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原理》~ 卷之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

1.

飲食入胃,脾與運化水穀之精,以養百骸,渣滓、濁者下降而為便溺。若脾氣被傷,運動無力,水穀之氣不得四布,則混流於下而為瀉症。先哲分氣、濕、寒、熱四者之異,大意因濕為多。經云:濕勝則瀉泄。叔和云:濕多成五泄是也。其風、寒、熱三者,不過挾症而已矣,於中挾熱尤多,風、寒二症間有也。

白話文:

我們吃飯後,胃會把食物送到脾臟,由脾臟將這些食物中的精華吸收,用來滋養全身。食物中不能消化的部分,會變成糞便和尿液排出體外。

如果脾的運作功能不正常,就無法把食物中的精華運送到全身,而這些精華就會混在一起,跑到下面變成腹瀉。

古人把腹瀉分為氣虛型、濕熱型、寒濕型和熱痢型四種,其中濕熱型最為常見。經典著作中說:「濕邪過盛會導致腹瀉。」另一位醫學家也說:「濕氣過多會導致五種腹瀉。」至於風寒熱三種因素,通常只是伴隨症狀而已,其中以熱證最為常見,風寒證較為少見。

總其大要,盡因中氣虧敗,舒布不健,以致水液不及四布,蓄於腸胃,鬱而成熱,而為瀉泄,是以挾熱為多。言風者,亦是熱甚生風,助肝木以傷脾土,脾土被傷不能四布水液,以成此症。言寒者,乃脾胃素虛之人,啖食生冷過度,致使脾愈傷,藏府愈寒,不能克化水穀所致。

白話文:

總結來說,腹瀉的主要原因是中氣虛弱,氣血運行不暢,導致體液無法擴散到全身,於是積聚在腸胃裡,鬱結化熱,形成腹瀉,所以腹瀉通常伴隨熱證。至於「風」證,也是因為熱氣過盛而生出風邪,風邪會助力肝木剋制脾土,脾土受損就無法運化水液,導致腹瀉。至於「寒」證,則是由於脾胃虛弱的人過度食用生冷食物,導致脾臟更加受損,臟腑變得更寒,無法消化食物所致。

其始雖因於寒積,而日久亦郁成熱。是以先哲謂:暴泄非陽,久泄非陰是也。且河間亦云:雖完穀不化,小便清白不澀為寒;若穀雖不化而小便赤澀,及穀消化,無問及他症,皆認為熱。以此觀之,熱多寒少,煥然明矣。雖其症一出於熱,而治之又當分其所因,不可無分。

白話文:

起初可能是因為寒氣積聚,但時間久了也會鬱結成熱。所以古人說:突然腹瀉不是陽證,長久腹瀉就不是陰證。而且河間也說:即使穀物沒有消化,小便清白不澀就是寒證;如果穀物沒有消化,小便赤澀,或者穀物消化了,不論其他證狀,都認為是熱證。從這裡可以看出,熱證多而寒證少,這一點非常明顯。儘管這些證狀都是由熱引起的,但在治療時還要區分其成因,不能不分。

如因脾氣不磨而致泄者,法當補中益氣,使中氣升騰而泄自止,如補中益氣之類;如因風而生飧泄者,法當散風而泄自除,如機要防風芍藥湯白朮防風湯之類;如因痰積中焦而作溏瀉者,法當逐去痰積而泄自愈,如二陳導痰湯之類;如因食傷太陰,以致水液不能四布而為泄者,法當逐去宿食,而泄自止;如因藏府虛寒而泄不止者,法當溫中散寒而泄自瘳,如理中湯、機要漿水散之類。學者務在臨症詳因加減施治可也。

白話文:

如果腹瀉是因脾氣虛弱所致,應當滋補脾胃,讓脾胃功能增強,腹瀉自然就能止住,像補中益氣丸等。

如果腹瀉是由於風邪引起的,應當祛除風邪,腹瀉自然就能痊癒,像機要防風芍藥湯、白朮防風湯等。

如果腹瀉是因為中焦有痰積所致,應當祛痰,腹瀉自然就能好轉,像二陳導痰湯等。

如果腹瀉是因為飲食過量傷了脾胃,導致水液無法正常運化,應當祛除殘餘食物,腹瀉就能停止。

如果腹瀉是因為臟腑虛寒引起的,應當溫補脾胃、祛除寒邪,腹瀉就能痊癒,像理中湯、機要漿水散等。

醫生在診治時,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靈活加減用藥,才能達到好的治療效果。

2. 瀉症脈法

《內經》曰:脈細,皮寒,少氣,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是為五虛,死。其漿粥入胃,瀉注止,則虛者生。

《脈經》云:泄注,脈緩時小弦者,生;浮大數者,死。又云:洞泄,食不化,不得留,下膿血,脈微小留連者生,勁急者死。

白話文:

《脈經》裡提到:

  • 泄瀉,脈搏緩慢,偶爾出現弦狀徵象的,可以好轉;脈搏浮大,速度快的,可能會死亡。
  • 瀉得很厲害,食物沒有消化,不能停留體內,排出典膿和血水,脈搏微弱細小,拖延的能活;脈搏有力而突兀的會死亡。

《脈訣》云:下痢,微小則生;若浮大洪,無差日。

3. 治瀉大法

凡瀉症因水濕而成,宜補中健脾土,以勝水濕為主。切不可遽用澀藥,即阻水濕不得宣泄,必變他症,為禍不小,慎之。

白話文:

凡是由水濕造成的腹瀉,應該健脾補氣,以去除水濕為主。絕對不能急著使用止瀉藥,因為這會阻礙水濕的排泄,一定會轉變成其他疾病,後果很嚴重,要慎之又慎。

大凡治泄之藥俱宜丸、散,少用湯、飲。蓋湯乃與水濕同類,恐愈助水濕為患。其症東垣又謂有七因,曰寒,曰濕,曰火,曰痰,曰中氣虛,曰食積,曰脾胃不和,有此數者之異,是以治法亦當各分所因。

白話文:

治療腹瀉的藥物通常以丸劑、散劑為主,少用湯劑或飲劑。因為湯劑含有大量水分,與水濕性質相同,容易加重水濕的影響。根據東垣的說法,腹瀉有七種致病因素:寒氣、濕氣、火氣、痰液、中氣虛弱、積食以及脾胃失調。由於致病因素不同,因此治療方法也應針對不同的原因。

如因寒而泄者,其症腹痛,肢體厥冷,脈微,完穀不化,小便清白不澀。宜乾薑附子肉桂良薑之類。

白話文:

如果是因為寒氣導致拉肚子,症狀會有腹痛、手腳冰冷、脈搏微弱、食物沒有消化、小便清澈且不痛。適合用乾薑、附子、肉桂、良薑等藥材。

如因濕而泄者,其症肢體重,脈沉緩,而腹不痛。治宜五苓散蒼朮厚朴木通之類。

白話文:

因為濕氣而導致腹瀉的人,症狀通常是四肢沉重、脈搏沉緩,但肚子不痛。治療宜用五苓散再加上蒼朮、厚朴、木通等藥材。

如因火而泄者,其症暴迫,腹痛腸鳴,痛一陣,瀉一陣,或完穀不化,小便赤澀。治宜泄火利小便。以四苓散滑石黃芩梔子、木通之類。

白話文:

由於火熱而導致腹瀉的人,症狀通常來得急迫,會有腹痛和腸鳴的現象,一陣痛就會拉一次肚子,或是不消化食物、小便赤黃刺痛。處理原則是清熱、利尿,可以使用四苓散加滑石、黃芩、梔子、木通等藥材來治療。

如因痰而泄者,其症或瀉,或不泄,作止無常,或多或少不一。治宜泄痰為主。宜海石、青黛、神麯、黃芩為丸服,或用升吐之劑,以提其氣。

白話文:

如果因為痰濕而腹瀉,症狀可能表現為拉肚子,也可能不拉肚子,發作不定時,拉多少也不一定。治療時應以化解痰濕為主。可以使用海石、青黛、神曲、黃芩等藥材製成丸劑服用,或者使用升吐的藥物,來提振氣勢。

如因中氣虛陷而作泄者,其症飲食入胃即出,完穀不化。治宜用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白芍等以補之,或稍加升麻以提其氣。

白話文:

如果因為身體虛弱而導致腹瀉,症狀是食物一進到胃裡就馬上排出來,無法完全消化。治療方法是使用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白芍等藥物來補氣,或者再稍微加一點升麻來提振元氣。

如因脾胃不和,其症或嘔,或泄,不思飲食。宜以胃苓湯加肉豆蔻之類。

如因食積不化而泄者,其症腹痛則泄,泄後痛減。治法當導去宿積為主,乃《內經》所謂通因通用之義。宜大黃枳實、神麯之類。

白話文:

如果因為進食後積滯無法消化而腹瀉,症狀是腹痛伴隨腹瀉,腹瀉後疼痛減輕。治法應該以疏導積滯為主,這符合《內經》所說的「通因通用」的原理。適合使用大黃、枳實、神麯等藥物。

凡濕熱泄屬陽,其症身多重,目睛不了,飲食不下,脈沉而緩,完穀不化,小便清白不澀。其熱亦有完穀泄者,由火熱之性急速,傳化失常所致,其穀雖不化,其小便必赤澀,以此為類。

白話文:

凡是濕熱導致的腹瀉屬於陽證,症狀表現為:身體感覺沉重、眼睛模糊看不清、飲食無法下嚥、脈搏沉緩、未消化的食物排出、小便清白不渾濁。

這種熱證也有腹瀉帶有未消化食物的情況,這是由於火熱性質猛烈,導致消化的過程異常所致。雖然排泄的糞便中有未消化的食物,但小便一定會發紅發澀,這是區分此類腹瀉的依據。

凡七情感動,藏氣不平,亦令水瀉。治宜調理七情為先。

4. 丹溪治泄活套

如泄症,腸胃中病。當以參、苓、白朮散為主,治宜分寒、熱、陰、陽等因加減。

白話文:

如果是腹瀉,是由腸胃疾病引起的。治療時應以人參、茯苓、白朮散為主要方劑,根據寒、熱、陰、陽等不同原因加減用藥。

若寒、熱、濕在腹,攻刺作痛,洞下清水,腹中雷鳴,米飲不化者,宜以理中湯主之,或吞大巳寒丸,或附子桂香丸。裹食者,八物湯之類。

白話文:

如果寒氣、熱氣、濕氣在腹中,導致疼痛刺痛、拉肚子、腹鳴、吃米糊不消化,應使用理中湯治療,或吞服大巳寒丸或附子桂香丸。食物不消化的情況,可以用八物湯之類的藥方。

如熱泄,糞色赤黃,肛門焦痛,糞出穀道猶如湯澆,煩渴,小便不利。宜四苓散、吞香連丸之類。

白話文:

如果出現發熱、腹瀉,糞便呈現赤黃色,肛門灼熱疼痛,大便排出時就像滾燙的湯汁,伴有口乾舌燥,小便困難的情況,建議服用四苓散、吞香連丸等藥物。

如濕瀉者,蓋由久坐濕處,以致濕氣傷脾,土不剋水。梅雨久陰之月,多有此病。治宜除濕湯戊己丸,佐以胃苓湯。重者如朮附湯之類。

白話文:

如果出現水濕瀉,通常是由於長時間坐在潮濕的地方導致,潮濕之氣損傷脾臟,脾胃無法控制水濕。尤其是在潮濕陰雨連綿的季節,更容易發生這種疾病。治療方法應採用除濕湯同時服用戊己丸,配合胃苓湯。如果病情較重,還可使用朮附湯等方劑。

如因飲食過度,致傷脾氣,遂成泄瀉,其人必嘔,噫氣如敗卵臭。宜治中湯砂仁,或敢感丸,尤妙。

白話文:

如果因為飲食過量,損傷了脾胃,導致腹瀉,這個人一定會嘔吐,並且會發出像壞雞蛋一樣的氣味。建議使用治中湯加上砂仁,或者使用敢感丸,效果會特別好。

如因中氣大虧,不愛飲食,食畢則腹鳴腸急,盡下所食,才方覺快,不食即無事,俗名漏食泄。經年而不愈者,宜用快脾丸三五粒,效。

白話文:

如果因為脾胃功能虛弱嚴重,導致不想吃東西,但吃完後會腹鳴腸急,將吃下的東西通通拉光才覺得舒服,不吃東西時就沒事,一般稱為「漏食瀉」。這種情況持續一年都不見好轉的,可以服用三到五粒快脾丸,會有效。

如因傷於酒侵,晨作泄者,宜以理中湯加乾葛,或吞酒煮黃連丸之類。

如因傷面而作泄者,宜養胃湯加蘿菔子炒,研碎,一錢。痛者,加木香五分,去藿香,加炮姜。

白話文:

因外傷而引起腹瀉的人,應服用養胃湯,並加入炒熟研碎的蘿蔔籽一錢。疼痛者,可加入木香五分,去除藿香,並添加炮姜。

如每日五更初洞泄,服止泄藥無效,此乃脾泄。宜米飲下五味丸,或專用五味子煎湯服,或分水飲與二神丸椒附丸,或平胃散小茴香丸。病久而重,其人虛甚,宜椒附湯

白話文:

如果每天五更時分腹瀉,服用止瀉藥效果不佳,這通常是脾虛引起的腹瀉。

治療方法:

  1. 服用米湯搭配五味丸。

  2. 單獨用五味子煎煮湯水服用。

  3. 將五味子分次用水服用,搭配二神丸和椒附丸。

  4. 服用平胃散搭配小茴香丸。

如果病情較久且嚴重,患者體質虛弱,宜服用椒附湯。

如暑泄,因中暑熱而作泄者,宜以胃苓湯或五苓散車前子末少許,效。

白話文:

如果因為中暑而腹瀉,建議使用胃苓湯或五苓散,再加少量車前子粉,會有效。

如泄注下如水,宜生料五苓散為主,倍白朮,加蒼朮車前末,米飲調服。

白話文:

如果腹瀉得很厲害,像水一樣,宜以生料五苓散為主要藥方,白朮用量加倍,再加入蒼朮和車前草粉末,用米湯調整後服用。

如因濕熱甚,下注如熱湯者,宜以五苓散去桂,加滑石黃芩木通之類。

白話文:

如果濕熱過盛,邪氣下注像熱湯一樣,應該使用去除了肉桂的五苓散,並加入滑石、黃芩、木通等藥材。

如腹中疼痛,下泄清冷,喜熱物盪熨者,乃寒泄也。宜以五苓散倍官桂,加肉豆蔻。有氣刺痛,加木香,甚者加丁香、附子,作丸服。

白話文:

如果肚子疼痛,腹瀉時排出清冷的便便,喜歡用熱的東西來緩衝疼痛,這是寒性腹瀉。可以使用五苓散,加倍的肉桂,再添加肉荳蔻。如果有氣刺痛的感覺,可以再加木香。如果情況嚴重,還可以加丁香、附子,製成藥丸服用。

如久泄穀道不合或脫肛,此乃元氣下陷,大腸不行收令而致。宜用白朮、白芍、神麯、陳皮、肉蔻、訶子肉、五倍子烏梅丸,以四君子加防風升麻,煎湯下。

白話文:

如果腹瀉頻繁、無法正常排便,或是肛門下垂,原因在於元氣下降,大腸無法正常收縮導致。

建議使用中藥方:

  • 白朮、白芍、神曲、陳皮、肉蔻、訶子肉、五倍子、烏梅丸。

輔以「四君子湯」(人參、白朮、甘草、茯苓)加上防風、升麻。

將藥材煎煮成湯劑服用。

如因食積,時常腹痛作泄,先宜木香、檳榔丸,或東垣枳實導滯丸推逐之,後以四苓湯厚朴、蒼朮、神麯、麥芽之類作丸服之,以安胃氣。

白話文:

如果因為飲食不消化,經常腹痛、腹瀉,宜先服用木香檳榔丸或東垣枳實導滯丸來促進排便。之後服用四苓湯,添加厚朴、蒼朮、神麴、麥芽等藥材製成丸劑服用,以安撫胃氣。

如氣虛作泄者,宜以四君子倍白朮,加黃耆、升麻、柴胡、防風之類,補而提之。

白話文:

對於氣虛而導致腹瀉的人,建議使用四君子湯並加倍白朮,再加入黃耆、升麻、柴胡、防風等藥材,既能補氣又能提升氣機。

凡諸澀藥,若久泄虛弱者亦宜用之,但不可用於初作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