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三字經》~ 卷之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6)

1. 風水

因風而病水也。

防己黃耆湯,(《金匱》),治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

防己(三錢),炙草(一錢五分),白朮(二錢),黃耆(三錢),生薑(四片),大棗(一枚)

白話文:

防己 (15 克) 炙甘草 (7.5 克) 白朮 (10 克) 黃耆 (15 克) 生薑 (4 片) 大棗 (1 枚)

水二杯,煎八分服。服後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微汗瘥。喘者,加麻黃;胃中不和者,加芍藥;氣上衝者,加桂枝

白話文:

用兩杯水煎煮成藥湯八分滿,煎好後服用。服用後如果有像蟲子在皮膚下爬行的感覺,接著從腰部以下感到冰涼,然後坐起來蓋上被子,再用一條被子圍在腰部下面,溫暖身體直到微微出汗為止,這樣就能痊癒。如果喘不過氣,可以加點麻黃;如果胃部不適,可以加點芍藥;如果氣往上衝,可以加點桂枝。

虛汗自出,故不用麻黃以散之,只用防己以驅之。服後身如蟲行及腰下如冰云云,皆濕下行之徵也,然非耆、朮、甘草,焉能使衛氣復振,而驅濕下行哉!

白話文:

身體自然出虛汗,所以不用麻黃來宣散陽氣,只用防己來驅除。服藥後出現身體如蟲子爬行的感覺,以及腰部以下如冰涼,這些都是濕氣下行的徵兆。然而,如果不使用耆草、朮草和甘草,怎麼能讓陽氣恢復振作,驅除下行的濕氣呢?

越婢湯,(《金匱》),治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

白話文:

越婢湯(出自《金匱要略》)

用途: 治療因惡風而導致全身浮腫、脈象浮而沒有口渴、不斷流汗、無高熱的狀況。

麻黃(六錢),石膏(八錢),甘草(二錢),生薑(三錢),大棗(五枚)

水四杯,先煮麻黃至三杯,去沫,入諸藥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惡風者,加附子一錢。風水,加白朮三錢。

白話文:

用四杯水煮麻黃,煮到剩下三杯後,去除浮沫,加入其他藥材煎煮,煎至剩八分之一的量服用。一天三次,早晚各一次。如果怕風,可以加一錢附子。如果是風水問題,可以加三錢白朮。

前云身重為濕多,此云一身悉腫為風多。風多氣多熱亦多,且屬急風,故用此猛劑。

杏子湯,脈浮者為風水,發其汗即已。方闕,或云即甘草麻黃湯杏仁

白話文:

杏子湯:

脈絡浮起的,是因風水上身。此方用來讓患者發汗,即可治癒。

此方未見詳細記載,有人認為就是甘草麻黃湯再加杏仁。

2. 皮水

水行於皮中也。其脈浮,外證跗腫,按之沒指。曰不惡風者,不兼風也。曰其腹如鼓者,外有脹形內不堅滿也。曰不渴者,病不在內也。曰當發其汗者,以水在皮宜汗也。

白話文:

水液運行在皮下。脈象浮,外證腳背腫脹,按壓會凹陷。說不惡風,是指沒有合併風邪。說腹部像鼓,是指外觀脹滿但內部不實。說不渴,是指病變不在內臟。說要發汗,是因為水液在皮下,宜發散。

防己茯苓湯,(《金匱》),治四肢腫,水在皮中聶聶動者。

防己桂枝黃耆(各三錢),茯苓(六錢),炙草(一錢)

白話文:

防己、桂枝、黃耆各3錢 茯苓6錢 炙草1錢

水三杯,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

藥亦同防己黃耆湯,但去朮加桂、苓者,風水之濕在經絡,近內;皮水之濕在皮膚,近外。故但以苓協桂,滲周身之濕,而不以術燥其中氣也。不用薑、棗者,濕不在上焦之營衛,無取乎宣之也。

白話文:

本藥方的組成與防己黃耆湯相同,但去掉了朮,加上了桂枝和茯苓。對於風水濕症,濕邪在經絡中,較靠近身體的內部;而皮水濕症,濕邪在皮膚表面,較靠近身體的外部。因此,此配方只用茯苓協調桂枝,滲透身體的濕邪,而不使用朮來乾燥中氣。不使用薑和棗,是因為濕邪不在上焦的營衛之氣,不需要化解。

蒲灰散,(《金匱》),厥而為皮水者,此主之。腫甚而潰之逆證,厥之為言逆也。

白話文:

蒲灰散 (出自《金匱要略》)

對於發熱後皮膚出現水泡的症狀,此方可用來治療。腫脹厲害而潰爛是處理不當造成的逆證,所謂的「厥」,指的是逆亂之意。

蒲灰(半斤),滑石(一斤)

為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愚按:當是外敷法,然利濕熱之劑,亦可內服外摻也。

越婢加朮湯,(《金匱》),里水此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按里水當是皮水筆誤也。或水在皮里,即皮水之重者,亦未可知。

白話文:

越婢加朮湯(出自《金匱要略》),此方主治腹水。麻黃甘草湯 也能主治腹水。根據文獻記載,"裏水"應該是寫錯字,應該是"皮水"。或者"水在皮裏",是指較嚴重的皮水,這也未可知。

方見《風水》。

甘草麻黃

甘草(四錢),麻黃(二錢)

水二杯,先煮麻黃至一杯半,去沫,入甘草煮七分服。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二藥上宣肺氣,中助土氣,外行水氣。

白話文:

用兩杯水,先把麻黃煮到只剩一杯半,去掉浮沫後,放入甘草繼續煮到還剩七分之一,然後服用。如果再次出汗,則不再服用;不出汗的話,就再次服用。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寒。這兩種藥物可以上行宣肺氣,中行助土氣,外行祛除水氣。

3. 正水

水之正伏也。其脈遲者,水屬陰也。外證自喘者,陰甚於下,不復與胸中之陽氣相調,水氣格陽而喘也。其目窠如蠶,兩脛腫大諸證,《金匱》未言,無不俱見。

白話文:

水氣下沉收斂的病理特點是:脈搏遲緩,因為水屬陰。外在症狀是自發喘息,這是因為陰氣在下方過於旺盛,無法與胸中的陽氣協調,導致水氣阻滯陽氣而引起喘息。另外,眼窩浮腫如蠶,雙腿腫大等症狀,《金匱要略》雖然沒有提到,但通常都會同時出現。

愚按:正水《金匱》未出方。然提綱云:脈沉遲外證自喘,則真武湯小青龍湯皆正治之的方,越婢加附子湯麻黃附子湯亦變證之備方,桂甘麻辛附子湯加生桑皮五錢、黑豆一兩,為窮極之巧方,此正水之擬治法也。

白話文:

個人的看法是:《金匱要略》沒有記載名為「正水」的方劑。然而,它在提綱中提到,如果脈象沉遲且病人有自發性的喘鳴,那麼真武湯和小青龍湯都是治療的主方。越婢湯加附子、麻黃附子湯也是備用的方劑,適合病情有變化的患者。桂甘麻辛附子湯加生桑皮五錢、黑豆一兩,是一個極其巧妙的方劑,這正是「正水」提出的治療方法。

4. 石水

謂下焦水堅如石也。其脈自沉,外證少腹滿,不喘。

麻黃附子湯

麻黃(三錢),炙草(二錢),附子(一錢)

水二杯,先煮麻黃至一杯半,去沫,入諸藥煎七分溫服,日作三服。此即麻黃附子甘草湯,分兩略異。即以溫經散寒之法,變為溫經利水之妙。

白話文:

用兩杯水,先將麻黃煎煮至一杯半,去掉浮沫,放入其他藥材煎煮,煎至七分熟後溫熱服用,每天分三次服用。這個方劑就是麻黃附子甘草湯,與原方略有不同。利用溫經散寒的方法,轉變為溫經利水的方法。

5. 黃汗

汗出沾衣而色黃也。汗出入水,水邪傷心;或汗出當風所致。汗與水皆屬水氣,因其入而內結,則鬱熱而黃,其脈沉而遲。外證身發熱,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白話文:

如果汗水沾濕衣物並呈現黃色。汗水是出水,水邪(水氣過多)會傷害心臟;或者是在風中出汗所致。汗水和水邪都屬於水氣,如果它們進入體內而凝結,就會鬱熱而發黃,脈象沉緩。外在症狀是身體發熱,四肢和頭臉腫脹,如果長時間不痊癒,必然會變成癰瘡膿腫。

黃耆桂枝芍藥苦酒湯,(《金匱》),治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出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風水脈浮,黃汗脈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毛孔入得之。(水氣從毛孔入而傷其心,故水火相侵而色黃,水氣搏結,而脈沉也。凡看書宜活看,此證亦有從酒後汗出當風所致者,雖無外水,而所出之汗,因風內返亦是水。凡脾胃受濕,濕久生熱,濕熱交蒸而成黃色,皆可以汗出。入水之意,悟之!)

白話文:

黃耆桂枝芍藥苦酒湯(出自《金匱》)

主治: 全身浮腫,發熱出汗口渴,症狀類似風水症。汗液沾染衣物,顏色純正黃色如柏樹汁液,脈搏沉緩。(風水症脈象浮,黃汗症脈象沉)

原理: 汗液出入體表時會受水氣影響,水氣從毛孔侵入身體。(水氣透過毛孔進入而損傷心臟,所以水火相剋而導致黃色,水氣聚集阻滯,故脈象沉緩。看書時要靈活運用,這種證狀也有可能是酒後出汗吹風所致,雖然沒有接觸外在水氣,但所出的汗液因風寒內返,也是一種水氣。凡是脾胃受濕,濕氣長期積存生熱,濕熱交替蒸騰而形成黃色,都可以透過出汗治療。其中的「入水」,請自行領悟!)

黃耆(五錢),芍藥,桂枝(各三錢)

苦酒一杯半,水一杯,煎八分,溫服。當心煩,至六七日乃解。(汗出於心,苦酒止之太急,故心煩。至六七日,正復而邪自退也。)

白話文:

半杯苦酒,一杯水,煮到只剩八分之一,趁溫熱時喝下。當心煩的時候喝,六七天後才會好。(因為汗液來自於心,苦酒抑制汗液太快,所以會心煩。六七天後,正氣恢復,邪氣自然退去。)

桂枝加黃耆湯,(《金匱》),黃汗之病,兩脛自冷,盜汗出。汗已反發熱,久久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汗出,下無汗,腰臗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以上皆黃汗之變證、師備擬之,以立治法。茲因集隘,不能全錄,只輯其要)。此為黃汗。(言變證雖多,而其源總由水氣傷心所致。結此一句,見治法不離其宗。)

白話文:

桂枝加黃耆湯(《金匱要略》)

治療黃汗症(一種異常出汗的病症),症狀有:

  • **黃汗:**皮膚出現黃色汗液
  • **兩小腿發冷:**小腿冰冷
  • **盜汗:**夜間或睡眠時出汗
  • **汗出後發熱:**出汗後,反而感到發熱
  • **持續發熱:**發熱長時間不退
  • **長惡瘡:**出現惡性瘡瘍
  • **身體沉重,出汗後稍感輕鬆:**出汗時身體沉重,出汗後減輕
  • **胸中疼痛:**出汗後胸部出現疼痛
  • **只上半身出汗,下半身不出汗:**身體僅從腰部以上出汗
  • **腰部和大腿根疼痛,感覺皮膚下有東西:**腰部和大腿根疼痛,有異物感
  • **食慾不振、身體疼痛、心煩、小便不利:**以上症狀均為黃汗的變異證狀

這些症狀的共同原因是水氣損傷了心臟。因此,治療方法不能脫離這個根本原則。

桂枝,芍藥,生薑(各三錢),甘草(炙),黃耆(各二錢),大棗(四枚)

白話文:

桂枝、芍藥、生薑(各 9 克),炙甘草、黃耆(各 6 克),大棗(4 枚)

水三杯,煮八分,溫服。須臾啜熱粥一杯余,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前方止汗,是治黃汗之正病法。此方令微汗,是治黃汗之變症法。

白話文:

先用三杯水煮沸,煮到剩八分滿,趁溫熱喝下。稍待片刻後,再喝下一杯熱稀飯以幫助藥效發揮。之後蓋上棉被保暖,讓身體微微出汗。如果沒有出汗,可再服用藥物。前面那副藥方是用來止汗,是用來治療黃汗的正方。而這副藥方讓身體微微出汗,是用來治療黃汗的變異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