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本草發揮》~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金石部

丹砂,味甘,微寒,無毒。《衍義》云:鎮養心神。但宜生使。

潔古云:辰砂,心熱者非此不能除。經云:丹砂法火,故色赤而主心。

東垣云:硃砂,味甘,寒,純陰。納浮溜之火,而安神明也。

石鐘乳

丹溪云:石鐘乳,為慓悍之劑。經云:石藥之氣悍。仁哉言也。天生斯民,養之以谷,及其有病,治之以藥。谷則氣之和,常食而不厭;藥則氣之偏,可用於暫而不可久。石藥則又偏之甚者也。自唐時太平日久,膏粱之家惑於方士服食致長生之說,以藥石體重氣厚,可以延年,習以成俗。迨宋及今,猶未已也。

斯民何辜,受此氣悍之禍,而莫之能救,哀哉。本草贊其久服有延年之功,而柳子厚又從而述其美,予不得不深言之。

硝石,味苦、辛、咸,大寒,有小毒。主五臟積熱,胃脹閉,滌去蓄結飲食,推陳致新,止煩滿消渴,利大小便。

《藥性》云:破血破積,散堅結,治腹脹。

《日華》云:含之以治喉閉。

海藏云:硝石,味鹹而辛,辛微緩於咸。硝石者,硝之總名也。但不經火者,謂之生硝、朴硝;經火者,謂之盆硝、芒硝。古人用辛,今人用鹹。辛能潤燥,咸能軟堅,其意皆是。老弱虛人不可下者,若欲用者,以玄明粉代之尤佳。《本經》云:利小便而隕腸。傷寒妊娠不可下者,用必兼以大黃引之,直入大腸,潤燥軟堅瀉熱,子母俱安。

《內經》云:有故無殞,亦無殞也。此之謂歟。以在下言之,則便溺俱陰;以前後言之,則前氣後血;以腎言之,則總主大小便難,溺澀秘結,俱為水少。經言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辛,故用芒硝、大黃相須為使也。

芒硝,主五臟積熱,胃閉,除邪氣,破留血,腹中痰實。通經脈,利大小便及月水,破五淋,推陳致新。

《藥性》云:下瘰癧黃疽,墮胎,治漆瘡。以汁敷之。

成聊攝云:熱淫所勝,治以鹹寒。芒硝之咸,以攻蘊熱。又云:芒硝,一名硝石,以其咸能軟堅。

潔古云:芒硝性寒,味鹹。氣薄味厚,沉而降陰也。其用有三:去實熱一,去腸中垢二,堅積熱塊三也。孕婦忌之。又云:鹹寒純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

丹溪云:治胞衣不下。以童便調芒硝一二錢,熱服之,立下。牛馬胞不下,亦可用之。

朴硝,主除寒熱邪氣,逐六腑積聚結固,留癖胃中,食飲熱結,留血閉絕,停疾痞滿,推陳致新,能化七十二種石。

《日華》云:主通泄五臟百病,及癥結、天行熱疾,消腫毒。

丹溪云:硝屬陽金,而有水與火,主善消化驅逐。而經言無毒,化七十二種石,不毒而能之乎?以之治病,則致其用,病退則已。若玄明粉者,以其火煅而成,其性當溫,遂曰常服多服久服皆可,豈理也哉?

玄明粉,味辛、甘,冷,無毒。治心熱煩躁,並五臟宿滯癥結,明目,退膈上虛熱,消腫毒。大陰,號云治一切熱毒風痃,症氣脹滿,口苦幹澀,咽喉閉塞,積熱,驚悸健忘,榮衛不調,中酒中鱠,飲食過度,四肢壅塞,腸風痔疾,血癖不消。

東垣云:玄明粉,大抵用此以代盆硝,佳。

海藏云:本草注云:治骨蒸五勞,驚悸熱毒風等,服之立愈。正經云:味辛、甘,性冷。則治熱病明矣。兼味辛又鹹,此能潤燥而軟堅也。非大便燥結,脈滑有力而洪大者,不宜服。卻言暖水臟,女子服之,補益血脈,有失用藥寒熱之本意。經云:咸能勝血,豈能補血哉?又有治陰毒一句,其言尤錯矣。

若與硫黃、附子及諸陽藥多寡相佐而行,則可以治陰中有伏陽者。若的是陰毒,別無伏陽,殺人甚速。《太清伏煉法》云:硝能制伏陽,精解火石之毒,則不治陰耳,用者宜審也。

滑石,味甘,寒,無毒。主身熱泄澼,女子乳難,癃閉,利小便,蕩胃中積聚寒熱,通九竅六腑津液,去留結,止渴,令人利中。

成聊攝云:滑石之滑,以利水道。

潔古云:氣寒味甘,治前陰竅澀不利。性沉重,能泄氣,上令下行,故曰滑則利竅,不比與滲淡諸藥同。色白者佳。水飛細用。

海藏云:入足太陽經。滑能利竅,以通水道,為至燥之劑。滑石、木通豬苓阿膠,同為滑劑,以利水道。蔥、豉、生薑同煎去滓,澄清服之,淡味滲泄為陽,以解表利小便也。若小便少利,則不宜以此解之。

丹溪云:滑石屬金,而有土與水。無甘草以和之,勿用。能燥濕,分水道,實大腸,化食毒,行積滯,逐凝血,解煩渴,補脾胃,降心火之要藥也。

禹餘糧,味甘,寒,平,無毒。主咳逆,寒熱煩滿,下利赤白,癥瘕,小腹痛結煩疼。

成聊攝云:重可去怯,禹餘糧之重,以為鎮固。

石英

海藏云:入手少陰經,足厥陰經。

赤石脂,味甘、酸、辛,大溫,無毒。療腹痛泄澼,下痢赤白,小便利,女子崩中漏下。

《日華》云:治吐血,衄,並澀精淋瀝,安心鎮驚悸。

成聊攝云:澀可去脫,石脂之澀,以收斂之。又云:赤石脂澀,以固腸胃。

海藏云:《本經》言澀可去脫,石脂為收斂之劑,胞衣不出,澀劑何以下之?赤者入丙,白者入庚。

潔古云:赤、白二石脂俱甘、酸,陰中之陽也,固脫。

硇砂,味鹹、苦、辛,溫,大熱,有大毒。不宜多服。主積聚,破血結,爛胎,去惡肉,生好肉,柔金銀。

《藥性》云:能消五金八石,腐壞人腸胃。生食之,化入心為血。白前云:主飲食不消,痃癖痰飲。

《日華子》云:消氣塊及惡瘡息肉、食飽脹。

東垣云:味鹹、苦、辛,溫,有毒。破堅癖,去積,破結血,爛胎。獨味不用,入群隊中用之。

石膏,味辛、甘,大寒,無毒。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解肌發汗,止消渴咽熱。

成聊攝云:石膏味甘、辛,微寒。風,陽邪也。寒,陰邪也。風則傷陽,寒則傷陰。榮衛陰陽為風寒兩傷,則非輕劑所能獨散也,必須輕重之劑以同散之,乃得陰陽之邪俱已,榮衛之氣俱和。是以大青龍湯以石膏為使。石膏為重劑,而又專達肌表者也。又云:熱淫所勝,佐以苦、甘,知母、石膏之苦、甘以散熱。

潔古云:治足陽明經中熱,發熱,惡熱燥,日晡潮熱,自汗,小便赤濁,大渴引飲,身體肌肉壯熱,苦頭痛之藥,白虎湯是也。善治本經頭痛。若無以上證,勿服。多有脾胃虛勞形體病證,初得之時,與此有餘之證同者,若醫者不識而誤用之,則不可勝救矣。《主治秘訣》云:性寒,味淡,氣味俱薄,體重而沉降,陰中之陽也。

乃陽明經大寒之藥,能傷胃氣,令人不食,非腹有極熱者不可輕用。能止陽明經頭痛,胃弱者不可服。治下牙痛者,須用白芷,為使發引。

東垣云:石膏辛、甘,除三焦熱,傷寒頭痛。甘寒。胃經大寒藥。潤肺除熱,解肌發汗。

海藏云:石膏發汗,辛寒,入手太陰經。東垣曰:石膏,足陽明藥也。又治三焦大熱,手少陽也。仲景治傷寒陽明經證,身熱目痛鼻乾,不得臥。身以前胃之經也,胸者胃肺之室也。邪熱在陽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所以號為白虎湯也。唐本注云:療風去熱,解肌。

《衍義》云:仲景白虎湯中服之如神。新校正仲景《傷寒論》後,言四月以後,天氣熱時,用白虎湯者是也。然四方氣候不齊,及歲月氣運不一,方所既異,當用之時,亦宜兩審。其說甚雅。若傷寒熱病大汗後,脈洪大,口舌燥,頭痛,大渴不已,或著暑熱,身疼倦怠,白虎湯服之,無有不效。石膏為白虎湯之君主也,知母條下更有說。

丹溪云:嘗觀藥之命名,固有不可曉者,中間亦多有意義,學者不可不察。如以色而名者,大黃、紅花白前青黛烏梅之類是也;以氣而名者,木香沉香檀香麝香之類是也;以形而名者,人參狗脊、烏喙、貝母、金鈴子之類是也;以質而名者,厚朴乾薑茯苓、生熟地黃之類是也;以味而名者,甘草、苦參、龍膽、淡竹葉、苦酒之類是也;以能而名者,百合當歸升麻防風消石之類是也;以時而名者,半夏、茵陳、冬葵、寅雞、夏枯草之類是也。石膏火煅,細研,醋調,封丹爐,其固密甚於石脂,苟非石膏,焉能為用。

此兼質與能而得名,正與石脂同意。閻孝忠妄以方解石為石膏。況石膏味甘、辛,本陽明經藥,陽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緩脾益氣,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出汗,上行至頭,又入手太陰、手少陽。彼方解石止有體重實堅,性寒而已,求其所謂有膏,而可為三經之主者安在哉?醫欲責效,不亦難乎?又云:軟石膏可研為末,醋丸如綠豆大,以瀉胃火、痰火、食積,殊驗。

鉛丹,味辛,微寒,有毒。主吐逆驚癇,金瘡散血。

《藥性》云:煎膏,用以止痛生肌。

潔古云:《本經》言澀可去脫而固氣。成無己云。鉛丹收斂神氣,以鎮驚也。

丹溪云鉛丹屬金,而有土與水火。丹出於鉛。而《日華子》云:涼,無毒。予竊疑焉。曾見一中年婦人,因多子,於月內服鉛丹二兩,遂四肢冰冷強直,食不入口。時正仲冬,遂急服理中湯加附子,與數十貼而安。謂之涼而無毒,可乎?

鉛粉,味辛、甘,寒,無毒。殺三蟲,去鱉瘕,療惡瘡,墮胎。

《藥性》云:治積聚不消,焦炒止小兒疳痢。

丹溪云:胡粉另是一種,乃錫粉,非鉛粉。蓋胡人以錫為粉,故名胡粉。不可入藥。惟婦人用以敷面,喜其色類肌肉也。又名粉鑞,即錫也。

代赭石,味苦、甘,寒,無毒。除五臟血脈中熱,驚氣入腹。

成聊攝云:怯則氣浮,重劑所以鎮之。代赭之重,以鎮虛逆。

海藏云:經言怯則氣浮,重劑所以鎮之。怯者亦驚也。入手少陽經、足厥陰經。

自然銅,味辛,平,寒,有小毒。療折傷,散血止痛。

丹溪云:自然銅,世以為接骨藥。然此等方盡多,大抵妙在補氣補血補胃。俗工不知,惟求速效,以罔利迎合病人之意。而自然銅非煅不可服。若服新出火者,其火毒、金毒相扇,又挾香熱藥之毒,雖有接傷之功,其燥散之禍甚於刀劍,戒之戒之。

滷咸,一名鹼(公斬切),味苦、咸,寒,有小毒。

丹溪云:石鹼去濕熱,消痰,磨積塊,洗滌垢膩。量虛實用之,若過服則頓損。又云:石鹼、阿魏,皆消積塊。

石硫黃,味酸,大熱,有毒。

《衍義》云:今人用治下元虛冷,元氣將絕,久患寒泄,脾胃虛弱,欲垂命,盡服之,無不效。中病當便已,不可盡劑。

海藏云:如太白丹佐以硝石,來復丹用硝石之類,以至陽佐以至陰也。與仲景白通湯佐以人溺、豬膽汁大意相同,所以去格拒之寒,兼有伏陽,不得不爾。如無伏陽,只是陰證,更不必陰藥佐之也。硫黃亦號為將軍,功能破邪歸正,返滯還清,挺出陽精,消化陰魄而生魂。

繰絲湯

丹溪云:口乾渴者,可用此吐之。此物屬火,有陰之用,能泄膀胱水中相火,以引清氣上朝於口。按究原方,治消渴以繰絲湯飲之,或以繭殼絲綿煮湯飲之,亦可。

漿水

丹溪云:味甘酸而性涼。善走,化滯物,解煩渴。

麻沸湯

成聊攝云,瀉心湯以麻沸湯漬服者,取其氣薄而瀉虛熱也。

潦水

成無己云:赤小豆湯煎用潦水者,亦取其水味薄,則不助濕氣也。

甘瀾水,其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融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乃取用之。

無己云:煎用甘瀾水,揚之無力,取不助腎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