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56)

回本書目錄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56)

1. 暑濕瘧痢案(兒科)

黃袞甫(住金山呂巷)

病者,李孩,年五歲,住山塘鎮。

病名,暑濕瘧痢。

原因,初因暑濕化瘧,繼因飲食不慎,寒暖失調,由是邪漸深傳,致成久痢。

證候,所下或赤或白,或如膿,或如清穀,腹痛後重,寒熱時作。

診斷,脈左右弦細且緊,舌邊白中黃。證脈並參,顯系久痢。仲聖治久痢論方,悉明於厥陰篇。厥陰居六經之末,病則寒熱虛實交錯,治則溫涼酸甘合參,觀仲景用烏梅丸以治久痢,則知厥陰之氣化矣。

白話文:

診斷 :脈象左右弦細緊,舌頭邊緣有白色,中間發黃。根據症候和脈象,可以判斷為久痢。仲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記載了治療久痢的方法,都在厥陰篇中。厥陰是六經的最後一條,病變時會出現寒熱虛實交錯的症狀。治療時,需要兼顧溫和涼爽、酸和甜的藥物。從仲景使用烏梅丸治療久痢可以看出,厥陰的氣化作用。

療法,方用烏梅當歸黃連黃柏和其陰,安桂、附子益其陽,人參、扁豆、半夏安其胃,青蒿葛根以宣其表。

白話文:

治療方法:

方劑中使用烏梅、當歸、黃連、黃柏抑制陰性體質,肉桂、附子增強陽性體質。人參、扁豆、半夏調理胃部,青蒿、葛根疏通體表。

處方,烏梅炭(三分),黃柏(一錢),姜半夏(錢半),煨葛根(五分),全當歸(錢半),黑附塊(二分),潞黨參(二錢),青蒿腦(一錢),炒黃連(三分),青化桂(一分),炒扁豆(錢半)

白話文:

藥方:

  • 烏梅炭:3 克
  • 黃柏:5 克
  • 姜半夏:2.5 克
  • 煨葛根:2.5 克
  • 全當歸:2.5 克
  • 黑附塊:1 克
  • 潞黨參:10 克
  • 青蒿腦:5 克
  • 炒黃連:1.5 克
  • 青化桂:0.5 克
  • 炒扁豆:2.5 克

效果,服藥十劑而病愈。

廉按:瘧痢並作,當分新久虛實。初起者可用發散,如局方雙解飲子、喻氏倉廩湯等,使在腑之邪,提並於經而外解,最為神妙。此案仿仲景烏梅丸例,乃治邪陷厥陰而為陰瘧久痢之方法,亦屬對證發藥之良劑。

白話文:

廉按:瘧疾和痢疾同時發作時,要區分發病時間長短和虛實。剛開始發病時可以用發散治療,例如《局方》中的雙解飲子、《喻氏倉廩湯》等,讓在腑中的邪氣,提拔到經絡中而從體外排出,效果非常神妙。此案例仿效張仲景的烏梅丸,是用於治療邪氣陷於厥陰經,導致陰瘧、久痢的方法,也是對症下藥的良方。

2. 暑濕化脹案(內科)

嚴紹岐(住紹興昌安門外官塘橋)

病者,潘四鳩,年三十八歲,住鮑瀆。

病名,暑濕化脹。

原因,初因受暑挾濕,濕熱未清,遽投生地、石斛滋養胃陰,以致濕熱膠滯,漸變咳逆脹滿。服過五子五皮飲,多劑不效。

白話文:

原因:

最初是因為天氣炎熱夾雜濕氣,濕熱沒有清除乾淨,就急著用生地、石斛滋養胃陰。結果濕熱瘀滯,逐漸轉變為咳嗽、嘔逆和脹滿。服用過五子五皮飲,很多劑都無效。

證候,先腹脹滿,繼則咳嘔而痰多,胸悶口渴,溺短澀熱,便溏不爽。

診斷,脈右軟滯,左沉弦數,舌苔黃膩,兩邊白滑。脈證合參,前哲所謂先脹後咳治在脾,先咳後脹治在肺也。

白話文:

診斷: 右手的脈象軟弱緩慢,左手的脈象沉穩有力,快速的像琴絃,舌苔黃厚膩,舌頭兩側白滑。將脈象和症狀綜合起來看,根據中醫古籍的記載,如果是先腹脹再咳嗽,那麼治療應該針對脾臟;如果是先咳嗽再腹脹,那麼治療應該針對肺臟。

療法,古人雖有先治脾後治肺之說,以余實驗,總須先治其上焦,越婢加半夏湯增損,而後治其下焦,桂苓甘露飲加減。

白話文:

治療方法:古人雖然有先治療脾再治療肺的說法,但我實行過,通常需要先治療上焦,使用越婢湯加上半夏,再治療下焦,使用桂苓甘露飲加減。

處方,帶節麻黃(一錢),生石膏(一兩,研細),光杏仁(四錢),竹瀝半夏(五錢),生桑皮(五錢),蘇子(二錢),生薑皮(一錢),煨香紅棗(二枚)

白話文:

藥方:

  • 帶節麻黃:1錢
  • 生石膏:1兩,碾細
  • 光杏仁:4錢
  • 竹瀝半夏:5錢
  • 生桑皮:5錢
  • 蘇子:2錢
  • 生薑皮:1錢
  • 煨香紅棗:2顆

次方,川桂枝(一錢),浙茯苓(六錢),豬苓(三錢),澤瀉(三錢),生於術(一錢),卷川樸(錢半),寒水石(六錢,杵),飛滑石(六錢,包煎)

白話文:

方劑名:次方

組成

  • 川桂枝(1錢)
  • 浙茯苓(6錢)
  • 豬苓(3錢)
  • 澤瀉(3錢)
  • 生於術(1錢)
  • 卷川樸(半錢)
  • 寒水石(6錢,搗碎)
  • 飛滑石(6錢,包煎)

效果,初方連進三劑,痰嗽氣逆大減,胸悶口渴亦除。繼服次方四劑,小溲暢利,腹脹頓消,惟痰尚未除,自覺胸膈氣滯。終以香砂二陳湯(青木香、春砂仁各六分,竹瀝半夏三錢,廣皮錢半,浙茯苓四錢,清炙草四分,生打雞金二錢,佛手片一錢),調理七日而愈。

白話文:

療效:最初の漢方薬を3回連続服用したところ、痰や咳、息苦しさは大幅に軽減し、胸のつかえや口の乾きも改善されました。引き続き2番目の漢方薬を4回服用したところ、おしっこがスムーズになり、腹部の張りが急に消えましたが、痰はまだ殘っていて、胸や橫隔膜の気が滯っているように感じました。最終的には香砂二陳湯(青木香・春砂仁各6分、竹瀝半夏3銭、広皮銭半、浙茯苓4銭、清炙草4分、生打鶏金2銭、仏手片1銭)を7日間服用して回復しました。

廉按:凡治暑濕,先當辨暑重濕重。若暑重於濕者,濕從火化,火必就燥,則生地、石斛卻為善後調養之要藥。若濕重於暑,暑尚在濕之中,病從水化者多,其氣機必滯,早用地斛清滋解熱則不足,滯濕則有餘,當然氣鬱化脹,濕熱化疾,病勢一定之進行也。此案治上治下,兩方確切病機,效果自速。

白話文:

根據我的經驗,治療暑濕病症時,首先要辨別暑氣是否比濕氣更嚴重。如果暑氣比濕氣嚴重,濕氣會被暑熱所化解,火氣會趨向乾燥,那麼生地、石斛就變成了後續調理的重要藥物。如果濕氣比暑氣嚴重,暑氣仍然存在於濕氣之中,從水氣化解而來的疾病較多,其氣機能夠阻滯,過早使用地斛來清熱解毒就不夠,而阻滯濕氣就過剩了。當然,氣體淤積會導致腫脹,濕熱會轉化為疾病,病情會一定程度地發展。這個案例的上中下治療方法都準確地治療了病機,效果當然快速。

惟古法所謂桂苓者,先用紫猺桂錢半,泡濃汁滲入茯苓片一兩五錢,曬乾,然後對證酌用,分量配入煎劑為君,每劑如是,始有捷效焉。即如腹脹消後,必須忌口,葷油麵食尤忌,若鹹味雖可不必忌,然亦不可過咸耳。

白話文:

古代醫書所提到的桂苓湯,是先用紫團桂肉半錢,浸泡濃汁,再滲入茯苓片一兩五錢,曬乾後使用。煎煮藥湯時,加入適量桂茯,作為主藥,每劑如此,才能達到快速見效的目的。

腹脹消退後,飲食必須忌口,特別是葷腥油膩和麵食。鹹味雖然不必完全忌口,但也不宜過鹹。

3. 伏邪陰瘧案(內科)

陳作仁(住南昌中大街四川會館)

病者,方子清,年三十八歲,南昌人,住景德門外。

病名,伏邪陰瘧。

原因,素因飲食不節,又因發瘧之後,妄投截瘧丸,以致邪入愈深,屢止屢發。

白話文:

原因,平時飲食不規律,得瘧疾後,亂服止瘧丸,導致邪氣深入體內,時好時壞。

證候,病延三年,三日一發,發時寒熱相等,形體消瘦,面黃唇白。

診斷,六脈沉細微弦兼滑。察其病因,參合脈證,知其邪陷陰經,根深蒂固,此即俗名三陰瘧之候也。

療法,凡三陰瘧,須先將陰邪提至陽分,然後設法和解,始能除根,因用鱉甲首烏常山飲主之。蓋首烏、鱉甲皆能養陰,常山可以由陰而達陽,故以之為君,柴胡黃芩調營衛、除寒熱為臣,大當歸養血兼扶正氣為佐,半夏陳皮行氣化痰,建曲扶脾以助消化,甘草、薑、棗和中兼調和諸藥,共成和解之功以為使。

白話文:

療法:

凡是三陰瘧疾,必須先將體內的陰邪提昇到陽分,然後再設法調和陰陽,才能根除病症。因此使用鱉甲、首烏和常山飲作為主方。

方藥功效:

  • 首烏和鱉甲:滋養陰分。
  • 常山:可以由陰分通達陽分。
  • 柴胡和黃芩:調和營衛,祛除寒熱。
  • 大當歸:養血補氣。
  • 半夏和陳皮:行氣化痰。
  • 建曲:健脾助消化。
  • 甘草、薑和棗:調和脾胃,協調藥性。

以上各味藥物合用,具有和解陰陽的作用,可以根除瘧疾。

處方,制首烏(四錢),炙鱉甲(三錢),炒常山(二錢),川柴胡(一錢),酒條芩(一錢),大當歸(三錢),法半夏(二錢),廣陳皮(錢半),炒建曲(三錢),炙甘草(一錢),生薑(三片),大紅棗(五枚,剖破)

白話文:

藥方

首烏(40克),鱉甲(炒製)(30克),常山(炒製)(20克),川柴胡(10克),條芩(炒製)(10克),當歸(30克),法半夏(20克),廣陳皮(15克),建曲(炒製)(30克),甘草(炒製)(10克),生薑(3片),紅棗(5枚,剖開)

效果,此方連進二劑,即提至一日一發,脈轉浮滑。仍照原方加煨草果一錢、雲茯苓三錢,又進二劑,瘧疾已止。惟正氣尚虛,又以八珍湯,微加陳皮、半夏,仍以薑、棗為引,接服數劑,此後永未再發矣。

白話文:

藥方的效果:

服用了這個藥方兩劑之後,發病的間隔時間就延長到一天一次,脈象變為浮滑。仍然按照原來的藥方,加入炙草果一錢、雲茯苓三錢,再服用兩劑,瘧疾就停止發作了。

但是正氣還比較虛弱,於是又用八珍湯,稍微加了點陳皮、半夏,還是用薑、棗做引子,連續服用了幾劑,之後就再也沒有復發了。

廉按:三陰瘧,為纏綿難愈之癰疾,往往由早服截瘧湯丸而成。必先查問其有無瘧母,如無瘧母,始可用首烏鱉甲常山飲。其方配合適當,君佐合度,妙在常山一咪。歸安莫枚士《常蜀截瘧辨》云:無形之暑氣,痹著膈間,蒸痰結固,既非表寒可汗,又非裡實可下,必須氣烈開提之藥,如常山、蜀漆等品,直達病所,追逐其痰,使無形者失所恃而去。

白話文:

廉按:三陰瘧是一種難以治癒的纏綿病,通常是由於服用截瘧湯丸引起的。首先必須詢問患者是否有瘧母,如果沒有瘧母,纔可以使用首烏鱉甲常山飲。其方劑配合得當,君臣佐使合宜,妙在常山藥味適中。歸安的莫枚士在《常蜀截瘧辨》中說:無形的暑氣,阻塞於膈膜之間,蒸化成痰液凝結,既不是表寒能發汗,也不是裡實可以瀉下,必須使用氣味辛烈、能開提的藥物,如常山、蜀漆等藥材,直接作用於病竈,驅逐痰液,使無形之邪失去依附而去。

奈世俗金謂其截瘧釀變,然余目驗蘇州吳江震澤等處,其俗呼常山為甜茶,遇瘧發輒採鮮者一大把,煎服,皆輕者止,重者減,未聞有止後變生者。余踵其法亦然。夫截之為言堵塞也,藥之能堵截病由者,必其性澀而壅,足以遏住經絡,斯留邪而釀變,非常蜀開提之性所及也。

白話文:

一般人說常山會截斷瘧疾,導致它發生變化。但我親眼見過蘇州吳江震澤等地的風俗,他們稱常山為「甜茶」。當瘧疾發作時,他們就摘一些新鮮的常山,大概一大把,煮沸後服用。病情輕微的會痊癒,嚴重的也能緩解。我沒聽說過吃了常山後會發生變化。我遵循這個方法,也獲得了同樣的效果。

「截」字的意思是堵塞。能夠堵塞病因的藥物,性質必定澀而堵,足以阻滯經絡,這樣才能擋住邪氣,導致發生變化。常山的性質並非如此,因此不會導致截斷瘧疾後出現變化。

為斯說者,盍觀《外臺》、《聖濟》,各集漢魏以來千餘年諸治瘧名方几千首,而用常蜀者十之八九,可瞭然矣。其說與此案發明常山之由陰達陽,大致相同,足見常山為治瘧之要藥也。

白話文:

主張這樣觀點的人,為什麼不看看《外臺祕要》、《聖濟總錄》這些書籍呢?這些書收集了從漢代魏代以來一千多年來的無數治療瘧疾的名方,大約有幾千個,其中使用常山蜀漆的方子佔了八九成,這一點可以很清楚地瞭解到。這個說法和本案中提出的常山通過陰達陽的由來,大致相似,足以證明常山是治療瘧疾的重要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