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愚

《余無言醫案》~ 診餘漫話 (2)

回本書目錄

診餘漫話 (2)

1. 濕溫原發證方治舉要

濕溫相當於西醫所說的「腸傷寒」,中醫施治以排泄清解為主。前人的經驗方頗多,我在診療中也創用了濕溫新方,經常選用以下諸方施治。

白話文:

濕溫類似於西醫的「腸傷寒」,中醫治療主要以促進排泄和清熱解毒為主。前人有許多經驗方,我在診療中也創用了新的濕溫療法,經常使用以下這些方劑進行治療。

1.甘露消毒丹(葉香岩方): 又名普濟解毒丹。王孟英謂此係治濕溫時疫之主方,能治發熱倦怠,胸悶腹脹,肢痠咽腫,癍疹身黃,頤腫口渴,溺赤便秘,吐瀉瘧痢,淋濁瘡瘍。凡暑濕時疫之邪在氣分,舌苔淡白、或厚膩、或乾黃者,均較有效。

白話文:

**1. 甘露消毒丹(葉香巖方):**又稱為普濟解毒丹。王孟英認為這是治療濕溫時疫的主要方劑,可以治療發燒疲倦、胸悶腹脹、四肢痠痛、咽喉腫脹、疹子身體發黃、腮腫口渴、小便赤黃便祕、嘔吐腹瀉瘧疾痢疾、淋病瘡瘍。如果暑濕時疫的病邪位於氣分,舌苔顏色淡白或厚膩或乾燥發黃,使用此方劑較有效。

方藥組成及用法:飛滑石十五兩,綿茵陳十一兩,淡黃芩十兩,石菖蒲六兩,川貝母木通各五兩,藿香射干連翹薄荷白豆蔻各四兩。各藥曬燥,生研為末。每服三錢,開水沖服,一日二次。或以神麯糊丸,如彈子大,開水化服亦可。

白話文:

藥方成分及用法:

  • 飛滑石:15 兩
  • 綿茵陳:11 兩
  • 淡黃芩:10 兩
  • 石菖蒲:6 兩
  • 川貝母:5 兩
  • 木通:5 兩
  • 藿香:4 兩
  • 射干:4 兩
  • 連翹:4 兩
  • 薄荷:4 兩
  • 白豆蔻:4 兩

使用方法:

  1. 將所有藥材曬乾,研磨成細粉。

  2. 每服使用 3 錢,用開水沖泡服用,一天兩次。

  3. 也可用神曲糊丸,將藥粉做成彈子大小的丸劑,用開水化開服用。

王孟英曰:每年春分以後,天乃漸溫;芒種以後,地乃漸濕。溫濕蒸騰,更加烈日之暑,爍石流金,人在氣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氣,留而不去,乃成濕溫疫癘之病。初起尚在氣分時,悉以此丹治之,立效。

白話文:

王孟英說:每年春分之後,天氣逐漸變暖;芒種之後,土地逐漸潮濕。溫暖濕潤的空氣蒸騰,再加上強烈的暑熱,可以融化石頭、熔化金屬。人在這樣的氣候環境中,口鼻吸入濕熱之氣,積聚而不散,於是就形成濕熱疫病。疫病初期還處於氣分階段,可以用這個丹方治療,效果很顯著。

2.三仁湯(《溫病條辨》方): 治頭痛惡寒,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高熱,證若陰虛。方藥組成及用法:杏仁三錢,飛滑石六錢,白通草二錢,白蔻仁二錢,厚朴二錢,生薏苡仁六錢半夏五錢,竹葉二錢,甘瀾水八碗。上藥以甘瀾水八碗,煎取三碗,每服一碗,一日三次。

白話文:

2. 三仁湯(出自《溫病條辨》藥方):

適用症狀:

  • 頭痛、發冷
  • 舌苔發白、不口渴
  • 脈搏細弱而濕潤
  • 臉色蒼白發黃
  • 胸悶、不思飲食
  • 下午發高燒
  • 如同陰虛體質的徵兆

藥方組成和使用方法:

  • 杏仁 3 錢
  • 飛滑石 6 錢
  • 白通草 2 錢
  • 白蔻仁 2 錢
  • 厚朴 2 錢
  • 生薏苡仁 6 錢
  • 半夏 5 錢
  • 竹葉 2 錢
  • 甘瀾水 8 碗

以上藥材加入甘瀾水 8 碗煎煮,取汁 3 碗。每次服 1 碗,每日 3 次。

此方為吳鞠通治療濕溫之首選方,以濕溫不能過汗,故以輕清為治。病輕者,每可治癒;病重者,力有不及。吳錫璜《中西溫熱串解》謂此方與濕溫初起不甚相合,慮其服之燥渴,此言亦非確論。若果知燥渴,則裏濕已祛,而熱獨盛矣,再單洽其熱可耳。此方名日三仁,而實以滑石為主藥,使濕從小便而出,亦可稍得微汗,故諸家多用之。

白話文:

這個藥方是吳鞠通治療濕溫的首選方。因為濕溫病不能過度發汗,所以用輕清的藥物治療。病情較輕的人,通常都可以治癒;病情較重的人,這個藥方效果可能不夠。

吳錫璜的《中西溫熱串解》認為,這個藥方不太適合濕溫病初起時服用,擔心服用後會口乾舌燥。這種說法不完全正確。如果真的出現口乾舌燥,說明體內的濕氣已經祛除,只剩下熱邪,這時單純治療熱就可以了。

這個藥方雖然叫做「三仁」,但實際上是以滑石為主要藥物。滑石可以使濕氣從小便排出,也可以讓人微微出汗,所以很多醫生都愛用這個藥方。

惟厚朴一味,究嫌欠妥,吳氏慮其燥渴,或在此點。余意若以治痞、理氣、寬中、祛濕之目的,去厚朴而易以瓜萎皮,則得之矣。

白話文:

然而,單獨使用厚朴,仍然有些不足。吳氏擔心它會導致口乾舌燥,可能就是出於這個考慮。我認為,如果治療目標是緩解腹痞、理氣、寬胸、祛濕,那麼可以去掉厚朴,改用瓜萎皮,這樣效果會更好。

3.濕溫初起方(吳錫璜《中西溫熱串解》古歡室方): 治證同前。

方藥組成及用法:淡豆豉三錢,佩蘭葉二錢,飛滑石四錢,蒼朮皮一錢,苓皮三錢,陳皮二錢,藿香葉二錢,連翹三錢,銀花三錢,通草一錢,甘草八分,竹葉二錢,(如惡寒無汗者,加杏仁)

白話文:

組成:

  • 淡豆豉 3 錢
  • 佩蘭葉 2 錢
  • 飛滑石 4 錢
  • 蒼朮皮 1 錢
  • 苓皮 3 錢
  • 陳皮 2 錢
  • 藿香葉 2 錢
  • 連翹 3 錢
  • 銀花 3 錢
  • 通草 1 錢
  • 甘草 0.8 錢
  • 竹葉 2 錢

用法:

  • 如果出現惡寒無汗的症狀,可額外添加杏仁。

以上三方,皆輕清之劑。然立方以甘露消毒丹為第一,且研成末服,能容留腸中較久。三仁湯次之,此方更次之,存之備參考耳。

白話文:

以上提出的三種方劑都是輕清的藥劑。但是,立方的選用以甘露消毒丹為首選,而且要研磨成細末服用,這樣才能在腸道內停留較長時間。三仁湯排在第二位,這個方子再次之,僅供參考。

4.解溫逐濕湯(余無言經驗方): 治濕溫初起之重者:

麻黃(先煎)二錢至三錢,生石膏二兩至三兩,粉葛根三錢至四錢,淨連翹三錢至四錢,製半夏三錢至四錢,生山梔、六一散各二錢至四錢,薏苡仁、茯苓皮各四錢至五錢

白話文:

生麻黃(先煮)3-5克,生石膏30-45克,粉葛根5-7克,連翹5-7克,製半夏5-7克,生山梔、六一散各3-7克,薏苡仁、茯苓皮各7-9克

此方服後,必能取得「漐微似汗出」。在身體已有微汗約二三小時後,再連服二煎,務使微汗至四五小時以上,則表熱必可隨汗而解。若初起一二日間,惡寒甚者,仍可加入桂枝一二錢。無惡寒者則不加。

白話文:

服用此方劑後,必定會產生「漐微似汗出」的現象(微微出汗的感覺)。

當身體微微出汗約二三小時後,再連續服用兩副煎劑,務必讓微微出汗的狀態持續四五小時以上,這樣表面的熱邪必定會隨著汗液而排出。

如果在服用初期的一兩天內,惡寒的症狀比較嚴重,仍然可以加入桂枝一到二錢的用量。如果沒有惡寒的症狀,則不需加入桂枝。

5.清溫化濕湯(余無言經驗方): 前方服後,表熱已微,再服此方。

方藥組成及用法:生石膏(先煎)一兩至二兩,粉葛根三錢,淨連翹三錢,生黃芩三錢,上川連一錢,錦紋軍一錢至二錢,六一散四錢,生山梔三錢,冬瓜皮子各三錢,炒粳米一酒杯

白話文:

藥材與用法:

  • 生石膏(先煎):10-20 克
  • 粉葛根:10 克
  • 淨連翹:10 克
  • 生黃芩:10 克
  • 上川連:3 克
  • 錦紋軍:3-6 克
  • 六一散:13 克
  • 生山梔:10 克
  • 冬瓜皮子:10 克
  • 炒粳米:一大杯(約 40-50 克)

此方目的,在取得大便微利,小便大利。蓋大黃與滑石同用,其泄熱解毒之力,半走小便也。

白話文:

這個方的目的是讓大便稍微暢通,小便順利排出。因為大黃和滑石一起使用,它們清熱解毒的作用,其中一部分也會從小便排出。

前舉數方,可見諸家於濕溫之治,不能速速汗解,故力求輕清取巧。對該病之初起、病勢較輕者,每可獲效。若病勢之較重者,胸悶特甚者,則前方不易見功,必當以經方為本,合時方以化裁之。遵仲景治風濕之方,取其微微汗出,續續下行,則汗利兩解,濕溫之邪,自分兩路而去矣。

白話文:

前面提到的幾個方子,可以看出各位醫師對於治療濕溫病,並不能夠快速發汗解表,所以都盡量使用輕清的辦法來取巧。對於這種病剛發作、病情較輕的患者,通常都能收到效果。如果病情較重的患者,胸悶特別嚴重的,那麼前面的方子就不容易奏效,一定應該以經方為基礎,結合當時的方劑來化裁。遵循仲景治療風濕的方劑,使其微微出汗,持續利小便,這樣汗液和尿液都可以得到宣洩,濕溫病邪氣就會從兩條途徑自行離開了。

余之第一方,首用麻黃,或以為夏令不可用麻黃,慮其大汗以害事,且麻黃為辛溫藥,以之治濕溫,寧非抱薪救火耶?不知麻黃一品,味性雖屬辛溫,若不與桂枝同用,則不能大汗。故麻杏石甘湯則別治肺炎,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則別治黃疸,越婢湯則別治風水作腫。即以越婢湯言之,係麻黃與石膏並用,能治水腫,其妙在此。

白話文:

我在治療方案中一開始使用麻黃。有人認為夏季不能用麻黃,擔心會大汗傷身。而且麻黃屬於辛溫藥,用來治療濕熱,難道不是火上澆油嗎?其實不知道麻黃雖然味性辛溫,但如果不和桂枝一起用,就無法大量出汗。因此,麻杏石甘湯用於治療肺炎,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用於治療黃疸,越婢湯用於治療風水引起的腫脹。以越婢湯來說,麻黃和石膏一起用,就能治療水腫,它的妙處就在這裡。

日本學者以麻黃熱服則發汗,冷服則利尿,此即仲景方配合之妙義也。蓋辛溫之麻黃與辛涼之石膏同用,則開發皮毛之力少,通利三焦之力多,故用治風水之邪,十之三四;由皮膚緩緩而解,十之五六。由腎與膀胱續續下行,其風水腫有不消哉!且有體質特異、皮毛固密之人,感冒風寒而服麻黃,竟有皮膚無汗而小便大利,因以獲愈者。哥知麻黃不但發汗,且同時有利水之力也。

白話文:

日本學者發現,麻黃熱服會發汗,冷服則利尿,這就是中醫經典中方劑配合運用的奧妙。辛溫的麻黃與辛涼的石膏同時使用,發散皮毛的作用較小,通利三焦的作用較大,因此用於治療風水之邪,十次中有三四次見效;通過皮膚緩緩解除症狀,十次中有五六次見效;通過腎臟和膀胱持續下行消除症狀,哪有風水腫脹消不掉的!

而且還有體質特殊、皮毛緻密的人,感冒後服用了麻黃,竟然皮膚不出汗而小便增多,因此而治癒的。我才知道麻黃不僅能發汗,還同時具有利水的作用。

總之腎臟、膀胱,與皮膚汗腺,同屬於排泄系統。而麻黃一品,亦能促進其排泄機能也。但麻黃必須用生者,水炙者則無效。故余之處方,以越婢湯為主乾,而佐以葛根者,以其能清解胃腸及腦脊系統之熱,可防治腦脊髓膜炎也。仲景於風寒之邪,一見有項背強幾幾之症候,即用葛根。

白話文:

腎臟、膀胱和皮膚的汗腺都屬於排泄系統。而麻黃這種藥材可以促進排泄功能。但是麻黃必須使用生品,用炙過的麻黃沒有效果。所以我開的藥方,以越婢湯為主,輔以葛根。葛根可以清熱解毒胃腸道和腦脊系統,防止腦脊髓膜炎。如果遇到風寒外邪,張仲景發現患者有項背強直的症狀,就會使用葛根。

有汗者,則葛根與桂枝並用;無汗者,則葛根與麻黃並用。在中醫舊說,謂其能清督脈之熱。督脈,即腦脊系統之謂。督脈之熱既清,則腦脊病自不作矣。因濕溫一病,熱高之時,最易上衝於腦,而致腦脊炎症,故加之而預防,以免加重後更難治也。用連翹者,取其清心胸、涼膈膜也。

白話文:

出汗的人,使用葛根和桂枝結合;不出汗的人,使用葛根和麻黃結合。在中醫傳統觀念中,認為這樣可以清除督脈的熱氣。督脈就是指腦脊系統。督脈的熱氣清除後,腦脊系統的疾病自然不會發作。因為濕溫這種疾病,發熱嚴重時,很容易向上衝擊腦部,導致腦脊炎症,所以加入這些藥材作為預防措施,避免病情加重後更難治療。使用連翹,目的是清涼心胸、解熱膈膜。

用半夏者,取其瀉心胸、利水濕也;有濕熱內蘊而作嘔者,尤宜。用六一散、生山梔者,取其涼膈清熱、泄出於腎,膀胱也。諸家多用滑石,此六一散以滑石為主,故用之。用薏苡仁、茯苓皮者,取其滲濕下行,並可祛皮膚之濕也。且茯苓有益氣之功效,故用之。如此配合,所謂原因療法、對症療法,兼而有之。

白話文:

使用半夏,主要是為了疏通胸腔、利水,特別適合有濕熱鬱結導致嘔吐的患者。

使用六一散和生山梔,主要是為了清涼膈胃、清熱,並通過腎臟和膀胱排出濕熱。許多醫家都使用滑石,而六一散中以滑石為主要成分,因此使用了滑石。

使用薏苡仁和茯苓皮,主要是為了滲透濕氣、促進下行,還可以祛除皮膚上的濕氣。此外,茯苓具有補氣的功效,因此也被使用。

這種配伍方法,兼具了病因療法和對症療法。

而余之第二方,完全以清裏為治。解毒祛熱之品,隨錦軍以微利大腸,隨梔子、滑石以直走小便,此分利法也。余用此法治之而愈者,已有多人,只要取得緩緩微汗,大便微利,小便暢行,則濕祛熱除,病自可愈矣。但此為濕溫初病之主症而設。若延久誤治,變證百出,則又當隨其變證而治之,不能用初起之法矣。

白話文:

至於我開的第二個方子,完全以清裡解毒為治療原則。利用金錦軍來輕微通利大腸,配合梔子、滑石直接直通小便,這是分利法。我用這個方法治療而痊癒的人已經很多,只要達到緩慢細汗、大便微利、小便通暢的狀態,濕氣和熱氣就會祛除,病情自然會好轉。不過,這個方子是針對濕溫病初起的主症而設的。如果延誤治療,症狀變化多端,就必須根據變化了的症狀來治療,不能再使用初期的治療方法了。

至於每藥分量,用至幾錢則不予肯定。蓋體有強弱,病有輕重。示人以變通活套,不可以算學之公式,刻舟求劍,以致僨事耳。

白話文:

至於每種藥材的用量,並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因為個人的體質有強弱之分,疾病的輕重程度也不同。所以這個用量不是一成不變的,不能像計算數學公式那樣死板,否則就會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