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愚

《余無言醫案》~ 診餘漫話 (4)

回本書目錄

診餘漫話 (4)

1. 百會疽之治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載述:「百會疽,發於巔頂正中,自面側觀之,正對耳尖。初起形如粟米;漸腫,根大如錢,形如葡萄,堅硬如鐵,高尖紅腫,掀熱疼痛,瘡根收束,憎寒壯熱,大渴,隨飲隨乾,便秘、煩躁。脈見洪數者,屬實;若漫腫平塌,紫暗堅硬,掀痛根散,惡寒便瀉,脈見細數者,屬虛。

白話文: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記載:

百會疽

發病於頭頂正中央,從面部側面觀察,正對著耳尖。

初期狀如小米;逐漸腫脹,根部像銅錢大小,形狀似葡萄,堅硬如鐵,高而尖,紅腫,疼痛灼熱,瘡根聚攏,畏寒發熱,口渴劇烈,喝水後仍口渴,大便不通、煩躁不安。

脈象洪大而數,屬於實證;如果腫脹蔓延、平坦塌陷,紫黑堅硬,疼痛減輕,瘡根擴散,畏寒腹瀉,脈象細小而數,屬於虛證。

若腫連耳項,痰如拽鋸,七日無膿者死。」胡公弼曰:「百會穴前後生毒,最易侵犯腦髓,腦髓一陷,最不易治。」

白話文:

如果腫脹連接到耳後和脖子,痰液像被鋸子拉扯一樣,七天內沒有膿液出現的就會死亡。」胡公弼說:「百會穴前後長毒瘡,最容易侵犯腦髓,腦髓一損傷,就最難治療。

作為外科重證,其治法宜予初起二三日內,尚未成膿時,將患處之發剪去並消毒,以抑陽散外敷,內服醒消丸,以熱陳酒送服三錢。不善飲酒者,以水、酒各半送服,其痛即止,夜間得睡。次日患皮起皺,再一服全消。如過四五日,患處作膿,亦以醒消丸與服,消其四圍腫硬,毒息痛散,雖出膿亦少,此以大變小之法,在壯實之人,以癰疔百效丸下之,亦可消散。方治及具體用法如下。

白話文:

這是一種嚴重的外科疾病,治療方法應在發病初期兩三天內,膿尚未形成時進行。將患處的毛髮剃掉,然後消毒。外敷抑制化膿的藥膏,內服醒消丸,用熱陳酒送服三錢。不能喝酒的人可以水和酒各一半送服。服藥後疼痛會立即停止,晚上可以睡覺了。第二天患處的皮膚會起皺,再服一劑藥就能完全消散。如果過了四五天,患處化膿,也可以服用醒消丸。這樣可以消除周圍的腫脹和硬結,毒性消散,疼痛也會消失,即使化膿也較少。這是一種將大變小的方法。對於身體強壯的人,可以用癰疔百效丸進行治療,也可以消散。具體的治療方法和用藥方法如下。

1.抑陽散 (《外科證治全書》方):治癰毒紅腫,焮熱疼痛。

天花粉三兩薑黃、香白芷赤芍各一兩。上研極細末,雞子清調敷,或醋調敷。

白話文:

  • 天花粉:三兩

  • 薑黃:一兩

  • 香白芷:一兩

  • 赤芍:一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極細粉末後,可以使用以下兩種方法敷用:

  • 用雞蛋清調和後敷用
  • 用醋調和後敷用

2.醒消丸 (《外科證治全生集》方):治一切癰瘍疔癤,立能消腫止痛。

乳香沒藥(均去油)各一兩,麝香一錢半,雄精五錢,各研極細黃米飯一兩。

白話文:

乳香和沒藥(都要去掉油脂)各一兩,麝香一錢半,雄黃五錢,全部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加入黃米飯一兩。

上乳、沒、雄三味,各研秤准,再和麝香共研為末;用黃米飯一兩搗爛,人末再搗,為丸萊菔子大。曬乾,每服三錢,熱陳酒送服,醉蓋取汗,酒醒腫消痛息。

白話文:

將白芷、沒藥、雄黃三種藥材研磨成粉,加入麝香一起研磨成末。然後用一兩黃米飯搗爛,加入藥末再次搗爛,製成萊菔子大小的丸劑。曬乾後,每次服用三錢,用熱陳酒送服。喝醉後蓋著被子出汗,酒醒後腫脹和疼痛就會消除。

3.癰疔百效丸 (盧成琰氏方):治一切癰疔,於體質壯實者用之。

巴豆(去皮膜)三錢,明雄黃三錢,生大黃三錢。

白話文:

巴豆(去除外殼)3錢

生雄黃3錢

生大黃3錢

上各研細末,再共研極細,加飛羅面醋糊為丸如梧子大。輕者每服五六丸,重者每服七八丸,用白開水送下。俟瀉三四次,再以冷粥湯一小碗服下止之。

白話文: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再一起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加入用飛羅面過濾的醋糊,製作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劑。症狀較輕者,每次服用五六丸;症狀較重者,每次服用七八丸。用白開水送服。等到腹瀉三四次後,再服用一小碗冷粥湯來止瀉。

2. 瘰癧方治述略

《靈樞·寒熱》篇云:「黃帝問於岐伯曰: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皆何氣使生?岐伯曰:此皆鼠瘺寒熱之毒氣也,留於脈而不去者也。黃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鼠瘺之本,皆在於臟,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外科證治全生集》謂:「小者為瘰,大者為癧,生於項間,初起一小核,在皮裏膜外,不覺疼痛,皮色不異,漸大如桃李,旁增不一。

白話文:

《靈樞·寒熱》篇中記載:「黃帝問岐伯:長在脖子和腋下的寒熱性腫塊,都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岐伯回答道:「這些都是鼠疫寒熱毒氣造成的,這些毒氣停留在經脈之中無法排出。」黃帝問:「如何去除這種毒氣?」岐伯說:「鼠疫的根源都在於內臟,而表現出來的症狀則出現在頸部和腋下之間……」

《外科證治全生集》中記載:「小一點的叫瘰癧,大一點的叫癧。它們長在脖子上,一開始是一個小硬塊,位於皮肉之間,沒有疼痛感,皮膚顏色與正常皮膚沒有區別。逐漸長大到桃子或李子大小,旁邊也可能會長出其他的硬塊,大小不一。

諸書辨其名類,曰:形軟遇怒則腫甚者,名馬刀瘰癧;一包而生數十枚者,名蓮子癧;繞項而生者,名蛇盤癧;其形大小不一,連接數枚者,名子母癧;如黃豆結莢一般者,名鎖項癧;形小多癢者,名風癧;生項間延至胸腋者,名瓜藤癧;一枚上疊三五枚者,名重台瘰癧;生如鼠形,名鼠癧,又名鼠瘡,累累如串,俗名老鼠串。要皆虛損、氣結痰凝而成。

白話文:

各本中醫典籍中,依其形狀和種類加以區分。其中,形狀柔軟,發怒時腫脹得很大的,稱為「馬刀瘰癧」;一處生長著好幾十個的,稱為「蓮子瘰癧」;環繞頸項生長的,稱為「蛇盤瘰癧」;形狀大小不一的,連接好幾個的,稱為「子母瘰癧」;像黃豆長在豆莢裡的,稱為「鎖項瘰癧」;形狀小又很癢的,稱為「風瘰癧」;生長在頸部延伸到胸部和腋下的,稱為「瓜藤瘰癧」;一個上面疊著三四個的,稱為「重臺瘰癧」;形狀像老鼠的,稱為「鼠瘰癧」,又稱「鼠瘡」,連續許多個像串起來的珠子,俗稱「老鼠串」。這些都是因為身體虛弱、氣血不通、痰液凝結而形成的。

主治方藥:

1.紫玉簪膏

取紫玉簪花,連根、莖、花、葉(不開花時,取根、莖、葉亦可),不論多少,勿洗去根上泥,置石臼中,以石杵杵之(不經銅鐵器),使爛如泥,入布袋中絞汁;其渣入臼,量加陳醋再搗,再予絞汁,其渣再加醋搗絞如前。將一、二、三次搗絞之汁,同入一砂鍋中,慢火熬如流膏狀,待冷封固。

白話文:

取紫玉簪花,連同根、莖、花、葉一起(如果花沒開,也可以只取根、莖、葉),不管數量多少,不要清洗根部的泥土,放入石臼中,用石杵搗碎(不要使用銅或鐵器),直到像泥一樣細碎,然後放入布袋中擠出汁液;剩餘的渣滓放入臼中,加入陳醋繼續搗碎,再擠出汁液,渣滓再加醋搗碎擠汁,方法同上。將第一、二、三次搗碎擠出的汁液,一起放入砂鍋中,用小火熬成膏狀,等冷卻後封存好。

用時取毛筆蘸搽患部,日二三次。不論已破、未破,均可外搽,毫無痛苦。輕者二三星期即愈,重者不過一月而愈。此為余屢試屢效的經驗方。

白話文:

使用時,用毛筆蘸取藥膏塗抹患部,每天兩到三次。不論傷口是否破裂,都可以外敷,不會疼痛。輕微的病症兩到三週就會痊癒,嚴重的病症也不超過一個月就會痊癒。這是經過我多次試用而證實有效的經驗方。

2.消串丹

白芍一兩,白朮一兩,柴胡二錢,蒲公英三錢,茯苓五錢,陳皮一錢,附子一片,甘草一錢,天花粉三錢,紫背天葵五錢

白話文:

白芍一兩

白朮一兩 柴胡二錢 蒲公英三錢 茯苓五錢 陳皮一錢 附子一片 甘草一錢 天花粉三錢 紫背天葵五錢

上水煎服,八劑痰塊漸消,又十劑盡化,又一月全愈。

愈後服六君子湯。此方妙在蒲公英、天葵為消串神品,然非佐以芍藥,則肝木不平;非助以苓、朮,則脾胃不健,又何能攻痰破結者。惟有攻有補,又得附子之力引各藥直搗中堅,所以能消風痰於旦夕耳。

白話文:

痊癒後服用「六君子湯」。此方的奧妙在於蒲公英和天葵是消散結塊的良藥,但若不輔以芍藥,肝木無法調和;若不輔以茯苓、白朮,脾胃不健,又怎麼能化痰散結呢?只有既攻且補,再借助附子的力量引導各味藥直達病竈,才能迅速消散風痰。

3.轉敗丹

人參當歸各二兩,白朮一兩,柴胡二錢,白芍、金銀花各三錢,半夏五錢,生甘草三錢

白話文:

人參和當歸各 60 公克,白朮 30 公克,柴胡 6 公克,白芍和金銀花各 9 公克,半夏 15 公克,生甘草 9 公克。

水煎服,四劑,痰塊在胸者盡消;又四劑,頸上潰爛者亦愈。將方減半,再服十劑,瘡口盡平,不再發也。此方補多於消,而開鬱寓其中,化痰存於內。

白話文:

用這個藥方煎服,四劑藥之後,胸中的痰塊就會完全消散;再服用四劑藥,頸部的潰爛也會痊癒。將藥方減半,再服用十劑,瘡口就會完全平復,不再復發。這個藥方以補虛爲主,但卻暗中行氣解鬱,化痰之效也不失。

4.子龍丸

甘遂、制大戟白芥子(炒)各等分

白話文:

甘遂、大戟、白芥子(炒熟)等量使用

上藥共研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分,淡薑湯送下,日三次。忌與甘草同服。

白話文:

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調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分(丸劑),用淡薑湯送服,每天三次。服用時避免與甘草同時服用。

5.小金丹

白膠香、草烏、五靈脂地龍、木鱉各一兩五錢,俱為細末

白話文:

白膠香、草烏頭、五靈脂、蚯蚓、木鱉子各一兩五錢,全部研磨成細粉。

乳香沒藥(各去油),當歸身(俱研末)各七錢半,麝香三錢,墨炭一錢二分

白話文:

乳香、沒藥(去除油脂),當歸身(研成細粉)各 42 克,麝香 17 克,墨炭 7 克

上各研細末,混勻,用糯米一兩二錢,同上藥末糊厚,千錘打融,為丸如芡實大。每料約250粒,每服一丸,陳酒送下,醉蓋取汗。如流注將潰及潰久者,以10丸,做五日服完(一日二丸)。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混合均勻。用一兩二錢的糯米,與藥粉調成稠糊,反覆捶打揉搓,製成如芡實大小的丸劑。每劑約250粒,每次服一粒,用陳酒送服。服用後蓋上棉被取汗。如果流鼻涕、快要潰爛或潰爛時間較久,用10粒藥丸,分5天服完(每天2粒)。

6.犀黃丸

犀黃三分,麝香一錢半,乳香、沒藥(均去油)各一兩

上藥共研極細末,用黃米飯一兩,搗爛為丸(忌火烘、曬乾),陳酒三錢,送下。患生上部,臨臥服下,空心服。

白話文:

將上等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一兩黃米飯搗成泥,揉成丸子(不可用火烘烤或曬乾)。用陳酒三錢送服。如果疾病位於上半身,則在睡前服用;如果疾病位於下半身,則在空腹時服用。

7.內消驗方

土貝母白芷各五錢

共為細末,糖霜調陳酒,下三錢。重者三服愈。

8.消癧方

元參(蒸),川貝母(去心,蒸),牡蠣(火煅,醋淬)各四兩

白話文:

元參(蒸過)、川貝母(去除心部,蒸過)、牡蠣(烘烤後,用醋浸泡)各 200 公克

研細末,煉蜜為丸。每服三錢,溫開水送服,日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