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十二 (1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15)

1. 斑爛

聞人規云。痘瘡斑爛之證。因當發散而不發散。則毒氣閉塞。以致喘促悶亂。不當發散而誤發散。則毒隨陽氣暴出於外。遍身皮肉潰爛。治宜調脾胃。進飲食。大便調和。脾胃健旺。毒氣自解。而無目赤咽痛吐衄等證。若發表過甚。大便自利。急用理中丸。豆蔻丸以救其里。

亦有痘瘡如蚊所齧。面色黑。乃危證也。若小便秘結煩躁。導赤散加山梔、犀角赤芍。自利不食者。不可用。蓋毒發於表而妄汗之。腠理開泄。營衛益虛。轉增斑爛。由是風邪乘虛變證者有之。若毒蘊於裡而妄下之。則內氣益虛。毒不能出。而反入焉。由是土不勝水。變黑歸腎。

身體振寒。兩耳尻冷。眼合腹脹。其瘡黑陷。十無一生。醫者審之。

2. 飲食

痘瘡既出。全藉脾胃安和。進納飲食。則易漿易靨。自四五日以至痂落之後。飲食不減。二便如常。雖不起發不紅綻。或陷塌。用藥得宜。可保無虞。若乳食減少。兼之泄瀉。則元氣日衰。雖無前證。日後必至有變。藥亦難效。豈能保其無事哉。若胸前稠密。毒氣傷脾減食者。

消毒飲黃芩山楂紫草人參。有傷食腹脹不食者。枳朮丸。有痘出太多。中氣暴虛不食者。四君子加糯米。有痘已痂起而不能食。身無熱者。調補脾胃為主。凡四五日前不食而便秘者。此毒盛於裡。猶為可治。至六七日後。反不能食。則變證百出。縱藥何益。有稟受壯實而發於五歲之外者。

又不可一例而論也。又有痘起之後。能食易飢者。此胃大熱。不久而變生焉。大便秘者。四順飲連翹牛蒡微利之。不秘者。芍藥湯茯苓木通牛蒡子以和之。又有飢欲食而不能者。必喉舌有痘。難於吞嚼也。

3. 吐瀉

凡痘疹發熱。有嘔吐者。有泄瀉者。有吐利兼作者。有乾嘔而噦者。有不食者。皆毒火所致。不可驟止。吐利中有疏通之義。治宜平和疏透。引毒達表。則吐瀉自止。如不止。兼調脾胃。如干嘔而噦。為胃虛火逆最危之兆。宜橘皮茱連散。以安胃氣清火毒。有不嗜食者。此脾受熱毒。

當升提發散。俾毒得外出。飲食自進。若誤認嘔吐泄瀉不食為裡寒而用丁、桂、薑、附。轉增煩劇也。誤認嘔吐泄瀉不食為裡虛而用參、耆、苓、術。反增壅遏也。此專為痘疹初出未透者而言。若漿正行時而吐利不食者。乃脾胃虛弱。多有內虛倒黶喘脹之患。凡長髮起頂灌漿時。

泄瀉俱為險候。急用白朮茯苓以滲泄健脾。人參黃耆以助元托裡。訶子肉果以止瀉。佐以升提之藥。使無壅遏之患。若不升發。難免倒黶之虞。如見心煩乾嘔而噦。此臟敗毒攻。最為凶候。二陳加黃連木通、燈心、竹葉。夏月。四苓散以利小便。利而不通者危。至如泄瀉而手足熱面赤者。

熱也。弱者。白朮散加竹葉、陳皮。強者。瀉黃散。若下午瀉甚。上午瀉稀。此傷食。平胃散山楂麥芽。厥冷。加乾薑。或益黃散補之。瀉利而嘔逆厥冷。理中湯木香。上午瀉甚。下午不瀉者。脾虛也。朝用白朮散。夕用豆蔻丸。瀉出腥臭穢滯者。腸胃熱也。葛根黃芩黃連湯

瀉而失氣者。氣下泄也。白朮散加升麻防風提之。若受寒邪。或食冷物。而泄瀉清冷。痘色灰白頂陷。或手足厥而寒顫咬牙者。陳氏木香散異功散。瘡雖正而吐瀉。或下血。俱為逆候。若但吐不瀉。無痰。益黃散。有痰。二陳湯。吐而身熱煩渴。腹滿氣促。大小便澀而赤者。

當利小便。若先吐而後出痘。足蜷不伸。聲啞熱蒸者。雖有清漿不治。陳文宿云。痘瘡瀉水穀。或白色。或淡黃者。陳氏木香散送豆蔻丸。不愈。異功散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