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彙粹》~ 卷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七 (4)

1. 口鼻齒證

張三錫曰:《內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又口屬上焦心肺,有病則口亦病。胃中有邪熱,亦炎上作楚。原其所由,七情煩擾,五味過傷,皆能致此。是以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甜,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有口淡者,知胃熱也。又有謀慮不決,肝移熱於膽而口苦者;有脾胃氣弱。

白話文:

張三錫說:《內經》提到中央的顏色是黃色,與脾相通,在口部開啟。另外,口部屬於上焦的心肺部位,有病的話,口部也會生病。胃中有邪熱,也會上炎作怪。探究其原因,七情煩擾,五味過度損傷,都能導致這種情況。因此,肝火旺則口酸,心火旺則口甜,肺火旺則口辛,腎火旺則口鹹。有口淡的人,說明胃火旺。另外,還有謀慮不決,肝臟熱氣轉移到膽上導致口苦;脾胃氣虛。

木乘土位而口酸者;有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者,故口瘡舌破,炎上之故,不獨脾也。而丹溪又曰:勞役過度,虛火上炎,服涼藥不效,屬中氣虛。虛火炎上,遊行無制,用炮薑、理中湯。理可見矣。

白話文:

如果肝旺盛而影響了脾胃,就會出現口酸。這是因為膀胱的熱氣轉移到小腸,導致隔膜和腸胃不適,進而向上影響口腔,導致口腔潰瘍和舌頭破損,這是因為火氣上炎的原因,不僅僅是脾胃的問題。丹溪也說:過度勞累,會導致虛火上升,服用了涼藥也不見效,這是因為中氣虛弱。虛火上升,沒有節制地流竄,可以用炮薑和理中湯,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了。

趙養葵曰:口瘡者,上焦實熱,中焦虛寒,下焦陰火,各經傳變,當分別而治之。如發熱作渴飲冷,實熱也,輕則補中益氣,重則六君子。飲食少思,大便不實,中氣虛也,用人參理中湯。手足逆冷,肚腹作痛,中氣虛寒,用附子理中湯。晡熱內熱,血虛也,用八物加丹皮、五味、麥冬。

白話文:

趙養葵說:口腔潰瘍是因為上焦有實熱,中焦有虛寒,下焦有陰火,各個經絡互相傳變導致的,需要針對不同情況分別治療。

如果發燒、口渴、喜歡喝冷飲,這是實熱證。病情較輕的話,就補中益氣,病情較重的話,就用「六君子」湯。

如果飲食慾望減退,大便不成形,這是中氣虛證,可以使用「人參理中湯」。

如果手腳冰冷,肚子疼痛,這是中氣虛寒證,可以使用「附子理中湯」。

如果下午發熱、內熱,這是血虛證,可以使用「八物湯」再加入丹皮、五味子、麥冬。

發熱作渴,唾痰,小便頻數,腎水虛也,用八味。日晡發熱,或從小腹起,陰虛也,用四物加參、朮、五味、麥冬;不應,用加減八味丸。若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見晝伏,不時而動,或無定處,或從肺起,乃無根之火也,亦用前丸,及十全大補加麥冬、五味,更以附子末唾津調,塗湧泉穴。若概用寒涼,為害非輕。

白話文:

  1. 身體發熱、口渴、有唾液、小便頻多,是腎陰不足所致,使用八味丸治療。

  2. 下午發熱,或從小腹開始發熱,是陰虛所致,使用四物湯加人參、白朮、五味子、麥冬治療;如果無效,則使用加減八味丸。

  3. 如果發熱反覆發作,白天發作、晚上消失,或晚上發作、白天消失,而且不定時發作,或無固定部位,或從肺部開始發作,這是無根之火,也使用前面提到的丸藥,以及十全大補湯加麥冬、五味子,再用附子末與唾液調和,塗抹在湧泉穴上。

  4. 如果盲目使用寒涼藥物,會帶來不小的傷害。

王節齋曰:鼻塞不聞香臭,或但遇寒月多塞,或略感風寒便塞;不時舉發者,世俗皆以為肺寒,而用解表通利辛溫之藥。殊不知此是肺經素有火邪,火鬱甚則喜得熱而惡見寒。故遇寒便塞,遇感便發也。治法,清肺降火為主,而佐以通氣之劑。若如常鼻塞不聞香臭者,再審其平素,只作肺熱治之,清金瀉火消痰,或丸藥噙化,或末藥輕調緩服,久服無不效矣。其原無舊症,一時偶感者,自作風寒調治。

白話文:

王節齋說:鼻塞聞不到氣味,或者只是在天氣寒冷時經常鼻塞,或者稍微受風寒就會鼻塞。一般人認為這是肺部虛寒,所以使用解表、通利、辛溫的藥物。然而,其實這是肺經本身就有火邪,火氣鬱積過盛,喜歡溫熱而厭惡寒冷。所以遇到寒冷就會鼻塞,遇到風寒就容易發作。治療方法,以清肺降火為主,再輔以通氣的藥劑。如果是長期鼻塞聞不到氣味,再仔細分辨平時的狀況,只要當作肺熱來治療,清金瀉火化痰,或用丸藥含化,或將藥粉調和後慢慢服用,長期服用一定有效。如果是原來沒有舊症,一時偶然受風寒所致,就按照風寒感冒的治療方法來調治。

鼻齄者,由飲酒血熱熏肺,外遇風寒,血凝不散也;亦有非飲酒而自赤者,肺風血熱之故。其鼻瘡、鼻痔、鼻癰,皆因肺熱所致,但有淺深之不同,受病之有異。日久不已,經成瘜肉,如棗塞鼻中。丹溪曰:胃中有食積熱痰流注,故濁凝結而生瘜肉也。鼻齄宜化滯生新,四物加片芩、紅花茯苓陳皮甘草生薑等藥,調五靈末服,如氣弱加黃耆

白話文:

鼻齄,是由於飲酒過度,導致血熱上燻肺部,遇著外感風寒,血液凝結而難以散開所致。也有些人沒有飲酒而鼻子發紅,這是由於肺部的風熱所造成的。鼻瘡、鼻痔、鼻癰,都是由肺熱引起的,但深淺程度不同,發病部位也有異。如果久治不愈,時間久了就會形成息肉,像棗子一樣塞住鼻腔。丹溪說:胃中如果有食積化熱成痰,就會向下流注,造成瘀濁凝結而生出息肉。

治療鼻齄宜在於化解鬱滯,生出新的組織。可以使用四物湯(當歸、川芎、芍藥、白芍)加上黃芩、紅花、茯苓、陳皮、甘草、生薑等藥物。再調配五靈脂末一起服用。如果氣虛,可以加入黃耆。

齒屬腎,上下齦屬陽明,上齦陽明胃,下齦陽明大腸。凡動搖袒脆而痛,或不痛,或出血,或不出血,全具如欲落之狀者,皆屬於腎。齦腫不動,潰爛痛穢者,皆屬陽明。或諸經錯雜之邪,與外因為患,俱分虛實治之。腎經寒者,安腎丸還少丹,重則八味丸主之。如齒痛搖動,肢體倦怠,飲食少思者,脾胃虧損之症,用安腎丸,補中益氣湯並服。

白話文:

牙齒與腎臟相關,上下牙齦與陽明經相關。上牙齦與陽明胃經有關,下牙齦與陽明大腸經有關。如果牙齒鬆動、牙齦紅腫疼痛,或者不痛、流血或不流血,就像要掉下來一樣,這些都屬於腎臟的問題。如果牙齦腫脹、不動、潰爛、疼痛、有異味,這些都屬於陽明經的問題。或者各經絡的邪氣交錯,與外在原因共同引起疾病,應分辨虛實情況來治療。如果是腎經虛寒,可以使用安腎丸、還少丹,嚴重時可以使用八味丸。如果牙齒疼痛、鬆動,身體疲倦,食慾不振,這是脾胃虛損的症狀,可以使用安腎丸、補中益氣湯一起服用。

如喜寒惡熱者,乃胃血傷也,清胃湯。若惡寒喜熱者,胃氣傷也,補中益氣湯。凡齒痛遇勞即發,或午後甚者,口渴而黧,或遺精者,皆脾胃虛熱,補中益氣,用六味丸或十全大補湯。若齒齦腫痛,焮連腮頰,此胃經風熱,犀角升麻湯。若善飲者,齒痛,頰焮腫,此胃經濕熱,清胃湯加葛根,或解酲湯

白話文:

牙痛與胃氣虛弱有關的症狀:

  • 怕冷怕熱:胃血受損,服用清胃湯。
  • 怕冷喜熱:胃氣受損,服用補中益氣湯。

牙痛與脾胃虛熱有關的症狀:

  • 勞累時牙痛或午後牙痛加劇。
  • 口渴、舌苔發黑。
  • 遺精。
  • 脾胃虛熱,服用補中益氣湯或六味丸、十全大補湯。

牙痛與胃經風熱有關的症狀:

  • 齒齦腫痛,紅腫蔓延到腮頰。
  • 胃經風熱,服用犀角升麻湯。

牙痛與胃經濕熱有關的症狀:

  • 愛喝酒的人牙痛,腮頰紅腫。
  • 胃經濕熱,服用清胃湯加葛根,或解酲湯。

海藏云:齒齦臭穢不可近,當作陽明蓄血治,桃仁承氣湯為末,蜜丸服之。間有齒縫出血者,余以六味地黃湯骨碎補,大劑一服即瘥。間有不瘥者,腎中火衰也,本方加五味子肉桂可也。

白話文:

海藏說:有口臭和牙齦膿腫,不能靠近,應該當作陽明經蓄血來治療。將桃仁承氣湯製成粉末,用蜂蜜調成藥丸服下。偶爾會有牙縫出血的人,我用六味地黃湯加上骨碎補,一次服用大量即可痊癒。偶爾有不痊癒的,是腎中陽氣衰竭,可以將五味子、肉桂加入本方。

王節齋曰:牙床腫痛,齒痛動搖,或黑爛脫落,世人皆作腎虛治,殊不知此屬陽明濕熱症也。蓋齒雖屬腎,而生於牙床,上下床屬陽明大腸與胃,猶木生於土也。腸胃傷於美酒厚味,膏粱甘滑之物,以致濕熱上攻,則牙床不清,而為腫為痛,或出血,或生蟲,由是齒不得安,而動搖黑爛脫落也。治宜瀉陽明之濕熱,則牙床清寧而齒固矣。

白話文:

王節齋說:牙齦腫痛、牙齒疼痛搖晃,甚至發黑腐爛脫落,一般人都以為是腎虛造成的,卻不知道這其實是屬於陽明胃腸濕熱證。牙齒雖然與腎有關,但它生長在牙齦上,上下牙齦屬於陽明經大腸和胃,就像樹木生長在土壤中一樣。腸胃因為吃了過多美酒、厚味、油膩甜食等食物而受損,導致濕熱上攻,使得牙齦不舒服,產生腫脹、疼痛,甚至出血或生蟲。因此,牙齒得不到安穩,才會搖晃、發黑、腐爛、脫落。治療時,應該瀉掉陽明經的濕熱,那麼牙齦就能恢復清爽健康,牙齒也會穩固。

張介賓曰:口苦口酸等症,《原病式》皆指為熱,不知口苦未必因心火,口淡未必盡胃熱。凡思慮、勞倦、色欲,多有口苦舌燥,飲食無味。或因心脾虛,肝膽邪溢而為苦;或因肝腎虛,真陰不足而為燥。凡口淡,或大勞、大汗、大泄、大病後,多有此。若無火症火脈,皆勞傷之症。

白話文:

張介賓說:口苦和口酸等症狀,《原病式》都認為是熱症,但不知口苦不一定是由於心火,口淡也不一定是胃熱。凡是思考過度、辛勞過度或縱欲過度,都會令人口苦舌燥、味覺失常。有的可能是因為心脾虛弱,肝膽積熱而導致口苦;也有可能是因為肝腎虛弱,真陰不足而導致口燥。凡是口淡,大多是過度勞累、大量出汗、嚴重腹瀉或大病初癒後出現的。如果沒有火症火脈,都是勞傷之症。

凡口渴與口乾不同:渴因火燥有餘,多實熱,干因津液不足,為陰虛。然渴有實熱之渴,亡陰之渴。凡大瀉、大汗、大勞、大病、新產、癰疽後,悉由亡陰水虧所致。

白話文:

口渴和口乾是不同的:

  • 口渴是由於火氣過旺,通常是實熱所致。
  • 口乾是由於津液不足,屬於陰虛。

然而,口渴有實熱性口渴和陰虛性口渴。

  • 如果是大瀉、大汗、過度勞累、大病、新產婦、癰疽後,都是由於陰液不足導致的。

舌苔黑,有虛火、實火之別:實熱之黑,必兼紅紫乾渴或多芒刺;若沉黑少紅,而帶潤滑,非實證也。六脈細弱,形困氣倦,最為虛候,必寒水乘心,火不歸原之病,治標即死。

白話文:

舌苔發黑,可以分為虛火和實火:

  • **實火之黑:**舌苔不僅發黑,還會兼有紅紫、口渴、舌頭上長有許多小刺。
  • **虛火之黑:**舌苔顏色深黑,但偏少紅色,舌苔比較潤滑,這不是實證的表現。

如果六種脈象都比較細弱,人看起來疲憊,氣息虛弱,這是虛證的表現,一定是心氣不足,心火不歸本位的疾病,只治療表象(火症)就會導致死亡。

鼻塞由風寒者,多噴嚏,多在太陽,宜辛散。火炎上焦,出自心肺,黃芩知母湯。火甚多出陽明,微兼頭痛,竹葉石膏湯。大約常塞者多火,暴塞者多風,以此辨之。

白話文:

鼻塞

  • 由風寒引起:經常打噴嚏,多半發生於太陽經,宜使用辛散劑。
  • 由上焦熱火引起(源自心肺):黃芩知母湯。
  • 熱火較盛,且伴有輕微頭痛:竹葉石膏湯。
  • 一般來說,長期鼻塞多因熱火,突然發作的鼻塞多因風。依此可以辨別不同的病因。

鼻淵由太陽督脈之火上連於腦,多由濕熱上熏,津汁溶溢而下,有作臭者,古方用辛散,不若但清陰火,而兼以滋陰,為高者抑之之法。若流滲既久,液道不能扃固,故新病多因於熱。漏泄既多,傷其髓海,則氣虛於上,多見頭腦隱痛,及眩運不寧等症,此非補陽不可,宜十全大補湯

白話文:

鼻涕過多是由於太陽經督脈的火氣上升到腦部,大部分是濕熱上蒸,津液溢出而下流導致,有的還會發臭。古方用辛散藥,不如只清降陰火,同時滋補陰液,這是用滋陰抑陽的方法。如果流涕時間過長,液道不能閉合,所以新發的鼻涕過多通常是熱造成的。如果流涕過多,就會損傷骨髓,導致上焦氣血虛弱,常常會出現頭腦隱隱作痛、眩暈不定的症狀,這時就需要補陽氣,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

陽明熱壅牙痛,清胃散。腎陰虛,為熱渴,玉女煎。外治,辛溫可散熱,三香散赴筵散。蟲牙蛀空痛,巴豆丸。牙縫出血,胃火所致;亦有陰虛於下,格陽於上,六脈微細,血出不止,手足厥冷,速宜鎮陰煎。腎虛症當辨寒熱,熱六味丸,寒八味丸,通加骨碎補丸,妙。若齒牙浮動脫落,牙縫出血,而口不臭,亦無痛,腎中陽虛,安腎丸。

白話文:

內服:

  • 陽明熱盛引起的牙痛:清胃散
  • 腎陰虛導致的發熱口渴:玉女煎

外敷:

  • 辛溫散熱的藥粉:三香散、赴筵散

特殊情況:

  • 蛀牙疼痛:巴豆丸
  • 牙縫出血:由胃火引起;或有腎陰虛,導致熱氣上升,脈搏微弱,血流不止,手腳冰冷,宜迅速服用鎮陰煎。
  • 腎虛要辨別寒熱:熱證服用六味丸,寒證服用八味丸,加骨碎補丸效果更好。

其他不良症狀:

  • 牙齒鬆動脫落,牙縫出血,但口中無臭味且無疼痛:腎中陽虛,宜服用安腎丸。

走馬牙疳,腐爛脫落,速內瀉陽明之火,外宜冰白散三仙散,或用干棗燒存性,同枯礬敷之效。

白話文:

當口腔內壁黏膜腐爛脫落,出現白點時,應儘快清除陽明經的熱症,外敷冰白散或三仙散。也可以使用燒乾的紅棗與枯礬調和敷用。

凡齒脆、搖動疏豁,或突而不實,宜補腎,若因勞酒色,齒有浮突之意,輕輕咬實,漸咬漸齊。或日行二三次,而根自固。於小解時,先咬定牙根,則腎氣可攝。非但固精,亦能堅齒。又夜晚漱洗,或飯後必漱齒,至老堅白不衰。

白話文:

凡是牙齒脆弱、搖晃鬆動、或突起不結實,應該補腎。如果是因為過度勞累、酗酒或房事過度,導致牙齒有浮動突起的感覺,可以輕輕咬合,逐漸讓牙齒恢復平整。或每天做兩三次,讓牙根自然穩固。在小便時,先咬緊牙根,這樣可以攝住腎氣。這樣不僅能固住精氣,還能堅固牙齒。此外,晚上漱口,或飯後一定要漱口,這樣即使年老了,牙齒也能堅固白淨,不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