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法圓通》~ 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7)

1. 小兒抽掣

(俗作驚風)

按小兒抽掣一條,有外感內傷之別。因外感而致者,由其感受外來之風寒,閉其經絡運行之氣,現角弓反張、壯熱自汗者,風傷太陽之衛也,桂枝湯可與之。角弓反張,壯熱無汗而畏寒者,寒傷太陽之營也,麻黃湯可與之。若壯熱,燥躁口渴,氣粗蒸手,二便不利者,熱淫於內也,白虎、調胃承氣可與之。稍輕者,導赤散加荊、防、蟲退、茯苓亦可與之。

白話文:

關於小兒抽搐,可分為外感和內傷兩種。

因外感而引起的,是因為小孩接觸到外來的風寒,導致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角弓反張,發燒自汗的症狀。這種情況是風邪侵襲太陽表衛,可以用桂枝湯治療。

角弓反張,發燒但不流汗,並且畏寒的症狀。這是寒邪侵襲太陽營分,可以用麻黃湯治療。

如果發燒、煩躁口渴、氣息粗重、手掌發熱、大小便不通暢的症狀。這是熱邪內盛,可以用白虎湯或調胃承氣湯治療。

如果症狀較輕,可以用導赤散加上荊芥、防風、蟲退、茯苓等藥物治療。

因內傷而致者,或飲食傷中,或大吐後,或大瀉後,或久病後,可偶受外邪,發散太過,或偶停滯,消導克伐太過,積之既久,元氣日微,虛極而生抽掣。諸書稱慢脾風者是也。其人定見面白唇青,飲食減少,人困無神,口冷氣微,或溏泄日三五次,或下半日微燒,微汗,抽掣時生,此是元氣虛極,神無定主,支持失權,由內而出之候。只有扶元一法,如附子理中加砂、半,回陽飲加砂、半。

白話文:

因內在問題而導致,例如:暴飲暴食傷胃,或劇烈嘔吐、腹瀉後,或長期疾病後,可能偶爾受外在邪氣侵襲,發散過度,或偶爾停滯,消化過度,日積月累,元氣逐漸衰弱,虛弱到極點而產生抽搐。這種情況就是醫書中所說的「慢脾風」。

這種人一般會有以下症狀:面色蒼白、嘴脣青紫、食慾減退、精神不振、口冷氣弱,或一天腹瀉三到五次,或午後有輕微發燒、盜汗。抽搐發作時,說明元氣極度虛弱,神志不寧,失去控制,疾病從內部發展到外部的徵兆。這種情況只能採用補益元氣的方法治療,如使用附子理中湯加上砂仁、半夏,或回陽飲加上砂仁、半夏。

昧者不知此理,一見抽掣,便稱驚風。若妄以祛風之品施之,是速其已也。業斯道者,逢此等證候,務須細心斟酌陰陽實據,庶不致屈殺人命。予非言大而夸,其所目睹而親見者,不勝屈指矣。病家於此,切切不可專求捷方。([眉批]知非氏曰:凡視小兒之病,雖曰啞科,而望、聞、問、切四診,皆有憑據。

白話文:

不懂醫理的人,一見到小兒抽搐,就稱之為驚風。如果隨意用驅風藥物治療,會加速他的死亡。學醫的人遇到這種症狀,務必要細心分辨陰陽虛實,以免枉自殺了人命。我並非大言不慚,親眼目睹的事例不計其數。得了這種病的患者,千萬不可只求快速見效的方子。(眉批:知非氏說:凡是看小兒的病,雖然說是兒科,但看、聽、問、切四種診斷方法,都有依據。)

青、黃、赤、白、黑,有神無神,形體之肥瘦厚薄,容貌之慘舒虛實,皆可目睹,所謂望也。聲音之盛衰,氣息之粗細,喘與不喘,微與不微,可以耳聽,所謂聞也。腹痛則其哭也頭必俯,項背痛則其哭也頭必仰,小便數不數,大便調不調,其父母必能稔知,可以面訊,所謂問也。燒熱不燒熱,厥冷不厥冷,有汗無汗,可以手摸,兩手之脈,可以指取,所謂切也。

白話文:

青、黃、赤、白、黑,有精神或沒精神,身體肥瘦厚薄,臉色憔悴或舒展健康,都可以用肉眼觀察,這就是「望診」。聲音的強弱,氣息的粗細,有喘氣或沒有喘氣,聲音微弱或洪亮,都可以用耳朵聽,這就是「聞診」。肚子痛時,哭時頭會低垂;頸部和背部痛時,哭時頭部會仰起;小便次數多或少,大便通暢或不通暢,父母通常都很清楚,可以詢問,這就是「問診」。發燒或不發燒,身體發冷或不發冷,有汗或沒汗,可以用手觸摸;兩手的手脈,可以手指按脈,這就是「切診」。

有此四診,即得病情。至於抽掣,病在筋膜,主傷風木之氣,風寒無疑,調和營衛足矣。再有他故,知犯何逆,以法救之,無不見效。欽安指示親切,分辨詳細,斷不可照市醫看法,單視虎口筋紋,定是何病,便處方藥。紫紋衝上三關,不必定是危候,尤要在小兒抽掣,勿認是風,便用驚藥,功德無量矣。

白話文:

運用四診後即可瞭解病情。抽搐是因為筋膜的病變,主要是風寒之氣侵入,無疑是風寒感冒,調和營衛的氣血循環就夠了。如果有其他原因,瞭解到病因後,就能對症下藥,一定會見效。慎重的指引說明得很親切,辨別得很詳細。絕對不能像一般的醫生只看虎口的筋紋,就判定是哪種疾病,然後開藥方。紫色的筋紋衝到三關,不一定就是危急的徵兆,尤其在小兒抽搐時,不要誤認為是風,就使用鎮驚的藥,這功德無量啊。

況小兒陽氣嫩弱,不勝風寒作祟,或發表太過,或經誤下,往往筋惕肉瞤,振振動搖,不是驚風,養陰和陽,便不驚風。謂小兒火大者,是其父母欲自殺其兒,可辭去不治,尤為切囑。須知小兒陽弱,火又能從內發,小兒無欲,火不能從外入,此是金針。)

白話文:

由於小兒體質陽氣微弱,容易受風寒侵襲,有時因為發汗過度,或誤服寒涼藥物,常導致肌肉痙攣抽動,連續搖晃。這並不是驚風,只要調養陰陽平衡,就不會出現驚風。認為小兒火氣大的說法,是父母想要毒死孩子才會說出的話,可以拒絕醫治,這點必須特別注意。必須瞭解小兒陽氣虛弱,火氣能從體內產生,小兒沒有慾望,火氣不會從外部侵入。這是一個重要的關鍵點。

2. 中風

按中風一證,原有中經、中臟、閉、脫之情,陳修園先生《三字經》、《從眾錄》分辨甚詳,可以熟玩。予更細為思之,夫人身原憑一氣包羅,無損無傷,外邪何由而得入,內邪何由而得出。凡得此疾,必其人內本先虛,一切外邪始能由外入內,一切內邪始能由內出外,閉塞臟腑經絡氣機,皆能令人死,不得概謂皆由外致也。予常見卒倒昏迷,口眼喎斜,或半身軟弱,或周身抽掣。

白話文:

中風這種病症,原本有中經絡、中臟腑、血氣閉阻、陽氣脫離體外的不同情況。陳修園先生在《三字經》和《從眾錄》中對此進行了詳細的區分,值得細細品味。我對此進一步思考,發現人的身體本來依靠一團元氣包裹全身,不受損傷,外邪怎麼可能進入,內邪怎麼可能排出。凡是得了這種病,必定是其人身體內在原本就虛弱,各種外邪才能從外侵入內,各種內邪才能從內排出外,閉塞臟腑經絡的氣機,都可能導致人死亡,不能籠統地認為都是由外因所致。我經常看到有人突然昏倒,口眼歪斜,或者半身無力,或者全身抽搐。

眾人皆作中風治之,專主祛風化痰不效。予經手專主先天真陽衰損,在此下手,兼看何部病情獨現,用藥即在此攸分。要知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恃此先天一點真氣耳。([眉批]知非氏曰:此解已透,然內本先虛,所謂本實先撥,即專主先天施治,未必十治十全。須知先天之陽不易回也,先與病家說明,愈是萬幸,不愈醫不任咎。

白話文:

大家都把它當成中風來治療,專門去除風邪化痰,但都不見效。我親自動手專門針對先天真陽衰弱,從這裡著手,再看看哪部分病情特別明顯,用藥也就根據這個來區分。要知道人所以能夠活著,靠的就是這一點先天的真氣。([眉批]知非先生說:這個解釋已經很透徹了,但是內部原本虛弱,所謂的強健根本,先解決根本問題,所以專門針對先天施治,未必十次治療就能全好。要知道先天的陽氣不易恢復,要先跟病人說明,如果治好了是萬幸,治不好醫生也不承擔責任。)

若是回陽不愈,真陰不能自生。有人能治愈此病者,願焚其書,願鏟其批。)真氣衰於何部,內邪外邪即在此處竊發。治之但扶其真元,內外兩邪皆能絕滅。是不治邪而實以治邪,未治風而實以祛風,握要之法也。若專主祛風化痰,每每釀成脫絕危候,何也?正虛而邪始生,舍其虛而逐其末,況一切祛風化痰之品,皆是耗散元氣之物,未有不立增其病者。然而淺深輕重,步步有法,貴在圓通。

白話文:

如果陽氣回升沒有改善,真陰就不能自行生長。有人能治好這種病,我願意焚毀自己的醫書,鏟掉我的招牌。)真氣在那裡衰弱,內邪和外邪就會在那裡悄悄發作。治療方法就是扶助真元,內外邪氣就能完全消滅。這就是不直接治療邪氣,而是通過治療邪氣來對付邪氣,不去治療風氣,而是通過祛風的方法來祛除風氣,這是抓住了要害的方法。如果專門針對祛風化痰,往往會造成虛脫和危急情況,這是為什麼呢?正氣虛弱而邪氣才開始產生,捨棄虛弱的正氣而去驅逐表面的邪氣,再加上祛風化痰的藥物都是耗散元氣的,沒有一個不加重病情的。然而,深淺輕重,每一步都有方法,重要的是靈活變通。

予不過以鄙意之管見,以與同人共商之耳。

3. 中痰

按中痰一證,予思中字不甚恰切。夫痰之所以生,半由太陽失運,水液不行,聚而為痰。或由中宮火衰,轉輸失職,水濕生痰。或由心陽虧損,不能鎮納濁陰,水泛於上,而痰證生。種種不一。是痰皆由內而生,並非由外而致。由外而入內,始可以言中,由內而出外,決不可以言中。

白話文:

論述中痰這個證候時,我認為「中」這個字不太恰當。痰之所以形成,一半是因為太陽經失運,水液運行不暢,積聚成痰。另一半是因為中焦脾胃火氣衰弱,運化失職,水濕生痰。還有一種可能是心陽不足,無法鎮壓體內的濁陰之氣,導致水液浮泛於上,形成痰證。各種原因導致的痰證,都是由內部產生,並非從外部侵入。從外部進入到體內,纔可以用「中」這個字來形容,而從內部產生外現,決不能用「中」。

凡為痰迷之人,必素秉陽衰,積陰日盛,飲食不運,氣機不宣,忽然外邪引之,內氣滯之,陰邪竊發,寒痰上湧,堵塞清道,人事昏迷,喉中痰響,脈必滑利。平素多病多痰,法宜扶陽為先,祛痰為末,如姜附湯、薑桂茯半湯、真武湯之類,皆可施之。即曰痰閉可也,何必曰中。

白話文:

凡是中風昏迷的人,必定是平常身體陽氣衰弱,陰氣逐漸旺盛,飲食難以消化,內氣不通暢,突然受到外邪侵入,內氣被堵塞,體內的陰邪趁虛而發,寒痰上湧,阻擋住正常的氣血流通,導致人事昏迷,喉嚨中有痰鳴聲,脈象必定滑利而有力。平時經常生病多痰,治療方法應當以扶助陽氣為先,化痰為後,比如姜附湯、薑桂茯半湯、真武湯之類的藥方,都可以使用。直接說是痰濕壅閉也可以,何必說是中風呢?

([眉批]中字之義駁得倒,痰字之理認得真,治痰之法自爾超妙,非庸手所得知。患疾之人遇之病可愈,學醫之人入手不得錯,此救世之法,醫醫之意也。)

白話文:

([評批]對「中」字的意義駁得有理,對「痰」的道理了解透徹,治療痰證的方法因此而超乎妙絕,非庸醫所能理解。患病之人遇到這樣的醫生,疾病可以痊癒;學醫之人入門不應該錯,此乃救世濟人的方法,也是醫生醫治疾病的本意。)

4. 中食

按中食一證,中字亦不恰切。夫食以養生,雖由外入內,並非食能害人,必其人素緣中氣不足,運化氣衰,陰邪已經發動,偶遇飲食入內,阻滯不進,忽然閉其清道,人事卒倒,形如死人,皆是氣機偶閉為之耳,何得謂食之能中乎。即如平常氣實之人,日日酒食厭飽,而胡不中?以此推之,內本先虛也。

白話文:

關於「中食」一說,這個「中」字並不恰當。食物是用來滋養身體的,雖然是從外進入體內的,但並非食物能害人。一定是這個人本來就有中氣不足、消化機能衰弱的情況,邪氣已經開始活動,碰巧遇上飲食進入體內,造成阻礙無法通行,忽然封閉了清氣的通道,人就突然昏倒,就像死了人一樣。這都是氣機偶爾閉塞造成的,怎麼能說是食物造成的「中食」呢?就像平常氣息充足的人,天天飲酒作樂,吃得飽飽的,為什麼不會「中食」?由此推論,內部本來就虛弱才造成這種情況。

雖探吐之,一吐即愈,愈後急溫補脾土,自無失矣。([眉批]此數語包一切、掃一切,元箸超超,顛撲不破。神麯、麥芽檳榔山楂可以掃除,而乾薑附子又能治食矣,可發一噱。)

白話文:

即使讓病人嘔吐出來,嘔吐一次就能痊癒。痊癒後,立即溫補脾胃,自然不會有問題。([眉批]這幾句話包羅萬象,掃蕩一切,精闢透徹,無可挑剔。神麴、麥芽、檳榔、山楂可以消除食積,而乾薑、附子還能治療食滯,令人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