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倫

《養生類要》~ 前集 (8)

回本書目錄

前集 (8)

1. 當歸飲

人遇勞心思慮,損傷精神,頭眩目昏,心虛氣短,驚悸煩熱,即服此方,補血為主。

人參(一錢五分) 當歸身(一錢五分) 麥門冬(一錢) 五味子(十五粒) 白芍藥(酒炒一錢) 山梔(五分) 白茯神(去皮心一錢) 酸棗仁(炒一錢) 生地黃(五分薑汁洗) 甘草(炙五分) 陳皮(五分) 川芎(五分)

白話文:

人參(6克) 當歸(6克) 麥門冬(4克) 五味子(30顆) 白芍藥(炒過,4克) 山梔子(2克) 白茯苓(去皮去心,4克) 酸棗仁(炒過,4克) 生地黃(2克,用薑汁洗過) 甘草(炒過,2克) 陳皮(2克) 川芎(2克)

上用姜二片棗一枚,水一鍾半,煎八分,食遠服。

2. 補陰散

滋陰降火湯

治陰虛火動盜汗發熱咳嗽吐血身熱脈數肌肉消瘦少年中年酒色過傷成癆者服之極效

川芎(一錢) 當歸(一錢三分) 白芍藥(一錢三分) 熟地黃(一錢) 黃柏(七分蜜水浸火炙) 知母(一錢蜜水拌炒) 生地黃(五分酒洗) 甘草(炙五分) 天門冬(一錢去心皮) 白朮(炒一錢二分) 陳皮(去白七分) 乾薑(炒紫色三分)

白話文:

川芎:一錢 當歸:一錢三分 白芍藥:一錢三分 熟地黃:一錢 黃柏:七分,用蜂蜜水浸泡,再放火上烤製 知母:一錢,用蜂蜜水拌炒 生地黃:五分,用酒清洗 甘草:五分,烤製 天門冬:一錢,去除中心部分 白朮:一錢二分,炒製 陳皮:七分,去除白色部分 乾薑:三分,炒成紫色

上用生薑三片水一鍾半煎八分空心服加減於後

咳嗽盛加桑白皮(蜜炒)馬兜鈴(各七分)五味子(十粒)痰盛加半夏(薑製)貝母栝蔞仁(各一錢)盜汗多加牡蠣酸棗仁(各七分)浮小麥(一錢)潮熱盛加沙參白皮地骨皮(各七分)夢泄遺精加龍骨牡蠣山茱萸(各七分)赤白濁加白茯苓(一錢)黃連(三分)衄血咳血出於肺也加桑白皮(一錢)黃芩山梔(各五分炒)涎血痰血出於脾也加桑白皮貝母黃連栝蔞仁(各七分)嘔血吐血出於胃也加山梔仁(炒)黃連乾葛蒲黃(炒各一錢)韭汁半盞薑汁少許咯血唾血出於腎也加桔梗玄參側柏葉(炒各一錢)如先血症或吐衄盛大者宜先治血治法輕少者涼血止血盛大者先消瘀血次止之涼之蓋血來多必有瘀於胸膈者不先消化之則止之涼之不應也葛可久方宜次第撿用內惟獨參湯止可施於大吐血後昏倦脈微細氣虛者氣雖虛而復有火可加天門冬三四錢或如前所云陰虛火動潮熱盜汗咳嗽脈數者不可用參說見本草集要人參條下蓋此病屬火大便多燥然須節調飲食勿令泄瀉若胃氣復壞泄瀉稀溏則前項寒涼之藥又難用矣急宜調理脾胃用白朮茯苓陳皮半夏神麯麥芽甘草等藥俟胃氣復然後用前本病藥收功後可常服補陰丸及葛可久白鳳膏等藥

白話文:

咳嗽

  • 加用桑白皮(炒蜜)、馬兜鈴(各七分)、五味子(十粒)
  • 若痰多,加用半夏(姜制)、貝母、栝蔞仁(各一錢)
  • 若盜汗多,加用牡蠣、酸棗仁(各七分)、浮小麥(一錢)
  • 若潮熱盛,加用沙參、桑白皮、地骨皮(各七分)
  • 若夢泄遺精,加用龍骨、牡蠣、山茱萸(各七分)
  • 若白濁(精白如乳),加用白茯苓(一錢)、黃連(三分)
  • 若衄血(鼻血)、咳血(咳出血),加用桑白皮(一錢)、黃芩、山梔(各五分,炒)
  • 若涎血(吐出血涎)、痰血(咳出血痰),加用桑白皮、貝母、黃連、栝蔞仁(各七分)
  • 若嘔血(嘔出血)、吐血(吐出血),加用山梔仁(炒)、黃連、乾葛、蒲黃(炒,各一錢)、韭汁半盞、薑汁少許
  • 若咯血(吐血不止)、唾血(吐血不止),加用桔梗、玄參、側柏葉(炒,各一錢)

注意事項

  • 若有先天的血癥,或吐血、衄血嚴重,應先治療血癥。
  • 若病情較輕微,採用涼血止血法。
  • 若病情嚴重,先化瘀血,再止血、涼血。這是因為血來が多い時,胸膈必然有瘀血,若不先消瘀,止血、涼血往往無效。
  • 若使用葛可久方,應根據病情次第選用。
  • 其中只有獨參湯,適用於大吐血後,出現昏倦、脈微細、氣虛的患者。
  • 即便氣虛,但仍有火熱,可加用天門冬三至四錢,或如前所述,若陰虛火旺、潮熱盜汗、咳嗽、脈數的患者,不可服用人參。詳細說明請參照《本草集要》「人參」條。
  • 此病屬火,大便多燥,但需節制飲食,避免泄瀉。
  • 若胃氣再度受損,出現泄瀉稀溏,則前述寒涼藥物難以使用。應及時調理脾胃,使用白朮、茯苓、陳皮、半夏、神曲、麥芽、甘草等藥物。待胃氣恢復後,再使用上述針對本病的藥物。
  • 病癒後,可長期服用補陰丸、葛可久白鳳膏等藥物。

3. 柴前梅連散

治骨蒸勞熱三服而除

柴胡前胡烏梅胡黃連(各等分)

白話文:

柴胡、前胡、烏梅、黃連(各取等量)

上每服四錢,加豬膽汁一枚、豬脊髓一條、韭白、童便煎服。

4. 地仙散

凡人年四十以下患勞怯,且不必補,只先退潮熱調理可愈。此方退潮熱如神。方外有接天梯之術,宜先用此方。

地骨皮(二錢半) 防風(一錢五分) 薄荷葉(一錢一分) 甘草梢(炙一錢) 烏梅(七分半)

白話文:

地骨皮:2.5錢 防風:1.5錢 薄荷葉:1.1錢 炙甘草梢:1錢 烏梅:0.75錢

上用水煎三次,午後頓服。

5. 六味地黃丸

治腎氣虛損,形體憔悴,寢汗潮熱,發熱,五臟齊損,瘦弱,虛煩,骨蒸,痿弱,下血,亦治腎消泄瀉,赤白濁俱效

白話文:

用於治療腎氣虛損,身體消瘦,盜汗發熱,體溫偏高,五臟均受損壞,身體瘦弱,心煩不安,骨頭裡有熱氣,四肢無力,大便出血。也可以治療腎消導致的腹瀉,無論是血便、白便還是膿血便都有效。

山藥(姜汗炒四兩) 山茱萸(去核淨肉四兩) 白茯苓(去皮) 澤瀉(去毛) 牡丹皮(去木各三兩) 懷慶熟地黃(酒蒸八兩)

白話文:

山藥(用姜汗炒過,四兩) 山茱萸(去核後的淨肉,四兩) 白茯苓(去皮) 澤瀉(去毛) 牡丹皮(去木,各三兩) 懷慶熟地黃(用酒蒸過,八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白湯送下

附子(制)桂心各一兩,名八味丸,治下部虛寒

白話文:

加入經過處理的附子(一兩)和桂心(一兩),稱之為「八味丸」。此藥方用於治療下半身虛寒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