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81)

回本書目錄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81)

1. 溫病案(內科)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袁堯寬,忘其年,住本鎮。

病名,溫病。

原因,庚戌四月患溫病,初由章緩卿君診治,服藥數劑,病未大減。嗣章君往江北放賑,轉薦予治。

證候,壯熱譫語,見人則笑,口渴溲赤,體胖多濕,每日只能進薄粥湯少許。

診斷,脈息滑數,右部尤甚,舌苔黃薄,而乾燥無津。蓋溫病也。熱邪蘊伏日久,蓄之久而發之暴,故病情危重若是。

白話文:

**診斷:**脈搏滑動而快速,右邊尤為明顯,舌苔黃色且薄,且乾燥無津液。這是溫病的表現。熱邪在體內潛伏已久,積聚時間長了就會突然爆發,所以病情會如此危重。

療法,當以解熱為主,而佐以豁痰潤燥,方用三黃石膏湯小陷胸湯加減。

白話文:

在治療方法上,應以退燒為主要目標,同時輔以化痰潤肺,可以使用三黃石膏湯和小陷胸湯加加減減來治療。

處方,青子芩(二錢),小川連(一錢),生川柏(一錢),生石膏(一兩,研細),焦梔子(三錢),栝蔞仁(四錢,杵),細芽茶(一撮),川貝母(三錢),青連翹(三錢),全青蒿(二錢),梨頭汁(一兩,沖〕

白話文:

現代

藥方:

  • 青色小芩,兩錢
  • 小川連,一錢
  • 生川柏,一錢
  • 生石膏,一兩(研磨成細粉)
  • 焦枯梔子,三錢
  • 栝蔞仁,四錢(搗碎)
  • 細芽茶,一撮
  • 川貝母,三錢
  • 青連翹,三錢
  • 全青蒿,兩錢
  • 梨頭汁,一兩(沖調)

次診,接服二日,熱未大退,至第三劑後,乃作戰汗而解。但餘熱未清,復以前方去石膏、芩、連、栝蔞等品。

白話文:

第二次看診,連續服用兩天藥物後,熱度沒有明顯下降。直到第三劑藥後,纔出現發汗症狀,熱度因此消退。但體內餘熱尚未完全消散,於是將石膏、黃芩、黃連、栝樓仁等藥材從原方去除。

次方,焦梔子(三錢),青連翹(三錢),全青蒿(二錢),川貝母(三錢),細芽茶(一撮),生川柏(一錢),生苡仁(三錢),天花粉(三錢),北沙參(三錢),飛滑石(六錢,包煎),活水蘆根(二兩),雅梨汁(一兩,沖)

白話文:

方劑:

焦梔子(3錢),青連翹(3錢),全青蒿(2錢),川貝母(3錢),細芽茶(1撮),生川柏(1錢),生苡仁(3錢),天花粉(3錢),北沙參(3錢),飛滑石(6錢,包煎),活水蘆根(2兩),雅梨汁(1兩,沖服)

效果,連服數劑,清化餘邪,熱清胃健而瘥。

說明,凡溫病之解,多從戰汗,劉河間、吳又可發之於前,葉天士、王九峰暢之於後。證以予所經歷,洵精確不易之學說也。蓋前人於此,皆從經驗中得來,惟必俟服藥多劑始能奏功,而作汗之時,必先戰慄,其狀可駭,醫家當此,何可無定識定力耶。

白話文:

說明:所有溫病的治療,大多從發汗著手。劉河間和吳又可在以前發揚了這種方法,葉天士和王九峯在此之後把它闡發得更加透徹。根據我自己的診療經驗,這的確是一個準確而有效的學說。

因為前輩們的這些方法都是從經驗中總結出來的,但是往往需要服用多劑藥物才能奏效。而在發汗時,必定會先出現戰慄,這種情況令人驚駭。遇到這種情況時,醫生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念和意志力。

廉按:伏氣溫病,其邪始終在氣分流連者,多從戰汗而解。若在血分盤踞者,或從疹斑而解,或從瘡瘍而解。惟將欲戰汗之時,其人或四肢厥冷,或爪甲青紫,脈象忽然雙伏,或單伏,此時非但病家彷徨,即醫家每為病所欺,無所措手矣。且汗解之後,胃氣空虛,當膚冷一晝夜,待氣還自溫暖如常矣。

白話文:

張廉按:由邪氣引起的溫病,如果邪氣始終在氣分的範圍流連,多半會從出汗中得到解除。如果邪氣在血分的範圍停滯,可能會從出疹斑或化膿性瘡瘍中得到解除。只是將要發汗的時候,患者可能會出現四肢冰冷、指甲青紫、脈象突然隱伏或只有一條脈搏隱伏的情況。此時,不僅患者感到焦慮,醫生也常常被病情矇蔽,不知如何應對。而且在出汗解除後,患者的胃氣會虛弱,皮膚會持續一晝夜的寒冷,直到氣血恢復,才會自然溫暖。

蓋戰汗而解,邪退正虛,陽從汗泄,故膚漸冷,未必即咸脫證。此時宜令病者安舒靜臥,以養陽氣來復,旁人切勿驚惶,頻頻呼喚,擾其元神,使其煩躁。但診其脈,若虛軟和緩,雖倦臥不語,汗出膚冷,卻非脫症;若脈急疾,躁擾不臥,膚冷汗出,便為氣脫之證矣。故醫必從幾經閱歷,乃有定見於平時,始有定識於俄頃。

白話文:

當發汗得太過時,邪氣雖然退了,但正氣也會虛弱。陽氣隨著汗水散發出來,因此皮膚會逐漸變冷,但不一定就是脫症的徵兆。此時應該讓病人安心靜臥,以便讓陽氣恢復,旁人不要驚慌,頻頻呼喚,打擾病人的精神,使他煩躁。只要診斷他的脈象,如果虛軟和緩,雖然疲倦地臥著不說話,汗出皮膚發冷,但都不是脫症;如果脈象急促,煩躁不安睡,皮膚發冷出汗,那就真的是氣脫的徵兆了。所以醫生必須從多次的經驗中,才能在平日對病情有確定的見解,開始在短時間內對病情有定論。

此案大劑清解,競得熱達腠開,邪從戰汗而解,尚屬溫病之實證。若病久胃虛,不能送邪外達,必須補托,而伏邪始從戰汗而出者,亦不可不知。昔王九峰治一人,年及中衰,體素羸弱,始得病,不惡寒,惟發熱而渴,溲赤不寐,發表消導,汗不出,熱不退,延至四十餘日,形容枯削,肢體振掉,苔色灰黑,前後大解共三十次,醬黑色,逐次漸淡至於黃,溲亦渾黃不赤,晝夜進數十粒薄粥四五次,夜來倏寐倏醒,力不能轉側,言不足以聽,脈微數,按之不鼓,用扶陰斂氣、輔正驅邪法,以生地、人參、麥冬、五味、當歸茯神、棗仁、遠志、蘆很為劑,服後競得戰汗。寒戰逾時,厥回身熱,汗出如浴,從朝至暮,寢汗不收,鼻息幾無,真元幾脫。

白話文:

這個案例使用大量清熱解毒的藥物,很快讓熱氣到達皮膚表面,邪氣通過出汗的方式排出,這仍然屬於溫病的實證。但是,如果患者生病時間較長,導致胃氣虛弱,無法將邪氣排出體外,就必須使用補益藥物,讓邪氣依附這些藥物再通過出汗排出。這一點也不容忽視。以前,王九峯治療一位病人,這個病人已經年紀大了,身體一直很虛弱,這次發病後,不覺得怕冷,只是發熱口渴,小便發紅,無法入睡。他使用發表宣肺、消食導滯的藥物,但患者不發汗,熱度也不退,拖到了四十多天,整個人形容枯槁,四肢無力,舌苔呈灰黑色,前後大便共三十多次,顏色由醬黑色逐漸變淡到黃色,小便也由渾黃轉為不紅,晝夜間分多次進食數十粒稀粥,到了晚上忽而入睡忽而醒來,無力翻身,說話都聽不清,脈象微弱而數,按壓沒有跳動感。於是,他採用扶助陰氣、斂藏精氣、扶正祛邪的方法,使用生地、人參、麥冬、五味子、當歸、茯苓、棗仁、遠志、蘆薈等藥物。服用後,很快就出現劇烈的戰慄出汗。戰慄持續了很長時間,患者出冷汗,四肢冰冷,熱度退去,汗水浸濕了衣服,從早晨到傍晚,出汗不止,甚至連睡覺時也在出汗,呼吸微弱,幾乎就要死去。

王仍以前方連進二服,汗收症退,調理而安。

周小農(住無錫)

病者,陳席珍,年六十餘,住無錫。

病名,溫病。

原因,素體液虧無苔,花甲之年,倒賬折閱,鬱氣不舒,肝失調暢為內因,丙午夏病溫為外因。

證候,身熱自汗,渴不惡寒,神煩惡熱,時時懊憹。

診斷,脈左小數,右洪搏數,舌紅而絳。遂斷為溫邪鬱火交蒸,最防熱盛動風,驟變痙厥。

療法,用梔、翹、蘆、竹、知、茹、郁、桔急疏清解為君,兼顧胃津,花粉、石斛以佐之。

白話文:

用梔子、翹搖、蘆根、竹葉、知母、茹茹、鬱金、橘皮作為君藥,快速疏通、清熱解毒,並顧及胃液津液。搭配花粉、石斛作為佐藥。

處方,黑山梔(三錢),青連翹(三錢),廣鬱金(三錢,生打),桔梗(一錢),淡竹茹(三錢),天花粉(三錢),肥知母(四錢),鮮石斛(三錢)

白話文:

藥方:

  • 黑山梔:3 錢
  • 青連翹:3 錢
  • 廣鬱金:3 錢(生打,即未炒過)
  • 桔梗:1 錢
  • 淡竹茹:3 錢
  • 天花粉:3 錢
  • 肥知母:4 錢
  • 鮮石斛:3 錢

先用活水蘆根(二兩),鮮淡竹葉(四錢),煎湯代水。

白話文:

先用生蘆根(120 克),鮮翠竹葉(20 克),煎煮成湯代替水飲用。

復診,病勢不衰,陳素信亂方,云:年周花甲,元陽大虧,若再投涼劑,必致生機驟絕。亂示附子理中湯,高麗參、炮薑、附子均重用,陳不敢服。至三候遍發黑紫斑,大顯溫熱明證,熱戀陰傷,舌至絳紫而干。始同意復診,因議大劑化斑,雙清氣營。

白話文:

第二次看病後,病情沒有好轉。老醫生堅持使用不對症的藥方,說病人已經年過六旬,元氣大傷,如果再用寒涼藥物,恐怕會導致生機急速衰竭。亂開了一帖附子理中湯,高麗參、炮薑、附子都用了很重的劑量,病人不敢服用。

到第三次複診時,病人全身遍佈黑紫斑點,顯然是熱性病的明確證據。熱邪傷害了陰液,舌頭已經變成了深紫紅色而且乾燥。病人這才同意再次複診,於是商議使用大劑量的藥物化解斑點,同時清熱解毒,恢復氣血平衡。

複方,生石膏(一兩,研細),肥知母(五錢),生甘草(八分),生粳米(三錢,荷葉包),元參(五錢),犀角粉(一錢,藥湯調下)

白話文:

複方藥方

  • 生石膏:1 兩(研成細粉)
  • 肥知母:5 錢
  • 生甘草:8 分
  • 生粳米:3 錢(用荷葉包好)
  • 元參:5 錢
  • 犀角粉:1 錢(用藥湯調和後服用)

效果,繼以甘涼頻投,如吳氏五汁飲之類,至四候熱退淨而愈,然亦險矣。噫,治病最虞有人中傷,若假神妄評,更為陰刻也。

白話文:

如果治療效果不佳,接著服用甘涼性質的藥物,例如吳氏的五汁飲之類,等到四季的高溫完全退去後就會痊癒,但這種治療方法也比較危險。唉,治療疾病最擔心的是有人惡意攻擊,如果假裝神通廣大,隨意評論,那就更加陰險了。

廉按:此治伏氣溫病之正法。凡溫病有汗者,清熱兼保胃津,當然之理,然猶病勢不衰,必須大劑化斑清營,頻投甘涼生津,至四候熱退而愈。可見伏氣溫病與新感風溫,其病勢之輕重,治法之難易,迥不相同,但用銀翹桑菊兩方者,焉能濟事,勢必耽誤而貽人夭殃也。噫!

白話文:

廉按:這是治療伏氣溫病的正確方法。凡是溫病有汗,同時清熱和保胃液,這是自然之理,但病勢仍然不會衰退,必須大量使用化斑清營藥物,頻繁服用甘涼生津藥物,直到四個時辰後熱退而痊癒。由此可見,伏氣溫病和新感風溫,其病勢的輕重、治療方法的難易,完全不同,只用銀翹桑菊兩方的人,怎麼能救得了患者,勢必延誤病情,而害人命也。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