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震名

《傷寒尋源》~ 下集 (19)

回本書目錄

下集 (19)

1. 甘草附子湯

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白朮(二兩),桂枝(四兩去皮)

白話文:

  • 甘草(40克,炙用)

  • 附子(2枚,炮製後去除外皮,掰成八片)

  • 白朮(40克)

  • 桂枝(80克,去除外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始。

白話文:

將以上四種藥材放入六升水中煎煮,至三升。去除藥渣,溫服一升,每天服用三次。第一次服用後,如果出現微微出汗的症狀,則表明病情好轉。如果在出汗後仍舊感到煩躁,則服用五合。擔心一升藥量過多的人,可以先服用六七合。

經云。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按此段形容風濕相搏之病狀最著。濕壅於經。故身腫痛劇而小便不利。風淫於衛。故汗出短氣而惡風不欲去衣。附子白朮。宣太陰以驅濕。甘草桂枝。

白話文:

經典中說,風濕相搏,骨節會感到疼痛,抽痛導致無法彎曲伸展,靠近患處則疼痛加劇,並伴有出汗、呼吸急促、小便不利的症狀,而且怕風,不願意脫去衣服,或身體略微腫脹的,可以使用甘草附子湯來治療。依據這段文字描述,風濕相搏的病狀非常明顯。濕氣阻滯在經絡中,因此身體腫脹疼痛加劇,而且小便不利;風邪侵犯衛氣,因此出汗、呼吸急促,而且怕風,不願意脫去衣服。附子、白朮可以宣通太陰經氣,以驅除濕氣;甘草、桂枝可以宣通陽明經氣,以驅除風邪。

通太陽以散風。凡風濕證大發其汗。病必不解。此方亦是不欲發汗之意。當取微汗為佳。

2. 赤石脂禹餘糧湯

赤石脂(一斤碎),禹餘糧(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糧湯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按此段經文。本已自解明白。利在下焦。關閘盡撤。急當固下焦之脫。石脂餘糧固澀之品。性皆重墜。

白話文:

傷寒服用湯藥後,腹瀉不止,心下痞硬。服用瀉心湯後,症狀減輕。但再次服用其他藥物後,腹瀉又不止。醫生給予理中湯治療,腹瀉得到有效控制。理中湯的作用在於調理中焦,而此時腹瀉的病位在下焦,因此需要使用赤石脂禹糧湯來治療。如果腹瀉仍不止,則需要利尿。從這段經文來看,腹瀉的病位在下焦,關閘已經完全打開,此時最重要的是固護下焦的脫氣。赤石脂禹糧湯具有固澀的作用,其藥性能夠使氣向下墜落。

直走下焦。攔截穀道。修其關閘。此以土勝水之法。若複利不止。則又當通支河水道。以殺其下奔之勢。而關閘始得完固。

3. 炙甘草湯

甘草(四兩炙),生薑(二兩切),桂枝(三兩去皮),麥冬(半斤去心),麻子仁(半斤),人參(二兩),阿膠(二兩),大棗(十二枚擘),生地黃(一斤)

白話文:

甘草(四兩,用火烤過),生薑(二兩,切片),桂枝(三兩,去掉樹皮),麥冬(半斤,去掉芯),麻子仁(半斤),人參(二兩),阿膠(二兩),大棗(十二枚,掰開),生地黃(一斤)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煎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銷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白話文:

以上九味藥材,用清酒七升、水八升,先將八味藥材煎煮,取三升的藥汁,去除渣滓,加入膠類溶化至完全融化,溫熱後服用一升,每天服用三次。此方又名「復脈湯」。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按脈結代而心動悸。則心悸非水飲搏結之心悸。而為中氣虛餒之心悸矣。經文明以結陰代陰。昭揭病因。證津液衰竭。陰氣不交於陽。已可概見。君以炙甘草。坐鎮中州。而生地麥冬麻仁大棗人參阿膠之屬。一派甘寒之藥。滋陰復液。

白話文:

傷寒病人的脈象出現結代的現象,合併有心悸,可以用炙甘草湯來治療。脈象結代,合併有心悸的病症,這種心悸不是水飲互相碰撞而引起的,而是中氣虛弱導致的。根據醫書中提到的,脈象結代屬於陰證。這也表明了病症的原因,可以知道病人的津液衰竭,陰氣沒有和陽氣交接。炙甘草可以作主要藥物,生地麥冬、麻仁、大棗、人蔘和阿膠等藥物,都是甘寒的藥物,可以滋陰養液。

但陰無陽則不能化氣。故復以桂枝生薑。宣陽化陰。更以清酒通經隧。則脈復而悸自安矣。

4. 甘草乾薑湯

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炮)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按此方系因誤用桂枝。陽越於上。致有厥逆咽中干。煩躁吐逆譫語諸變。特出此復陽救逆之法。觀方中甘草倍乾薑。專任其甘緩之性。特微加乾薑為嚮導。引陽還返於下。並非資乾薑之辛熱以復陽也。用者須識此意。

白話文:

這一方藥是因誤用了桂枝,導致陽氣越於上,出現了厥逆咽中幹、煩躁、吐逆、譫語等證。特別提出這個恢復陽氣、搶救厥逆的方法。觀察方中的甘草加倍乾薑,專門用它的甘緩之性,特別微量加入乾姜作為嚮導,引導陽氣回到下面。並不是依靠乾姜的辛熱來恢復陽氣。使用的人必須認識到這個意思。

5. 芍藥甘草湯

芍藥(四兩),甘草(四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按陽越於上。既用甘草乾薑湯以復其陽。而攣急未解。明是津液不榮經脈。但以芍藥甘草和之。而腳即伸。亦正所以救桂枝之逆也。此法試之頗驗。不可以其平易而忽之。

白話文:

根據「陽越」的病症,使用甘草乾薑湯來恢復陽氣。但是攣急的症狀沒有解除。很明顯是津液不滋潤經脈。只用芍藥和甘草一起服用。而腳就伸展了。正好可以治療桂枝的逆行。這種方法試驗過很有效。不要因為它簡單易行而忽視它。

6.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麻黃(二兩去節),赤小豆(一升),連軺(二兩),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薑(二兩切),生梓白皮(一升),甘草(一兩炙),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 麻黃(兩百克,去除節):具有宣肺平喘的效果,能治療感冒、咳嗽等症狀。

  • 赤小豆(一百公克):具有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治療水腫、尿路感染等疾病。

  • 連軺(兩百克):具有行氣活血、祛風除濕的功效,可治療筋骨疼痛、腰腿痠痛等症狀。

  • 杏仁(四十顆,去皮尖):具有潤肺止咳、平喘化痰的功效,可治療咳嗽、氣喘等疾病。

  • 生薑(兩百克,切片):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的功效,可治療感冒、腹瀉等症狀。

  • 生梓白皮(一百公克):具有清肺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可治療咳嗽、氣喘等疾病。

  • 甘草(一百克,炙):具有益氣健脾、調和諸藥的功效,可作為其他藥物的佐劑,以增強療效。

  • 大棗(十二顆):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可治療氣血不足、失眠等症狀。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赤小豆湯主之。按瘀熱在裡。則傷寒之表邪。亦瘀而不行。內外合邪。因致發黃。治亦當內外並解。傷寒解外。仍不離麻黃杏仁甘草之成法。熱瘀則不宜桂枝而改用連軺。以散在經之熱。更用赤小豆梓白皮以清在裡之熱。而復以薑棗和之。以其發黃從傷寒而來。猶兼半表。亦麻黃之變制也。

白話文:

傷寒瘀熱留滯在體內,身體必然會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可以治療這種情況。分析起來,瘀熱留滯在體內,那麼傷寒的外邪也會瘀滯而不能散發。內外邪氣相互作用,所以導致發黃。治療時應該同時解除內外邪氣。傷寒治療外邪,仍然依循麻黃、杏仁、甘草的原則。熱瘀證不宜使用桂枝,而改用連翹,來驅散經絡中的熱邪。再用赤小豆、梓白皮來清淨體內的熱邪。最後再用生薑和大棗來調和藥性。因為發黃是由傷寒引起的,所以仍兼具半表證,也是麻黃湯的變方。

7. 茵陳蒿湯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擘),大黃(三兩)

白話文: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劈成兩半

大黃:三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納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白話文:

取茵陳、大棗、防己三味藥,加水一斗,先煮茵陳,煮到剩六升時,再加入大棗和防己,繼續煮到剩下三升。過濾渣滓,分三次溫服。小便會通暢,尿液像皁角汁一樣,顏色鮮紅。一晚上後,腹部會變小,黃疸會隨著小便排出。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按發黃證若小便自利而發黃者。屬蓄血。小便不利而發黃者。

白話文:

傷寒七八天,身體黃色像橘子一樣,小便不通暢,腹部微微脹滿的人,可以用茵陳蒿湯治療。陽明經病症發熱出汗的人,這是熱邪過盛,不能發黃。只有頭部出汗,身體不出汗,汗水流到頸部就停止了,小便不通暢,口渴想喝水的人,這是瘀熱在體內,身體必定會發黃,可以用茵陳蒿湯治療。

注意:發黃證如果小便通暢而發黃的,屬於蓄積的血液。小便不通暢而發黃的,屬於熱邪在體內。

屬瘀熱。小便不利而至渴欲飲水。濕從火化也。腹微滿熱瘀不行也。茵陳利濕。山梔降熱。大黃行瘀。導在裡之濕熱。從小便而解。而身黃自除。

白話文:

屬於瘀血熱症。小便不利而感到口渴想喝水,這是濕從火化所致。腹中微滿發熱,瘀血不行。茵陳能利濕,山梔能降熱,大黃能行瘀。導出體內的濕熱,從小便排出,而黃疸自然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