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茴香丸

XIAO HUI XI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二十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肝經 15%
心經 12%
膀胱經 10%
胃經 10%
腎經 10%
肺經 9%
大腸經 6%
小腸經 4%
三焦經 1%
膽經 1%
脾經
肝經
心經
膀胱經
胃經
腎經
肺經
大腸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茴香丸」

  • 生薑:辛溫,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
  • 川楝子:辛溫,舒肝行氣止痛,驅蟲。
  • 丁香:溫裡溫中,降逆止嘔,健脾胃,溫肺止咳,解毒消腫。
  • 附子:辛、甘,大熱,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 木通:清熱瀉火,清熱利尿,補血養肝,利水滲濕,排膿,通乳,利尿,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木香:溫裡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
  • 桃仁:溫苦,調經,活血化瘀,通便,止咳化痰,清熱瀉火。
  • 茴香:溫甘,溫裡溫中,理氣行氣,驅蟲殺蟲,補腎壯陽,疏肝解鬱,活絡止痛,健脾益氣。
  • 橘皮: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
  • 巴戟天:溫甘微苦,補腎壯陽,祛風除濕,補氣,散風寒,止咳化痰,降氣,強筋骨。
  • 赤茯苓:甘淡,清熱利尿,滲濕健脾,寧心安神。

中藥方劑「小茴香丸」是由茴香、生薑、附子、桃仁、橘皮、川楝子、胡蘆巴、巴戟天、赤茯苓、木通、丁香、木香組成。具有溫裡溫中,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利水滲濕,清熱利尿,補腎壯陽,祛風除濕等功效。主治功效是:膀胱和小腸積聚了風邪和熱邪,因而導致脅肋疼痛,口渴,腫脹疼痛。

傳統服藥法


茴香、胡椒各等分。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空心溫酒送下。

方劑組成解釋


小茴香丸由茴香、生薑、附子、桃仁、橘皮、川楝子、胡蘆巴、巴戟天、赤茯苓、木通、丁香、木香等中藥組成。茴香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生薑具有溫中散寒、解表發汗的功效;附子具有溫陽散寒、補火助陽的功效;桃仁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橘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川楝子具有行氣利水、消腫止痛的功效;胡蘆巴具有健脾和胃、利水消腫的功效;巴戟天具有補腎壯陽、強筋健骨的功效;赤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木通具有通利小便、清熱解毒的功效;丁香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木香具有行氣止痛、散寒止痛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茴香丸具有溫陽散寒、行氣利水的功效,因此孕婦、陰虛火旺、實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胰臟炎腹瀉

相同名稱方劑


小茴香丸, 出處:《三因》卷七。 組成:茴香、胡椒各等分。 主治:小腸氣腹痛。

小茴香丸, 出處:《秘傳證治要訣類方》卷四引《本事》。 組成:舶上茴香(炒)1兩,胡蘆巴1兩,破故紙(炒)1兩,白龍骨(煅)1兩,木香1兩半,胡桃(去殼)21枚,羊腰子3對(切開,入鹽1兩半,擦,炭火焙熟,研)。 主治:五更初洞瀉,服止瀉藥無效。

小茴香丸, 出處:《雞峰》卷二十。 組成:舶上茴香2兩,土茴香2兩,乾生薑4兩,附子1個,桃仁1兩半,黃橘皮1兩,川楝子1兩(不去核),胡蘆巴1兩,巴戟末1兩,赤茯苓1兩,木通1兩,丁香半兩,木香半兩。 主治:膀胱小腸留滯寒邪熱邪,脅肋牽引,發渴,腫滿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