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雍

《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十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2)

1. 濕病十八條

雍曰。活人書載濕病三種。一曰中濕。二曰風濕。三曰濕溫。

問曰。何謂中濕。仲景曰。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緩者。(朱氏云。一作細者非也。)此名濕痹。(一雲中濕)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當利其小便。朱氏曰。一身盡疼。發熱身黃。小便自利者。朮附湯。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甘草附子湯五苓散主之。

白話文:

問的人說:什麼叫中濕?仲景說:太陽病,關節疼痛煩躁。脈沉而緩的(朱氏說:有人寫成脈細,這是錯的)。這叫做濕痹(又稱中濕)。濕痹的證候,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暢。這時應該使小便通利。朱氏說:一身都疼痛,發熱身黃,小便自利的人,用朮附湯。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暢的人,用甘草附子湯、五苓散。

又曰。至真要論曰。治濕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問曰。中濕之痹何如。雍曰。中濕與風寒氣合者為痹。故素問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靈樞所謂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朱氏曰。中濕與風寒氣合者為痹。其寒多者為痛。為浮腫。非朮附桂不能去也。其風多者為煩劇。為流走。為拘急。非麻黃薏苡烏頭不能散也。其中濕氣者為堅滿。為氣閉。非甘遂葶藶枳朮不能泄也。

白話文:

問道:中濕之痹是怎麼樣的呢?雍氏答道:中濕與風寒之氣結合就會導致痹症。因此《素問》中說:風、寒、濕三種邪氣交雜而至,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痹症。《靈樞》中所說的風、寒、濕之邪,侵襲在外分肉之間。朱氏說:中濕與風寒之氣結合就會導致痹症,其中寒氣較多時就會出現疼痛、浮腫,如果不使用朮、附、桂等藥物就無法去除病症。如果風氣較多時就會出現煩躁不安、流走不定、拘急等症狀,如果不使用麻黃、薏苡、烏頭等藥物就無法散去病症。如果濕氣較多時就會出現堅滿、氣閉等症狀,如果不使用甘遂、葶藶、枳朮等藥物就無法瀉去病症。

問曰。何謂風濕。仲景曰。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金匱要略曰。可與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朱氏曰。脈浮為風濕。麻黃杏仁湯、防已黃耆湯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朮附杏仁湯敗毒散。可選而用之。

白話文:

問:什麼是風濕?

仲景答:全身疼痛,發熱,在下午到傍晚時症狀加重,這種叫做風濕。

此病是因為汗出當風、或者長時間受到冷空氣侵襲所導致。

《金匱要略》說,可以服用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

朱氏說,脈浮為風濕,可以用麻黃杏仁湯、防已黃耆湯、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朮附杏仁湯、敗毒散等藥方,可以根據情況選擇服用。

仲景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白話文:

仲景問道:風和濕邪互相搏擊,全身都疼痛。方法應該發汗來解除病痛。碰巧遇到陰雨天不停地下雨,醫生說:這種情況也可以發汗。出汗而疾病沒有痊癒,這是什麼原因呢?回答說:發汗出汗多的人,只是風氣去了,濕氣還在。所以疾病沒有痊癒。如果治療風濕,發汗出汗只是微微似要出汗的,風濕都消除了。

金匱要略曰。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四兩。發其汗為宜。切不可以火攻之。朱氏曰。濕家。雖身體疼。不可大發汗。汗出則作痓。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上說,濕邪進入體內的人,身體會感覺煩熱,疼痛,可以用麻黃來治療,加上四兩的白朮,發汗是宜的,切不可以用熱性的藥物來治療。朱氏說,濕邪進入體內的人,即使身體疼痛,也不可以用大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因為汗出就會引起痙攣等疾病。

又曰。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仲景曰。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千金方名四物附子湯。

白話文:

仲景說:風濕相搏擊,骨節疼痛煩躁而抽搐,不能屈伸。靠近づ就會疼痛加劇,出汗、呼吸短促、小便不利,厭惡風寒,不願意脫去衣服。或身體微腫的,用甘草附子湯為主治藥。〈千金方〉命名為四物附子湯。

又曰。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龐氏云。桂枝附子湯。治大便自利。小便不利者。雍曰。桂枝附子湯。非桂枝加附子也。自是第十七方名桂附湯者。詳見太陽症治上。

白話文:

另有人說。傷寒八九天,風濕一起發作。全身疼痛煩悶,不能翻身轉側。不嘔吐不口渴。脈浮而虛,又澀的,用桂枝附子湯治療。如果這個人大便硬,小便自利的話,去掉桂枝,加入白朮的湯劑為主。龐安常說,用桂枝附子湯治療大便自利,小便不利。雍說,桂枝附子湯並不是桂枝加附子。其實就是第十七方的名稱是桂附湯。詳情見太陽症的治療方法。

仲景曰。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胃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口燥煩也。

白話文:

仲景說:濕家的人,頭部常常出汗,背部堅硬,想要蓋著被子靠近火烤。如果早早進行瀉下治療,則會呃逆、胸悶、小便不利、舌苔像青苔。這是因為丹田有熱,胃中有寒。口渴想喝水卻不能喝,口乾煩躁。

又曰。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龐氏曰。宜防已黃耆湯。

又曰。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脈經曰。病人喘。無而字以上十二字。)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痛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龐氏曰。用瓜蒂細末。含水。搐少許於鼻中。

白話文:

有人還說,濕邪引起疾病,症狀是全身疼痛,發熱,面色發黃,呼吸困難。(《脈經》說:病人呼吸困難時,以上十二個字不屬於此病。)頭痛、鼻塞、煩悶,脈搏大,能自己吃飯,腹部調和,沒有特別的病,頭部疼痛是由於寒濕引起的,所以鼻塞,在鼻子裡放藥就能治好。龐氏說,用瓜蒂磨成細末,加水,將少許藥末吸入鼻中。

又曰。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雍曰。大抵濕家不可下也。初虞氏曰。發汗下之死。謂誤作傷寒治而汗下之也。

白話文:

此外還有說法,濕病患者,如果瀉下(治療),額頭冒汗,呼吸微弱,小便不通暢的人(有人說小便順暢),會死亡。如果腹瀉不止,也會死亡。雍(中醫理論學家,字叔元)說,濕病患者原則上不可使用瀉下的方法。虞氏(中醫理論學家,字伯虞)說,發汗、瀉下後死亡,是指錯誤地將濕病當成傷寒治療,而使用汗、下法的結果。

問曰。中濕風濕。脈何以辨。雍曰。脈沉而緩者。曰中濕。脈浮惡風者。曰風濕。中濕無風脈故也。

問曰。何謂濕溫。王叔和曰。傷寒濕溫。其人常傷於濕。因而中暍。濕熱相搏。則發濕溫。病苦兩脛逆冷。腹滿支胸。頭目痛苦。妄言。治在足太陰。不可發汗。汗出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黃而色變。名曰重暍。如此死者。醫殺之也。朱氏曰。濕溫多汗。頭目痛苦。

白話文:

有人問道,什麼是濕溫?

王叔和回答說,濕溫是由於傷寒濕痺而引起的。患者常常受到濕邪的侵害,加之中風暑熱,濕熱互相搏結,就會發展成為濕溫。

濕溫的症狀是:小腿逆冷,腹滿胸悶,頭目疼痛,胡言亂語。治療方法應該以足太陰經為主,不能發汗。如果發汗後不能言語,耳聾,不知道疼痛的部位,身體發黃而顏色改變,這就是重症濕溫,患者往往會死,這是因為醫生的治療不當造成的。

朱氏說,濕溫的症狀是多汗,頭目疼痛。

妄言。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治在足太陰經。(余上下文同)雍曰。白虎加蒼朮湯主之。活人書。載中濕風濕濕溫三種之外。尚缺寒濕痹。今續附於後。濕痹謂緩風濕痹。亦云濕風。非風溫也。

白話文:

胡亂言語。他的脈象呈現陽脈濡滑而弱;陰脈細小而急。治療應著重於足太陰經。雍說:用白虎加蒼朮湯治療為主。活人書記載的中濕、風濕、濕溫三種痹症之外,尚且缺少寒濕痹。現在將其附錄於後。濕痹指的是緩性的風濕痹症,也被稱為濕風,不是風溫。

仲景曰。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常氏云。可五苓散。雍曰。濕病汗不出者。寒濕在裡不解也。凡濕家發黃者。宜五苓散。

白話文:

仲景說:傷寒發汗後,身體和眼睛變黃,原因是體內的寒濕沒有解除。因此,認為不適合服用瀉藥,應該在寒濕中尋找治療方法。常氏認為,可以使用五苓散來治療。雍氏也說,濕病不發汗的,是因為體內的寒濕沒有解除。凡是因濕氣而發黃的,都應該使用五苓散來治療。

又曰。濕家病在頭中寒濕。則頭痛鼻塞而煩。內藥鼻中則愈。其詳見上。

千金方曰。濕痹緩風。身體疼痛。如欲折。如錐刺刀剜。七物附子湯主之。

又曰。濕風體痛如折。肉如錐刺刀所刺。八物附子湯。

2. 中暍六條

仲景曰。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金匱要略曰。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雍曰。亦有惡風者。謂汗太多也。

白話文:

仲景說,太陽病中暑發熱,就是中暑。患者會出汗,怕冷,身體發熱並口渴。金匱要略說,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雍說,還有一些人會怕風,這是因為出汗太多了。

又曰。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要略曰。瓜蒂散主之。

白話文:

另外說:太陽中暑者,身體發熱、疼痛、沉重,而脈搏微弱。這是因為在夏季時受涼水所致。要略中寫道:服用瓜蒂散可以治療。

又曰。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龐氏曰。宜大小橘皮湯大橘皮湯治動氣在下不可發汗者。小橘皮湯主手足逆冷嘔噦。即二味生薑橘皮湯。

白話文:

另外說到太陽中風暑熱的人,會發熱惡寒、身體沉重疼痛,脈搏弦細、長而遲緩,小便已經解開,身上毛髮豎起,手足發冷,稍稍勞累,身體就會發熱,嘴巴張不開,前排牙齒乾澀。若使病人發汗,他便會更加惡寒;如果多用溫針刺法,他便會更加發熱;如果多次用下法,他便會更加尿頻、尿急。龐安時說:應該給病人服用大小橘皮湯。大橘皮湯治療動氣正在下焦不能發汗的人;小橘皮湯主治手足冰冷、嘔吐酸水,即生薑、橘皮湯。

問曰。中暑。中暍。熱病。何以別之。雍曰。冬傷於寒。因暑氣而後發者。為熱病。冬不傷於寒。而夏傷於暑。為中暑。中暑。即中暍也。皆太陽經受病。故熱病正為傷寒。而中暑為與傷寒相似。活人書曰。夏月發熱惡寒。頭疼。身體肢節痛重。其脈洪盛者。熱病也。夏月自汗惡寒。

白話文:

問:中暑、中暍、熱病,如何區分?

雍氏答:冬天受到寒氣,後來因暑氣而發作的,是熱病。冬天沒有受到寒氣,而夏天受到暑氣的,是中暑。中暑就是中暍,都是太陽經受到病邪。所以熱病和傷寒的主要症狀是一致的,而中暑的症狀與傷寒相似。《活人書》說:在夏季發熱惡寒、頭痛、身體關節疼痛劇烈,脈搏洪盛的,是熱病。在夏季自汗、惡寒、身體困重、肢體痠軟無力的,是中暑。

身熱而渴。其脈微弱者。中暑也。大抵中暑與熱病外症相似。但以脈盛脈虛別之。甲乙經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蓋寒傷形而不傷氣。所以脈盛。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傷寒肢節痛重。其脈洪盛。按之有力。此冬月感寒深。至夏發耳。中暑則背寒面垢。

白話文:

身體發熱並且口渴。脈搏微弱。這是中暑了。一般來說,中暑和熱病的外症很相似。但可以通過脈搏的強弱來區分。甲乙經中說:脈搏強壯,身體發冷,這是感冒引起的。脈搏微弱,身體發熱,這是中暑引起的。因為感冒損傷身體的形體,而不損傷氣血,所以脈搏強壯。中暑損傷氣血,而不損傷身體的形體,所以脈搏微弱。感冒會引起肢節疼痛,脈搏洪盛,按壓有力。這是因為在冬季受了很重的寒氣,到了夏季才發病。中暑則會出現背部發涼,面部發黑的情況。

手足微冷。煩渴口燥。但覺倦怠。四肢卻不痛重。其脈微弱。按之無力。白虎湯主之。其厥逆惡寒者。橘皮湯主之。頭痛惡寒。心煩躁。心下不快者。五苓散為最良。

白話文:

手腳稍微發冷。煩躁口乾。只覺得疲倦和怠惰。四肢卻沒有疼痛和沉重。脈搏微弱。按上去無力。適合服用「白虎湯」來治療。感覺手腳冰涼、害怕寒冷的症狀,適合服用「橘皮湯」來治療。頭痛、怕冷。心煩、心境不開懷。服用「五苓散」是最好的。

問曰。中暑何故洒洒然毛聳惡寒。朱氏云。經曰。四時八風之中人也。因有寒暑。寒則皮膚急。腠理閉。暑則皮膚緩。腠理開。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近人不問中熱暑。或作熱病法治之。復用溫熱藥。必致發黃斑出。更為蓄血。尤宜戒之。

白話文:

有人問∶中暑為什麼怕冷,寒毛直豎。朱氏說∶《黃帝內經》說,四季八風侵襲人體,所以會有寒暑。寒性收縮,所以皮膚緊繃,腠理閉合。暑性舒張,所以皮膚鬆弛,腠理舒張。腠理舒張則汗出惡寒,腠理閉合則熱而煩悶。現在的醫生不問是中暑還是中熱,亂用溫熱藥治療,必定會導致黃疸、血積。這一點尤其要戒除。

問曰。熱病。暑病。暍病。三者異名。諸家不分。何如。雍曰。熱病亦可謂之暑。暍病亦可謂之暑。故時言熱。亦時言暑。其始則當有熱暍二病。以其通可謂之暑。故有三名。是以難別。素問曰。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以熱而言也。

白話文:

有人問道:熱病、暑病、暍病,這三個名稱不同,但諸家醫書卻不加以區分,這是為什麼呢?

雍氏回答說:熱病也可以說是暑病,暍病也可以說是暑病。所以有時說熱,有時說暑。一開始的時候,應該有熱病和暍病這兩種疾病。由於這兩種疾病的症狀相通,因此可以用暑來概括,所以纔有三個名稱。正因為如此,所以很難區分。

《素問》上說,熱病都是由於傷寒引起的。這是從熱的方面來說的。

又曰。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此以暑而言也。二者其實一也。仲景、叔和曰。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

白話文:

又說,夏至日之前的病稱為溫病,夏至日之後的病稱為暑病。這兩種病都是由暑氣引起的,其實是一樣的。仲景和叔和說,在感受暑氣後立刻發病的,稱為傷寒。不立刻發病的,到春天會變成溫病,到夏天會變成暑病。

又曰。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此一病。或言暑。或言熱也。是以巢氏於傷寒之外。別出熱病一門。而首曰。暑病者。熱重於溫也。是熱病亦謂之暑也。龐安常復出暑病一篇。而取之實傷寒之熱病。又二家所載。皆以素問五臟熱病為主。是名同而實異也。惟朱氏分別熱病與中暑不相差互。

白話文:

又說,那些辛苦勞作的人,在春夏季節很容易得溫熱病。得這種病,或說是中暑,或說是熱病。因此巢元方在傷寒之外,另立熱病一門。而且在開頭就說:「中暑者,是暑氣比溫氣更強烈。」由此可知,熱病亦稱之為中暑。龐安常又寫了一篇《中暑》,內容取材於實際患傷寒熱病的病例,另外,這兩位醫家的記載,都以《素問》五臟熱病為依據。所以,雖然名稱相同而實際上不同。只有朱丹溪將熱病與中暑分別開來講,不致於混淆。

然朱氏所謂熱病者。傷寒也。所謂中暑。即暍者是也。其意易明。不令人惑。當從朱氏名之。其他諸家所論。亦未嘗不同。名特異耳。

白話文:

然而,朱氏所說的熱病是指傷寒。所謂中暑,也就是中暑。他的意思很容易理解,不會讓人迷惑。應該採用朱氏的稱呼。其他諸家的論述,也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名稱不同罷了。