.8 克,去掉根鬚)
  • 細辛(3 克)
  • 酸棗仁(3 克,微炒)
  • 甘草(3 克,烤至微紅,切碎)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棗三枚。同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肝臟風虛。胸膈不利。視物不明。心煩頭眩。宜服補肝薯蕷散方。

薯蕷(三分),防風〔一(三)分去蘆頭〕,山茱萸(半兩),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甘菊花(半兩),羌活(半兩),羚羊角屑(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前胡(三分去蘆頭),熟乾地黃(三分),決明子(三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細辛(半兩),芎藭(半兩),龍腦(半兩),麝香(半兩)

白話文:

山藥(9克),防風(3-9克,去除蘆頭),山茱萸(3克),枳殼(3克,炒至微黃,去除果肉),菊花(3克),羌活(3克),羚羊角粉(3克),人參(3克,去除蘆頭),前胡(9克,去除蘆頭),熟地黃(9克),決明子(9克),甘草(3克,炙烤至微紅,切碎),細辛(3克),川芎(3克),冰片(3克),麝香(3克)

上為細末。研入龍腦麝香令勻。每服不計時候。以清粥飲。調下一錢。忌酒濕面等。

治肝虛。頭目不利。心膈多煩。筋脈急痛。宜服補肝菊花散方。

菊花(三分),前胡(三分去蘆頭),防風(三分去蘆頭),決明子(三分),黃耆(三分銼)沙參(三分去蘆頭),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羚羊角屑(三分),車前子(三分),枸杞子(三分),細辛(三分),酸棗仁(三分微炒)

白話文:

中醫古文:

甘菊花(三分) 前胡(三分,去除蘆頭) 防風(三分,去除蘆頭) 決明子(三分) 黃耆(三分,研碎) 沙參(三分,去除蘆頭) 枳殼(三分,乾炒至微黃,去除果肉) 羚羊角屑(三分) 車前子(三分) 枸杞子(三分) 細辛(三分) 酸棗仁(三分,微炒)

菊花(15克) 前胡(15克,去除蘆頭) 防風(15克,去除蘆頭) 決明子(15克) 黃芪(15克,研碎) 沙參(15克,去除蘆頭) 枳殼(15克,乾炒至微黃,去除果肉) 羚羊角粉(15克) 車前子(15克) 枸杞子(15克) 細辛(15克) 酸棗仁(15克,微炒)

上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一錢。

治肝虛寒。面色青黃。胸脅脹滿。筋脈不利。背膊痠疼。羸瘦無力。補肝柏子仁丸方。

柏子仁(一兩),黃耆(一兩銼),白茯苓(一兩),赭實(一兩),覆盆子(一兩),五味子(一兩),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石斛(一兩去根),酸棗仁(一兩微炒),鹿茸(一兩去毛塗醋炙令黃),桂心(一兩),白朮(一兩),沉香(一兩),枳實(一兩麩炒令黃),熟乾地黃(一兩)

白話文:

柏子仁(60克),黃耆(60克,切碎),白茯苓(60克),赭石(60克),覆盆子(60克),五味子(60克),附子(60克,炮製後剝皮去心),石斛(60克,去根),酸棗仁(60克,微炒),鹿茸(60克,去毛,塗上醋炙烤至微黃),桂心(60克),白朮(60克),沉香(60克),枳實(60克,用麩皮炒至微黃),熟乾生地黃(60克)

上為細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以溫酒下。空心及晚食前服。忌生冷油膩。

白話文:

(藥材)研磨成細小的粉末。將蜂蜜和粉末混合,搗杵三百次左右。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三十丸。用溫酒送服。空腹和晚餐前服藥。應忌食生冷和油膩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