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潮熱

潮熱有作有止。若潮水之來。不失其時。一日一發。若日三五發者。即是發熱。非潮熱也。有虛有實。惟傷寒日晡發熱。乃胃實。別無虛證。其餘有潮熱者。當審其虛實。若大便堅澀。喜冷畏熱。心下愊然。睡臥不著。此皆氣盛。所謂實而潮熱也。涼膈散、大柴胡輩下之。若胃氣消乏。

精神憔悴。飲食減少。日漸尫羸。病雖暫去。而五心常有餘熱。此屬虛證。宜逍遙散、小柴胡等加減。有每遇夜身發微熱。病人不覺。早起動作無事。飲食如常。既無別證可疑。只是血虛陰不濟陽。朝用加味逍遙散。暮用六味丸。不應。用當歸補血湯加減八味丸。有潮熱似瘧。

胸膈痞塞。背心疼痛。氣弱脈弦。服補藥不效者。此屬飲證。隨氣而潮。故熱亦隨飲而潮。於痰飲門求之。氣口脈滑。內有宿食。常暮發熱。明日復止者。於傷飲食門求之。

2. 惡寒(背惡寒)

經云。陽虛則外寒。奈何。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而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惡寒者。雖當夏月。若遇風霜。欲得重綿。時覺凜凜戰慄如喪神守。此熱伏於裡。而反覺自冷。實非寒也。或曰。往往見有服熱藥而愈者。何也。曰。病熱之人。

其氣炎上。郁為痰飲。抑遏清道。陰氣不升。病熱尤甚。積痰得熱。亦為暫退。熱勢助邪。其病益深。或曰。寒勢如此。誰敢以寒涼藥與之。非殺而何。曰。古人遇戰慄之證。有以大承氣湯下燥屎而愈者。惡寒戰慄。明是熱證。但有虛實之分耳。

有衛氣虛衰。不能實表分肉而惡寒者。有上焦之邪隔絕營衛。不能升發出表而惡寒者。有酒熱內郁。不得泄而惡寒者。背惡寒是痰飲。仲景云。心下有留飲。其人背惡寒。冷如冰。指迷茯苓丸。身前寒屬胃。經云。胃足陽明之脈。氣虛則身以前皆寒慄。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

胃中有寒。理中丸。表虛惡賊風。上焦不通。陽氣抑遏。而皮膚分肉無以溫之。故寒慄。升陽益胃湯。開發上焦。以升陽明。出外溫之也。外感。內傷。傷食。濕痰。火鬱。皆有惡寒。非獨陽虛也。若脈浮緊。頭痛拘急。身疼微惡寒熱起。是外感。審時令輕重發散之。脈緩弱。

或氣口虛大。按之無力。兼見倦怠。手心熱。是內傷元氣證。補中益氣湯加桂、附二三分。以行參、耆之力。且益陽氣也。脈弦滑。噁心頭痛。飽悶溢酸。是內傷宿食。從傷食治。或脈來澀伏。腹滿煩熱喘促者。是冷食結滯於內也。當與溫消。枳實理中湯。審系肉食。加炮黑山楂一二錢。

脈滑或沉。周身疼痛而惡寒者。屬濕痰。乃痰在上焦。遏絕陽氣而然。肥人多此。宜二陳加二朮、羌、防。少佐桂枝。甚者先吐之。惡寒非寒。不戰而慄。從火鬱治。火鬱湯。若郁遏陽氣於脾土。令人惡寒者。東垣升陽散火湯。內虛里急。惡寒少氣。手足厥冷。少腹攣急。足脛疼酸。

此陽不足也。大建中湯。背惡寒。脈浮大而無力者。為氣虛。脈弦緊。寒熱兼作。乃瘡腫之候。須問身中有無腫處。大抵惡寒證。除陽虛外。屬表證者多。乃表中陽氣不得發越而然。須辛散之。惡寒家不可過覆近火。寒熱相搏。脈道沉伏。愈令病人寒不可遏。但去被撤火。兼以和營之藥。

自然不惡寒矣。婦人惡寒。尤不可近火。寒氣入腹。血室結聚。針藥所不能治矣。

祝仲寧治一貴婦病惡寒。日夜以重裘覆其首。起躍入沸湯中不覺。醫以為寒。祝持之曰。此痰火上騰。所謂陽極似陰也。非大下之則火不殺。下經宿而撤裘。呼水飲之。旬日氣平乃愈。

李士材治吳文邃眩暈三載。雖戰慄惡寒而不喜飲熱湯。五月向火。數妾擁居帷幔。屢服薑、桂不效。脈浮之細小。沉之搏堅。是鬱火內伏。不得宣越也。用金花湯柴胡甘草生薑。乘熱飲之。移時而惡寒減。再劑而撤火爐。逾月而起。更以人參湯進六味丸。兩月全安。

石頑曰。凡病但惡寒而不發熱者。多屬火鬱之證。舉世一以陽虛為治。誤人多矣。如墅關謝君宣之病。七月間寒熱如瘧。因服芩、知、石膏輩。稍間數日。後因小便。精大泄。遂腦痛如破。惡寒振振欲擗地。醫用八味、六君。三倍參、附而寒不除。繼用大建中。每服人參五錢。

熟附二錢。其寒益甚。春旺人日。始延治於余。診之脈僅三至。弦小而兩寸俱伏。但舉指忽覺流利。審其證。雖五襲重裘。大畏隙風如箭而不喜近火。惡寒雖劇而忽重忽輕。口鼻氣息全冷而胸中時覺上衝。小腹堅滿而塊壘如石。大便堅硬而欲了不了。小便短數而時白時黃。陽道雖痿而緩縱不收。

氣色雖憔悴而不晦暗。此證起先本屬陽虛。因加用參、附陽藥過多。壯火不能化陰。遂鬱伏土中。反致真陰耗竭。是以二便艱澀。所謂陰虛自致泉竭也。法當升發其陽。先與火鬱湯六服。繼進升陽散火、補中益氣。而惡寒微除。重裘漸解。肢體微汗。口鼻氣溫。脈復五至。二便調適。

小便微和。陽亦漸舉。嗣後令服六味丸、生脈散異功散。調理而康。

背惡寒,背為陽位。背上惡寒。陽受病而陰邪亢逆也。其病有七。一者暴中陰寒。四肢厥冷而背惡寒。脈必沉細。附子湯溫散之。一者素稟陽衰而背上常微畏寒。脈來微弱。八味丸溫補之。一者熱邪內伏。煩渴引飲而背惡寒。脈多沉滑。或伏匿。此火鬱於內也。熱病初發多此。

白虎湯解散之。一者中暑暍熱。亦多有背惡寒。人參白虎、清暑益氣。按證清解之。一者濕痰內郁。肢體疼重而痞悶頭汗。其人必肥盛。其脈或緩滑。或澀滯。滑則指迷茯苓膽星。澀則苓桂術甘加半夏、廣皮分解之。一者瘀血內滯而頭汗目黃。小便清利。大便溏黑。小腹偏左或左脅中脘有疼處。

脈必關尺弦緊。或帶芤狀。桃核承氣、犀角地黃。隨上下虛實清理之。一者無故脈數。而背惡寒疼重寒熱者。為發癰疽之兆。膏粱多此。不可疑似而遲延難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