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炳章

《辨舌指南》~ 卷六 (6)

回本書目錄

卷六 (6)

1. 舌強醫案四則

薛己治一婦人,善怒,舌本強,手臂麻。薛曰:舌本屬脾,被木剋制故耳,用六君子湯柴胡白芍治之。

又治鄭秋官,過飲,舌本強腫,語言不清。此脾虛濕熱,用補中益氣湯加神麯、麥芽、乾葛、澤瀉而愈。

又學士吳北川,過飲痰壅,舌本強硬,服降火化痰藥,痰氣益甚,肢體不遂。薛作脾虛濕熱治之而愈。

又一男子舌下牽強,手大指、次指不仁,或大便閉結,或皮膚赤暈。薛曰:大腸之脈散舌下,此大腸血虛風熱,當用逍遙散,加槐角秦艽治之。

2. 舌腫醫案五則

宋度宗欲賞花,一夜忽舌腫滿口,蔡御醫用蒲黃末等分,乾摻而愈。蓋舌乃心之外候,而手厥陰相火乃心之臣使,蒲黃活血涼血,得乾薑是陰陽相濟也。(《芝隱方》)。

薛己曰:一膏粱之人患舌腫,敷服皆消腫之藥,舌腫勢急。與刺舌尖,反兩旁出紫血杯許,腫消。二更服犀角地黃湯二劑,翌早復腫脹,仍刺去紫血杯許,亦消一二。仍服前湯,良久舌大腫,又刺去黑血二杯許,腫漸消。忽寒熱作嘔,頭痛作暈,脈浮洪而數。此邪雖去,而元氣愈傷,與補中益氣湯,倍參、耆、歸、術,四劑而安,又數劑而愈。

張子和曰:南鄰朱老翁,年六十餘歲,身熱數日不已,舌根腫起,和舌尖亦腫,腫至滿口,比原舌大二倍。一外科以燔針刺其舌兩旁下廉泉穴,病勢轉凶,將至顛嚱。戴人曰:血實者宜決之,以䤵針磨令鋒極尖,輕砭之,日砭八九次,血出約一二盞。如此者三次,漸而血少,痛減腫消。

夫舌者,心之外候也。心主血,則血出則愈。又曰:諸痛癢瘡,皆屬心火。燔針艾火,是何義也。一婦人木舌脹,其舌滿口,諸藥不愈。余用䤵針,小而銳者,砭之五七度,腫減,三日方平。計所出血幾至盈斗。

繆氏子,年十六歲,舌上重生小舌,腫不能言,不能食物。醫以刀割之,敷以藥;閱時又生,屢治不痊,精力日憊,向余求藥。檢方書,用蛇蛻燒灰研末,敷之立愈。後不復發。

3. 舌出醫案四則

元順帝之長公主駙馬剛噶勒藏慶王,因墜馬得一奇疾,兩眼黑睛俱無,而舌出至胸。諸醫罔知所措。廣惠司卿聶濟爾,乃伊羅勒琨人也,嘗識此症,遂剪去之;頃間復生一舌,亦剪之;又於真舌兩邊,各去一指許,卻塗以藥而愈(錄《輟耕錄》)。

凌漢章治一男子,病後舌吐。凌兄亦知醫,謂曰:此病後近女色太早也。舌者心之苗,腎水竭,不能制心火。病在陰虛,其穴在左股太陽,是當以陰攻陽。凌曰:然。如其穴針之,舌吐如故。凌曰:此知瀉而不知補也。補數針,舌漸復如故(《明史》)。

何首庸治前鋒賴將軍,舌本腫出不能縮入。何曰:心氣亟熱也。如久則飲食不下而死矣。炙飲器灼之腫消,再投以湯劑立愈(《雲南通志》)。

《古今醫統》曰:王貺治一大賈,因失驚舌伸出,遂不能收。經旬食不下咽,尪羸已甚。國醫不能療,其家榜於市曰:有能者,酬千金。貺醫名未著,學且未精,因檢《針經》,有針法治此疾,遂往治之,用針舌之底,抽針出,舌遂伸縮於平時。

4. 舌縮醫案一則

馮楚瞻治一人,無故舌縮不能言,用白芥子研末,醋調敷頸項下,即能言。服清脾降火等湯,再用紫雪冰片散吹之而安。

5. 舌爛醫案三則

先兄口舌糜爛,痰涎上壅,飲食如常,遇大風欲仆地。用補中益氣湯八味丸即愈。間藥數日,仍作每勞苦,則痰盛目赤,漱以冷水,舌稍愈。頃間舌益甚,用附子片噙之即愈。服前二藥,諸症方痊(《薛氏醫案》)。

工部徐檢齋,口舌生瘡,喜冷飲食,或咽喉作痛,大便閉結,此實熱也同上。王孟英治段春木之室爛喉,內外科治之束手。姚雪蕉孝廉薦孟英視之,骨瘦如柴,肌熱如烙,韌痰阻於咽喉,不能咯吐,須以紙帛攪而曳之。患處紅腫白腐,齦舌皆糜爛,米飲不沾,月事非期而至。

按其脈,左細數,右弦滑。曰:此陰虧之體,伏火之病失於涼降,擾及於營。先以犀角地黃湯清營分而調妄行之血,續與白虎湯西洋參等,肅氣道而瀉燎原之火,外用錫類散,掃痰腐而消惡毒。繼投甘潤藥,蠲餘熱而充津液,日以向安,月餘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